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记承天寺夜游
认识作者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号东坡居士,在诗词、散文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8月)被捕入狱。经过长达四个月(12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黄州,担任有职无权的团练副使。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写作背景
“乌台诗案”
文体知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解( )衣 藻荇( )
遂( )至 未寝( )
jiě
xìng
suì
qǐn
认识生字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苏 轼
照进
门
高兴、愉快的样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考虑、想到
于是
到
(我)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睡,睡觉
共同,一起
散步,漫步
院子里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形容水的澄澈
交错纵横
大概是
亭下的月光像积水般澄澈透明,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吧。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只是
清闲的人
罢了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哪
像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感受月色之美;
2.了解“闲人”的含义,感受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并依此将课文分为几个部分,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其内容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叙
描写
议论
——寻伴夜游
——庭中月色
——月下感叹
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承天寺中庭
“我”和张怀民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探究
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
竹柏之影参差错杂,“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反映出景物清澈透明、似真似幻的特点。
月色
竹柏影(月影)
水
藻、荇
比喻
动静结合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领悟“闲”之意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与中庭。
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闲而不睡
问题:这清闲之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闲而寻友
闲而散步
闲而赏景
闲人
2.领悟“闲”之情
这“闲”字背后隐藏着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
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落寞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处,故乡无此好湖山。
(我本来就没有家,不安身在这里又能到哪里去呢 何况就算是故乡,也没有像这里这样优美的湖光山色。)
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长江环抱着城郭,可知江鱼的味道鲜美,茂竹漫山遍野,只觉阵阵笋香。)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每天吃上荔枝三百颗,情愿长期做岭南人)
贬官儋州: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然是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因为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所不曾有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