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导入新课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
05 国行公祭 为佑世界和平
1、文化自信目标
掌握“惨绝人寰”“杀戮”“篡改”“彰显”等词语,并理解这些词语含义,培养学生热爱国家通用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内容。
2、语言运用
揣摩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体会作者运用事实说话的技巧。
3、思维能力
掌握新闻评论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理解文章观点,理清思路。
4、审美创造
感悟作者情感。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珍爱和平、热爱和平。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标题解读
1.点明了这则新闻评论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目的。
2.标题简明、醒目,能够引起读者的关注。
了解背景
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也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人民日报》发表此文,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警醒世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共同捍卫世界和平!
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几年曾经发生过得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十二届全国 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张政胜利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思南者国家公祭日。
“钟声”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2008年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参与“钟声”文章写作的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的编辑和记者,每篇文章都经过多人讨论修改,因此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关于“钟声”
走进作者
读懂文体
新闻评论是就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或归纳、整理出新的观点或结论。简单的说对当前发生的事情或问题进行评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新闻评论的特点。
①新闻性;②针对性;
③说理性;④思想性。
宝鼎( ) 国殇( ) 杀戮( ) 篡改( ) 呓语( ) 遁形( )
矢志( ) 缅怀( ) 彰显( ) 磅礴( ) 振聋发聩( )
惨绝人寰( )
dǐnɡ
shānɡ
lù
cuàn
yì
dùn
shǐ
zhānɡ
pánɡ bó
huán
kuì
读准字音
点它开始朗读
miǎn
理解词意
国殇:为国牺牲的人。文中泛指死难的军民。
篡改: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
呓语:梦话。
遁形:隐藏形体。
彰显:鲜明地显示。
磅礴:(气势)盛大。
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
形容悲惨到了极点。
振聋发聩: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缅怀: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之意)。
颠倒黑白: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
一以贯之:泛指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
分析课文
一、默读全文
1、国家举行公祭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揭示日均南京大屠杀的罪行,明确公祭的初衷是道南死难同胞,与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体现新闻评论的针对性。
分析课文
二、这则评论是如何体现说理性的?
1、第一自然段道理论证,引用宝鼎铭文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设立公祭日,通过立法表意志。铸就这一楚宝鼎,祭奠死难雪国耻。
引用宝鼎铭文,一方面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增强现场感;另一方面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感染力。
分析课文
2、第二段:“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于2017年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
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媒体和组织的做法,具体阐明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精读课文
3、第三段论述“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
第四段交代日内瓦、联合国对待日本的态度
两段形成对比,这是对比论证:指出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必要性。再次点明设立国家公祭日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分析课文
4、第五段: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和国际和平城市协会的宣布
是道理论证 表明中华民族有热爱和平、追求和平的历史。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
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段)开篇交代国家公祭日的目的和意义,同时提出观点:“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第二部分(2—4段),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正面以美国、加拿大等全世界正义之士对死难者的纪念为例,反面以日本右翼势力丑态百出的表演为例,说明“历史不会被忘记,历史是不应该被歪曲”的观点。
第三部分(5、6段)再次强调中国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
归纳主题
这篇评论围绕“国家公祭日这一新闻事件,紧扣”牢记历史,维护和平“的观点,列举大量新闻事实,阐述观点,强调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是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
品析语言
1、南京大屠杀发生80年后,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
明确:“80年”说明时间之长;“全世界”说明范围之广;“仍”说明一直在坚持。这些修饰词语体现了全人类对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实的铭记。
2、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明确:“装睡梦游”是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极大讽刺。对歪曲历史史实的右翼分子的强烈谴责。
深入思考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南京的历史是人类的记忆。作者写这篇文章是在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提醒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勿忘国耻,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延伸拓展
此时此刻,我们要告慰所有在南京大屠杀惨案中不幸罹难的同胞们,告慰所有在日本侵华战争中不幸死难的同胞们,告慰所有在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中英勇牺牲的同胞们,告慰所有在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斗争中英勇献身的同胞们: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正在意气风发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中华民族的发展前景无比光明。
延伸拓展
此时此刻,中国人民也要庄严昭告国际社会: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愿同各国人民真诚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
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节选)
(2014年12月13日,上午)
习近平
总结
不同点 新闻报道 新闻评论
内 容 传播事实信息 发表意见信息
表达方式 以叙述为主 以议论为主
写作目的 告知信息 针砭时弊、引导舆论
作 用 传播信息 引导、监督、表态、深化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