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发挥想象,读懂词的内容,感受词的意境。
2.结合写作背景,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发挥想象,抓住重点字词对诗词进行简单的赏析。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回望风雨飘摇的南宋,总有那么多心忧天下的仁人志士,他们的爱国精神依然在历史的深处熠熠生辉。说到宋代爱国词人,我们就不得不见一见“洛中八俊”之一的朱老,那就预祝大家这节课能和朱敦儒老先生相见欢吧。
2.词人简介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他是宋代著名词人,他常以梅花自喻,不与群芳争艳。靖康、建炎年间,隐居故乡,写就了许多描写洛阳自然山水和名胜风物的词作。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3.古诗朗读
líng yǐ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zān yīng sàn qìng
中原/乱, 簪 缨 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读准字音,簪缨zān yīng 倩 qìng
读好平仄,一般平长仄短,平声韵要拖长音,如:“楼”“秋”等;仄声韵要急促而短,如“乱”“散”等。
读出节奏,才能读出韵味。如“金陵城上西楼”的停顿“金陵/城上西楼”,平平平仄平平,语速慢,语调低沉。
4.古诗翻译
独自登上金陵西门上的城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这万里长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因金人侵占,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5.品味词中之情
(1)你认为词中哪个字最能传达出作者的情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请从词中找出来。
答:悲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背景链接:
靖康之变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军逼近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徽宗禅位于太子赵桓(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正月,金帅完颜宗望(斡离不)率军再逼汴京,钦宗遣使屈膝求和, 金遂退师。同年十一月,宗望与宗翰又合师进围汴京,一举攻克。至次年三月,金军大肆搜刮掠夺后,立张邦昌为楚帝,驱掳徽、钦二帝和宗室、后妃、教坊乐工、技艺工匠等数千人,携文籍舆图、宝器法物等北返,北宋亡。史称“靖康之变”,或“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之耻”。
《相见欢》是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后,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6.分析上片
(1)上片写了哪些景物,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景象?(试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词中的画面。)
答:词人独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寒秋凄清,夕阳低垂,江流无声,营造了一派山河残破、日薄西山的感伤意境,借景抒情,抒发了词人国破家亡的落魄心情。
(2)上片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蕴含了怎样的感情?(小组讨论学习)
答:上片写景,但景中藏情。千里清秋,夕阳垂地,万里长江,滚滚东流,这些是眼前景物,但“清秋”“夕阳”“逝水”渲染了极其肃杀、悲凉的气氛,暗含着山河残破、国运衰落的气象,寄寓着诗人悲凉抑郁的心情。
(3)词人在情感表达上用的是哪种抒情方式?
答:寓情于景
7.合作探究
(1)分析下片蕴含有哪几种感情?(小组合作交流)
答:亡国之痛;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之情;忧国忧民之情。
(2)与上片相比,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
答:直抒胸臆
8.归纳小结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达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忧国忧民之情。
9.赏析语言之美
(1)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垂地”,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2)事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悲风”,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用拟人的方法,请托“悲风”把泪吹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含蓄深沉地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六、本课总结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上阙写景,但景中藏情。千里清秋,夕阳垂地,万里长江,滚滚东流,这些是眼前景物,但清秋夕阳逝水渲染出极其肃杀、悲凉的气氛,暗含着山河残破、国运衰落的气象,寄寓着诗人悲凉抑郁的心情。下阙运用了反问、比拟手法,表达了他渴望收复故土的爱国心和对南宋朝廷的不满情绪。
七、布置作业
(一)理解型默写
1.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并为全词奠定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的句子是: , 。
2.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国土恐难收复的担忧、无奈、沉痛之情的句子是: , , ?
3.朱敦儒的《相见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的诗句是: , 。
【答案】
1.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2.中原乱,簪樱散,几时收?
3.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二)阅读理解
1.从这首词可以看出,古人常用 、 等意象表现悲凉之情。
2.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答: 。
3.“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4.词的上片是通过哪些景色描写来营造意境的?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
5.著名抗金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用以再现扬州烽火硝烟的场景。同样提及“扬州”,朱敦儒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请结合下片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 。
参考答案
1.西楼、清秋、夕阳
2.景象: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水向东逝去,一派衰败的景象。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3.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
4.词人独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寒秋凄清,夕阳低垂,江流无声,营造了一派山河残破、日薄西山的感伤意境,借景抒情,抒发了词人国破家亡的落魄心情。
5.①词的下阙运用了反问、比拟手法。②“几时收”诗人感叹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失地;结尾一句,风本来没有感情,却在前面加一“悲”字,注入了浓厚的感彩。③词人对北宋灭亡而南渡时的凄惨情景的回忆,表达了他渴望收复故土的爱国心和对南宋朝廷的不满情绪。(手法答出一个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