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实验1 大肠杆菌的培养和分离 同步练测(浙科版选修1)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5分,共65分。)
1.下列关于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菌有的是单细胞生物,有的是多细胞生物,如菌落
B.细菌细胞中具有DNA和RNA两种核酸
C.细菌细胞的细胞壁与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的成分不同
D.少数细菌对人类有害
2.下列有关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菌细胞内的DNA全部位于类核区
B.细菌是原核生物,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C.细菌细胞的细胞壁与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的结构、功能非常相近
D.细菌是一类原核生物,具有鞭毛、菌毛等特殊结构
3.下列各种菌属于细菌的是( )
①结核杆菌 ②肺炎双球菌 ③霍乱弧菌 ④酵母菌 ⑤炭疽杆菌 ⑥青霉菌 ⑦金黄色葡萄球菌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⑤
C.②③⑤⑥⑦ D.③④⑥⑦
4.下列关于革兰氏染色法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
A.革兰氏染色法可以使不同成分的细菌细胞壁呈现不同的颜色
B.革兰氏阳性菌无细胞壁,革兰氏染色后呈现紫色
C.革兰氏阴性菌有荚膜,细胞壁薄,革兰氏染色后呈现红色
D.革兰氏染色法的染色过程为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处理→沙黄复染
5.下列有关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核生物都能通过革兰氏染色法进行分类
B.革兰氏阳性菌是细菌的一类,大肠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
C.细菌都有细胞壁,且其组成成分相同
D.细菌可依靠鞭毛进行运动,其能量来源于无氧呼吸
6.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同一种物质不可能既作碳源又作氮源
B.除水以外的无机物只提供无机盐
C.凡是碳源都能提供能量
D.无机氮源也能提供能量
7.要将某种微生物从多种微生物中分离出来,必须用到的培养基是( )
①液体培养基 ②选择培养基 ③半固体培养基 ④鉴别培养基 ⑤固体培养基 ⑥天然培养基
A.①④ B.②⑤ C.②⑥ D.④⑤?
8.下图是微生物平板划线示意图,划线的顺序为1→2→3→4→5。下列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A.操作前不用做任何处理?
B.划线操作必须在火焰上进行?
C.只有在5区域中才可以得到所需菌落?
D.在1、2、3、4、5区域中划线前后都要对接种环进行灼烧
9.下列方法不能将目的菌株从杂菌群中分离出来的是( )
A.利用选择培养基进行培养
B.划线分离法
C.涂布分离法
D.在实物解剖镜下选取
10.细菌培养过程中分别采用了高压蒸汽灭菌、酒精消毒、火焰灼烧等几种不同的处理方法,这些方法依次用于杀灭哪些器材或部位的杂菌?( )
A.接种环、双手、培养基
B.高压锅、双手、接种环
C.培养基、双手、接种环
D.接种环、双手、高压锅
11.高温灭菌的原理是( )
A.每种微生物生长的最适温度是一定的
B.微生物对于高温环境不适应
C.高温破坏了细胞内的蛋白质、核酸的空间结构,从而影响其生命活动
D.高温降低了环境中氧的浓度
12.下列关于灭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于细菌等微生物培养的培养基必须用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
B.锥形瓶、培养皿、移液管等器具的高压蒸汽灭菌时间一般为15 min(121 ℃条件下)
C.超净工作台或接种箱用紫外灯灭菌30 min即可
D.灭菌后的培养基、器具就已经达到了完全无菌
13.下列有关倒平板操作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将灭过菌的培养皿放在火焰旁的桌面上
B.使打开的三角瓶瓶口迅速通过火焰
C.将培养皿打开,培养皿盖倒放在桌面上
D.待平板冷却凝固后倒过来放置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5分。)
14.(20分)从自然菌样中筛选较理想生产菌种的一般步骤是:采集菌样→富集培养→纯种分离→性能测定。请回答筛选过程中的问题。
(1)不同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不同,获得理想微生物的第一步是从合适的环境采集菌样,然后再按一定的方法分离、纯化。培养噬盐菌的菌样应从
的环境采集,培养厌氧菌的菌样应从 的环境采集。
(2)富集培养是指创设仅适应该条件的微生物旺盛生长的特定的环境条件,使待分离微生物在群落中的数量大大增加,从而实现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所需的特定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对固氮菌富集培养的培养基应是 培养基;对耐高温淀粉酶菌的富集培养应选择 的培养基,并在 条件下培养。
(3)实验室最常用的灭菌方法是利用高温处理达到杀菌的效果。高温灭菌的原理是高温使微生物的 等物质发生 。在微生物研究和教学中应用最广、效果最好的湿热灭菌法是 灭菌法。?
(4)下图中A、B是采用纯化微生物培养、用两种接种方法接种产生的效果图解,请分析接种的具体方法:?
A
B
获得图A效果的接种方法是 ;获得图B效果的接种方法是 。
15.(15分)下表是一种培养基的配方,请回答:
成分 牛肉膏 蛋白胨 NaCl 琼脂 水
含量 0.5 g 1 g 0.5 g 2 g 200 mL
(1)该培养基从物理性质来说,属于 培养基。
(2)无菌操作是微生物培养最基本的要求,其中灭菌指的是 。对于培养基、培养皿、接种环、实验操作者的双手、空气、牛奶所采用的灭菌和消毒方法依次是 (填代号)。
①化学消毒 ②灼烧灭菌 ③干热灭菌 ④紫外线灭菌 ⑤高压蒸汽灭菌 ⑥巴氏消毒法?
(3)在划线分离法中,每次在灼烧接种环后,为什么要等其冷却后再进行划线? 。?(4)用涂布分离法统计菌落数目时,一般选择菌落数在 的平板进行计数。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的平均菌落数为50个,所用稀释液的体积为0.2 mL,稀释倍数为105时,则每毫升样品中的菌落数为 。
参考答案
1.A 本题考查了细菌的有关结构、功能以及与真核细胞的差异性比较。所有的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菌落不是生物体,而是很多同种细菌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应该属于种群。只要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就同时具有DNA和RNA两种核酸。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而细菌细胞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大多数细菌对人类无害,只有少数细菌对人类有害。
2.D 解析:本题较为全面地考查了细菌的有关结构和功能。在细菌中,除类核区DNA外,还常含有质粒等小分子DNA,也具有遗传特性;有的细菌体内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能进行有氧呼吸,场所一般为细胞膜;细菌细胞的细胞壁与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的成分差异很大,即便是不同细菌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也有很大不同。
3.B 解析:本题考查了按细菌的形态将细菌分类的方法及实例。根据细菌的形态,可以将细菌分为球菌、杆菌、弧菌(即螺旋菌)。①⑤属于杆菌,②⑦属于球菌,③属于弧菌。而酵母菌、青霉菌是真菌,属于真核生物。
4.B 解析:本题考查革兰氏染色法和按照细菌细胞壁成分对细菌进行分类的方法。由于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厚,肽聚糖含量高,被染为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薄,肽聚糖含量少,被染为红色。无论是革兰氏阳性菌还是革兰氏阴性菌,都有细胞壁。
5.B 解析:革兰氏染色法是根据细菌细胞壁成分对细菌进行分类的方法,并不适合所有的原核生物;细菌的细胞壁成分在不同的细菌间存在差异;代谢类型为需氧型的细菌进行有氧呼吸,厌氧型的细菌进行无氧呼吸,因此细菌的能量来源既可以是无氧呼吸,也可以是有氧呼吸。
6.D 解析:本题考查培养基的组成成分与微生物培养的营养来源。对异养型微生物来说,含C、H、O、N的化合物既是碳源,又是氮源,如蛋白胨既是碳源,又是氮源和能源;葡萄糖是碳源,同时又是能源。除水以外的无机物种类繁多,如CO2和N2是无机物,但也是微生物的碳源和氮源。NaHCO3可作为自养型微生物的碳源和无机盐。CO2是光能自养型细菌的碳源,但不能提供能量。硝化细菌所利用的氮源是无机氮源氨,同时氨也为硝化细菌提供了用于化能合成作用的能源。
7.B 解析:用来分离、鉴定微生物的培养基一般是固体培养基。为了将某种微生物从其他微生物中筛选出来,必须用在其中加入所选微生物需要而又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的物质而制成的选择培养基。
8.D 解析:本题考查划线分离法。每次划线前灼烧接种环是为了杀死上次划线结束后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使下一次划线时接种环上的菌种完全直接来源于上次划线的末端,从而通过划线次数的增加,使每次划线时菌种的数目减少,以便得到单纯菌落。划线结束后灼烧接种环,能及时杀死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避免细菌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
9.D 解析:本题考查分离细菌的方法。选择培养基可以选择性培养某些目的菌株;划线分离法和涂布分离法是分离细菌的基本方法。在实物解剖镜下难以观察到细菌的形态结构,不能将目的菌株从杂菌群中分离出来。
10.C 解析:此题考查对无菌技术的掌握。高压蒸汽灭菌锅是灭菌的一个设备,通常用于培养基的灭菌。用酒精擦拭双手是消毒的一种方法。火焰灼烧可以迅速彻底地灭菌,适用于微生物的接种工具的灭菌,如接种环。
11.C 解析:蛋白质和核酸是体现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它们都是大分子化合物,具有复杂的空间结构,高温能使它们的空间结构受到破坏而失去活性。
12.B 解析:本题考查灭菌的概念及各种灭菌方法。一般情况下,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培养基应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但是若培养基中有尿素等易分解物质,就不适合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超净工作台除用紫外灯灭菌30 min外,还需打开过滤风;由于操作的规范程度和灭菌方法的差异,灭菌后的器具也并非完全无菌。
13.C 解析:本题考查倒平板的方法和要求。整个倒平板过程要防止外来杂菌的污染,因此,灭过菌的培养皿应放在酒精灯火焰旁;应使打开的三角瓶瓶口迅速通过火焰;培养皿打开一条稍大于瓶口的缝隙,不能将培养皿盖完全打开;待平板凝固后需倒置。
14.(1)含盐高(或高盐度) 缺氧(或厌氧、无氧) (2)缺氮(或无氮) 含有淀粉 高温 (3)蛋白质、DNA 变性(或结构改变) 高压蒸汽 (4)涂布分离法 划线分离法
解析:培养噬盐菌的菌样应从含盐高的环境采集,培养厌氧菌的菌样应从缺氧环境采集;富集培养的目的是获得大量实验微生物;高温灭菌的原理是高温使微生物的蛋白质、DNA等物质发生变性;最常用的灭菌方法为高压蒸汽灭菌法。
15.(1)固体 (2)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⑤③②①④⑥
(3)以免接种环温度太高,杀死菌种 (4)30~300 2.5×107
解析:(1)培养基中加入琼脂,可以将液体培养基配制成固体培养基。
(2)无菌操作是纯培养的必要前提,因此在微生物培养中要通过灭菌达到无菌的目的,灭菌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等抗逆繁殖体的技术手段;培养基灭菌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培养皿等玻璃器具用干热灭菌法灭菌,接种环用酒精灯灼烧灭菌,操作者的手用酒精消毒法灭菌,空气用紫外线灭菌,牛奶用巴氏消毒法进行灭菌。
(3)在划线分离法中,每次在灼烧接种环后,要等其冷却后再进行划线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接种环温度太高,杀死菌种。
(4)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第一部分 实验3 观察土壤中能水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同步练测(浙科版选修1)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5分,共55分。)
1.纤维素酶可以将哪种物质分解?( )
A.牛肉片 B.琼脂
C.滤纸条 D.塑料条
2.下列关于纤维素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纤维素酶只有一种,只能将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
B.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至少包括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三种
C.纤维素可被纤维素酶水解成葡萄糖,为微生物提供营养物质
D.分解纤维素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都是通过产生纤维素酶来分解纤维素的
3.纤维素、纤维素酶和控制纤维素酶合成的基因,其基本组成单位依次是( )
A.葡萄糖、葡萄糖、氨基酸
B.葡萄糖、氨基酸、脱氧核苷酸
C.氨基酸、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
D.淀粉、蛋白质、核酸
4.下列作物中,纤维素含量最高的是( )
A.棉花 B.亚麻 C.秸秆 D.木材
5.下列关于纤维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纤维素是由葡萄糖首尾相连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B.纤维素能被土壤中某些微生物分解利用,是因为这些微生物能产生纤维素酶
C.植物的根、茎、叶等器官都含有大量的纤维素
D.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均能把纤维素分解成葡萄糖,从而作为生物体的能量来源
6.在将样品稀释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之前,一般先进行选择培养,其主要目的是( )
A.完全除去其他微生物
B.没有意义,去掉这一步更好
C.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
D.使纤维素分解菌充分长大
7.关于纤维素分解菌的选择培养,正确的叙述是( )
A.可以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
B.可以减少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
C.所用培养基是固体培养基
D.所用培养基是平板培养基
8.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一般是( )
A.对纤维素进行定量测定
B.对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后所产生的葡萄糖进行定量测定
C.对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后所产生的纤维二糖进行定量测定
D.对纤维素分解菌进行定量测定
9.要将能水解纤维素的微生物从土壤中分离出来,应将它们接种在( )
A.加入指示剂的鉴别培养基上
B.含有蛋白胨的固体培养基上
C.只含纤维素粉而无其他碳源的选择培养基上
D.含四大营养要素的培养基上
10.分离出的微生物还要进行鉴定,而微生物的鉴定需要鉴别培养基,下列不是鉴别培养基的是( )
A.加入酚红的培养基
B.加入刚果红的培养基
C.加入伊红—美蓝的培养基
D.加入纤维素粉的培养基
11.在对能水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进行选择培养时,用液体培养基的目的是( )
A.用液体培养基可获得大量菌体
B.能水解纤维素的微生物适宜在液体培养基上生长
C.用液体培养基可以充分利用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
D.用液体培养基可获得高纯度的能水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5分。)
12.(15分)现在大力提倡无纸化办公,但是每年仍然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大量的废纸,其主要成分是木质纤维,人类正努力将其转化为一种新的能源——乙醇。下图是工业上利用微生物由纤维素生产乙醇的基本工作流程,请回答相关问题。
(1)自然界中①环节需要的微生物大多分布在
的环境中。将从土壤中获得的微生物培养在以 为碳源并加入
的培养基上,筛选周围有 的菌落。
(2)如上所述的筛选中获得了三个菌落,对它们分别培养,并完成环节②,且等量三种酶溶液中酶蛋白浓度相同,则你认为三种酶液的活性
(填“一定相同”“不一定相同”或“一定不同”),可以通过 进行定量测定。
(3)根据测定结果,①环节常选择木霉,则②中获得的酶是 酶。该酶至少包括
三个组分。
(4)生产中可以满足④环节的常见菌种是 ,为了确保获得产物乙醇,⑤环节要注意保证无氧条件,④过程要注意避免 。
13.(12分)某生物兴趣小组打算进一步探究纤维素分解菌的作用,请帮助完成相关实验设计。
(1)问题: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能否分解淀粉呢?
(2)假设: 。
(3)实验步骤:
①配制两份相同的含淀粉且适合纤维素分解菌生长的液体培养基。
②向其中一组培养基 ,另一组不做处理。
③将上述两组培养基置于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④向两组培养基中分别滴加3滴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4)实验结论:
①若 ,则假设成立。
②若 ,则假设不成立。
14.(18分)某化工厂的污水池中含有一种有害的、难于降解的有机化合物A。研究人员利用化合物A、磷酸盐、镁盐以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成功筛选到能高效降解化合物A的细菌(目的菌)。实验的主要步骤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培养基中加入化合物A的目的是筛选 。
(2)“目的菌”生长所需的氮源和碳源来自培养基中的 。实验需要振荡培养,由此推测“目的菌”的代谢类型是 。
(3)培养若干天后,应选择培养瓶中化合物A含量 的培养液,接入新的培养液中连续培养,使“目的菌”的数量 。
(4)转为固体培养时,常采用 的方法接种,获得单菌落后继续筛选。
(5)实验结束后,使用过的培养基应该进行
处理后,才能倒掉。
参考答案
1.C 解析:酶具有专一性。纤维素酶只能使纤维素分解,本题中只有C项滤纸条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故其可以被纤维素酶分解。
2.A 解析: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至少包括三种组分: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其中C1酶和Cx酶将纤维素分解为纤维二糖,葡萄糖苷酶将纤维二糖分解为葡萄糖,可为以纤维素为碳源的细菌、真菌、放线菌提供营养物质。
3.B 解析:纤维素是多糖,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纤维素酶是蛋白质,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基因是DNA片段,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4.A
5.D 解析:自然界中许多生物都不能分解纤维素,只有能合成纤维素酶的生物才能分解纤维素。
6.C 解析:纤维素分解菌如果在所采集的土样中含量少,稀释涂布在鉴别培养基上后形成的菌落数少,不利于挑选所需菌落,通过选择培养可以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以确保能够从样品中分离到所需要的微生物。
7.A 解析:选择培养的目的是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所用培养基是液体培养基,以便于下一步的稀释涂布操作。
8.B 解析:通过鉴别培养基上形成的透明圈中的菌落只是对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进行的初步筛选,为确定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需要进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实验,并且进行纤维素酶的测定,测定方法一般是对纤维素酶分解滤纸等纤维素后所产生的葡萄糖进行定量测定。
9.C 解析:水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选择条件是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
10.D 解析:鉴别培养基是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在培养基中加入一些指示剂配制而成的,如酚红、伊红—美蓝、刚果红等,而纤维素粉不是指示剂。
11.A 解析:液体培养基中的微生物大量繁殖,可获得大量微生物,有利于进一步稀释筛选。
12.(1)富含纤维素(其他答案合理也可,如落叶较多等) 纤维素 刚果红 透明圈
(2)不一定相同 对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后产生的葡萄糖
(3)纤维素 C1酶、Cx酶、β葡萄糖苷酶
(4)酵母菌 杂菌污染
13.(2)纤维素分解菌不能分解淀粉 (3)②接种适量的纤维素分解菌 (4)①两组培养基中溶液均变蓝且程度相同 ②接种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中的溶液不变蓝或蓝色程度低于另一组
解析:本实验主要考查分组设计实验的能力,在实验设计中要注意设置对照,并利用淀粉遇碘变蓝色这一原理来对结果进行鉴定。
14.(1)目的菌 (2)化合物A 异养需氧型 (3)减少 增加 (4)划线 (5)灭菌
解析:要分离出降解有机化合物A的微生物,必须根据该微生物的特点,采用选择培养分离的方法,在培养基中加入有机化合物A,造成有利于该菌生长的环境,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后使该菌在群落中的数量上升。转为固体培养时,常采用平板划线法接种。根据培养基配方和培养方法知该微生物为异养需氧型生物,因此,随着微生物的数量不断增多,有机化合物A不断消耗而减少。实验结束后,使用过的培养基应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处理,以免造成污染。第一部分 微生物的利用 本章练测(浙科版选修1)
一、选择题(本题共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微生物(除病毒外)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并通过代谢来维持正常的生长和繁殖。下列有关微生物营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乳酸菌与硝化细菌所利用的碳源物质是相同的
B.微生物生长中不可缺少的一些微量的无机物称为生长因子
C.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浓度越高,对微生物的增殖越有利
D.水是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营养物质
2.下列有关自然界中各种微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微生物都是原核生物
B.只有附着在豆科植物根部的微生物才能进行生物固氮
C.所有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均属于分解者
D.维生素是某些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生长因子
3.用肉眼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杆菌的菌落,区别的重要依据是( )
A.细菌的大小、形状、颜色
B.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
C.有无鞭毛
D.培养基是否为固体培养基
4.大肠杆菌的培养最好使用下列哪种培养基?( )
A.MS培养基
B.麦芽汁琼脂培养基
C.蛋白胨酵母膏培养基
D.LB液体培养基
5.有关大肠杆菌培养、分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用LB液体培养基扩大培养大肠杆菌,再在LB固体平面培养基上划线分离
B.LB液体培养基与LB固体培养基成分的差异是有无琼脂
C.实验时要设置空白对照斜面
D.获得大肠杆菌的单细胞形成的菌落,只能用划线分离法分离
6.下列关于几种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繁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根瘤菌通过生物固氮,制造了含氮养料和含碳有机物
B.接种到培养基上的青霉菌,进入对数期能大量积累青霉素
C.培养液中溶氧量的变化,会影响酵母菌的生长繁殖和代谢途径
D.用32P标记的噬菌体感染细菌,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都能检测到32P
7.无菌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
A.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双手进行灭菌
B.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培养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进行灭菌
C.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D.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物品相接触
8.下列是关于“检测土壤中细菌总数”实验操作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
A.用蒸馏水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经高温、高压灭菌后倒平板
B.取104、105、106倍的土壤稀释液和无菌水各
0.1 mL,分别涂布于各组平板上
C.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平板倒置,37 ℃恒温培养24~48 h
D.确定对照组无菌后,选择菌落数在300以上的实验组平板进行计数
9.下列有关划线分离法操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第一步灼烧接种环是为了避免接种环上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污染培养物
B.每次划线前,灼烧接种环是为了杀死上次划线结束后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
C.在第二区域内划线时,接种环上的菌种直接来源于菌液
D.划线结束后,灼烧接种环能及时杀死接种环上的菌种,避免细菌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
10.下列有关涂布分离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首先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
B.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
C.其核心是防止杂菌污染,保证培养液的纯度
D.结果都是在培养基表面由单个细胞形成单个的菌落
11.下列关于微生物培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入侵
B.高温灭菌的目的是杀死微生物的细胞、孢子、芽孢
C.划线分离可在培养基上获得均匀分布的单菌落
D.涂布分离法易获得单菌落和计数活菌数目
12.下列有关微生物的培养或纯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微生物在培养前要先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处理再接种
B.培养液中溶氧量的变化会影响酵母菌的繁殖和代谢途径
C.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常用方法是划线分离法和涂布分离法
D.分离自养型微生物的方法是用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培养
13.实验测定链霉素对3种细菌的抗生素效应。用3种微生物在事先准备好的琼脂平板上划3条等长的平行线(3条线均与图中的链霉素带接触),将平板置于37 ℃条件下恒温培养3天,结果如下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链霉素能阻止结核杆菌的生长
B.链霉素对结核杆菌比对霍乱弧菌更有效
C.链霉素对结核杆菌比对伤寒杆菌更有效
D.链霉素可以用于治疗伤寒病人
14.下列关于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硝化细菌能以NH3作为氮源和能源物质
B.某些细菌可以利用光能固定CO2合成有机物
C.生长因子是某些细菌生长过程中需要额外补充的营养物质
D.含伊红和美蓝试剂的培养基不能用来鉴别牛奶中的大肠杆菌
15.测定土壤中细菌数量,一般选用稀释104、105和106倍的样品稀释液进行平板培养;而测定真菌的数量,一般选用稀释102、103、104倍的稀释液,其原因是( )
A.细菌个体小,真菌个体大
B.细菌易稀释,真菌不易稀释
C.细菌在土壤中的数量比真菌多
D.随机的,没有原因
16.若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为90,稀释液的稀释倍数为105,则每克样品中的活菌数约为( )
A.9×108 B.9×107
C.9×105 D.9×106
17.家庭制作泡菜并无刻意的灭菌环节,在发酵过程中,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当环境中的乳酸积累到一定浓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自身的增殖。下面对这些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在乳酸菌发酵的初期,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互助
B.进入乳酸菌发酵的中期,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和代谢产物的积累,种内斗争趋于激烈
C.密闭的发酵环境使乳酸菌在种间斗争中占据优势
D.进入发酵中期,泡菜坛内各种生物的抵抗力稳定性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18.(多选)下图是实验室使用某种接种方法在各种营养条件适宜的培养基上培养某种微生物,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图最可能是用划线分离法进行接种
B.该种微生物有可能是H5N1病毒
C.操作者的衣着和手,需进行消毒
D.该接种方法常用来准确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目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46分。)
19.(9分)下表所示为某微生物培养基的配方,请回答下列问题。?
成分 含量
NaNO3 3 g
K2HPO4 1 g
KCl 0.5 g
MgSO4·7H2O 0.5 g
FeSO4 0.01 g
(CH2O) 30 g
H2O 1 000 mL
青霉素 0.1万单位
(1)依物理性质,该培养基属于 培养基。依用途划分,则属于 培养基。
(2)依培养基原料判断,所培养微生物的代谢类型是 ,培养的微生物可能是 。
(3)该培养基中的碳源是 ,生长因子是 。
(4)如要鉴别自来水中的大肠杆菌是否超标,至少要加入 和 ,除去
。
20.(8分)氯苯化合物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因其不易降解,会污染环境。某研究小组依照下列实验方案(如图甲)筛选出能高效降解氯苯的微生物SP1菌。培养基配方如下表。
甲
培养基的组成
液体培养基 蛋白胨 牛肉膏 氯苯 氯化钠 硝酸铵 无机盐(无碳) 蒸馏水
Ⅰ号 10 g 5 g 5 mg 5 g — — 1 L
Ⅱ号 — — 50 mg 5 g 3 g 适量 1 L
Ⅲ号 — — 20~80 mg 5 g 3 g 适量 1 L
(1)配制Ⅱ号固体培养基时,除添加Ⅱ号液体培养基成分外,还应添加1%的 。
(2)培养基配制时,灭菌与调pH的先后顺序是 。?
(3)从用途上来说,Ⅰ号培养基和Ⅱ号培养基分别属于 培养基和 培养基。在Ⅱ号培养基中,为SP1菌提供氮源的成分是 。
(4)在营养缺乏或环境恶劣时,SP1的菌体会变成一个圆形的休眠体,这种休眠体被称为 。
(5)将SP1菌接种在含不同浓度氯苯的Ⅲ号培养液中培养,得到生长曲线(如乙图)。从图中可知,SP1菌在 培养条件下最早停止生长,其原因是 。?
乙
21.(10分)请回答下列与微生物培养有关的问题。
(1)某细菌固体培养基的组成成分是KH2PO4、Na2HPO4、MgSO4、葡萄糖、尿素、琼脂和蒸馏水,其中凝固剂是 ,碳源是 ,氮源是 。已知只有能合成脲酶的细菌才能在该培养基上生长,故该培养基属于 培养基。按照化学成分分类,该培养基属于 培养基。从同化作用类型看,用该培养基培养的细菌属于 。?
(2)将少量细菌接种到一定体积的液体培养基中,适宜条件下培养,定时取样测定菌体数目,以时间为横坐标,以菌体数目的对数为纵坐标,可以得到细菌的 曲线。该曲线中以菌体数目的对数作为纵坐标的原因是 。实验室中,为了获得形态和生理特征一致的菌体,一般应在 期取材;在生产中,常收集培养至 期的细菌用于次生代谢产物的提取。
22.(8分)分析有关微生物的资料,回答问题。
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从胃活检组织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
(1)幽门螺杆菌的遗传物质集中分布的区域称为 。
(2)右图中4支试管分别代表4种微生物在半固体培养基(琼脂含量3.5 g/L)中的生长状态,其中②号试管代表幽门螺杆菌的生长状态,由图判断,该菌在 条件下不能生长。产甲烷细菌的生长状态最能由试管 代表。
?
(3)下表是某培养基的配方。
成分 葡萄糖 KH2PO4 MgSO4 NaCl CaSO4 CaCO3 琼脂 蒸馏水
含量 10 g 0.2 g 0.2 g 0.2 g 0.2 g 5 g 3.5 g 1 L
将幽门螺杆菌接种到pH适宜的该培养基中,置于37 ℃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在该培养基中幽门螺杆菌的数目比刚接种时 ,主要原因是 。
幽门螺杆菌形态如下图所示,该菌在人体中可引起胃溃疡等胃部疾病。
(4)幽门螺杆菌生长的最适pH为6~7,人体胃腔内pH在1~2之间,但胃黏膜的黏液层靠近上皮细胞侧pH为7.4左右,若幽门螺杆菌随食物进入胃腔,结合其结构特点以及能导致胃溃疡的特性,推测该菌在胃内如何存活??
23.(11分)(1)在大肠杆菌培养过程中,除考虑营养条件外,还要考虑 、 和渗透压等条件。由于该细菌具有体积小、结构简单、变异类型容易选择、 、 等优点,因此常作为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2)在微生物培养操作过程中,为防止杂菌污染,需对培养基和培养器皿进行 (消毒、灭菌);操作者的双手需要进行清洗和 ;静止空气中的细菌可用紫外线杀灭,其原因是紫外线能使蛋白质变性,还能 。
(3)若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大肠杆菌活菌的个数,要想使所得估计值更接近实际值,除应严格操作、多次重复外,还应保证待测样品稀释的 。
(4)通常,对获得的纯菌种还可以依据菌落的形状、大小等菌落特征对细菌进行初步的 。?
(5)培养大肠杆菌时,在接种前需要检测培养基是否被污染。对于固体培养基应采用的检测方法是 。?
(6)若用大肠杆菌进行实验,使用过的培养基及其培养物必须经过 处理后才能丢弃,以防止培养物的扩散。?
参考答案
1.D 解析:本题考查微生物所需的营养。乳酸菌是异养型微生物,需有机碳源,而硝化细菌是自养型微生物,可利用无机碳源。生长因子包括维生素、氨基酸、碱基等,这些都是有机物,浓度过高会使微生物脱水死亡。微生物生长和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包括水、无机盐、碳源、氮源和生长因子。
2.D 解析:微生物是肉眼看不到,需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的一类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并不一定都是原核生物;除豆科类植物的固氮菌外,蓝藻等许多生物也具备固氮能力;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属于分解者,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属于消费者,而营自养生活的蓝藻、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属于生产者。
3.B 解析:区别不同菌落的标准是菌落特征,主要指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而不是细菌个体的特征和培养基成分与类型。
4.D 解析:麦芽汁琼脂培养基被广泛用于酵母菌培养,而大肠杆菌可用LB液体培养基培养。
5.D 解析:纯化培养的方法有划线分离法和涂布分离法。
6.C 解析:根瘤菌营异养生活,不能合成含碳有机物,A项错误;青霉素是青霉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处于对数期的青霉菌是菌种数目大量增加的时期,处于稳定期时才能积累大量青霉素,B项错误;酵母菌的大量繁殖需要在有氧条件下进行,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分别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C项正确;用32P标记的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其子代遗传物质的合成以被32P标记的噬菌体的DNA为模板,以细菌的核苷酸为原料,所以子代噬菌体中只有少数含32P,D项错误。
7.A
8.D 解析:采用涂布分离法统计菌落数目时,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然后取几组数据的平均值。
9.C 解析:在纯化大肠杆菌的划线分离过程中,接种环取菌种前灼烧的目的是避免接种环上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污染培养物。以后每次划线前灼烧接种环是为了杀死上次划线后残留的菌种。划线结束后仍需灼烧接种环,是避免细菌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从第二次划线开始,每次划线时接种环上的菌种直接来源于上次划线的末端。
10.D 解析:本题考查涂布分离法操作的要求。如果菌液稀释度不够小,那么在培养基的表面有可能形成多个细胞形成的菌落或者菌落连在一起。
11.C 解析:划线分离法可以在划线的第五区域末端得到单个的细菌培养成的菌落,整个划线过程中菌落分布是不均匀的。
12.D 解析:微生物在培养前要先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处理,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注意要冷却后再接种。分离自养型微生物不能用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
13.D 解析:本题考查了选择培养基对不同微生物的选择作用。根据图示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前三个选项都可从图中反映出来,从图中可以看出,链霉素对伤寒杆菌几乎不起作用,D选项是错误的。
14.D 解析:有些微生物可以自身合成生长因子,不需加入生长因子。伊红、美蓝均是染色剂,两者在酸性环境中易结合形成深紫色的复合物,伊红—美蓝培养基是在基础培养基中添加乳糖、伊红和美蓝,由于大肠杆菌可以利用乳糖作为能源并代谢产生乳酸构成酸性环境,进而使伊红、美蓝结合,使得整个菌落呈现深紫色,故该培养基为鉴别培养基,可鉴别大肠杆菌的存在。
15.C 解析:土壤中的微生物大约70%~90%是细菌,真菌的数量要比细菌少。样品的稀释度越高,在平板上形成的菌落数目就越少。在实际操作中,通常选用一定稀释范围的样品液进行培养,以保证获得的菌落数在30~300之间,适于平板计数,所以细菌的稀释倍数要高于真菌的稀释倍数。
16.B 解析:每克样品中的活菌数=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稀释倍数。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在没有给出具体数值时一般按0.1 mL计算。
17.D 解析:在乳酸菌发酵的初期,乳酸菌数目增加较快,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种内互助;在稳定期,随着营养物质的消耗,次级代谢产物的积累,种内斗争趋于激烈;此外,由于乳酸对其他微生物有抑制作用,而对乳酸菌代谢活动影响不大,所以在乳酸菌与其他微生物的生存斗争中乳酸菌占据优势。进入发酵中期,由于乳酸的大量积累,泡菜坛内大部分微生物已严重不适应环境,使其抵抗力稳定性明显下降。
18.BD 解析:通过划线分离法,可以将细菌菌群分离成单个细菌;在实验过程中必须要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对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消毒;固体培养基上不能培养病毒;划线分离法不能精确统计样品中的活菌数。
19.(1)液体 选择 (2)异养型 酵母菌或霉菌 (3)(CH2O) 无 (4)琼脂 伊红—美蓝 青霉素
解析:(1)依物理性质划分,培养基分为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此培养基没有加凝固剂且水的含量最多,所以应是液体培养基。依用途划分,培养基分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此培养基含有青霉素(抗生素),应是选择培养基。(2)判断微生物代谢类型的依据是碳源的种类,本培养基以(CH2O)作碳源,微生物代谢类型应是异养型。对青霉素具有抗性的微生物有霉菌、酵母菌等。(3)生长因子主要包括维生素、氨基酸、核酸等,从题中可以看出此培养基中无生长因子。(4)鉴别大肠杆菌的特定试剂是伊红—美蓝,适于鉴别的培养基是固体培养基,应加琼脂,培养细菌应去掉青霉素。
20.(1)琼脂 (2)先调pH,后灭菌 (3)通用 选择 硝酸铵 (4)芽孢 (5)20 mg/L氯苯 碳源最早被耗尽
解析:(1)配制固体培养基时应在液体培养基的成分中再加入琼脂作为凝固剂。(2)在配制培养基时应先调节pH,后进行灭菌,以防止灭菌后在调节pH的过程中污染培养基。(3)据表中数据可知,培养基Ⅰ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含有碳源、氮源、水、无机盐和生长因子,适用于多种微生物的培养。培养基Ⅱ不加牛肉膏和蛋白胨,以硝酸铵为氮源,可以选择出以硝酸铵为氮源的微生物,是选择培养基。(4)在营养缺乏、环境恶劣时,微生物可以形成休眠体——芽孢,来度过不良环境。(5)据图乙可知,SP1菌在20 mg/L氯苯培养条件下菌体数最早达到最大值,即最早停止生长,原因是在培养基Ⅲ中,氯苯是唯一碳源,由于20 mg/L氯苯培养条件碳源最少,因此也最早被耗尽,使SP1菌停止生长。
21.(1)琼脂 葡萄糖 尿素 选择 合成 异养型 (2)生长 培养的细菌以指数形式增殖,取对数便于反映细菌群体的生长规律(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对数 稳定
解析:(1)琼脂是固体培养基的凝固剂。为微生物提供的营养物质中,含有碳元素的是葡萄糖,含有氮元素的是尿素。该培养基中只有能合成脲酶的细菌才能生长,故为选择培养基。该培养基中含有葡萄糖,因而适合对异养型微生物的培养。(2)细菌一般以二分裂方式增殖。在适宜条件下,细菌数目呈指数形式增加。细菌的生长速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以细菌数目的对数为纵坐标作图,可以得到反映细菌生长规律的曲线。在细菌生长的对数期可获得形态和生理特征一致的菌体,细菌在稳定期会产生大量的次生代谢产物。
22.(1)拟核(类核区) (2)氧气浓度过高或过低 ③ (3)少 缺少氮源(缺少氮源和生长因子)
(4)幽门螺杆菌进入胃腔后,首先依靠鞭毛运动到pH较高处缓冲,然后分泌蛋白中和胃酸,提高pH,以便继续生存和繁殖。
解析:幽门螺杆菌属于原核生物,无成形的细胞核,其遗传物质主要集中在拟核。试管②中的微生物既不像试管③分布在试管底部(氧浓度低),也不像试管①分布在培养基的上层(氧浓度高),可见该微生物对氧气的要求是浓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产甲烷细菌属于厌氧微生物,所以其生长状态如试管③中微生物的生长状态。微生物生长、繁殖需要丰富的营养物质,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该培养基中缺少氮源,所以将幽门螺杆菌接种到该培养基中数目会减少。胃腔内pH为1~2,但幽门螺杆菌生长的最适pH是6~7。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微生物有鞭毛,它可借助鞭毛的作用运动到靠近上皮细胞侧,再经过自身代谢产生能缓冲酸碱度的物质,形成比较适宜自己生长的环境。
23.(1)温度 酸碱度 易培养 生活周期短 (2)灭菌 消毒 损伤DNA的结构 (3)比例合适 (4)鉴定(或分类) (5)将未接种的培养基在适宜的温度下放置适宜的时间,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菌落产生
(6)灭菌
解析:(1)影响微生物培养的因素除了营养条件外,外界条件主要包括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等。由于大肠杆菌具有体积小、结构简单、变异类型容易选择、易培养、生活周期短等优点,所以常作为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2)灭菌是指用强烈的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死物体内外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消毒是指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对于培养基和培养器皿要进行灭菌,对操作者的双手需要进行清洗和用酒精消毒。静止空气中的细菌用紫外线照射能够使蛋白质变性,并损伤DNA的结构,使细菌死亡。(3)样品的稀释度直接影响平板上生长的菌落的数目,实际操作中,通常选用一定稀释范围的样品液进行培养,以保证获得的菌落数在30~300之间。(4)菌落的特征是判断微生物种类的重要依据。对获得的纯菌种可以依据菌落的特征对细菌进行初步鉴定。(5)要判断固体培养基是否被污染,可将未接种的培养基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若发现有菌落,说明培养基已被污染。(6)进行微生物培养时,使用过的培养基及培养物必须经灭菌后才能丢弃,防止培养的微生物扩散到环境中,造成危害。第一部分 实验2 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
同步练测(浙科版选修1)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通过选择培养基可以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所需的微生物。在缺乏氮源的培养基中大部分微生物无法生长;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以抑制细菌和放线菌的生长;在培养基中加入10%的酚可以抑制细菌和霉菌的生长。利用上述方法能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别分离出( )
①大肠杆菌 ②霉菌 ③放线菌 ④固氮菌?
A.①②③ B.④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下列能选择出分解尿素的微生物的培养基是( )
A.NaCl、K2HPO4、葡萄糖、尿素、琼脂糖、水、酚红
B.NaCl、K2HPO4、葡萄糖、琼脂糖、水、酚红
C.NaCl、K2HPO4、尿素、琼脂糖、水?
D.NaCl、K2HPO4、牛肉膏、酵母提取物、琼脂糖、水
3.用涂布分离法测定同一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在对应稀释倍数为106的培养基中,得到以下几种统计结果,其中正确的是( )
A.涂布了一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是230
B.涂布了两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是215和260,取平均值238
C.涂布了三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21、212和256,取平均值163
D.涂布了三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210、240和256,取平均值235
4.下列可以鉴定出分解尿素的细菌的方法是( )
A.向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
B.向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二苯胺试剂
C.向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苏丹Ⅲ试剂
D.向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双缩脲试剂
5.用来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起到了选择作用,需要设置的对照是( )
A.未接种的选择培养基
B.未接种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C.接种了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D.接种了的选择培养基
6.在“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的实验”中,土壤取样时最好选择以下哪种环境中的土壤做实验?( )
A.街道旁
B.有哺乳动物排泄物的地方
C.建筑工地里
D.菜园
7.某同学在同一稀释浓度下做了四个平板进行实验,其中一个平板上的菌落数比其他三个平板上的菌落数明显增多,最可能的原因是( )
A.此平板上营养物质比其他三个平板上营养物质丰富
B.此平板被杂菌污染了
C.此平板上的细菌发生了变异,生长快
D.在涂布此平板时接种的菌体数多
8.下列关于各种微生物及其培养、分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属革兰氏阳性菌,扩大培养时用LB液体培养基
B.用划线分离法或涂布分离法分离细菌,其原理就是通过多次划线或均匀涂布,在培养基上产生由一个细菌繁殖而来的菌落
C.细菌通常生长在偏碱性环境中,霉菌生长在偏酸性环境中,酵母菌的异化作用类型为兼性厌氧型
D.NH3的存在使培养基的pH升高
9.对表层土壤中自生固氮菌的分离主要采取的原理(方法)是( )
A.依据自生固氮菌的生长繁殖不需要氮源
B.依据不同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pH不同
C.依据不同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温度不同
D.依据不同微生物代谢类型不同
10.(多选)在做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实验时,A同学从对应10-6的培养基中选择出大约150个菌落,而其他同学只选择出大约50个菌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同学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土样不同
B.可以将A同学配制的培养基在不加土样的情况下进行培养作为空白对照,以证明培养基是否受到污染
C.让其他同学用与A同学一样的土壤进行实验,如果结果与A同学一样,则可证明A同学无误
D.B、C选项的实验思路都遵循了实验的对照原则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50分。)
11.(25分)农业生产研究上,常需要进行微生物的培养和计数。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图是利用 法进行微生物接种,把聚集的菌种逐步 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为达到这一目的,操作上应注意(至少答2项) 。
(2)分析下面培养基的配方:NaNO3、KH2PO4、Na2HPO4、MgSO4·7H2O、KCl、H2O。若此培养基用于培养分解尿素的细菌,则应除去上述 成分,并加入葡萄糖和 。
(3)三位同学用涂布分离法测定同一土壤样品中细菌数量。在对应稀释倍数为106的培养基中,得到以下统计结果:
甲同学涂布了两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是236和260,取平均值248。
乙同学涂布了三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是210、240和250,取平均值233。
丙同学涂布了三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是21、212和256,取平均值163。
在三位同学的统计中,只有一位同学的统计是正确的,指出另两位同学的统计为什么不正确?
12.(25分)实验原理:农田的表层土壤中自生固氮菌的含量比较多。将用表土制成的稀泥浆接种到无氮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自生固氮菌才能生长繁殖。用这种方法可以将自生固氮菌与其他细菌分离开来。
材料用具:农田的表层土壤、无氮培养基、LB液体培养基、盛9 mL无菌水的大试管若干、无菌移液管、无菌涂布器、无菌培养皿、盛90 mL无菌水的三角瓶、酒精灯、恒温箱。
方法步骤:(1)倒平板。分别将无氮培养基、LB液体培养基倒平板,应在 操作。
(2)制备土壤稀释液。取土样10 g加入盛有
90 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充分摇匀。用无菌移液管吸取上清液1 mL,转至盛9 mL无菌水的大试管中,依次稀释到107倍稀释液。为实现无菌操作,试管口和移液管应在离火焰 cm处。
(3)涂布。按照103~107倍稀释度的顺序分别吸取0.1 mL进行平板涂布,每个稀释度下,无氮培养基应至少涂布 个平板,LB培养基涂布 个平板。
(4)培养。放入恒温箱内,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培养3~4 d。一般每隔 h统计一次,选取 时的记录作为结果,这样可以防止 。
(5)细菌的计数。如果测试的平均值为50,则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是 (稀释度为105倍)。
(6)预期结果。相同稀释度下,LB培养基平板上的菌落数目 (填“多于”或“少于”)无氮培养基上的,理由是 。
参考答案
1.B 解析:固氮微生物的生长不需要从培养基中获得氮源,可在缺乏氮源的培养基上正常生长;加入青霉素的培养基上不能生长细菌和放线菌,可分离出霉菌和酵母菌;加入酚的培养基使细菌和霉菌不能正常生长,而放线菌却能利用酚作原料合成自身产物。
2.A 解析: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才能分解尿素,选择的原则是只有能够利用尿素的微生物才能够生长。该选择培养基应只含尿素一种氮源,同时还必须含有满足该类微生物生长需要的碳源(葡萄糖)。
3.D 解析:在设计实验时,一定要涂布至少三个平板,作为重复组,才能增强实验结果的说服力与准确性,所以A、B两项不正确。C项虽涂布了三个平板,但是其中一个平板的计数结果与另两个相差太远,说明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了错误,因此,不能简单地用三个平板的计数值来求平均值。
4.A 解析:向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培养某种细菌后,如果pH升高,指示剂将变红,我们就可以准确鉴定该种细菌能够分解尿素。
5.C 解析:将菌液稀释相同的倍数,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数目应明显多于选择培养基上的菌落数目,因此,应选择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作为对照。对照遵循的原则是单一变量原则。
6.B 解析:哺乳动物的排泄物中含有大量尿素。
7.B 解析:此题的题眼在于“明显增多”和“最可能”。按正确的操作顺序在同一个稀释浓度下涂布4个平板时接种的菌体数不会相差很大,所以D项错误。按科学性的实验原则,接种四个平板时所用的培养基应该是一样的,不应该出现营养物质丰富程度不一样的情况,所以A项错误。另外生物变异的频率也很低,所以C项错误。由于细菌无处不在,最大的可能是由于操作不正确,此平板被杂菌污染,导致菌落数明显增多。
8.A 解析:大肠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
9.A 解析:本题考查培养基的选择性、微生物的生长发育特点和影响微生物正常生长的因素。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有多种,除培养基的营养外还有温度、pH、氧等。在无氮培养基上只有自生固氮菌能正常生长繁殖。
10.BC 解析:A同学出现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有两种:一是由于土样中微生物多或繁殖能力强;二是由于培养基受到杂菌污染或操作过程失误造成杂菌污染。若要验证培养基是否受污染,应将培养基在不加土样的情况下进行培养,如果出现菌落,说明培养基受到污染,反之,培养基没有受到污染。若要证明是由于土壤本身的因素造成的,就让其他同学用与A同学一样的土壤进行实验,如果结果与A同学一致,则可以证明A同学无误。B选项的实验思路遵循了实验的对照原则,则C选项的实验思路没有遵循实验的对照原则。
11.(1)划线分离 稀释 每次划线前要灼烧接种环;接种环冷却后从上一区划线末端开始划;首尾区不重叠(写出2项即可) (2)NaNO3 尿素 (3)甲同学只涂布了两个平板,实验数据说服力不够;丙同学其中一个平板的计数结果与另两个相差太远,说明操作过程出现错误,数据缺乏正确性。
解析:(1)图示平板接种为划线分离法,在划线时要注意保证每次划线后接种环要灼烧灭菌,保证冷却后再从上一区末端开始划线,保证划线的首尾不能重合。(2)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培养,必须在含有尿素的培养基中进行,尿素是该培养基的唯一氮源,因此培养基成分中应去掉NaNO3,添加葡萄糖和尿素。(3)在微生物分离计数时,需要有适宜的稀释度、适量的菌落及适量的平板数,以求得每个平板上菌落数的平均值来计算培养液中的菌体数目。因此,甲同学只涂两个平板,数目过少,实验数据说服力差;丙同学的三个平板中,同一稀释度的培养物中,有一个平板的计数结果与其他平板相差太大,说明操作过程中有失误,使实验数据缺少科学性。
12.(1)酒精灯火焰旁 (2)1~2 (3)3 1 (4)24 菌落数目稳定 因培养时间不足而导致遗漏菌落数目 (5)5×107 (6)多于 无氮培养基上可以生存和繁殖的只是土壤中的自生固氮菌,而LB培养基上几乎允许土壤中所有菌类生存
解析: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及计数。要分离自生固氮菌,需采用选择培养基分离的方法,缺乏氮源的培养基可用来分离自生固氮微生物,而其他微生物因缺乏氮源不能生长。实验步骤一般是配制无氮培养基→灭菌→倒平板→系列稀释→涂布平板→培养→观察并计数。实验中要注意无菌操作和设计对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