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专递】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 同步练测+本章练测: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6份)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专递】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 同步练测+本章练测: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6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3-09-16 22:39:06

文档简介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本章练测(人教版必修3)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下图代表某一生态系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及食物链、食物网
B.生产者和分解者缺一不可
C.能量流动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进行
D.图示细菌与植物间的箭头指向,表明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可循环利用
2.在水藻→小鱼→大鱼组成的食物链中,小鱼不会吃大鱼,但大鱼可以吃小鱼,该食物链的不可逆性,说明在一个生态系统中(  )
A.物质循环是单向的
B.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C.碳循环是单向的
D.水循环是单向的
3.某种甲虫通过分解土壤中的落叶获得养分,可推测这种甲虫(  )
A.与落叶树之间为捕食关系
B.属于次级消费者
C.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
D.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底部
4.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②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③蛇处于两个不同的营养级 
④青蛙和蜘蛛的关系不只是捕食 ⑤该生态系统中青蛙和蜘蛛可利用的总能量大于蝗虫可利用的总能量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
5.根据下图所示农业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人类占有2个营养级,属于初级和次级消费者
B.农业生态系统除了图示成分外,还有的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该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虽然简单,但自我调节能力强
D.该食物网中有2条食物链
6.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
B.一定能固定CO2
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
D.一定是植物
7.下图表示一个能够自我维持稳态的生态系统所需的条件,则X最可能代表(  )
A.生物因素 B.共生关系
C.能量流动 D.物质循环
8.下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以及对秸秆进行进一步利用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B.图中有5条食物链
C.秸秆利用后的废渣,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后产生CO2和矿质元素均可被农作物利用
D.建立该农业生态系统的目的是使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尽可能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
是(  )
A.一种蜣螂专以大象粪便为食,则它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
B.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10.某同学依据下列四项设计生态瓶,其中不合理的
是(  )
A.应定时向瓶内通气,以保证生物的有氧呼吸
B.瓶内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合理
.瓶内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物质的联系
D.瓶内生态系统应获得充足的能量供应
11.下图为某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组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松毛虫数量增加时,灰喜鹊的数量也会增多,从而使松毛虫种群的增长受到抑制,这是生物群落内部负反馈调节的实例
B.图中共有3条食物链,狐狸处于第四、五营
养级
C.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以有机物形式在生物群落中进行流动
D.调查该森林生态系统中灰喜鹊数量,最常用的估算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12.下列四项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  )
13.下列4种现象中,不适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合理分析的是( )
A.虎等大型肉食性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
B.蓝藻易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爆发
C.饲养牛、羊等动物,成本低、产量高
D.巨大的蓝鲸以微小的浮游动物为食
1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的关系曲线中,正确的是( )
15.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功能过程描述的是( )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
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③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
④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6.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植物以常绿乔木为主,动物种类丰富,昆虫和两栖类都很多。下列关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的分层现象导致昆虫垂直分布
B.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竞争
C.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D.落在蜘蛛网上的昆虫挣扎所引起的振动是行为信息
17.下图表示一个牧场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A的能量分配是:约20% 流向B,其余大部分流向E。据图分析,下列正确的是(  )
A.E从A获得能量的主要方式是捕食
B.E→F和F→E是该生态系统所特有的一种营养
关系
C.C是该生态系统的一种分解者
D.减少B中不属于被饲养的牲畜的成分能有效提高牧场产量
18.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下面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要大于该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B.挺水植物芦苇在湿地边沿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C.绿藻、黑藻可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有机物,并用于自身的光合作用
D.人工湿地净化污水时,体现了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1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无法再被利用
B.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间接价值
C.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属于物理信息
D.硝化细菌能利用氧化氨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把水和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
20.下列事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 )
A.由于滥砍乱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
B.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
C.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
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1.(8分)下面图甲为碳循环示意图,图乙为某一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通过过程①,碳由无机环境中的    
转变成绿色植物(如玉米)中的     。
(2)图甲过程②越复杂,则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    。设过程②代表的生物之间有如图乙所示的关系,若E种群的能量为5.8×109 kJ,B种群的能量为1.3×108 kJ,D种群的能量为1.5×108 kJ,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A种群的能量是     kJ。
(3)过程④表示     作用。参与过程④的生物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等其他生物共同构成了      。
(4)由图甲可见,碳循环的特点是      
   。伴随着物质循环进行的能量流动具有的特点是          。
(5)图乙中a同化的能量除呼吸消耗外,其余的能量用于自身的________。
(6)据图提出两项实现“低碳”、缓减温室效应的关键措施: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12分)下列是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概念图(部分),①~⑦表示有关连线的序号,箭头⑦的意义是“C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代表的是        ,B代表的是     ,图中C代表的是      ,写出连线⑥上的联系词     。
(2)若①~④表示碳循环的有关连线,则表示B通过         作用提供原料给C。若①~④表示能量流动的有关连线,则其中不应该画出的箭头联系是         。
(3)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通过        
       紧密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依据此原理,可以合理巧接食物链,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内         ,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并减少环境污染。
23.(15分)某生物研究小组在野外观察某四个物种的活动规律,并记录到它们一天中的平均活动时间(活动时间以%表示)。
休息 与其他物种关系 进食 其他活动
物种A 20% 15%追逐物种B 55%吃种子 10%
物种B 20% 25%被物种A追逐 45%吃种子 10%
物种C 75% 15%吃物种A 10%
物种D 75% 20%吃物种C 5%
(1)根据表中信息,试画出该生态系统中可能的食物链。
(2)物种A、B之间的关系属于    。从食性角度看,物种C、D一天中进食时间较短而休息时间较长,其可能的原因是 

(3)碳元素进入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主要是
从     开始的,若研究一段时期内发现,进入该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的碳元素总量与由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碳元素总量相等,则说明该生态系统基本处于      状态。
24.(15分)利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原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J/cm2·a)。请回答有关问题。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2)图中A代表      ,为保证各营养级都有较高的输出量,随营养级的升高,输入的有机物应增多,原因是            。
(3)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    
  J/cm2·a,其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
(4)由于某种因素使得生产者短时间内大量减少,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来水平,说明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其基础为       
     。
(5)建立“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主要遵循的生态工程基本原理有         
      (答两项)。
参考答案
1.D 解析:能量不可循环利用。
2.B 解析:在一条食物链中,大鱼吃小鱼,即意味着能量由一个营养级流向了下一个营养级,这种流动方向是不可逆的,说明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3.C
4.B 解析:由图可知,图中没有分解者,图示所有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蛇处于第四和第五两个营养级;青蛙和蜘蛛的关系有捕食和竞争;青蛙和蜘蛛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蝗虫可利用的总能量。
5.A 解析: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弱,是因为营养结构简单;该食物网中有3条食物链
6.D解析: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能够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合成有机物,它包括光能自养型生物和化能自养型生物,化能自养型生物大多为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等。生产者都属于第一营养级,位于能量金字塔的底层;绿色植物和硝化细菌都能将CO2合成有机物,并进行能量转换。
7.D 解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不仅要有稳定的能量来源并正常流动,还需要正常的物质循环过程,它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8.B 解析: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于捕食关系而形成的结构,图中只有两条食物链。
9.C 解析:象粪中含有的能量不属于象所同化的能量;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物质可循环利用,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
减的。
10.A 解析:设计的生态瓶应该是封闭的空间,这样才能模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1.C 解析:该生态系统共含3条食物链,狐狸应处于第三、四、五 3个营养级。
12.A 解析:原核生物中有生产者(如硝化细菌、蓝藻等)、消费者(如根瘤菌)和分解者(如乳酸菌、圆褐固氮菌等)。
13.B 解析:A项中,虎属于最高营养级,获取能量少,容易成为濒危物种;B项中,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N、P含量高,蓝藻会进行爆发式繁殖,但是没有体现食物链,所以不适宜用能量流动规律来分析;C项,牛、羊属于初级消费者,直接从生产者获取食物,获得的能量多,因此成本低;D项中,能体现出食物链,能用流动规律来解释
14.C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则越低;营养结构越简单,其抵抗力稳定性越低,但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15.A 解析: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功能、氮循环等知识 根瘤菌将氮气转化成氨气被植物利用(或再通过硝化细菌把氨气逐步转化为硝酸盐被植物利用),动物、植物体内的有机氮要经过氨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等的作用,转化成氮气才能重新回到大气中,④描述不准确
16.D 解析:落在蜘蛛网上的昆虫挣扎所引起的振动频率属于物理信息。
17.D 解析:从题干信息分析,A的能量约20% 流向B,其余大部分流向E,可以推测B为消费者,E为分解者,E从A获得能量的主要方式是腐生;从图示看,E被F所食,F的残骸及排泄物又被E分解利用,E→F、F→E是陆地生态系统常见的一种营养关系;C为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减少B中不属于被饲养的牲畜的成分,可以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8.A 解析:流经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和城市污水中有机物中所包含的化学能。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的是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而挺水植物芦苇在湿地中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是一个种群在空间上分布的情况。绿藻、黑藻只能利用污水中的无机盐、水等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人工湿地净化污水时,体现了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19.D 解析: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遗体残骸将会堆积成灾,物质将被锁在有机质中不再参与循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将终止,生态系统将会崩溃;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和间接价值都很大,不能说直接价值明显大于间接价值;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等,蜜蜂跳舞和孔雀开屏等都属于行为信息;自然界中存在某些微生物,它们能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有机物,但不同于光合作用的是,它不是利用光能,而是利用NH3和HNO2氧化所释放的能量来合成有机物。
20.D 解析:抵抗力稳定性是指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 A在受到外界干扰破坏后没有恢复原状;B和C都抵抗了外界干扰而保持原状,属抵抗力稳定性;只有D项在大型肉食性动物闯入封闭生态系统后,经过各成分相互作用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21.(1)CO2 有机物 (2)高 3.0×107 (3)分解者的分解 群落 (4)带有全球性的循
环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生长、发育和繁殖 (6)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植树造林,增加植被(或开发水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1)图示中过程①表示光合作用,通过该过程碳由无机环境中的CO2转变为有机物。
(2)图甲中过程②代表食物网,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图2中若E的能量为5.8×109 kJ,B的能量为1.3×108 kJ,D的能量为1.5×108 kJ,按10%传递效率计算,A的能量应为[5.8×109×10%-(1.5×108+1.3×108)]×10%=3.0×107 kJ。
(3)过程④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该系统中的所有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4)碳循环的特点是“带有全球性”,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图乙中a同化的能量除呼吸消耗外,其余的能量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6)例如,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植树造林,增加植被;或开发水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等措施均可有效实现“低碳”、缓减温室效应。
22.(1)能量 分解者 生产者 固定 (2)分解 ④ (3)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
递 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
解析:(1)从图解中看出,A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中的能量,B、C均为生物群落的组成部分,B为分解者,C为生产者,生产者利用太阳能为能量的固定。(2)若①~④表示碳循环的有关连线,B即分解者要通过分解作用为C即生产者提供原料;若①~④表示能量流动的有关连线,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应出现的为④。(3)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紧密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依据此原理,可以合理巧接食物链,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内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并减少环境污染。
23.(1)如下图。
(2)竞争 物种C、D均属于肉食性动物,食物中蛋白质、脂肪含量较多,含有的能量多
(3)生产者(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相对稳定(或生态平衡)
解析:(1)从表中看出,物种A追逐物种B,并没吃B,说明它们应是竞争关系,而物种C与物种A、物种D与物种C之间应为捕食关系。(2)物种C、D均属于肉食性动物,动物中蛋白质、脂肪含量较多,含有的能量多,所以物种C、D进食后大部分时间都在休息。(3)碳元素进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主要从生产者(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开始的,如果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的碳元素总量与由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碳元素总量相等,则说明该生态系统基本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24.(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答不全不得分)
(2)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能量流动时逐级递减
(3)110 12.7%
(4)自我调节 负反馈调节
(5)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至少答出两点)
解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2)A为生产者、植食动物,肉食动物经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由于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随营养级的升高所得能量变少,所以为保证各营养级都有较高的输出量,随营养级的升高,需要输入的有机物要增多。
(3)第二营养级传递给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为0.25+5.1+0.05+2.1-5=2.5,生产者传递给植食动物的能量为0.5+2.5+4+9-2=14,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3+23+70+14=110,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14/110=12.7%。
(4)生态系统内部存在的负反馈调节,使得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建立“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主要遵循的生态工程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第5章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同步练测(人教版必修3)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
级上
B.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就越大
C.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
成分
D.细菌和真菌都是分解者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植食性动物处于第二营
养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3.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交错连接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B.该图中只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两种成分,未体现的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C.从理论上分析,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存在的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绿色植物
D.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鹰为最高营养级
4.如下图所示中,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生物是(  )
A.鹰     B.狼和鹰
C.蛇和狼   D.鼠和兔
5.下列最可能用于同一生物的一组名词是(  )
①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②次级消费者,自养型生物 ③分解者,腐生生物 ④消费者,自养型生物 ⑤植食性动物,异养型生物 ⑥自养型生物,第一营养级 ⑦自养型生物,初级消费者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⑤⑥ D.①⑥⑦
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
是(  )
A.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也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固氮微生物再利用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的同化作用再利用
D.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7.某河流中五年前引进了一种外来植物(甲)。跟踪调查发现,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的种内竞争不断增强
B.甲的引进并不能改变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
C.大量投放土著食草鱼类可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
D.该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
8.下列有关下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中有六条捕食链
B.狐与鸟之间既捕食又竞争
C.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
D.体内含重金属最多的生物是狐
9.下图表示一个食物网,若蛇被全部捉光,则此食物网中①的数量将大量减少,②的数量会有增加的趋势,其中的①、②依次为(  )
A.花生、山猫 B.兔、鹰
C.地鼠、草 D.兔、山猫
10.下图是我国北方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所示的所有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B.图中食物网中共有 2 条食物链
C.蛇只占有一个营养级
D.青蛙和蜘蛛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的关系
11.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食物链(网)的特征的是(  )
A.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捕食
B.食物链的环节数是无限的
C.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
D.食物网中的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
12.有分析表明,落叶林中一些生活在阔叶树上,以其叶片为食的食叶甲虫是落叶林中的重要生物 假如没有这些甲虫,落叶层将严重堆积,最终导致落叶林生长不良 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食叶甲虫属于群落中的分解者
B.食叶甲虫属于群落中的消费者
C.食叶甲虫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
D.食叶甲虫位于食物链的第二营养级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3.(12分)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如右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最高营养级属于第    营养级。
(2)乙和丙的种间关系是        。
(3)为了调查该生态系统中乙种群数量,某研究小组捕获了100只乙,经标记后放回。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100只,其中有10只带有标记。在该生态系统中,乙的种群数量大约为     只。
14.(16分)下图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三个不同种群的生长和繁衍情况,已知种群C为自养型生物,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简单食物链。
(2)试分析B种群在第3~5年间种群数量大幅度下降的原因。
15.(12分)请根据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解表示一个________的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阳光是它的________
(2)图中含能量最多的生物类群是________,含能量最少的生物类群是________
(3)蛇占有____________条食物链,占有的营养级
有________
(4)若螳螂全部迁走,则黄雀的数量将会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动植物的遗体残骸是由图中的________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种作用分解的
参考答案
1.C 解析:每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可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也可能处于不同的营养级。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不一定越大,如一棵大树上有很多寄生虫。自养型生物一定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是生产者。
2.C 解析: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员中,消费者可占据多个营养级;动物以消费者居多,但也有一些为分解者,如蚯蚓;细菌中的硝化细菌为生产者,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不论是光能自养型生物还是化能自养型生物。
3.C 解析:食物网形成的原因是同一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据不同营养级;该食物网中未体现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这两种成分;从理论上分析,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存在的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此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交替形成,鹰分别占有第三、四、五、六这四个营养级。
4.A 解析:鹰占第三和第四营养级。
5.C 解析: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第二营养级是初级消费者,属于异养型生物;第三营养级是次级消费者,属于异养型生物;分解者是腐生生物。
6.D 解析: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被自己利用或以热能散失,不能供绿色植物的同化作用再利用;蚯蚓不是微生物,但属于分解者,硝化细菌属于微生物,但不是分解者,而是生产者。
7.A 解析:在五年内,河流中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大,导致种内斗争不断增强,A项正确;甲引进后,甲的种群密度越来越大,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小,已经影响了原有生态系统的结构,B项不正确;甲的引进导致土著食草鱼类数量减少,说明土著食草鱼类不能捕食物种甲,投放土著食草鱼类不能抑制甲的蔓延,C项不正确;生态系统包括该区域内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包括所有生物、底泥、水及阳光等因素,D项不正确。
8.D 解析:捕食链只是研究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所以该图中只有两条食物链。狐与鸟之间只有捕食关系。细菌不属于捕食链中的成分,在食物链中最高营养级的生物含有不易分解的有毒物质的浓度最高,因此含不易分解有毒物质浓度最高的是狐。、
9.D 解析:若蛇被捉光,则山猫的数量可增加,鹰因蛇的减少将更多地以兔为食,故兔的数量将大量减少。
10.D 解析:生物群落包括该生态系统的全部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而该食物链中只包含了部分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图中共有 4 条食物链。
11.C 解析:由于动物的食性不同,一种动物可以有多种不同种类的食物,而一种生物可以被多种动物所食,所以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形成复杂的食物网。由于能量在各个营养级的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所以能量随着营养级的增加而减少。当这些能量不足以维持处于最高营养级的大型肉食性动物的生存需要时,这个营养级也就不存在了。
12.A 解析:由“生活在阔叶树上,以其叶片为食的食叶甲虫”可知,食叶甲虫为消费者而不是分解者
13.(1)4 五 (2)竞争和捕食 (3)1 000
解析:(1)由图示可看出,该食物网中共有甲→乙→丙→戊、甲→乙→丁→丙→戊、甲→丙→戊、甲→乙→丁→戊4条食物链,在最长的食物链(甲→乙→丁→丙→戊)中,最高营养级是第五营养级。
(2)由图示可看出,乙和丙都以甲为食,同时丙还会捕食乙,因此两者间既有竞争关系,也有捕食关系。
(3)按照标志重捕法的原理:标记1/数量1=标记2/数量2,若假设乙种群有X个个体,则得100/X=10/100,则X=1 000。
14.(1)C→B→A。
(2)第3~5年间,A种群数量增加,使B种群被大量捕食,同时C种群数量减少,使B种群因食物减少而种内斗争加剧。
解析:由C为自养型生物,结合A、B、C三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达到最高点(或最低点)的顺序,可判断B是以C为食的植食性动物,A是以B为食的肉食性动物。分析B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要从两个方面入手:①食物方面(C种群);②天敌方面(A种群)。
15.(1)生态系统 能源
(2)绿色植物 蛇
(3)2 第四和第五营养级
(4)增多 黄雀由第三和第四营养级变成了单纯的第三营养级,减少了能量的损耗
(5)细菌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解析:由于图解中含有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所以这是一个生态系统,而阳光是这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在生物群落中绿色植物是第一营养级,所含能量最多,而蛇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最高营养级,所含能量最少 根据食物链的概念不难得出蛇所在食物链中的营养级,而如果螳螂全部迁走,食物网变得简单,能量的损耗减少,黄雀得到的能量相应就会增多,进而引起其数量增多 动植物的遗体等通过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分解,呼吸作用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方式 第5章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步练测(人教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下列哪项不属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
A.河流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
B.森林中,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类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多
C.农民在稻田中除草,水稻长势良好
D.草原黄鼠增多,猫头鹰数量随之增多
2.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
是(  )
①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②其恢复力稳定性要比农田生态系统高 ③其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 ④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 ⑤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 ⑥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 ⑦能量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
A.①③④⑤⑥ B.①③⑤⑥⑦
C.②③④⑥⑦ D.①②④⑤⑦
3.下列措施中,能够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
是(  )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
C.适当增加物种数目
D.限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数量
4.某兴趣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来验证生态系统的一些相关问题:取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见下表(表中“+”表示有,“-”表示无)。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下列判断错误的
是( )
生态瓶 生态系统组成
光照 水草 藻类 浮游动物 小鱼 泥沙
甲 + + + + + +
乙 - + + + - +
丙 + + + + - -
丁 + + + + - +
A.甲瓶的氧含量比丁瓶的低
B.乙瓶中生物比丙瓶的维持时间长
C.丙瓶的有机物比丁瓶的多
D.丁瓶的抵抗力稳定性比丙瓶高
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
6.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
是( )
A.“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水稻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
B.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C.水产养殖业,为充分利用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应以食物链长的鱼类为养殖对象
D.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所获得的能量越少
7.在一个用钢化玻璃制成的封闭水缸内,如果养的是鱼、虾、水蚤等水生动物,还有一些水草和藻类以及一些微生物,开始时它们正好达到了生态平衡状 态 后来为了取得一些实验结果,进行了遮光处理,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 )
A.O2含量减少
B.CO2含量减少
C.厌氧微生物数量增多
D.动物数量减少
8.以下关于构建人工微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
是(  )
A.需要考虑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
B.提供的生物的生活能力强弱均可
C.把人工微生态系统放在阳光直射环境中即可
D.达到稳定状态的微生态系统内生物数量恒定
不变
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10.农田中存在水稻、螟虫、青蛙三种生物,其生物量的变化如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是水稻,乙是螟虫,丙是青蛙
B.从第1年到第5年,生态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C.第6年,由于大量捕捉青蛙,三种生物的生物量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D.假如第7年适量喷洒农药,将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水稻减产
1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越高
C.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基本相同
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
12.我国南方的桑基鱼塘是低洼稻田挖深做塘,塘内养鱼,塘基上种桑,用桑养蚕,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田、肥桑,从而获得稻、鱼、蚕三丰收,大大提高了系统生产力,下列对这种生态农业模式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实现了物质和能量在系统中的多级循环利用
B.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
C.提高了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不需要外部
投入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3.(12分) 生物个体的稳态和生态系统的稳态都是
通过反馈调节来实现的,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生命系统普遍存在着反馈现象,其稳定性的维持主要是通过    (填“正”或“负”)反馈来实现的。请以文字、箭头分别构建一个个体稳态和生态系统稳态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
①个体稳态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      
      (以血糖调节为例)。
②生态系统稳态反馈调节的概念模
型 (生态系统以水稻田生态系统为例,水稻田中的主要生物有水稻、食虫鸟与害虫) :     
         。
(2)某大型湖泊藻类植物大量繁殖,水质迅速恶化,呈    (填“正”或“负”)反馈状态。为减缓其污染,应该控制哪些污染源?                           
                     
                   (至少写两点)。
14.(12分)湿地是地球上生物生产力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 它是天然的蓄水库,并能过滤和分解水中的污染物进而改善水质,被喻为“地球之肾” 湿地类型众多,如红树林、河流、湖泊和稻田等
(1)湿地由于其特殊的水文及地理特征,具有________和________等生态功能
(2)在红树林等湿地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主要通过________过程被固定在有机物中,并沿着________进行传递
(3)与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湖泊相比,稻田的________稳定性较低
(4)调查表明,我国有相当一部分湖泊已不同程度富营养化,原因是含氮、磷等元素丰富的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了湖泊________的限度,使其自我调节能力下降 造成富营养化水体中鱼类大量死亡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等
15.(16分)探究:在一个人工建造的封闭生态系
统——生态缸中,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条件有
哪些?
(1)探究问题:在一个人工建造的封闭生态系
统——生态缸中,哪些因素能影响生态系统的稳
定性?
(2)提出假设:光能否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你所需的器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过程
①将相同种类和数量的生物,放在两个同样的容器中培养。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_,即除了这一个生态因素不同外,其他生态因素都相同且适宜。
②连续进行实验一段时间,每天定时观察并记录该生态系统的情况。
(5)结果和讨论
①本小组的实验结果是:生态因素中的________
能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②生态因素中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也都能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③如果该生态缸中没有消费者或分解者,该小型生态系统能保持稳态吗?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解析:该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清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原因。农民在稻田中除草,体现了人的意志和作用,不属于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表现。
2.A 解析: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主要是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强,比草原生态系统高;恢复力稳定性则较弱,农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比森林生态系统的高。
3.C 解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物种数目的多少成正比关系,即物种数目越多,生态系统就越稳定。这是因为物种数目越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就越多,每个物种所起的作用就越小,部分物种的消失或灭绝对整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冲击就越小,也就是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A项错误,因为减少了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不仅减少了生态系统的物种数目,而且干扰和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只能增加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B项错误,因为B项措施只有利于保持生态系统原有的稳定性,而不能使稳定性进一步提高。D项错误,因为限制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数量,不但不会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反而会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B 解析:乙瓶中无光照,缺少能量来源。丙瓶虽无泥沙(提供分解者),但水中也有分解者,因而丙瓶的维持时间比乙瓶长。
5.D 解析: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6.C 解析:A项中,“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延长了食物链,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B项中,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由于投放饵料,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C项中,水产养殖业,应以食物链短的鱼类为养殖对象。D项中,根据生物富集作用和能量逐级递减规律,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所获得的能量越少。
7.B 解析:这是一个封闭的水缸,实际上就是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 如果进行遮光处理,植物的光合作用受阻,CO2 利用减少(CO2 含量增多),O2 产生减少,所以厌氧微生物在这种情况下会增多 植物生长受阻,结果又会导致动物数量减少
8.A 解析:提供的生物应具有较强的生活能力,人工微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小,因此要放置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达到稳定状态的微生态系统,其内的生物数量也有一定的变化。
9.B 解析:通过管理提高某一种牧草产量,会影响其他植物的生长和种类增多,甚至影响某些动物的生长和种类增多,导致此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10.C 解析:由不同生物的生物量对比可判断出:甲、乙、丙分别为水稻、螟虫、青蛙。由三种生物的生物量变化知,前5年生态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因青蛙被大量捕杀,导致螟虫数量快速上升。由第6年生物量变化情况可知:青蛙的减少是稻田施用农药的结果,若第7年再施用农药,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减产。
11.A 解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呈负相关,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弱;要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该适当增加物种的种类和数目。
12.B 解析:生态农业实现了物质循环利用、能量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生态农业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该过程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并没有改变能量的传递效率;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总是与外界进行着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流,不断有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对于生态农业而言,还必须有人力的投入。
13.(1)负
(2)正 控制含N、P等污染物的排放:如处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生产废水等;对农药、化肥进行合理减量使用
解析:(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主要依赖负反馈调节。
(2)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所导致的水质恶化现象应属于正反馈调节(即恶性循环),欲减缓藻类大量繁殖现象,应减缓水体富营养化,即减少N、P等的排放量。
14.(1)调节水流量(或控制洪水、蓄洪抗旱) 净化水质
(2)光合作用 食物链(网)
(3)抵抗力
(4)自我净化能力 溶氧量下降 有毒物质增加
解析:(1)湿地包括沼泽和沿海滩涂,我国的湿地种类众多 湿地可以调节水流量和控制洪水,可以补充地下水和作为人们的饮用水源,同时还可以净化水质
(2)在生态系统中,CO2通过光合作用被固定形成有机物,再以有机物的形式沿食物链(网)传递
(3)生物多样性越丰富,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稻田的物种多样性不丰富,所以它的抵抗力稳定性比湖泊低
(4)自我净化能力是湖泊恢复到以前正常状态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了该限度就会造成破坏,且这种破坏不可逆 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和消耗水中的溶氧,造成鱼类大量死亡
15.(3)罐头瓶或饮料的塑料瓶、水草若干、小鱼2~3条、小田螺2~3个、河水(或放过2天的自来水)、胶带、细砂等 (4)①光 (5)①光 ②空气、温度、水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以及分解者 ③不能
解析:在一个封闭的人工生态系统中,光照、空气、温度、水质,以及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还有分解者等都是维持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条件。其中,光照又是维持其稳定性的重要条件。而在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的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条件。生物多样性越丰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也越强,而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越容易发生波动和受到破坏。在一个具有复杂食物网的生态系统中,一般也不会由于一种生物的消失而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调,但是任何一种生物的灭绝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所下降。当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变得很简单时,环境的改变就比较容易引起这个生态系统发生剧烈的波动。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同步练测(人教版必修3)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7分,共56分。)
1.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A、B、C、D构成生物群落,箭头①~⑨表示循环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中的气体X是指CO2
B.完成①过程的能量主要是由⑧过程提供的
C.D经⑤、⑥、⑦过程获得的能量占A、B、C总能量的10%~20%
D.C处在第四营养级
2.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和硫元素的循环。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两种元素在①⑤⑥过程中转化的形式都主要是含相关元素的气体物质
B.两种元素在③过程转化时都只能呈气态
C.图中⑨过程在两种元素的循环过程中均可发生,也是导致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
D.图中⑧过程主要发生在碳循环过程中
3.下列有关“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生物 ②生产者的细胞呼吸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实现了物质的循环 
③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降低了环境温度 
④生态系统内流动的能量全部来自生产者固定的
能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
是( )
A.f表示大气中的CO2 库
B.该图中有三条食物链
C.图中的a一定是自养型生物,b、c、d、e一定是异养型生物
D.碳以有机物的形式由a传到b
5.下列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不依赖于水 B.需要能量驱动
C.产生温室气体 D.具有全球性
6.诗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所蕴含的生命科学知识是( )
A.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
B.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强
C.生物的变异现象
D.生物的种间斗争关系
7.某同学完成了“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对照实验,对照组( )
A.土壤不做处理,自然状态
B.土壤进行处理
C.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D.尽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
8.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1代表生产者,5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B.碳元素在1、2、3、4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
传递
C.在食物链中,含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1
D.1、2、3中含有的有机物可以作为动力来促进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二、非选择题(共44分)
9.(20分) 请根据下图所示碳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
问题。
(1)从微观上看,过程③主要是在细胞内的   
      中进行的。
(2)岩石圈中的碳以         形式储存,所以不直接参与碳循环;水圈中碳的主要存在形式是        。
(3)由图可知,碳循环带有         ,属于        型循环。
(4)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①是        ;
②表示             关系;
④表示             。
(5)参与④过程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是     
   和            。
(6)碳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是        
     。
10.(12分)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
时期 碳吸收量(kg C·a-1) 碳释放量(kg C·a-1)
A 1.20×1014 1.20×1014
B 1.20×1014 1.26×1014
(1)生态系统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____ ____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_____ ___作用实现的。
(2)表中_______时期的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于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导致大气中________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4)人们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碳排放。如“叶绿素太阳能电池”是模仿类囊体吸收光能的特征而制造的,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过程发生在光合作用的________阶段;又如经改造的蓝藻能在细胞内将光合作用产生的________直接发酵转化为燃料乙醇。
11.(12分)为研究森林群落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某研究小组在一无人居住的落叶林区进行了3年实验。实验区是两个毗邻的山谷(编号为1、2),两个山谷各有一条小溪。1965年冬,研究人员将2号山谷中的树木全部砍倒留在原地。通过连续测定两条小溪下游的出水量和硝酸盐含量,发现2号山谷小溪出水量比树木砍倒前升高近40%。两条小溪中的硝酸盐含量变化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氮元素以N2、NO-3和______ 的形式被生物吸收,进入细胞后主要用于合成____________两类生物大分子。
(2)图中显示,1号山谷溪水中的硝酸盐含量出现季节性规律变化,其原因是不同季节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66年5月后,2号山谷溪水中的硝酸盐含量急剧升高,主要的两个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氮元素从森林群落输出的两种途径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该实验结果说明森林群落中植被的两个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解析: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碳循环是以CO2形式进行的,故图中大气中的气体X是指CO2;图中A为生产者,B为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C为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完成①过程的能量主要由太阳能提供;捕食食物链中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2.C 解析:图中①⑤⑥过程表示两种元素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流动,这种流动主要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碳元素在③过程转化时主要呈气态,但硫元素主要以土壤或水体中的SO形式被生产者吸收利用;化学燃料燃烧释放的CO2和SO2是导致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对照教材中的两种物质循环图解可知,火山爆发主要与硫循环过程有关。
3.D 解析:生产者是自养型生物,能够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这些有机物一部分用于满足自身生长和发育的需要,另一部分维持着生态系统内除生产者以外的全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4.B 解析:因为研究对象为碳循环,所以要考虑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只有生产者才能吸收CO2,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要产生CO2,所以a为生产者,b为分解者,f为大气中的CO2库,图中只有一条食物链。
5.A
6.A 解析:鲜花飘落到地下,被分解者分解,从而实现了物质的循环。
7.A 解析:采用对照实验的方法,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的土壤应不做处理,处于自然状态,实验组为了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应对土壤进行处理。
8.C 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首先需要确定这四种成分,1箭头指向2、3、4,可以确定1是生产者,因为生态系统总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由于生产者联系了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所以确定4为无机环境。然后根据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有箭头指向分解者,确定3为分解者。5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产生CO2。碳元素在1和4之间是以CO2形式传递的,在1、2、3之间是以有机碳的形式传递的。1是生产者,所含的有机物最多。2是消费者,并不参与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1]生产者和[3]分解者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它们促进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
9.(1)线粒体 (2)无机盐(碳酸盐) HCO3- (3)全球性 气态 (4)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与动物之间的营养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5)异养需氧型 异养厌氧型 (6)碳循环过程中伴随着能量流动
解析:本题是围绕碳循环展开的综合题,涉及多个知识点,只要结合教材相关知识点逐题分析即可。
10.(1)光合 呼吸 (2)A 碳的释放量等于碳的吸收量 (3)碳平衡 CO2浓度 (4)光反应 有机物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以及与温室效应相关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过程的掌握情况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环境问题的能力。
(1)生态系统主要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CO2,再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2 。
(2)分析图表可知,该生态系统A时期的碳吸收量与碳释放量相等,而B时期的碳吸收量小于碳释放量,即B时期该生态系统的环境中CO2含量不断增多,而A时期该生态系统的碳能维持相对稳定。
(3)当碳过度排放到环境中时,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碳平衡,从而导致大气中CO2增多,形成温室效应。
(4)类囊体吸收光能发生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经发酵可转化为乙醇。
11.(1)NH4+ 蛋白质、核酸
(2)对硝酸盐的利用量不同
(3)①丧失了植被对硝酸盐的吸收 ②动植物遗体分解后,产生的硝酸盐进入小溪
(4)通过细菌的作用将硝酸盐最终变成N2返回大气、雨水的冲刷
(5)涵养水源、同化无机环境中的氮元素
解析:生物主要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动物只能利用含氮有机物。因为植物细胞中的有机物(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中,蛋白质和核酸一定含N元素,所以N元素被生物吸收后,在细胞中主要用于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有的脂类中也含氮)。不同季节环境温度有变化,1号山谷中的植物受环境温度的影响,生长发育的快慢不同,利用的硝酸盐的量就不同。1965年5月前,2号山谷中树木全部被砍倒留在原地,5月后,随温度的逐渐升高,分解者生命活动旺盛,动植物遗体分解快,又由于树木被砍光不能利用硝酸盐,所以产生的硝酸盐大量进入小溪。同时雨水冲刷也输出部分氮元素。2号山谷砍伐树木后造成了水土的流失和小溪中硝酸盐含量增多,说明森林群落能涵养水源和同化无机环境中的氮元素。第5章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同步练测(人教版必修3)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6分,共66分。)
1.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如果要研究被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去向,不应包括下列选项中的( )
A.羊的呼吸消耗量
B.羊的粪便量
C.羊的生长量
D.部分死亡羊的质量
2.下图是某一个湖的能量金字塔,下列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
B.a、b、c、d形成一条由a到d的食物链
C.a、b、c、d的大小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
D.a、b、c、d的大小变化体现了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
3.下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cm2·a)],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甲的数值是1 250 J/(cm2·a)
B.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C.乙的个体数目一定比甲少
D.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细胞呼吸和被丁利用
4.下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
能量
B.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
效率
5.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
B.该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C.能量通过光合作用被固定并进入系统,可以热能形式输出
D.甲、乙和分解者所贮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6.下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Ⅰ是初级消费者
B.Ⅳ为分解者
C.E1为太阳能,E2为热能
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
7.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这样一条食物链中,如果鱼要增加1 000 kg体重,那么至少需要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分别是(  )
A.1 000 kg和5 000 kg
B.5 000 kg和25 000 kg
C.5 000 kg和50 000 kg
D.10 000 kg和100 000 kg
8.下图表示A和B两个特定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
①一个吃玉米的人所获得的能量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 ②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的升高而逐级递减 ③若A和B中玉米的数量相同,A能养活10 000人,则B可能只能养活1 000人 ④若土壤中含相同浓度的难降解污染物,则A中的人比B中的人体内污染物浓度低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③④
9.下列一组数据是几种类型生态系统的植物地下部分质量(R )和地上部分质量(S )的比值:①R/S =1.0; ②R/S =11;③R/S =3;④R/S =0.213。下列根据数字分析回答正确的是( )
A.对贫瘠恶劣环境适应能力最强的是④类型生态系统的植物
B.对太阳能利用率最高的是④类型生态系统的
植物
C.若③为高产农作物,则③作物收获的可能是它的地上部分
D.若④为高产农作物,则④作物收获的可能是它的地下部分
10.全球粮食危机使很多国家人民生活陷入困境,从生态原理出发,改变国民的饮食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食品问题 假如某国家的国民食物中三分之一来自植物,三分之二来自植食性动物,改为三分之一来自植食性动物,三分之二来自植物,那么现在最多还可以多养活多少人口(按能量的最高传递效率计算)?( )
A.82% B.57%
C.47% D.35%
11.某自然生态系统中有四种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甲→乙→丙→丁,其中甲是自养型生物 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a、b、c、d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从无机环境中获得的能量肯定大于a所含的能量
B.若b>0.2a,则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
破坏
C.丙种群个体对c的平均值肯定大于丁种群个体对d的平均值
D.甲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最基础的底部
二、非选择题(共34分)
12.(16分)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过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kJ。
(2)从A到B和从B到C的能量传递效率分别
为    和    。
(3)欲使C增加3 kg,需A    kg。
(4)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则:
①图中A表示     ,B表示     ,除了图中所示,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还有一部分          。
②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13.(8分)下列表格内数值表示某人工池塘生态系统一年内主要营养级的能量,下图方框内表示该池塘生态系统的主要食物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生物 a1 b1
浮游植物(a1,b1) 9 000 8 100
浮游动物(a2,b2) 700 600
双翅目幼虫(a3,b3) 150 120
摇蚊(a4,b4) 1 000 900
太阳鱼(a5,b5) 300 210
鲈鱼(a6,b6) 45 30
注:a1表示一年内该营养级生物总能量;b1表示一年内该营养级生物摄取能量;1表示生物类群
(1)该池塘生态系统内食物链的条数为__________条,其中处于第四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内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生物是__________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渠道是__________;图中显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出途径有_________条
(4)如果能量传递效率=(第n营养级摄取的能量)/(第n -1营养级摄取的能量),则能量从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效率是__________
(5)一年内,“b1”的利用途径有______ 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人而言,如要从该池塘生态系统获取最大能量,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双翅目幼虫→太阳鱼”这条食物链的存在,对太阳鱼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10分)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写出图中含有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2)在物质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________ 若生产者有10 000 kg,按能量最大传递效率计算,位于第四营养级的生物可增重__________kg
(3)分析A→D和E→B过程中碳流动形式的不同
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由于某种原因,E种群数量大量减少,其他各种群数量随即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
(5)人类大量开采并燃烧由古代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煤和石油,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积存的碳元素在短期内释放,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是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解析: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被第二营养级摄入后,一部分被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同化,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及通过呼吸作用消耗,还有一部分未被同化,通过粪便等排出体外。因此羊的粪便量不是被羊同化的能量去向。
2.B 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是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的图,所以a、b、c、d的大小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a、b、c、d表示不同的营养级,含有复杂的营养结构,不是简单的一条食物链。
3.C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初级消费者,两者的数目关系是没有规律的,如草原上草比羊要多,一棵树上的蚜虫要比树的数量多。食物链中各营养级间的数量关系可出现“倒置”现象。
4.C 解析:微生物能够利用农作物秸秆中有机物内储存的能量,A项对;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如产甲烷杆菌能将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中的有机物分解产生甲烷(沼气的成分之一),属于分解者,B项正确;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项错;农作物为人类提供食物,为家畜提供饲料,产生的秸秆可以用来生产沼气,这种多途径利用农作物的方式,大大提高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利用效率。
5.D 解析:根据题中简图可知,甲能够固定太阳能,为生产者,乙从甲获取能量,为消费者,A项正确;该生态系统需要从外界获得能量,同时能量也可以扩散到外界,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B项正确;能量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经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有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项正确;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甲固定的太阳能总量,D项不正确。
6.C 解析:能量金字塔反映食物链中各营养级所拥有能量值的大小。能量金字塔的最底层为第一营养级即生产者,Ⅳ为本金字塔中最高营养级而非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中的太阳能被生产者经光合作用固定而进入生物群落。最终被各营养级成分的细胞呼吸消耗,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无机环境中。
7.B 解析: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时,有效传递效率只有10%~20%,此题要求按最大传递效率计算,故需要浮游动物1 000÷20%=5 000 kg,需要浮游植物5 000÷20%=25 000 kg。
8.D 解析:按照能量流动特点,食物链越长,能量消耗越多,但就一个个体而言,获得的能量多少不一定,①错误;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②错误;当生态系统A和B中生产者的量相同时,按能量传递效率,由于B中的人比A中的人多一个营养级,所以B能养活的人数为A的1/10,③正确;土壤中难降解污染物会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逐渐积累,所以B中的人体内污染物浓度比A中的高,④正确。
9.B 解析:本题考查应用生态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植物的地上部分主要有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其中叶是利用太阳能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的器官;地下部分主要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地下部分越发达,越有利于植物生活在贫瘠的土壤中;有的如块根、块茎还有贮存营养物质的功能
10.B 解析:设该国家人口需要的总能量为A,则在前一种饮食结构下共消费粮食为×5A+×5×5A=1A,后一饮食结构为×5A+×5×5A=11A,可以得到多养活的人口为=57%
11.C 解析:生产者位于能量金字塔的下层,其固定的能量一部分用于自身呼吸消耗,一部分流向分解者,剩余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在最后一部分能量中以10%~20%的传递效率流向下一营养级 而捕食关系的生物既有大型个体捕食小型个体,又有小型个体捕食大型个体,所以上下两营养级生物的平均生物量不一定为C项所述
12.(1)1 250 (2)16% 15% (3)125 (4)①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在细胞呼吸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②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1)由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可知,A所同化的能量应为175+200+875=1 250(kJ)。
(2)能量从A到B的传递效率为200/1 250×100%=16%;从B到C的传递效率为30/(112+30+58)×100%=15%。
(3)欲使C增加3 kg需A量为3÷15%÷16%=125(kg)。
(4)图中显示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时的分流状况,则A应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B为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13. (1)3 太阳鱼和鲈鱼(2)双翅目幼虫和太阳鱼 (3)食物链和食物网 4 (4)18.52% (5)未被利用,呼吸消耗,传递给下一营养级,传递给分解者 (6)提示:从减少食物链的条数和缩短食物链来减少能量损耗这两个角度考虑的答案均正确 (7)一方面,这条食物链的存在使能量损耗增加,减少了太阳鱼的数量;另一方面,这条食物链的存在,增加了太阳鱼的生态稳定性
解析:(1)池塘生态系统内食物链不考虑人,应有三条食物链
(2)该生态系统内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生物是双翅目幼虫和太阳鱼
(3)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出途径有4条,包括鲈鱼和太阳鱼流向人类,还包括双翅目幼虫和摇蚊羽化后进入其他生态系统
(4)第一营养级是浮游植物组成的,第二营养级是由浮游动物和摇蚊组成的,第二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为600+900=1 500,1 500/8 100×100%≈18.52%
(5)一年内,“b1”的利用途径有未被利用,呼吸消耗,传递给下一营养级,传递给分解者
(6)对人而言,通过减少食物链的条数和缩短食物链来减少能量损耗,进而从该池塘生态系统获取最大能量
(7)“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双翅目幼虫→太阳鱼”这条食物链的存在,对太阳鱼的影响一方面是,这条食物链的存在使能量损耗增加,减少了太阳鱼的数量;另一方面是,这条食物链的存在,增加了太阳鱼的生态稳定性
14.(1)D→F→E→B
(2)能量流动 80
(3)A→D是以CO2形式,E→B是以含碳有机物形式
(4)B大量减少,F增多
(5)产生温室效应(或“CO2增多”)
解析:碳在生态系统中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大气中的CO2只有通过生产者的同化作用才能进入生物群落,也才能被各级消费者所利用,碳在生物群落中是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和传递的,最终以CO2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 第5章 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同步练测(人教版
一、选择题(本题共9小题,每小题7分,共63分。)
1.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下列选项中,与物理信息传递相关的是 (  )
A.警犬嗅寻毒品 B.蜜蜂跳舞
C.蝙蝠捕食 D.花香引蝶
2.当一只蚜虫受到攻击时,就会释放出一种起警告作用的化学物质,以便使邻近的蚜虫迅速逃避敌害,这种现象所属的特征及信息传递类型分别是(  )
A.种内互助、化学信息
B.种内互助、行为信息
C.种间互助、化学信息
D.种内互助、物理信息
3.一只黑脊鸥的亲鸟对小鸟发出报警鸣叫时,小鸥作出隐蔽反应 从信息分类角度分析,亲鸟报警鸣叫属于( )
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 D.对信号刺激的反应
4.某地的一个生态种植养殖大棚里,水底养螃蟹,水面漂浮着无土栽培的某种蔬菜,而水面上方,黄瓜藤枝枝蔓蔓 蔬菜和黄瓜生长所需的肥料就来自螃蟹的排泄物 同时,大棚里种了一种特殊的辣椒,能起到驱虫的作用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只需输入太阳能即可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
B.特殊辣椒的驱虫作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
传递
C.蔬菜和黄瓜从螃蟹的排泄物中获得养分,所以蔬菜和黄瓜也可作为分解者
D.该生态系统中螃蟹、蔬菜、黄瓜构成了生物群落,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5.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 下列措施中,不属于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原理来提高农畜产品产量的是( )
A.适时灌溉与定时饲喂
B.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C.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
D.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
6.下图是莴苣种子的萌发率与光的波长关系 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种子接受某种波长光的信息才能萌发
B.没有信息传递,种子就不能正常萌发
C.光和光敏色素都是属于物理信息
D.萌发率的高低与波长不成正比关系
7.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的是( )
A.利用人工合成的化学信息素吸引昆虫前来,提高传粉率和结实率
B.草原返青时的“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可以采食的信息
C.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家禽产蛋量
D.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
8.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有许多方面的应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提高农产品产量
B.提高畜产品产量
C.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D.可以提高农业害虫的繁殖能力
9.下列哪一做法不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A.捆扎稻草人驱赶稻田里的鸟类
B.利用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
C.利用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
D.播放鸟鸣录音招引鸟类
二、非选择题(共37分)
10.(12分)一只猎豹悄悄接近一鹿群,其行为被一只雄性鹿发现后,引起鹿群奔跑,猎豹丢弃健壮的雄鹿而捕捉到一只体弱的小鹿。小鹿被猎豹捕食后,又引来一群鬣狗之间的斗争。试用生物学的观点,分析上述现象中的生物关系和信息传递
方式。
(1) 雄鹿发现猎豹后“通知”鹿群逃跑,这种现
(2) 象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信息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
(2)猎豹与鹿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猎豹捕食小鹿后,能量就从第_____________营养级流入到第_____________营养级。
(3)鬣狗之间的斗争属于_________________。
11.(12分)某种植物上栖息着一定数量的甲、乙两种昆虫和蜘蛛。甲、乙两种昆虫均以该植物为食,蜘蛛以乙昆虫为食。甲昆虫在白天活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甲昆虫采食该种植物的叶片后,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现象中,X分别在         
之间进行传递。
(2)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分别
是        和        。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      。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所利用的信息种类是        。
(3)若在上述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该植物上甲昆虫天敌和乙昆虫天敌数量的变化是        。
12.(13分)阅读下面两段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雌蚕蛾能释放一种性引诱剂,可以把
3 km以外的雄蚕蛾吸引过来。虽然每只雌蛾所释放的引诱剂的量不到0.01 mg,但雄蛾却仍对其作出反应。有趣的是雄蛾对密封在玻璃瓶中的雌蛾虽然看得见,但却无动于衷。
材料2:卡尔逊和林茨于1959年倡议采用性外激素这一术语。它是昆虫分泌到体外的一种挥发性的物质,可以对同种昆虫的其他个体发出化学信号而影响它们的行为,故称为信息素。根据其化学结构,目前已人工合成20多种性外激素,在防治害虫上效果显著。如利用性引诱剂“迷向法”防治害虫,具体做法是:在田间释放过量的人工合成性引诱剂,使雄虫无法辨认雌虫的方位,或者使它的气味感受器变得不适应或疲劳,不再对雌虫有反应,从而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活动。
国外应用“迷向法”防治森林大害虫舞毒蛾是比较成功的。我国最近进行了“迷向法”防治棉红铃虫试验,处理区的监测诱捕器的诱蛾量上升到99%以上,交配率和铃害率均下降20%左右。
(1)材料1说明使雄蛾作出反应的性引诱剂属
于    信息,而不是    信息,不是由视觉引起的。
(3) 材料1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什么作用?

(3)微量的性引诱剂就可引起同种雄蛾的反应,这说明引诱剂具有            性
和            性。
(4)从材料2可以看出,“迷向法”并不能直接杀死害虫,而是通过      ,从而使害虫种群的    率下降,降低对作物的危害。
参考答案
1.C 解析:“警犬嗅寻毒品” “花香引蝶”与化学信息传递相关;“蜜蜂跳舞”属于生物的行为特征,是行为信息;“蝙蝠捕食”是由蝙蝠发出超声波,然后通过回声定位来获得食物的过程,声音属于物理信息,因此与物理信息传递相关。
2.A 解析:本题考查对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种内、种间关系的分析和应用能力,难度中等。知识点主要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方式及种内、种间关系的有关知识。由题意可知,蚜虫受到攻击时,释放一种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释放的化学物质帮助邻近的蚜虫迅速逃避敌害,属于种内互助。
3.C 解析:信息可分为三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亲鸟对小鸟发出报警鸣叫是一种行为,应属于行为信息,而小鸥作出隐蔽反应是对信息作出的反应,是行为的具体方式,不是信息的分类
4.B 解析:该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人的作用很关键,故A项错误;螃蟹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必须先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才能为蔬菜和黄瓜所利用,故C项错误;群落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在该生态系统中不止包含螃蟹、蔬菜、黄瓜这三种生物,故D项错误;辣椒的驱虫作用显然是利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实现的,故B项正确
5.A 解析: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是利用了化学信息;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及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都是利用了物理信息;而适时灌溉与定时饲喂是人类直接进行的调节
6.C 解析:光属于物理信息,光敏色素属于是细胞中的特殊物质,可以感受到多样化的物理信息
7.B 解析:草原返青时的“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的信息,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但不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8.D 解析:信息传递在农业上的应用有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9.C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难度中等。利用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属于化学信息传递;播放鸟鸣录音招引鸟类属于物理信息传递;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不属于信息传递。10.(1)种内互助 行为信息 捕食 二 三 (3)种内斗争
解析:解答本题时,首先要分析生物之间的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再分析信息在生物间传递的方式。
11. (1)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 (2)无机环境 生物 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物理信息(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甲昆虫天敌数量增加,乙昆虫天敌数量减少
解析:(1)X由植物释放,可吸引甲昆虫天敌,也可驱赶乙昆虫,故分别在植物与甲昆虫天敌、植物与乙昆虫之间进行传递。
(2)光信息影响两种昆虫的活动时间,甲昆虫的活动还受到其天敌的影响,故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的两大来源是无机环境和生物。影响乙昆虫的信息有光照和X物质,分别为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蜘蛛捕食时感受的是蛛网的震动,为物理信息。21世纪教育网
(3)物质X可吸引甲的天敌,驱赶乙昆虫,故甲昆虫的天敌增加,因为乙昆虫减少,其天敌也随之减少。
12.(1)化学 物理 (2)信息传递有益于种群的繁衍 (3)高效 专一 (4)干扰雌雄虫的正常交尾 出生
解析:(1)昆虫的性引诱剂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材料1中,由于玻璃瓶的阻挡,阻碍了性引诱剂的传播和接收,但并没有阻挡视线,结果雄蛾没有反应,说明性引诱剂属于化学信息而不是由视觉引起的物理信息。
(2)信息传递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及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材料1中,性引诱剂有利于雌雄虫的正常交配和繁衍。
(3)要特别注意“微量”和“同种”这两个关键词。
(4)“迷向法”能干扰雌雄虫的正常交尾,从而降低出生率,这将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从而降低对作物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