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6章 溶解现象 第2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6章 溶解现象 第2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8-21 10:2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是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有两个:1.用固体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2.用浓溶液稀释成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溶液。本课题是在学生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认识了溶液的组成之后,对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的进一步应用。它侧重于让学生从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现实需要中,体会定量的表示溶液组成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并在探究配制溶液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溶液配制的基本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稀释);
②初步掌握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的基本实验技能;
③复习托盘天平、量筒的使用以及读数;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的探究,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②通过配制溶液,进一步学习从定量的角度对溶液的组成进行研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的思维能力
②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难点
我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的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来制定教学重、难点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配制一定溶液质量分数的基本技能,并在配制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学习从定量的角度对溶液的组成进行研究的方法。而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学会独立设计溶液配制的方案,并学会在配制过程中进行误差分析。
二、教法分析
根据新课标及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首先考虑的问题是联系现实生产、生活中需要确切知道溶液组成的事例,引发学生的疑问,这些溶液如何配制教材的重点放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为主线,结合使用启发法、归纳分析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二、教法和学法指导
以活动形成探究的链节,以问题的解决建构知识的阶梯,多层次获取规律与结论。教师教法方面:提出探究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认可学生的探究行为并鼓励学生尝试;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和提升研究结果、得出结论的能力。学生学法方面:通过猜想、实验、合作交流、搜集与处理信息,获得知识,并在技能、情感、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方面得到发展。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设计这些探究过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从客观事实中归纳得出结论的方法,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再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及年龄特征,所以我以实验探究法为主线。使学生通过探究过程,了解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突出重点。再结合使用一些辅助的教学方法帮助同学们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实际问题,突破难点。多种教学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学法指导
根据学习目标要求,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以下学习方法:实验法、归纳总结法。实验是反映化学学科特点,学习化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在教师指引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的材料,得出结论。这样强化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结合归纳总结法,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归纳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投影展示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在生产生活的不同用途 以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情境,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感受化学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冬天人们生病后会去医院输液,医生会给病人补充生理盐水,它是0.9%氯化钠溶液,还需要补充5%的葡萄糖溶液,你知道这两种溶液是如何配制出来的吗?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同时引出课题
【想一想】如果实验室要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50克,你有什么方案。(提供的药品:氯化钠固体,水,10%的氯化钠溶液,1%的氯化钠溶液) 学生讨论并给出方案: 1.用食盐和水; 2.用20﹪的食盐水加水稀释; 3.用10%的食盐水加食盐; 4.用20%和10%的食盐水; 5.用10%的蒸发水。 在交流讨论,自主合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过渡:根据桌子上的现有条件,我们可以用那些方案完成? 方案一和方案二
第二阶段:用固体物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提示学生回忆有关溶液的计算公式 学生思考问题,并动手参与计算配制50克5%的氯化钠溶液过程中所需要的固体质量和水的体积 正确计算出所配溶液中所需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体积是配制溶液的第一步,因此通过问题设置,提示学生回忆有关溶液组成的相关计算公式,做好配制溶液的第一步。
过渡:实验室如何配制这样的溶液,步骤是什么?
设置可选择的动画,让学生讨论正确的实验步骤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上讲台汇报讨论结果, 在多媒体课件上选择正确的步骤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体验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乐趣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同时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分析、概括等方面的能力。
提问:实验室如何配制这样的溶液,所需要的仪器有哪些 学生继续分小组讨论,并上讲台汇报讨论结果, 在投影上选择正确的仪器
提问:请谈谈你的经验,你选择这些仪器的依据是什么?有没有什么困惑的地方 依据实验步骤逐一选择,量筒,烧杯选择合适量程
下面我们来总结用固体来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时什么? 学生齐声小结用固体物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1、计算;2、称量;3、溶解 实战演练前通过动画课件让学生感受配制的过程,和基本步骤,为顺利进行实验做好铺垫性工作。
提问:标签上应写上什么 溶液的名称与溶质质量分数
大家一起开始动手吧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小组,给出恰当的建议 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在实验中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快乐。
这就是大家的劳动成果,配好的一瓶50克5%的氯化钠溶液,第一个方案同学们完成的都非常出色 建立学生学习自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获得成功的同时,享受它带来的乐趣
过渡:大家刚才实验中有哪些不规范的操作 学生汇报 误差分析,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知识能力及反思能力
请同学们思考,这些不规范操作会对溶质质量分数有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最终形成答案 刺激学生思维,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原有的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加强学生对定量认识溶液组成的运用。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促进学生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第三阶段,用浓溶液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溶液 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加入水的质量是稀溶液和浓溶液的质量之差 学生动手计算稀释所需的浓溶液的体积和水的体积 以上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的教学,将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了学生,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培养学生认真学习意识,进一步理解溶质质量的数学表达式,
【讲一讲】如何用浓溶液来配制稀溶液呢? 学生讨论,总结稀释步骤:用浓溶液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溶液:1、计算;2、量取;3、稀释
又到你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学生动手实验
展示成果,这就是大家配好的1%的氯化钠溶液50克
这节课你学会了些什么 学生回答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团结协作中获得成功,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促进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内在智慧,启发学生反思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使学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第四阶段:课堂小结 我们在实验室探究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两种方法,那么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请同学们课后分小组讨论【课外拓展】,看你们能设计出多少种方案? 启发和激励学生课后积极思考,利用对所学知识的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
第五阶段:课外拓展 学生练习 及时练习,突出重难点,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第六阶段:课堂评价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