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1 消息二则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重点)
2.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难点)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素养)
核心素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第二课时
毛泽东下令: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于是,大江之上涛走云飞,
百万雄师蓄势待发。
这是国共之间惊心动魄的大搏杀,
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渡江战役。
万船齐发,气势如虹。
千里江防,全线崩溃。
向全国进军的号角就此吹响,
一个国家的黎明即将到来!
结构: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概括介绍了人物、地点以及全局的战况,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主体:二十日夜起,……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背景: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议。
模仿播音员朗读课文,并梳理结构。
朗读课文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请找出消息各要素。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战线:长
战况:
所向披靡
无坚不摧
战绩辉煌
渡江作战兵力:多
说说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全文?
九江
江阴
安庆
芜湖
九江
江阴
安庆
芜湖
西路军
(35万)
中路军
(30万)
东路军
(35万)
挑战一---解惑
东路军很烦恼:因为他们被毛主席他老人家安排在了新闻四个层次的最后一个层次。他们不服气,认为自己的位置完全可以往前移动。
你以为如何呢?
你能说服他们理解毛主席的
安排吗?
课文研讨四阶挑战
合作探究
小结:要读出新闻严谨的结构。
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中路军首先发起进攻,所以先写中路军。又因为中路军和西路军一样,所遇抵抗非常微弱,所以接着写西路军。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放在后边单写。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这样写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又使读者进一步了解整个国民党反动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从写作上来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对西路军战况的描述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主观倾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挑战二---用词
三路大军都在研究毛主席在新闻里给他们的用词,证明这篇新闻的语言非常讲究。你也来参与。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不含”指不包括九江在内,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冲破”,突破某种状态、限制等;“突破”,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缺口。二者在使用时存在区别。体现了消息用词的准确。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
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①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地区,共渡过了30万人。
②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②句好。 ●“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第一句话十分书面化,具有文化气息,第二句话又非常口语化。或雅或俗,各得其妙。
比较下边的两个句子,说说在语体上的表达效果。
使用“很”“较为”来说明不同的程度,表达准确。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下面哪一句表达效果好?
②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总结:要读出新闻的鲜明色彩。
“同日同时”在时间表述上非常准确,写出了东西路军同时发起渡江战役,两军相合,气势宏伟。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至发电时止”,用词斩截有力,毫不拖沓,体现了语言的精练、铿锵;把时间
交代得非常准确,体现
了新闻的及时性。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样表达可以吗?
歼灭一切抵抗之敌
控制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
占领江阴要塞
切断长江
封锁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
控制江阴要塞
封锁长江
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动词讲究,字字斟酌
总结:要读出新闻缜密的用词。
敌军:
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微弱、不想再打了、泄气
在文中找出表达作者鲜明的感彩的词语和句子。
我军:
突破、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
挑战三---
寻宝
在文本中,有一个词语反复出现,这个词语在许多时候甚至完全可以不用。但是它的表现力是极其强大的。把它找出来。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我”是谁?
结构严谨、用词缜密、色彩鲜明
“这一篇”新闻的魅力
挑战四---比 较
这两则消息报道了同一件事,两则消息有什么异同?(请从核心内容、字数、表达方式等方面考虑)
相同:
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21日晚横渡长江,取得全面胜利的事实。
不同:
《人民》汇总各路战况,全面报道渡江战役,重在详细描写我军渡江情景,特别加入了语言和场面描写。
《我三十万》的核心内容是约三十万人民解放军顺利渡江,只用了不到200字,简洁、明了、生动地展现了渡江战役的概况。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拓展延伸
俗话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不在于武器装备的优劣,不在于军队人数的多少,而在于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当年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有了老百姓的支持,才打败了国民党军队,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课堂小结
伟大的新闻背后站立着伟大的人,伟大的新闻底座是伟大的情怀;读新闻就是读社会读历史读人生。
但愿今天的课,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希望大家爱上读新闻,知道如何读新闻。
教师寄语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感彩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 B.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C.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D.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答案】C【解析】“顽强”是褒义词,意思是不怕困难,做事情有坚持到底的精神,也指一个人的品质很坚毅。在这里当“顽固”讲,用作贬义。
随堂练习
2.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回答问题。
(1)这则消息的电头是
。导语部分是第 句(只填序号);主体部分是第 句。导语中揭示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 、 。主体部分记录人民解放军节节胜利史实的四字成语是 。
1、2
3—17
锐不可当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
日二十二时电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2)“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用自己的语言概述。(30字以内)
(3)这篇消息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是哪几句 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第8、9句。这样写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又使读者进一步了解整个国民党反动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第8、9句。揭示事物的本质,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增强文章的思想性。
3.请将下列内容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5字)
新华社珠峰大本营 5月22日电(记者张景勇 边巴次仁) 红色测量觇标竖立在地球之颠,珠峰脚下的6个交会测量点同时展开峰顶连测;GPS测量设备、冰雪深雷达探测仪在峰顶开始工作……22日11时08分,2005年珠峰高程测量迎来决战时刻:我国登山测量队员成功登顶,珠峰测量顺利展开。
我国成功进行珠峰登顶测量。
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里发生了哪些好玩的新鲜事儿呢?
请选择其中一件事写一则消息。要求做到概括、简洁、准确。
作业布置
消息二则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
中路军
首战告捷
主体
背景
结语
导语
主体
结语
西路军
东路军
所向无敌
战绩辉煌
摧枯拉朽
万船齐放
英雄式的战斗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