(共32张PPT)
一个特殊的年代
战争正酣,
红军的新闻
铜墙铁壁般
被严密封锁
导入新课
一个这样的人
冲破国民党严密的封锁线,深入“土匪聚集的地方”,来到战火纷飞的土地上,用四个多月的时间进行实地考察。他手中有14本密密麻麻的笔记本、30卷胶卷,第一个向世界报道了红军长征的消息。
导入新课
一本这样的书
成千上万个中国青年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加拿大的胸外科医生白求恩来中国救治伤兵、创办卫生学校。
美国第37任总统 尼克松,也在 书桌上摆着这本书。
导入新课
红星照耀中国
导入新课
教学目标及核心素养
1、文化自信目标
摘录文中精彩语句、语段,丰富自己的语言,培养学生热爱国家通用文字的情感。
2、语言运用
欣赏精彩片段,感悟语言魅力。
3、思维能力
了解中国共产党领袖及红军将领的真实生活,把握作者的观点、立场、态度,体会作品的意义;初步感受红军的精神;学会简单的阅读方法与技巧,从阅读中获得启迪。
4、审美创造
了解作品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通过了解作品中人物的成长历程、信仰追求、精神品质,感悟其蕴含的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01
内容概括
第一课时
解读书名
《红星照耀中国》曾用名叫《西行漫记》;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中国工农革命军成立(翌年改名中国工农红军),其红色军旗上印有一枚嵌有镰刀锤子的白色五角星,红军的帽子带有一枚红色的五角星。之后,红星由红军扩展,逐渐成为共产党的象征。红星照耀中国,即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
走进作者
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到1937年,斯诺在燕京大学新闻系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北,写了大量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1972年2月15日逝世。根据他的意愿,部分骨灰安葬在北京大学内。
走进作者
斯诺在序言的最后一句写到:
——瑾向英勇的中国致敬,并祝“最后的胜利!”
他临终遗言是:
——我热爱中国
写作背景
斯诺的困惑:
中国共产党究竟是什么人?
他们运动的基础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希望,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理想,
有什么不可动摇的力量推动他们豁出命去拥护这种政见?
共产党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样娱乐?怎样工作?
为了解开这些迷,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过层层封锁,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毛泽东、周恩来等人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做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同年10月底,斯诺带着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这部报告文学终于诞生了。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也是一部写作精良的报告文学。
读懂目录
写作顺序:按照“探寻红色中国”时间顺序记录的。
内容概要
第一章 探寻红色中国。 讲述作者对红军世界的好奇,开始深入苏维埃湖区的冒险,去探究苏维埃共和国红军共产党的秘密,并且讲述了张学良和杨虎城与共产党达成一致,搞日协议的原因和经过。
第二章 去红都的道路。 讲述在进入红区的路途上被白匪追逐的经历,并讲述了国民党通过民团这一组织对地方的统治和镇压政策。介绍了周恩来及贺龙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们独特的个人魅力,介绍了许多年轻的红军战士们因为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而参加红军、热爱红军的故事。
第三章 在保安。 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给作者的初步印象,谈到了共产党的基本政策是反帝反封红军大学开展的各项课程以及红军剧社开展的宣传工作。
内容概要
第四章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本章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的人生经历、思想变改以及成长为红军领导人的过程。
第五章 长征 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过程。着重记叙了第五次大围剿,以及长征中强渡大渡河、过大草原等艰难英勇的事迹。
第六章 红军在西北 概括红星在西北讲述了刘志丹开创西北苏区的历程,西北大灾荒和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苏维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货币各方而政策。
内容概要
第七章 去前线的路上 概括去前线的路上讲述了普通农民对红军的拥护,对苏区工业的繁荣以及苏区工人身上具有的乐观活泼的社会主义工业精神。
第八章 同红军在一起 概括同红军在一起讲述了作者深入到真正的红军内部,了解他们年轻、精神饱满、训练严格、纪律严明、装备出色、政治觉悟高,才使得他们成为铁打的军队。并且讲述了促使司令员彭德怀走上革命道路的悲惨童年经历,以及他独特的个人魅力。红军采用游击战术的原因和策略。红军战士健康丰富的生活。
第九章 同红军在一起(续) 概括同红军在一起(续)共产党军事领导人徐海东的人生历程以及中国残酷的阶级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杀戮和苦难。讲述共产党团结回族人民抵抗压迫者的策略。
内容概要
第十章 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讲述红色中国的少年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代表着中国的希望,讲述共产党为建立统一战线所做的努力以及革命领导人朱德极其杰出的领导才能和个人魅力。
第十一章 回到延安 概括回到保安讲述了在敌人封锁下的保安地区,红军丰富多彩的生活。讲述了俄国对于红色中国的影响以及德国顾问李德指挥作战时出现的失误及其原因。
第十二章 又是白色世界 概括又是白色世界详细记述了“西安事变”的具体经过、结果,以及对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影响。并分析了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复杂社会背景、面临挑战及其终将取得胜利的原因。
人物形象—斯诺笔下的共产党人
周恩来
外貌与言谈: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胡子又长又黑,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
主要经历:出身官僚家庭—就读南开中学、大学—领导学生运动—帮助创建共产党—任职黄埔军校—组织大罢工—组织“八一”起义—在南方艰苦斗争—长征。
他是一个忠于知识和信仰、不屈不挠、不可战胜的“造者”。他出身于大官僚家庭,受过开明的教育,后因组织学生运动而锒铛入狱。
齐丽红 墨香伴歌行
齐丽红 墨香伴歌行
齐丽红 墨香伴歌行
齐丽红 墨香伴歌行
齐丽红 墨香伴歌行
在蒋介石破坏了国共合作的协定,转向反革命后,他参加组织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此后,他辗转汕头、广州、江西、福建,九死一生,到达西北的红色根据地,在不知名的村庄中继续忠于革命。
他是一个简朴、周到的司令。他的司令部是一个不怕轰炸的小屋,屋里的陈设很简单,土炕上挂着一顶蚊帐,炕头放着两只铁制的文件箱和一张木制的小炕桌。他待人接物周到、极有涵养。
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谈吐缓慢安详,深思熟虑。”“背弃古代中国的基本哲学,中庸和面子哲学;无可比拟的吃苦耐劳的能力;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
人物形象
朱德:
朱德是一个沉默谦虚、天性温和、爱护部下、平易近人的统帅。在军队里,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他聪明睿智、经验丰富。在战争中,他将在法属印度支那边界执行卫戍任务时的经验与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相结合,形成了特殊的游击战术,这些战术为后来红色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拥有执着的追求和坚定的信念。为寻找共产党,他拒绝
了军阀给他的师长职位,长途跋涉,到上海、柏林、北京寻找共产党,终于在1922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他拥有巨大的人格魅力。在长征期间,他的部下在经受了重重围困后仍能保持团结,他的个人魅力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人物形象
毛泽东
他是一个精明且博学的知识分子。他不仅看马克思哲学作品,还看康德、黑格尔、卢梭等人的著作。他对世界形势非常熟悉,对世界历史、欧洲社会和政治也有深刻的了解。他是一个生活简朴、廉洁奉公、吃客耐劳的领导者。在陕北,他的房屋四壁简陋,只挂了一些地图,奢侈品也只是一顶蚊帐。
他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两三点钟才休息。
质朴纯真、一丝不苟、有魄力、有胆识、爱军爱民,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政治战略家。
人物形象
彭德怀:
彭德怀是一个极具领导才能的革命家。他在介绍中国采用游击战的主要原因,头头是道,打起仗来毫不含糊,多次以少胜多。他坚强不屈。在被捕期间,尽管受尽各种刑罚,他也没有屈服招供。
他正义感极强。在看到大地主饥民要求平价买米时,他挺身而出,带领农民攻打大地主的家,把大地主的存粮都运走了。
他还是一个吃苦耐劳、精力过剩的人。迟睡早起,每天晚上平均只睡四五个小时。
性格率直爽朗,乐观刚烈、爱惜部下善于作战的军事家。
人物形象
还有黄埔军校毕业身经百战、战无不胜的林彪;使地主乡绅闻风而逃的贺龙;洛浦、徐海东、刘志丹、徐特立、林伯渠、左权等许许多多优秀的领袖……斯诺这些详细且生动的描述,把我心里原本模糊而冰冷的革命者的印象变得亲切、鲜活起来。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在这些优秀的革命者的领导下,在没有飞机、没有大炮、没有金钱、物资匮乏等艰苦的条件下,为了崇高的理想,用火一般的热情和铁一般的意志坚持革命,他们百折不挠、奋勇拼搏、自信乐观等平凡而伟大的革命精神让我的心灵经历了一次次的洗礼,让我明白中国革命事业的成功是深深地根植于共产党人为人民谋福利的目标,根植于他们顽强不屈的精神状态,根植于他们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的。
主题思想
《红星照耀中国》的主题思想是描绘了我党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其判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02
读书方法指导
如何阅读纪实作品
第二课时
片段欣赏
1、连续三夜,红军的部队分成西南两个纵队。第四天晚上他们出其不意地进发了,几乎同时攻打湖南和广东的碉堡线。他们攻充了这些碉堡,敌军惊惶奔逃。红军猛攻不停,一直到占领了南线的全部碉堡工事封锁网,这就给他们打开了通向西方和南方的道路,红军的先锋部队就开始了他们轰动一时的长征。
明确:“惊慌失措”形容敌军,“猛攻不停”形容红军。一贬一褒,表达了作者对敌军的嘲笑,对红军的赞美。
片段欣赏
2、苏区少年先锋队的职责之一,是在后方检查路上的旅客。看他们有没有通行证。 ……彭德怀告诉我,有一次,几个少先少年先锋队队员叫他停步,要他通行证,声言没有通行证就要逮捕他。
“我是彭德怀,” 他说,“通行证儿就是我写的。”
“即使你是朱德司令,我们也不管。” 年轻的怀疑者说,“你总得有一张通行证”
明确:体现了少先队员们忠于职守、一视同仁、认真负责。
片段欣赏
3、我在中国的七年间,关于中国红军,苏维埃和共产党主义运动,人们提出过很多很多问题。热心的党人是能够向你提供一套现成答案的,可是这些答案始终很难令人满意。他们怎么知道的呢 他们可从来没有到过红色中国呀。
赏析:热心的党人,红色中国表示了作者对中国的热爱及赞美之情。这一段也用了一处问句,设置悬念,勾起读者兴趣。
4、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经验。他态度温和地说出来的话,同国民党宣传九年来污蔑共产党人员是什么“无知土匪”“强盗”和其他爱用的骂人的话,形成了奇特的对照。
赏析:此段先是描写了周恩来给作者的良好印象,后用污蔑一次表现了作者对国民党的不满之情。
明确文体
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
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这类作品,或是记录历史,或是叙写现实,其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凭空虚构。具体来说,它包括新闻、报告文学、回忆录、传记等多种文体。
《红星照耀中国》记录的是斯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实”,作者耳闻目睹共产党人及红军的真实情况,是当时“红色中国”正在发生着的“现实”,而在今天读者看来则是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这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杰出作品。
读书方法
阅读纪实作品学会
1、四看:看封面、看序言、看作者、看目录,可获得对作品的整体感知。
《红星照耀中国》就是按照“探寻中国的时间顺序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
读书方法
2、边读边梳理作品事件,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和发展线索。可以带着问题阅读。如:作品写了那些人,记叙了他们哪些事,为了突出什么内容等等。即:内容概况。
这本书主要写了两方面的内容
①采访“红色中国”的经过。
(重点揭秘:共产党、红军是如何绝地求生的,其生存、发展考的是什么)
②“红色中国”的历史、现在、未来。
(重点揭秘:共产党领袖人物的成长过程,他们的信仰及对中国命运的思考)
阅读时边读变摘抄,写提要。学会梳理。
读书方法
3、把握作品中的事实之后,还要读明白作者想用事实说什么话。
作者所记录的是经过作者筛选的事实,还有作者对于事实的感受和印象。注意把握记录事实中的分析和评论。还有作者阐述的自己的见解。善于体会和辨别作者对于事实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红星照耀中国》斯诺带着疑虑出发去采访,采访结束后形成了自己的观点,预言红色中国最后一定会获得胜利,可以说是事实改变和说服了他。
4、阅读纪实作品,最终要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为此,一要从事实中汲取营营养,二要向作者取经,三要善于进行联系、比较、分析。
《红星照耀中国》,首先先从中国共产党人、红军将士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浴血奋战的历史中汲取精神营养,学习他们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克服困难、忠诚爱国、不怕牺牲的精神和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
其次,要学习作者斯诺作为新闻记者的敬业精神和探求真相的可贵勇气,再次是善于参照相关资料,并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进行分析和思考。
读书方法
德国诗人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大师们站在人类思想的巅峰,为我们撒播智慧的种子。一卷文学名著在手,足不出户,而卧千山万水;素不相识,可以促膝谈心;可以给城市人以乡村风景,给乡村人以城市的繁华。这些文学作品无处不放射着心灵高尚的光辉,照亮着人类的前路和我们心灵需要拂拭的地方。从而使我们的人格得到提升,生命得到重塑。
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老师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