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资料】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修一)导学案: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编资料】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修一)导学案: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3-09-14 16:27:54

文档简介

3.1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学习地球的早期演化各个阶段的特点(初生地球、大气的早期演化与水圈的形成、生命的起源和大气的继续演化)。
2. 学习了解地球上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种岩石的形成和特点、以及化石的形成过程和作用。
3.理解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
【重点难点】
理解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
【学法指导】
实验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
1、思考回答:初生地球有什么特点?
2、【启发提问】看课本大气的早期是怎样演化的?水圈是怎样形成?
分组讨论后回答,相互启发补充。
3、学生讨论、回答:生命起源的过程怎样?大气又是怎样继续演化的?
二、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岩层和化石
1、学生讨论、回答:地球上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种岩石的形成和特点
2、【启发提问】化石是怎样形成的?他有什么作用?
三、地质年代
1、【启发提问】地质年代划分依据是什么?
2、学生讨论、总结。各阶段的特点?
【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属于内力地质作用 ( )
A.地壳运动 D.地震作用
C搬运作用 D变质作用
2.某矿物呈黑色,玻璃光泽,一组极完全解理、板状。该矿物可定名为( )
A.角闪石 B.辉石
C石榴子石 D黑云母
3.下列哪种岩石为岩浆岩 ( )
A 橄榄石 B.灰岩
c.石英岩 D 砂岩
4某岩石呈灰白色,可见结晶颗粒,遇稀盐酸强烈起沟,具层理构造。该岩石可定命月
A。石灰岩 u.白云岩
C花岗岩 0.片岩
5、下列哪种矿物为变质矿物 ( )
A石英 B.蛇纹石 C方解石 D.辉石
6.根据岩土的水理特性,砂土层与黏土层相比,其隔水性( )
A差 B相同
C.好 D.不能确定
7.顶围原有的和新生的结构面相互汇合交截构成的分离体在重力作用下与围岩母体脱
离,突然塌落而终至形成塌落拱这种围岩破坏形式属于< )
A顶围悬垂与塌顶 B.侧围突出与滑塌
C底围鼓胀隆破 D,围岩缩径及岩爆
8.冲积土是( )地质作用下形成的。
A.风化 B.山洪急流
C 河流 D.海洋
9.一般基岩表面的坡度越大,坡积土的稳定性就( )
A越大 B越小
C不一定
10.海洋的总面积约占地球表面面积的< )
A 70% B.60%
C 80% D.90%
11.沉积岩岩层的接触关系有( )、平行不整合接触和角度不整合接触
A整合接触 B.侵入接触
C沉积接触 D.完整接触
12.下列有关平行不整合接触哪项正确 ( )
A.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产状不一致
B.与不整合面上的底砾岩岩性一致的岩层形成时间相对较早
C.与不整合面上的底砾岩岩性一致的岩层形成时间较晚
D.根据底砾岩无法判断上、下岩层的相对新老关系
13.下列有关角度不整合接触哪项不正确 ( )
A 根据不整合面上的底砾岩可以判定上、下岩层的相对新老关系
B.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不一致
C 上、下两套岩层之间无沉积间断
D.与不整合面产状一致的岩层形成时间较晚
14.下列有关侵入接触的叙述,哪项正确 ( )
A 侵入接触是岩浆岩体与岩浆岩体之间的一种接触关系
B.沉积岩形成时间较晚,岩浆岩形成时间较早
C 侵入接触是沉积岩与变质岩之间的一种接触关系
D侵入接触是沉积岩与活岩浆岩之间的——种接触关系
15.下列哪,页不是判别活断层的确凿证据 ( )
A 错断全新世以来的最新地层
B.地面疏松土层出现大面积有规律分布的地裂缝
C 地层的重复或缺失
D.古老地层与全新世以后最新地层是断层接触
16.下列哪项是判别活断层的确凿证据 < ) A.地面疏松土层出现大面积有规律分布的地裂缝
B.地层的重复、缺失
C 断层三角而
D.呈带状分布的泉
17.按形成原因天然地震可划分为( )
A.构造地震和火山地震
B.陷落地震和激发地震
C:浅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D. A+B
18.下列关于震级和烈度的组合哪一个是正确的 ( )
A,每次地震震级只有1个,烈度也只有—个
B.每次地震震级可有多个,烈度只有—个
C 每次地震艘级只有1个,但烈度可有多个
D,每次地震震级可有多个,烈度也可有多个
19.下列关于震级和烈度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 )
A 震级是地震所释放出来能量大小的反映
B.震级是由地面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决定的
C 烈度是山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决定的
D 每次地震的烈度只有一个
20.岩层倾向与地面倾斜力‘向相反,则岩层分界线与地形等高线( )
A 平行
B.弯曲方向—-—致,但岩层分界线的弯曲度小于地形等高线弯曲度
C.弯曲方向—致,但岩层分界线的弯曲度;大于地形等高线弯曲度
D.弯曲方向相反
二、判断下列各说法正误
1.矿物是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元素单质和化合物。 ( )
2.玄武岩是岩浆岩。 ( )
3.粘土矿物是沉积岩所特有的矿物成分。 ( )
4.岩石的抗切强度是沿已有的破裂面剪切滑动时的最大剪应力。 ( )
5.地质年代单位有市、界、系、统、阶。 ( )
6,岩浆岩与沉积岩之间的接触关系为侵入接触,则岩浆岩形成时间早于沉积岩。 ( )
7.某—褶曲,核部为老地层,翼部为新地层且对称分布则该褶山为向斜褶,饱。 ( )
8.放在地质图右侧的地层图例,应严格按照自上而下,由新到老的顺序排列; ( )
9. 洞室围岩的变形与破坏,程度,只取决于:地下天然应力、重分布应力及附加应力,与岩土体的结构性质无关, ( )
10.地下水的储藏量决定于岩上的有效空隙而不是总空隙。 ( )

三、简单回答下列问题
1.应根据什么原则采取防止土体渗透破坏的措施
2.地下洞室位置的选择主要考虑几个方面
3.在野外使用地质罗盘如何量测岩层产状
4.叙述张节理的主要特征。
5.简述活断层的判别标志。(5种)
6.叙述各褶曲要素。
四、论述题
如何确定沉积岩的相对地质年代
【学习反思】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C 2. D 3. A 4. A 5. B
6. A 7. A 8. C 9. B 10. A
11. A 12. B 13. C 14. D 15. C
16. A 17. D 18. C 19. A 20. B
二、判断下列各说法正误
1.错误 2.正确 3.正确 4.错误 5.错误
6.错误 7.错误 8.正确 9.错误 10.错误
三、简单回答下列问题
1.答题要点
答:防止土体渗透破坏的原则一是改变渗流的动力条件,使其实际水力梯度减小到允许的程度;二是改善岩土性质,增强其抗渗能力。具体要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性状来具体处理。
2.答题要点
答:地下洞室位置的选择主要考虑进洞山体、洞口位置和洞轴线位置三个方面。
3.答题要点
答:测量走向:罗盘长边紧贴层面,调整罗盘至水平,渎指北针所示的方位角即走向。测倾问:罗盘短边紧贴层面,水准泡居中,读指北针所示的方位角即倾向。测倾角:将罗盘横着竖起来,使长边与岩层走向垂直,紧贴层面,等倾斜器上的水准泡居中,悬锤所示角度,即倾角。
4.答题要点
答:张节理产状不稳定,延伸不远,节理面粗糙不平,组成节理的岩块之间的距离较大。不能切穿所经过的砾石及岩石碎屑等。
5答题要点
答:错断扒裂全新世纪来的最新地层;切穿现代地表,造成地形突发:错断古建筑物,地表疏松层出现大面积有规律地裂缝;总体延展方向与基底断层方向大致一致。
6.答题要点
答:核:组成褶皱中心部位的岩层。翼:中心岩层动外的岩层。转折端:从翼向另一翼过渡的弯曲部分。枢纽:组成褶皱岩层的同一层面最大弯曲点的边线。轴面:由各岩层枢纽所连成的面。
四、论述题
答题要点
岩石(体)相刈地质年代的确定司依据地层层序律生物演化律以及地质体之间的接触关系
三种方法:
(1)地层层序律
未经构造变动影响的沉积岩原始产状应当是水平的或近似水平的。并且先形成的岩层在下面,后形成的岩层在上而。
(2)生物演化律
由于生物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进化的。故可根据岩层中保存的生物化石来判断岩层的相对新老关系。
(3)地质体之间的接触关系
根据沉积岩层之间的不檗合接触判断。与不整合面上底砾岩岩性相同的岩层形成时间较早另外与角度不整合而产状—致的岩层形成时间较晚。
如果岩层与岩浆岩为沉积接触,则沉积岩形成较晚,如果岩层与岩浆岩为侵入接触,则沉积岩形成时间较早。3.3 地表形态的变化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景观图的能力和动手做实验的能力。
2. 了解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培养我们学生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从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点难点】
1.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 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学习过程】
1、看课本讨论回答:外力作用①能量来源 ②表现形式 ③对地貌的影响
2、流水、风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要求学生阅读流水作用及风力作用,结合课本插图,分析这两种作用下形成的地貌。并完成表格。
外力 侵蚀地形 沉积地形 主要分布区
风力作用 干旱、半干旱区
流水作用 湿润、半湿润区
3、二、要求学生记忆完成下表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沉积作用 冰川沉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
4、思考讨论: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人类活动是怎样改变地表形态的?
【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读下面四种地貌景观图,回答1~3题:
1、上述四种地貌景观形成过程中,
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上述四种主要的地貌景观的成因,与
岩石的性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密切
相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①~④地貌景观典型分布的地区依次是( )
A、青藏高原、东欧平原、云贵高原、新西兰北岛
B、云贵高原、渭河平原、准噶尔盆地、夏威夷群岛
C、喀斯特高原、东非大裂谷、黄土高原、亚平宁半岛
D、云贵高原、河西走廊、山东半岛、台湾岛
读人民币版面图案图,判断4~6题。
4、该版面图案景观是( )
A、九寨沟风光 B、桂林山水
C、鼎湖山保护区 D、长白山天池
5、该地形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
A、冰蚀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海浪侵蚀作用
6、该景观地貌属于( )
A、雅丹地貌 B、丹霞地貌
C、冰蚀地貌 D、喀斯特地貌
7、图中四幅地形示意图分别是由下列四种作用形成的,下列四组数码排序与示意图(从左到右)相符的是( c )
①风力侵蚀作用 ②流水侵蚀作用 ③流水溶蚀作用 ④冰川刨蚀作用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④①③ D、④③②①
读下图,回答8~10题。
8、甲、乙两图中地貌形成的共同原因是( )
A、地壳运动 B、侵蚀作用
C、堆积作用 D、岩浆活动
9、甲图中峡谷的成因是( )
A、断裂下陷 B、地壳上升,河流下切 C、冰川侵蚀 D、流水溶蚀
10、乙图中的山峰为( )
A、背斜山 B、向斜山
C、断块山 D、角峰
读下图,回答11~12小题。
11、图中所示的怒江河段,常见的河流
地貌是( )
A、峡谷 B、三角洲
C、河漫滩平原 D、沙丘
12、图中所示地区聚落主要分布在( )
A、半山腰 B、河漫滩平原
C、三角洲平原 D、高山顶部
二、综合题
13、读图,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A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_________地区,是
因________作用强烈而形成,简要说明其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F为流动沙丘,则该地盛行______风,是由风力的
______和_____作用形成的。
(3)根据图示,该地区发生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4)据岩石的成因分类,D属于_____岩,C属于______岩,其中在C岩体周围附近又有可能形成______岩。C、E、D所代表的三种岩石,年龄由老到新排列的顺序是________。
14、读黄河河口地区在不同时段陆地面积增减变化情况图,分析回答问题。
(1)黄河河口三角洲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示反映的大约是___________年间黄河
河口陆地面积的变化情况。年净增加面积最
快的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
(3)1990年1月以后,黄河河口地区陆地面
积的变化是_______(增加或减少),其原因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读下图,比较北半球 河流源
头附近A地和河流经过的B、C、D
三地,与甲、乙、丙、丁四幅断面
图,回答:(1)写出A、B、C、
D四地与断面图的对应关系:
A.___ B.___ C.___ D. ___
(2)A处谷地的形状呈____形,
由于________作用造成的;河流源
头的补给主要为_______补给。
(3)B、C、D三处流水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B地为_______作用,C地为________作用,D地为________作用。
(4)A谷口处和D处外力作用的相同点是_________作用,不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E处因流沙不断堆积而扩大,最终与河流的_____岸相连;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反思】
【参考答案】
1—5 D A B B B 6—10 D C B B D 11—12 A B
13、(1) 西北内陆 风力侵蚀 风携带泥沙对岩石产生磨蚀作用,磨蚀作用在近地面最为
明显,因而形成蘑菇状 (2) 东北 搬运 堆积 (3)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
用 (4)沉积 岩浆 变质 E、D、C
14、(1)黄河泥沙淤积 (2)1986年~1996年(或10年) 1988年12月~1990年1月
(3)减少 沿河地区引水量增多,断流天数增多,导致人海泥沙量减少;水利、水土保持等综合措施使中上游地区蓄水量增加,水土流失减轻
15、(1)丙 丁 乙 甲 (2)U 冰川侵蚀 冰雪融化 (3)侵蚀 搬运 沉积 (4)沉积 A为冰川沉积,与气温升高有关,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沉积物大小不一,杂乱无章地分布;D是流水沉积,沉积物与流水速度有关,流速降低后沉积物有秩序地在下游沉积
(5)与左岸相连。3.2 板块构造学说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观点。
2. 知道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
3.学会用两个学说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于板块运动的关系。
【重点难点】
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填空)
1、大西洋两岸特别是非洲( )部海岸与南美 ( )部海岸轮廓线十分相似。这一偶然发现,促使(
)提出了( )假说。
2、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 )引起的。板块学说认为,全球可分为( )大板块,各板块处在不断运动之中。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 )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 ( )。
3、世界最大的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戴位于( )板块与( )板块、( )板块、( )板块等的交界地带。
4、六大板块的名称是
( ) 其中几乎全部位于海洋的板块是( ),澳大利亚位于的板块是( ) 课堂助学
引导学生观察图2.14 和2.15 大陆的漂移 ,明确 魏格纳是怎样发现大陆漂移的。
学生完成活动1 和活动 2。(39页)
学生阅读材料 启发科学探究的精神。
观察图2.19 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明确六大板块名称和 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完成 活动1(42页)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产生新的海洋和裂谷。活动2(43页)板块发生碰撞积压时,地表会产生新的山脉和海洋的消失。
引导学生看图2.23和2.24了解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
【达标训练】
1、下列实例中,证明了地球上海陆发生过变迁的是( )
A 流水堆积成的三角洲 B 风力侵蚀成的蘑菇石
C 经常发生地震现象 D 在喜马拉雅山中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
2、首先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家是( )
A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 B 波兰科学家哥白尼
C 苏联宇航员加加林 D 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
3、下列关于板块学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是一块整体
B 全球各大板块都处于相对的稳定之中
C 板块内部地壳不稳定
D 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4、喜马拉雅山脉位于( )
A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 B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C 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D 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5、板块构造学说认为,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大多发生在( )
A 板块内部 B 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
C 大陆内部 D 地壳比较稳定地带
6、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这是由于( )
A 板块运动的结果 B 海风吹拂的结果
C 海水侵蚀的结果 D 海洋中砂砾磨蚀的结果
7、海牛和驼鸟在非洲和南美洲都有分布。海牛生活在热带浅海环境中,鸵鸟生活在陆地上,且不会飞。它们分布在大西洋两岸的原因是( )
A 两大陆上的人们进行国际贸易的结果
B 两大陆之们的海洋干涸或大洋海水变浅时,它们从一个大陆迁移到另一个大陆C 在地质时期,两大陆曾是紧密相连的整体D 两大陆之间的距离在不断地缩小,在偶然的机会中,它们在两大陆之间来回活动
8、根据大陆漂移学说,目前那个大洋仍在继续扩张之中 ( )A 太平洋 B 大西洋 C 印度洋D北冰洋
9、本初子午线穿过的的板块是 ( )
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B、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D、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10、阿拉伯半岛位于下列哪个板块中( )
亚欧板块 B、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D、太平洋板块
11、 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位于海洋的板块是( )
亚欧板块 B、美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D、太平洋板块
12、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原因是( )
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相碰撞形成的。
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碰撞形成的。
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碰撞形成的
南极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相碰撞形成的
13、下列现象,是由板块张裂运动产生的是( )
A、地中海正在缩小 B、阿尔卑斯山的隆起 
C、喜马拉雅山脉的升高 D红海的形成
14、下列不属于六大板块的是( )
 A、太平洋板块 B、大西洋板块
C、南极洲板块 D、美洲板块
15、红海位于下列哪两大板块的交界处( )
A、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 B、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C、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 D、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
二、综合题
16.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
(1) 写出下列板块的名称
A B C
D E F
(2) 板块学说认为,板块 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 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 。
(3)各板块中只包括大洋的是[ ]板块。
(4)日本、我国的台湾多地震,主要是因为它们位于[ ]板块和[ ]板块交界处。
【学习反思】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A 3、D 4、B 5、B
6、A 7、C 8、B 9、A 10、C
11、D 12、B 13、D 14、B 15、B
二、(1) 亚欧板块 太平洋板块 美洲版块
印度洋板块 非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
(2)内部 交界 火山、地震
(3)太平洋板块
(4)亚欧板块 太平洋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