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资料】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修二)导学案:第一章 海洋概述(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编资料】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修二)导学案:第一章 海洋概述(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3-09-14 16:00:07

文档简介

1.1 地球上的海与洋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海与洋的区别与分类。
2. 了解世界的四大洋范围、特征以及分界线。
【重点难点】
四大洋范围、特征以及分界线
【学法指导】
收集资料、 归纳整理
【学习过程】
一、海和洋的区分
我们的地球被海洋包围着,地球表面的71%被海洋占据。平常,人们把海和洋合在一起叫海洋,其实海和洋是有区别的。洋一般远离大陆,由半岛、岛屿、群岛同海隔开,水域面积非常广阔,水深超过2 000米。洋底地形以海盆、岭脊为主。例如,亚洲东部,以日本群岛、琉球群岛、台湾岛和菲律宾群岛一线把洋和海隔开,东面为大洋,西面为大海。海是海洋靠近大陆的部分,内侧是大陆,外侧是大洋,中间以群岛、岛屿为界,水深在2 000米以内,面积比大洋小得多。如果洋和海之间并没有岛屿和群岛分布,如在美洲西海岸的广阔水域,可以根据海底地形来划分,大陆架和大陆坡所占据的水域为“海”,海以外的水域为“洋”。
二、 世界四大洋
地球上的陆地广布四方、彼此隔开,而海水则是四通八达、连成一体,这一连片不断的水体便构成了世界海洋。世界海洋是以大洋为主体,与围绕它所附属的大海共同组成。全世界共有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主要的大海共有54个之多,如地中海、加勒比海、波罗的海、红海、南海等等。现在,就让我们对世界的四大洋作一番巡视吧!
地理位置 面积 形状 温度 水深 海岸线 岛屿
太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
北冰洋
三、海、海峡、海湾
1.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 内海—渤海 边缘海—东海、南海 最大海—珊瑚海
2.海峡和海湾
(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 、大陆漂移 、地层陷落 、冰川重压等。
  C.世界主要海峡
海峡 连通海域
曼德海峡 红海--印度洋
马六甲海峡 印度洋--太平洋
霍尔木兹海峡 波斯湾--印度洋
直布罗陀海峡 地中海--大西洋
巽他海峡 印度洋--太平洋
英吉利海峡 大西洋—北海
土耳其海峡 黑海---地中海
举例分析 曼德海峡
全称巴布-埃尔-曼德。位于亚洲阿拉伯半岛西南端和非洲大陆之间,连接红海和亚丁湾、印度洋。苏伊士运河通航后,为从大西洋进入地中海,穿过苏伊士运河、红海通印度洋的海上交通必经之地,战略地位重要。海峡宽约26~32公里,平均深150米,其间分散着一些火山岛,丕林岛最大,面积13平方公里,扼红海南端的门户。1875~1936年间曾是重要的加煤站。岛北部有机场。该岛将海峡分成小峡和大峡,小峡在亚洲一侧宽约3.2公里,水深30米,是曼德海峡中主要航道;大峡在非洲一侧宽约25.8公里,水深 323米,多暗礁和一些小火山岛。靠近非洲海岸还有索瓦比群岛,也叫七兄弟群岛。由于海峡内暗礁和浅滩众多,风力强大,给古代航行船只带来很大的危险和困难,使来往的旅客不禁畏惧而泪下,故阿拉伯语意为“泪之门”。
(2) 海湾
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海是海洋的主体部分   B.洋受陆地的影响较大
C.海的水温季节变化小 D.洋具有独立的海流系统
2.一艘远洋货轮从上海到鹿特丹,走最近路线所经过下列图中的海峡依次是(  )
A.②④⑤③ B.②⑤①④
C.②④①⑤ D.②④①③
3.关于世界各洲的分界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是麦哲伦海峡
B.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是波斯湾和苏伊士运河
C.非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是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土耳其海峡
D.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4.地中海和北海分别属于(  )
A.陆间海 边缘海 B.边缘海 内陆海
C.内陆海 边缘海 D.陆间海 内陆海
5.读图,其中地理事物的名称表达不正确的是(  )
A.①为岛屿 B.②为海峡
C.③为半岛 D.④为大洋
 读图1和图2,完成6~8题。
6.位于板块张裂地区的是(  )
A.①海峡 B.②海峡
C.③海峡 D.④海峡
7.不位于两大洲之间的海峡是(  )
A.①海峡 B.②海峡
C.③海峡 D.④海峡
8.与图2所示气候类型(图中各点的标号表示月份)相符的地区位于(  )
A.①②海峡附近地区 B.②③海峡附近地区
C.①③海峡附近地区 D.③④海峡附近地区
9.下列水域属于海湾的是(  )
A.墨西哥湾 B.地中海
C.渤海 D.波斯湾
10.平均水温最高的大洋是(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二、综合题
11.读某半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画出地球自转方向。
(2)该图表示的是________半球的海陆分布。
(3)大洲:
A________;B________;
C________;D________。
(4)大洋: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5)以地球的自转方向为序,下列大洋排列正确的是(  )
A.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
B.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C.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D.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6)位于B大洲东侧的大洋是________,位于B大洲西侧的大洋是________。
12.读“地球海陆面积分布表”和“海陆随纬度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北半球 南半球 东半球 西半球 水半球 陆半球
海洋占
百分比 60.7 80.9 62.0 80.0 89 53
陆地占
百分比 39.3 19.1 38.0 20.0 11 47
(1)表中给出了海洋和陆地面积在南北半球的百分比。陆地在________半球较多,但是和海洋面积比较,不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都是__________________。全球的海洋占全球面积的________%。
(2)图中给出了海陆随纬度的分布,由图可以看出,除了________地区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之外,在其余大多数纬度上的海洋面积都大于陆地面积。这种随纬度分布的________,正是地球上海陆分布的一个特点;而另一个特点就是海陆分布的________。例如,南极是陆地,北极是________;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是________集中的地方,而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却是________连成一片。
【学习反思】
【参考答案】
1. D 2. D 3. D 4. D 5.A 6.C 7.D 8.A 9. A 10. A
11. (1)画图略。(自西向东呈顺时针方向)
(2)南
(3)南极洲 南美洲 非洲 大洋洲
(4)大西洋 印度洋 太平洋
(5)B
(6)大西洋 太平洋
12.(1)北 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71
(2)45°N~70°N以及70°S以南 不均衡性 对称性 海洋 陆地 三大洋1.2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认识过程。
2. 了解郑和下西洋
【重点难点】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认识过程。
【学法指导】
通过搜集材料等方式,了解人类探索海洋的历程。
【学习过程】
高手笔记
人类认识海洋的历程
(1)15世纪以前:早期沿海地区的人们开始了海上航行,从海中捕鱼、晒盐、采集海菜,海洋给人类带来许多利益。
(2)15—18世纪:1405—1433年,中国明朝郑和率领船队七次横渡印度洋,创世界远洋航海之壮举。15世纪末以来的大航海时代,航海的实践使人类认识到海洋是世界交通的要道。
(3)19世纪至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类深化了对海洋的利用,并逐渐认识到海洋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空间。当今社会出现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促使人类对海洋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海洋是地球环境的调节器,是人类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名师解惑
到大洋底去探险,在下潜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剖析:到达洋底和到达外层空间一样,没有特殊的装备,人是不可能到达的。常识告诉我们,若没有氧气筒的帮助,人是不能长时间地下潜到3米以下的水里——这只不过是大洋平均深度的三千分之一。会游泳的人一直在寻思,如何在水下得到氧气?古代希腊的潜水者是从充满气的瓶子里获得氧气,近代潜水者则多用压缩空气的办法进行潜水。通常人可以潜入到30米的深度。即使最有经验的使用水下呼吸器的人也不敢冒险潜到45米以下,因为深潜压力的增加和上浮水面的过程的压力变化,造成减压病甚至死亡。使用密封的潜水服,也只能潜入到440米的深处。随着不断地潜入水下,压力也在不断增加,人的内耳、肺和一些孔道就会感到压力,令人痛苦。水下温度低,会很快吸走人体的热量,使得人难以在3米以下的水里坚持2—3分钟。
讲练互动
【例题1】2005年4月2日,我国“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驶离青岛港,开始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途中可能出现下图所示地理事物或现象,其正确的排序是( )
A.a—c—b—d B.b—a—d—c C.c—a—b—d D.d—a—b—c
解析:“大洋一号”科考船是向东航行的,途经巴拿马运河、好望角、马六甲海峡,横渡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图中照片分别反映的是:a是热带气旋,为台风或飓风;b应该是地中海气候;c分布于东南亚地区;d中英文为墨西哥,在拉丁美洲地区。由此可判断出D项正确。
答案:D
绿色通道:解答这类题,要对相关的地理知识有明确的认识,例如途中的这些内容主要出现在哪些地方,这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变式训练
1.“大洋一号”此行未能经过的大洋是( )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北冰洋 D.大西洋
答案:C
【例题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据国家海洋预报中心预测,令人“闻而生畏”的厄尔尼诺现象将于今年(2002年)春天再次降临地球。自1997—1998年发生近百年来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以来,这是本世纪第一次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间在今年的4—5月。专家们根据太平洋大气、海洋和太阳活动观测资料作出了这一预测,并指出,赤道附近的中东太平洋海水升温是引发厄尔尼诺现象的“罪魁祸首”,这一现象可引起全球范围的气候异常,对我国的气候异常也有重要影响。
1982—1983年发生的强厄尔尼诺现象,造成世界范围内的旱涝灾害,主要表现为南太平洋东岸的洪涝和南太平洋西岸的干旱,据此判断下列说法可信的是 …( )
①非洲撒哈拉遭受了洪灾 ②澳大利亚东南部地区异常干旱
③秘鲁、乌拉圭洪水泛滥 ④罗马夏季多雨,冬季干旱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解析:根据材料分析,厄尔尼诺是海—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厄尔尼诺对太平洋两岸的气候影响显著。澳大利亚位于南太平洋西岸,②可信;秘鲁、乌拉圭位于南太平洋东岸,③可信。D项正确。
答案:D
绿色通道: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温,这种现象被称为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东西部海面温度差异减小,致使太平洋东部地区降水异常增多,而西部地区则干燥少雨。
变式训练
2.厄尔尼诺是指在中东太平洋上异常的暖流从赤道向南流动,南美洲西岸的寒流被暖流取代。这里所说的寒流是指( )
A.秘鲁寒流 B.本格拉寒流
C.加利福尼亚寒流 D.拉布拉多寒流
答案:A
问题探究
【问题1】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2005年是郑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中央决定成立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开展一系列纪念活动。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有哪些特点?
导思:郑和下西洋代表了一种和平交往的航海模式,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也是中国与有关各国的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
探究: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有两个突出特点:首先,郑和下西洋代表了一种和平交往的航海模式。中国在三国和唐宋时代,通过南海已经开始发展了与东南亚、南亚和西亚的海上贸易网。至明初之际,南海一带海盗猖獗,严重威胁明朝的外部安全环境和贸易往来。郑和下西洋的主要任务是剿灭海匪,调节和缓和与各国之间的矛盾,平息冲突,维护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稳定和海上安全。在郑和船队历时28年的航海活动中,只出现过自卫性质的三次短暂战事,没有占据海外国家的一寸土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人文传统。郑和下西洋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官方贸易,贸易采取议价成交方式,体现了平等自愿、公平的贸易原则和精神。其次,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也是中国与有关各国的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郑和船队在途经锡兰山(今斯里兰卡)时,尊重当地人民的佛教信仰,捐钱修庙,布施香礼,其三种语言的“布施碑”至今留存在科伦坡的国家博物馆。
郑和船队最后还完成了麦加朝圣之旅,对发展当时明朝与西洋伊斯兰国家的友谊起了重要作用。
【问题2】海洋科学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即使是同一区域,海洋、水文、化学要素及生物分布也是互相各异、多层次性的。因此,很难在实验室里对各类海洋现象和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精细的实验,也不能只靠数学分析和数学模拟来进行研究,而是要充分利用科学设备在自然条件下进行观察研究。直接的观察研究,既可以为实验室研究和数学研究的模式提供确切的可靠资料,又可以验证实验室和数学方法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因此,在自然条件下进行长期的、周密的、系统的海洋考察是海洋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海洋科学研究中,海洋观测仪器和技术设备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结合以上材料,试分析海洋环境对科学研究的不利条件。
导思:海水深而广,具有大密度和流动性的特点,给人们的直接观测带来极大困难。从海面向下大约每增加10米,压力就要增加一个大气压,在万米深处,海水的压力作用可以把潜水钢球的直径压缩几厘米,人类很难在这样大的深处活动。即使在海洋上层,海水处于不断的流动和波动状态,依靠在一个点的观测资料,也很难说明面上的情况。因此,只有大力发展海洋观测仪器和技术设备,才能取得所需要的大量海洋资料,以推动海洋科学的发展。
探究:海洋环境不同于陆地,它的环境和生态条件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人类活动在近海和海洋表面,要抗御多变的海洋气象状况和海水的运动;深海活动要能适应黑暗、高压、低温、缺氧的环境;海水的腐蚀性强,海水的破坏性大,对工程设备材料和结构都有严格的要求。总之,人类对海洋的研究必须充分利用科学设备在自然条件下进行观察研究,这也就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2010年5月15日,中国海军舰艇编队从青岛港出发,途经下图所示国家和地区,总航程3万多千米,历经4个月,于2010年9月23日返回青岛港。据此回答1~5题。
1.海军舰艇编队在印度洋上航行时,鲜红的国旗和军旗常飘向(  )
A.西南方         B.东北方
C.东南方 D.西北方
2.假如在航行过程中舰艇的重量未发生变化,那么舰艇吃水深度最小的海域是(  )
A.长江口东南海域 B.加勒比海
C.红海 D.地中海
3.海军舰艇编队航行到直布罗陀海峡时,叙述正确的是(  )
A.多雨季节,顺水 B.多雨季节,逆水
C.少雨季节,顺水 D.少雨季节,逆水
4.雅典和里斯本纬度大致相同,气候相同,但夏季里斯本的气温低于雅典,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洋流 B.地形
C.大气环流 D.植被覆盖率
5.海军舰艇编队航行到下列哪个海域时,遇见的海洋捕鱼船可能最多(  )
A.东海深海区域 B.地中海
C.加勒比海 D.秘鲁沿海
6.我国“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从青岛起航,计划依次穿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进行综合科学考察,再返回青岛。它将先后途径(  )
A.巴拿马运河——好望角——马六甲海峡
B.马六甲海峡——好望角——巴拿马运河
C.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
D.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马六甲海峡
 读图,回答7~8题。(双选)
7.一艘远洋货轮5月18日从上海港出发,6月30日到达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港口,下列情况可信的是(  )
A.在①海峡通过时,船只顺流而行
B.在②海峡遇雷阵雨
C.在③海峡遇细雨蒙蒙的天气
D.在④海峡通过时,船只吃水深度变深
8.从英国北海油田到上海的35万吨巨型油轮要走的通道有(  )
A.① B.②
C.③ D.④
  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1492年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图中①线用了37天时间。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图中②线仅用了20天。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图中③线)比哥伦布航行大西洋早了整整半个世纪。据下图完成9~10题。
9.从利于航行的角度考虑,郑和下西洋的最佳季节应是(  )
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
10.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的航期比第一次缩短了17天,原因是(  )
A.第一次航路长
B.第二次使用了蒸汽动力
C.1492年哥伦布顺着北大西洋暖流航行
D.1493年哥伦布顺着加那利寒流和北赤道暖流航行
二、综合题
11.读“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过程图”(如图所示),完成下列问题。
(1)人们的认识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麦哲伦是________(国家)的航海家。读“航线图”回答:________年他的船队从________出发,渡过________洋,绕过________洲南端,进入________洋;后又经过印度洋,绕过非洲南端________角返回,成功地绕地球一周。
(3)早在________年,著名的航海探险家________就进行了一次横渡大西洋的远航,他从________出发一直西行,目的是去________、________等东方国家寻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坚信地圆说,认为目的地虽在欧洲东方,一直向________航行也可到达,结果成功地发现有美洲大陆。有趣的是,第一次航行共用了37天到达美洲,次年再去美洲,仅用了20天就到达了。原来,第一次是逆着________(填洋流名称)航行的;第二次是顺着________和________航行的,因而时间缩短了许多。此后,欧洲人就经常利用后一条航线去美洲经商。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2008年7月11日,少先队员挥着国旗送别“雪龙”号。当日,“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从上海浦东外高桥的极地科考基地码头启程前往北极,将展开为期75天的第三次北极科考。此次出征北极是我国北极科考史上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一次。科考将主要针对北极气候变化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北冰洋独特的生物资源和基因资源、北极地质和地球物理等展开研究。
材料2:北极地区投影图。
(1)在图中用M把斯瓦尔巴群岛标出,并用实线箭头在北极附近标出地球自转方向,在图中标出⑩洋流的流向。
(2)填写图中字母和数字所代表的地理名称:
A是________洲;D是________洲;B是________洲;
C是________岛;E是________海峡;③是________岛;
④是________海峡;⑤是________海。
(3)①是________(国家),该国西部地区的气候类别是________;该气候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②是________,它是世界上盐度最________的海,其成因是________。
(4)斯瓦尔巴群岛比同纬度其他岛屿的气候要温暖一些,其主要原因是受________的影响。
(5)⑦是________(洋流),它对欧洲西部地区的________气候产生很大的影响;⑧是________(洋流),它与________(洋流)相汇,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________渔场。
(6)从政治常识角度,说明我国积极参加科学考察的原因。
【学习反思】
【参考答案】
1.B 2.C 3.D 4.A 5.D 6.A 7.BC 8.BC 9.D 10.D
11. (1)不断发展变化的
(2)葡萄牙 1519 西班牙 大西 南美 太平 好望
(3)1492 哥伦布 西班牙 中国 印度 黄金 丝绸 香料 西 北大西洋暖流 加那利寒流 北赤道暖流
12.(1)略。
(2)亚 欧 北美 冰 丹麦 格陵兰 白令 白令
(3)挪威 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受西风控制,且受北大西洋暖流分支暖流的影响 波罗的海 低 纬度较高,蒸发量小,四周有大量地表淡水汇入冲淡海水
(4)挪威暖流(北大西洋暖流的分支暖流)
(5)挪威暖流(北大西洋暖流的分支暖流) 温带海洋性 拉布拉多寒流 墨西哥湾暖流 纽芬兰
(6)①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在综合国力的构成因素中,最重要、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经济和科技。②积极参与科考,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对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维护国家主权,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