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课标】6《藤野先生》第2课时课件(共50张PPT)+教案+学案+同步练习+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新课标】6《藤野先生》第2课时课件(共50张PPT)+教案+学案+同步练习+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3 08:23:5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 《藤野先生》同步检测
(满分:75分 时间:45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43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1分)
回眸往事,鲁迅看到东京“清国留学生”宛如小姑娘发jì一般油光可jiàn的辫子,只能感叹“标致极了”。他来到仙台的课堂,听着藤野先生那缓慢而又抑扬顿挫的讲解,加强了学医的信心。然而__________事件和_________事件,打碎了鲁迅的学医救国梦,满怀着对祖国炽( )热情怀的他,毅然拿起笔同反动势力作毫不妥胁的斗争。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3分)
发jì( ) 油光可jiàn( ) 炽( )热
(2)文段中有一个错别字的词是_____________,正确的写法是________________。(2分)
(3)“抑扬顿挫”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划线句有一个词用词不当,应将“_______”改为“________”。(2分)
(5)请在文段横线上补写恰当的内容。(2分)
2.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  )(2分)
A.别寻去处  别有用心  别开生面 B.深恶痛疾  讳疾忌医  痛心疾首
C.好意难却  望而却步  却之不恭 D.勿漏为要  鲜为人知  为期不远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他出国两年了,至今杳无消息。
B.电影《流浪地球》以抑扬顿挫的情节和宏伟壮观的场面掀起了全民观影热潮。
C.李老师勤勤恳恳,诲人不倦,深受学生们喜爱。
D.人民群众对社会上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不正之风是深恶痛疾的。
4. 加粗词语感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2分)
A.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B. 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C.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D. 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5.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好吧。”他说,“我相信你能行!”
B.我国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海洋动力资源,如潮汐能、波能等……
C.给成功者一个微笑,那是赞赏;给失败者一个微笑,那是鼓励。
D.在挫折和磨难面前,你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奋起搏击的勇士?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2021年11月,通过大型文化节目《中国考古大会》,向全世界人民展现了中国考古事业的最新发现。
B.当前,实体书店面临着生存困境,能否实现逆袭,关键在于探索出适合未来的发展模式。
C.张桂梅,扎根边疆山区40余载,用教育之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温暖了无数人的心。
D.菜鸟驿站采用共同配送的方式,可以大幅度增加快递员的派件效率。
7.对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判定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比喻)
B.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比喻、夸张)
C.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比拟、反语)
D.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反语)
8.下列语句是应填入语段横线处的一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鲁迅是一个非常有操守的人。________________所以他在20世纪早期就强调了人的个性,强调社会变革和人自我价值潜能的释放。
①鲁迅一生更多的时间,是把矛头指向文人墨客,
②他觉得那些表面上公允、合理的东西,其实是不合理的。
③鲁迅从来没有骂过“被政府通缉过的有文化的人”,
④当年鲁迅的这种姿态,我觉得是真正知识分子的姿态。
⑤他讽刺的都是达官贵人、社会闲人,
A.④①③⑤② B.⑤②①③④ C.④⑤②①③ D.⑤②③①④
9.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之情,赞扬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B.本文以作者在日本求学的地点变化作为叙事线索,其中重点讲了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
C.本文除用具体事例来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外,还用白描的手法来勾画人物的特征。
D.作者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的理解是“物以希为贵”,这种非同寻常的理解饱含了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
10.如果你向同桌推荐《朝花夕拾》,不能作为推荐语的一项是( )(2分)
A.这本书记录了鲁迅先生从童年到青年的一些往事,留下了他成长的足迹,给人很多启发,值得一读。
B.这本书可有意思了,比如鲁迅先生小时候和伙伴们夜半看迎神赛会后偷罗汉豆,很好玩。
C.这书像人物画廊,有迷信而善良的保姆长妈妈,还有严谨而正直的老师藤野先生……
D.我喜欢这本书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讲的是鲁迅先生入学前后富有童趣的事。
11.综合性学习。(11分)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呕心沥血,为世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一生英勇顽强,与反动派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为此,某校八年级(3)班开展了“鲁迅精神,光耀中华”的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下面是同学们收集到的有关鲁迅的材料,请根据这些材料仿照上联拟写下联。(2分)
①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②我是不写自传也不热心于别人给我作传的,因为一生太平凡。倘使这样的也可以作传,那么,中国一下子可以有四万万部传记,真将塞破图书馆。
上联:俭朴热忱甘于奉献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列关于鲁迅的两则挽联,写出它们表达的共同主题。(2分)
①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沉痛,莫做空头文学家。
②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3)假如你们小组的综合性学习报告题目拟定为“鲁迅弃医从文的意义和价值”,你认为下面哪一则材料不能选用?________(2分)
①鲁迅先生深深地知道,要想拯救中国,必须改变中国人的思想。他决定用笔作为武器来唤醒麻木的中国人。
②学医只能救人的身体,而学文能挽救一个民族的灵魂。医生只能医治人的肉体,而不能医治人的精神、灵魂。所谓小医医人,大医医国也。
③鲁迅在小说写作上具有开创精神,自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始,鲁迅就不断探索小说文体,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手法来进行叙述,形式活泼多样。
(4)鲁迅先生求学中认识到自己真正的追求后,勇敢地放弃医学,以笔作枪,唤醒国民。瑶瑶听从父母的安排学习了两年钢琴,但是慢慢意识到自己并不热爱弹钢琴,想要放弃,转而学习从小就喜欢的书法绘画。请你结合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说辞,帮瑶瑶给敬爱的钢琴老师杨老师写一封信告知这一情况。(5分)
二、阅读理解(32分)
(一)课内精练(17分)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星期要送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一惊,同时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学年实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100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1.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2分)
2.根据文意填空。(9分)
(1)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是见诸行动的,而且极为认真负责的,这从他看鲁迅抄的讲义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其中最能表现“及时”的词语是 ;最能体现“全面”的词语是 ;最能体现“细致”的词语是 ;最能体现“始终如一”的词语是 。(4分)
(2)由上文段可以反映“我”对藤野先生相处的前两件事的态度是 (用文中的语言回答)(2分)
(3)本文段主要采用 、 的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形象。记叙顺序是____________。(3分)
3.简答题。(6分)
(1)“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一惊,同时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我”因何“吃了一惊”?“我”又因何“感到一种不安”?(2分)
(2)段中划线句“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能否删去?如果不能,请说明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不得超过4个字)(2分)
(3)“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加点的词语“这样”指代的内容是什么?(用15个字以内的一句话)(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15分)
哭舒乙师
孙 洁
①人生偶尔会遇到一些被“点亮”的时刻。一点亮,就是一生,可遇而不可求。我自己,就在混沌中备战高考的某一天,被一封“从天而降”的书信点亮了前方的路。
②1980年代,买书的渠道没有现在这么多,那时我自己没钱,要的书大多是让我爸买。他是一家出版社的编辑,对汇款买书这种事熟门熟路。但是,有一次我爸遇到了难题:我要的好几本老舍的书,出版社也没有。怎么办呢?他脑子一热,就给舒乙老师写了封信,问他有没有。
③有的有,有的没有!有的几本,很快就寄来了!就这样,我收到了来自舒乙老师的第一封信。这封信,把我从懵懂中唤醒,让我确立了人生目标:学文学!从那一天起,我一直在和他通信。
④最初的通信,都是一些幼稚的提问,但每每能换得他不厌其烦的解答和亲自复印的资料。终于有一天,我跟他说,我考上复旦大学中文系了。他的回信也很愉悦,这句话我一直能背诵,他说:“几乎能肯定,又多了一位研究老舍的学者。”这句话,我不能忘,不敢忘,也不会忘。
⑤现在,他的这些信,有好几十封,都在我手边,我却不大敢打开,生怕惊扰了珍藏在里面的岁月的魂灵。
⑥第一次见面是1994年。真的见到舒老师,却一点也没有紧张,也容不得我紧张。他这个人——多年以后我也一直这么认为——就像个永远放射着光芒的小太阳,特别能聊天,特别自来熟,说话特别有感染力。这么多年过去了,那次的会开的什么内容早就忘记了,但舒老师讲的故事和动听的歌声却时时回响在耳畔。
⑦会议结束后,我又随同去的学长郑重地捧了鲜花,登临中国现代文学馆,去拜访舒乙老师。舒老师那时是副馆长。他带我们一间一间地参观。他每推开一扇厚重的大门,我就听到来自岁月深处的一声“吱呀”的回响。就这样,一间又一间,他认认真真地带我们看完了整个文学馆,丝毫不把我们当成两个少不更事的大学生看。
⑧见到舒乙老师之前,我已经读过很多他的文章。在认真阅读他写的各种散文和论文的时候,他最早带给我的“老舍之子”的定义会渐渐地很稀薄。在我的阅读经验里,他就是一个散文家,偶尔会写一些关于他父亲的、或者深情或者充满趣味的文字而已。当时,我读过他写的《悼杨犁》和《哭任宝贤》,都是登在《文艺报》上的,从那些深情怀念挚友的文字里,我读到了悲天悯人,读到了风趣睿智,读到了惺惺相惜,也读到了人以群分。
⑨2012年11月,在福建漳州开老舍会。刚报到完不久,吃午饭的时候,有人在背后拍了我一下。我回头一看,是舒乙老师。他把一本书塞到我手里,说:“这是新写的,送给你。”这本书是写北京和承德的藏文石碑和藏式建筑的,叫《见证亲密》。我知道他这些年一直在为保护北京的古建筑较劲,想来这书也是成果之一吧,就高兴地收下了。展卷一看,名已经签好了,落款日期是10月15日,原来是十月份就签好了带来的,又特地拿到餐厅来寻我。
⑩再后来的一次会议是2014年,很多老先生一起到俄罗斯开会,舒乙老师因为在苏联留学过,听说又当导游又当翻译,玩得很尽兴。但那时因我已经远赴澳大利亚陪教,所以没有去俄罗斯,也就错过了最后一次和他老人家盘桓的机会。
人生就是这样,以为一直还会再有的事情,突然就中断了,再也没有了;以为不久又会见面的人,以为错过这次还有下次,突然就没有下次,再也不见了。
舒老师脑溢血之后,在床上躺了很多年,想想就难过,这是一段多么难熬的岁月!不知道这些难熬的漫漫长夜他是怎么过的。不知道在这漫长的看不见星光、看不见五彩、看不见他热爱的北京城的时光里,会不会有那么一个瞬间,他会想到过我。
(选自2021年5月9日《文汇报》,有删改)
1.阅读全文,完成下列表格。(4分)
与舒乙交往的事件 舒乙的人物性格
写信求书,得到回应
初次见面,毫不紧张
平等待人
读其文章,转变印象
2.请结合选文内容理解第④段画线句的含义。(4分)
3.有人认为本文的题目可以改成“舒乙二三事”,你觉得可以吗?请简述理由。(4分)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以时间顺序回忆了作者和舒乙先生的交往经历,有详有略,再现了舒乙先生高尚的人格。
B.第⑥段加点词“特别”,连用三个,体现了作者第一次见到舒乙先生时的激动之情。
C.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体现了读完舒乙先生的文章之后,作者对其原有印象的颠覆之深。
D.第 段画线句运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舒乙先生长期卧病在床的同情以及对他的怀念。
答案与解析
一、
(1)髻 鉴 chì
毫不妥胁 毫不妥协
(3)(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4)加强 增强
(5)匿名信 看电影
2.A 解析:A中的“别”都有“另外”的意思。B项“疾”前两个是“病”,后一个是“痛恨”之意。C项“却”第一个是“推辞”第二个是“止”第三个是“接受”意。D项第一个是表示强调;第二个是“被”意;第三个是“作为”意。
3.B
4. A
5.B 解析:B项省略号与“等”不能一起使用,可删掉其一。
6. C A.缺主语。可删掉“通过”。B.两面对一面。可将“能否”改为“要”。D.“增加”与“效率”搭配不当,应将“增加”改为“提高”。
7.C
8.A 在所给的语句中,第④句是总说,应放在开始,以便使“这种姿态”承接前文的“非常有操守”。第①句总说鲁迅的批评对象,③⑤两句分别从正反角度举例指出鲁迅对不同人群的态度。第②句与后文衔接。
9.B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
10.B
11.(1)【示例】幽默谦逊贵在自省
(2)【示例】赞颂鲁迅的丰功伟绩,对鲁迅的逝世感到无比痛心。
(3)③ 解析:学习报告题目拟定为“鲁迅弃医从文的意义和价值”,而③这一则材料讲的是鲁迅在小说写作上具有开创精神。所以不符合“鲁迅弃医从文的意义和价值”这一主题要求。
(4)示例:
亲爱的杨老师:
您好!
从下周开始,我就不再继续学习钢琴了。辜负了您的期许,实在抱歉。父母固执地认为钢琴高雅,便安排我练习,可是我真正热爱的是书画,我想要坚持自己的爱好。音乐与书画同为艺术,您教我的东西仍然有用,并终生受用。弹钢琴会成为我生活情趣的一个点缀,您大可不必遗憾。谢谢您两年来的教导,我会经常去看望您的。
瑶瑶
2022年9月25日
二、
(一)
1.“我“与藤野先生的相处。
2.(1)“第二三天”;“从头到尾”;“一一订正”;一直
(2)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与感激;还不服气
(3)语言、行动、顺叙
3.(1)藤野先生竟然为一个外国留学生细心地添改讲义;“我”的讲义错误多,让先生费神。
(2)不能 承上启下
(3)先生每星期都为“我”添改讲义。
(二)
1.热情善良 开朗热情 拜访舒乙,游文学馆 深情真挚
解析:本题考查对情节和人物性格的梳理概括能力。仔细阅读文章,结合表格中给出的信息,确定段落,提炼或概括作答。第③段,从“有的有……很快就寄来了”可以看出舒乙老师“热情善良”的性格;第⑥段,从“就像个永远放射着光芒的小太阳……说话特别有感染力”可以看出舒乙老师“开朗热情”的性格;第⑦段,从“去拜访舒乙老师……他带我们一间一间地参观”可以概括得出,写的是“拜访舒乙,游文学馆”,从“他认认真真地带我们看完了整个文学馆,丝毫不把我们当成两个少不更事的大学生看”可以看出舒乙老师“平
等待人”的性格;第⑧段,从“从那些深情怀念挚友的文字里……”可以知道,舒乙老师是个“深情真挚”的人。
2.舒乙先生不仅不厌其烦地回答“我”幼稚的提问,为“我”提供复印资料,而且还勉励“我”努力成为一名研究老舍的学者,这对年轻的“我”而言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和肯定,让人无法忘怀;同时,这份期待和希望也警醒“我”继续奋斗,不能辜负舒乙先生、让他失望,他的话将成为“我”前进的动力,让“我”时刻督促自己,所以不会轻易忘记。这句话展现了作者对舒乙老师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结合第③段可知,“我”收到了舒乙老师随书寄来的第一封信。这是我们通信的开始,这封信点亮了“我”的人生目标。第④段,在来信中,舒乙老师不厌其烦地解答“我”“幼稚的提问”,还为“我”提供复印资料,舒乙老师做的事对年轻的“我”来说是最大的精神鼓励,“我”在他的鼓励下“考上复旦大学中文系了”,他知道后说“又多了一位研究老舍的学者”,这句话成了“我”前进的动力,就像一句座右铭,时刻督促“我”,让“我”“不能忘,不敢忘,也不会忘”,表达了“我”对舒乙老师的感激之情。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3.不可以。“哭舒乙师”不仅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一个“哭”字表达了“我”对舒乙先生的不舍和怀念;同时又点明了舒乙先生的身份,“师”表明他既是“我”学习上的老师,也是“我”的人生之师。“舒乙二三事”只能概括文章内容,情感表达和含义不如“哭舒乙师”丰富。
解析:此题考查题目作用的分析。首先明确不能改,再结合题目的作用分析理由。仔细阅读可知,“哭舒乙师”这个题目中:“舒乙”点明文章记叙的人物;
“师”是“老师”的意思,表明人物的身份,是作者的文学之师,也是指引作者人生道路的恩师;“哭”代表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舒乙先生的感激和怀念。而以“舒乙二三事”为题,只能起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作用,情感、内涵均没有原来的标题丰富。
4.D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能力。D.表述错误,“不知道在这漫长的看不见星光、看不见五彩、看不见他热爱的北京城的时光里,会不会有那么一个瞬间,他会想到过我”是间接抒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舒乙老师的不舍、心疼与怀念,“同情”的表述不恰当。故选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 藤野先生
核心素养
1.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人物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重点)
2.把握本文的线索,体味含义丰富的语言,特别是反语的作用。(难点)
3.学习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素养)
重难点 品析语言,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作者抱着求学的目的来到了日本东京,看到的却是清国留学生污浊的生活。带着这种失望,作者离开了东京,来到了仙台。在仙台学医期间,作者又有哪些遭遇呢?作者的老师藤野先生又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一起继续走进课文,随着作者一起赶往仙台。
二、内容解析
(一)学习第一部分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 “无非”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明确: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无非”流露出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之情。
2.“清国留学生” 辫子盘在头顶,说明什么?
明确:留着辫子,不肯剪掉,说明他们效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党。
  辫子盘在头顶,又说明他们追求时髦,显示自己是“维新派”。一旦维新失败,还可把辫子放下来,表示是“保皇派”。
  总之,不伦不类,不土不洋,是首鼠两端的两面派。  
3.“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比喻。有嘲讽意味。
4.“标致”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什么感情?
明确:句中“标致”是反语, “丑陋”之意,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实在”,“的确”之意,增强反语的讽刺力量。表现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强烈的厌恶和嘲讽之情。
5.“精通时事”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明确:精通时事——他们“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讽刺了一些“清国留学生”浑浑噩噩、醉生梦死的生活丑态。
6.鲁迅为什么厌恶“清国留学生”?
明确:鲁迅是抱着“科学救国”的目的去日本留学的,但是,这些“清国留学生”置国家危亡于不顾,白天逛公园,晚上学跳舞,打着“维新”的旗号,却又不学无术,思想腐朽,忠君保皇,所以鲁迅厌恶他们。
7.东京有许多“清国留学生”,鲁迅先生为什么要离开东京,独自一人去仙台学医呢?
明确:因为鲁迅先生去日本是为了探索救国道路,而东京那些“清国留学生”的表现令人失望,所以他要独自去仙台学医,想通过医学改变中国。
8.这一部分并没有写藤野先生,是否离题?
明确:不离题。有两个作用:
(1)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2)表现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习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第一层:去仙台
1.在去仙台的途中,作者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点记得很清楚,这是为什么?
明确:“日暮里”,触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印象深刻;“水户”则是反清志士客死的地方。作者牢记不忘这两处,表现了爱国的思想感情。
2.作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
明确: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3.那么作者对这一优待有什么感受呢?请细心体会以下几个句子:
(1)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明确:“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2)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
明确: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艰辛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
明确:“居然睡安稳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对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在生活上的乐观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4.作者对这种优待有什么感受?
明确: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第二部分第二层: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几件事
1.课文如何描写初见藤野先生的形象?(本文描写藤野先生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分别举例谈谈其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明确:外貌、神态、语言、动作
外貌描写:示例(第6段):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外貌描写,刻画出一个特点鲜明的医学教授形象。
语言描写:示例:“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语言描写,体现了他的认真负责,关爱学生。
神态+语言描写: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神态、语言描写,体现了藤野先生的热情诚恳,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
2.文中着重写了鲁迅先生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
明确:添改讲义、了解裹脚、关心实习、改解剖图
下面以品读的方式学习第6~23段中的典型事件或细节,从中体会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任意选取一件事,深情朗读,并用“鲁迅致藤野先生”的方式感受藤野先生的品质。
句式:先生,您__________________的行为,让我感受到您____________ 的品质。
示例:“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先生,您添改讲义的行为,让我感受到您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关爱弱国学生的品质。
3.概括人物形象,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藤野先生是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待人诚恳热情、对学生严格要求、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学者。
●第二部分第三层:弃医从文的原因
1.相关资料链接。(PPT)
2.在仙台期间的哪两件事让作者决定离开仙台,弃医从文?
明确: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或: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这两件事深深刺激了鲁迅,令他深切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深刻认识到国人的麻木。
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 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上,便不是自己的成绩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明确:帝国主义者把弱国的人看作低能儿。而日本“爱国青年”用这个反动观点看待中国留学生,便认为考试及格的鲁迅一定不是靠自己的能力。中国当时确实是弱国,但这并不能说明创造了灿烂文化的中国人都是低能儿。“弱国”与“低能”并无必然联系,其逻辑是十分荒谬的。作者这样写,体现了极端愤慨的情感。
4.“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呢?
明确:文中看电影事件中所叙述的中国人的情形,是按照一个要被枪毙的中国人、一群围着看枪毙的中国人和一个“我”的次序来说的。特意写明“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把自己看作局外人,旁观者。
5.“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的“何尝”有什么作用
明确:“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6.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明确:(1)匿名信事件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祖国富强的志向。
(2)看电影事件侧重写中国民众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7.结合全文,你能感受到什么思想线索贯穿全文?
明确:作者的爱国情感。(暗线)
●第二部分第四层:与藤野先生告别
先生:神情、叹息、赠照相 题字、叮嘱---感情;“我”:说谎---内心不安
(三)学习第三部分
1.到第35自然段,已经完成了对藤野先生的回忆,为什么作者还要说自己回国以后的一些感想呢?
明确:此部分一方面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影响之大,另一方面表现我在实践自己弃医从文的誓言。
2.与藤野先生分别后,作者说:“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作者对中国在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使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怕”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
3.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
明确: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怎样理解“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明确:“良心发现”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
“增加勇气”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便增加了勇气。
“正人君子”指反语,讽刺那些军阀政客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文人。
表现了作者对藤野恩师的深深怀念,表明了藤野先生的精神鼓舞着作者,作者把怀念化为斗争的力量,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三、合作探究
1.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明确: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
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的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
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
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
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关系。
2.小组讨论交流:对于课文主旨的理解,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
【导航】从标题、选材、感情表达综合考虑,尤其注意作者叙写的重点是什么。
【建议】本题旨在帮助大家深入理解课文,建议大家自己解读并展开辩论。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3.本课在写法、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1)脉络分明,记叙有序。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的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接着写初到仙台受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
文中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就甚为传神。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很能反映他们的思想本质。
(3)语言朴素含蓄,精练深刻,富有浓厚的感彩。
这篇回忆文章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伟大的”人,记的是震动作者灵魂的典型的事。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如怀念藤野先生,作者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直接抒发感激敬仰之情。再如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写弃医从文的举动,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深切感情。
小结:我从中学到鲁迅文章语言特点:
(1)辛辣讽刺和含蓄深沉并用的语言。
(2)夸张、反语等修辞手法幽默感十足。
(3)鲜明的感彩。
(4)蕴意深刻的语句耐人寻味。
4.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什么启示?
明确:要根据国家、民族的需要来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本课小结
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走进散文《藤野先生》,使我们更亲近地触摸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深透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藤野先生,令鲁迅感念,更镌刻在读者的心中,愿我们沐浴在关爱中,生活的天空更为湛蓝、亮丽。
五、随堂练习
比较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②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③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④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⑤“万岁!”他们(A)都拍掌欢呼起来。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⑦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B)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⑧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乙)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摘自《呐喊·自序》)
1.文段(甲)中第①句话“所以”连接的两个分句之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这是借荒谬推理表现日本人对中国人的歧视,表达作者内心的愤激。
2.文段(甲)中(A)(B)前面的两个“他们”各指的是什么人
A.他们:           B.他们:_________________          
A.受毒害的日本青年学生 B.麻木的闲看枪毙犯人的中国人
3.文段(甲)中第⑧句“那时那地”指的是____________,“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本仙台讲堂里看影片时 鲁迅决定弃医从文 
4.在文段(乙)中用波浪线画出(甲)段中“我的意见却变化了”的具体心理变化。
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5.联系两则材料看,(乙)文中的“那一回”指什么 为什么“那一回”之后,作者的认识有了改变,请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回答。
“那一回”指在医学课上看幻灯片的经历。在那次的事件里,中国人表现出的麻木与漠然深深地刺痛了作者,使作者认识到对于愚弱的中国国民来说,思想的医治远比身体的医治更为重要和紧迫。
六、作业布置
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0张PPT)
6 藤野先生
核心素养
1.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人物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重点)
2.把握本文的线索,体味含义丰富的语言,特别是反语的作用。(难点)
3.学习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素养)
第二课时
樱花 富士山
内容解析
“无非”表达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
引起下文的描写,为离开东京“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埋下伏笔。
朗读课文1—3段,思考: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 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该句在全文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
 
  ——留着辫子,不肯剪掉,说明他们效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党。
  ——辫子盘在头顶,又说明他们追求时髦,显示自己是“维新派”。一旦维新失败,还
可把辫子放下来,表示是“保皇派”。
  总之,不伦不类,不土不洋,
是首鼠两端的两面派。  
2.“清国留学生” 辫子盘在头顶,说明什么?
3.“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4.“标致”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什么感情?
  “标致”原是“漂亮”之意,这时是反语,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讽刺一些在日本东京的“清国留学生”不务正业,注重容貌打扮的丑态。
  ——比喻。有嘲讽意味。
5.“精通时事”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精通时事——他们“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讽刺了一些“清国留学生”浑浑噩噩、醉生梦死的生活丑态。
6.鲁迅为什么厌恶“清国留学生”?
  ——鲁迅是抱着“科学救国”的目的去日本留学的,但是,这些“清国留学生”置国家危亡于不顾,白天逛公园,晚上学跳舞,打着“维新”的旗号,却又不学无术,思想腐朽,忠君保皇,所以鲁迅厌恶他们。
7.鲁迅先生为什么要离开东京,独自一人去仙台学医呢?
因为鲁迅先生去日本是为了探索救国道路,而东京那些“清国留学生”的表现令人失望,所以他要独自去仙台学医,想通过医学改变中国。
不离题。有两个作用:
(1)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2)表现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
8.这一部分并没有写藤野先生,是否离题?
在 东 京
所见所闻——
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修辞:夸张、比喻、反语
所 感——
厌恶之极,
不屑与之为伍
不学无术 思想腐朽
爱 国
日暮里: “日暮”会使作者自然想到“日暮途穷” 之意,从而触发忧国之情。
1.作者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
水户: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
第二部分第一层:去仙台
2.到仙台后“我”受到了怎样的优待?
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鲁迅当年上课的教室
鲁迅在仙台学医时的学校
3.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
“居然睡安稳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没有想到的意思。
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对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在生活上的乐观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4.为什么作者对在仙台所受到的优待用“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来解释呢?用“因为”行吗?
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自谦、 自喜、感激之情。但推断为“物以稀为贵”,包含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
同时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因为”,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在仙台
相识
相处
离别
第二部分第二层: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几件事
1.课文如何描写初见藤野先生的形象?
目睹印象——
耳闻亲见——
治学严谨
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藤野严九郎
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
白描
2.文中着重写了鲁迅先生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
添改讲义、了解裹脚、关心实习、改解剖图
下面以品读的方式学习第6~23段中的典型事件或细节,从中体会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任意选取一件事,深情朗读,并用“鲁迅致藤野先生”的方式感受藤野先生的品质。
句式:先生,您__________________的行为,让我感受到您____________ 的品质。
示例:“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先生,您添改讲义的行为,让我感受到您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关爱弱国学生的品质。
被修改的讲义
纠正解剖图
3.概括人物形象: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藤野先生是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待人诚恳热情、对学生严格要求、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学者。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第二部分第三层:弃医从文的原因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首诗是鲁迅1903年在日本东京弘文书院求学时,赠给他的挚友许寿裳的剪辫题照。诗的意思是:我的爱国之心犹如被爱神之箭所射一般无处可逃,祖国正在风雨飘摇中黯然失色。我把我的心意寄托给人民,然而人民却难以理解,我愿意把我毕生的精力托付给我的祖国。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作过解释:“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由此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学医。
   可就在医专学医时——如课文描述的那样——有一次看枪毙中国人的电影,说是由于“给俄国人做侦探”,而围观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这使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于是促使鲁迅萌发“弃医从文”的思想。
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
  由此可以看出,选择学医,又弃医从文,深深浸透着鲁迅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实践着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弃医从文的原因
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看电影事件——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 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上,便不是自己的成绩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用反语
表讽刺
----“当然”弱国的人就应该是低能儿,这是多么谎谬的推理,作者运用反语表示强烈的愤慨之情。
2.“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呢
文中看电影事件中所叙述的中国人的情形,是依着一个要被枪毙的中国人、一群围着看枪毙
的中国人和一个“我”的次序来说的。
特意写明:“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说明作者没把自己看做局外人,旁观者。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句中的“何尝”是什么意思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问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 “酒醉似的喝彩”原指日本学生看到中国人被枪毙时兴高采烈的表现。
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4.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1)匿名信事件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祖国富强的志向。
(2)看电影事件侧重写中国民众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在东京
所见所闻----
憎恶至极
日暮里、水户-----敬仰忧国
匿名信事件----愤慨心酸
看电影事件----悲愤震动
弃医从文----忧国忧民
暗线 感情线索
爱国
5.结合全文,你能感受到什么思想线索贯穿全文?
logo
双线结构:
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暗线:作者的爱国情感。
第二部分第四层:与藤野先生告别
先生:神情、叹息、赠照相
题字、叮嘱---感情
“我”:说谎---内心不安
藤野先生送给鲁迅的照片
第三部分写离开仙台,怀念先生
直抒怀念之情——
热情赞颂
高度评价
怀念付诸行动——
藏讲义
挂照片
写文章
怀念之情化为斗
争的勇气和力量


1文章最后可看出“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是怎样的?
“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一个。”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1)藤野先生帮作者添改讲义,可见他教学认真,并且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
(2)他纠正作者的解剖图,还向作者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事,可见他治学严谨求实;
(3)他还关心作者思想意识的进步,对作者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
藤野先生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所以,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2.藤野先生只是个普通人,作者为什么说他“伟大”,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我虽然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但我所作的只不过是给他添改了一些笔记。因此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我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周君来日本的时候正好是日清战争以后。尽管日清战争已过去多年,不幸的是那时社会上还有日本人
把支那人骂为“梳辫子和尚”,说支那人坏话
的风气。所以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也有这么一
伙人以白眼看待周君,把他当成异己。
藤野先生的《谨忆周树人君》
少年时代我向福井藩校毕业的野坂先生学习过汉文,所以我很尊敬支那的先贤,同时也感到要爱惜来自这个国家的人们。这大概就是我让周君感到特别亲切、特别感激的缘故吧。周君在小说里、或是对他的朋友,都把我称为恩师,如果我能早些读到他的这些作品就好了。听说周君直到逝世前都想知道我的消息,如果我能早
些和周君联系上的话,周君会该
有多么欢喜啊。
“良心发现”指
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
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便增加了勇气。
反语,讽刺那些军阀政客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文人。
3.思考课文最后一句的含义
“增加勇气”指
“正人君子”指
这句话表明作者以笔作武器,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的决心。
1.本文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以上没有直接写藤野。然而这些内容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有密切的关系。分析下列事情与藤野有什么联系。
①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
②途经日暮里和水户。
③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
④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
⑤课堂上看电影。
是作者离开东京见到藤野先生的原因。
表现作者忧国忧民,是他刻苦学医的主要动机。
为下文写藤野作正面衬托。
是作者告别藤野先生的直接原因。
是对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
合作探究
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着密切的联系。
2.小组讨论交流:对于课文主旨的理解,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
【导航】从标题、选材、感情表达综合考虑,尤其注意作者叙写的重点是什么。
【建议】本题旨在帮助大家深入理解课文,建议大家自己解读并展开辩论。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3.本课在写法、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1)脉落分明,记叙有序;
(2)抓住特征和选取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来描绘人物,突出人物品质。
我从中学到鲁迅文章语言特点:
夸张、反语等修辞手法幽默感十足。
02
蕴意深刻的语句耐人寻味。
04
辛辣讽刺和含蓄深沉并用的语言。
01
鲜明的感彩。
03
要根据国家、民族的需要来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4.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什么启示?
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走进散文《藤野先生》,使我们更亲近地触摸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深透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藤野先生,令鲁迅感念,更镌刻在读者的心中,愿我们沐浴在关爱中,生活的天空更为湛蓝、亮丽。
本课小结
随堂练习
比较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②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③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④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⑤“万岁!”他们(A)都拍掌欢呼起来。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⑦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B)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⑧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乙)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摘自《呐喊·自序》)
1.文段(甲)中第①句话“所以”连接的两个分句之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这是借荒谬推理表现日本人对中国人的歧视,表达作者内心的愤激。
2.文段(甲)中(A)(B)前面的两个“他们”各指的是什么人
A.他们:           B.他们:_________________          
A.受毒害的日本青年学生 B.麻木的闲看枪毙犯人的中国人
3.文段(甲)中第⑧句“那时那地”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本仙台讲堂里看影片时 鲁迅决定弃医从文 
4.在文段(乙)中用波浪线画出(甲)段中“我的意见却变化了”的具体心理变化。
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5.联系两则材料看,(乙)文中的“那一回”指什么 为什么“那一回”之后,作者的认识有了改变,请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回答。
“那一回”指在医学课上看幻灯片的经历。在那次的事件里,中国人表现出的麻木与漠然深深地刺痛了作者,使作者认识到对于愚弱的中国国民来说,思想的医治远比身体的医治更为重要和紧迫。
作业布置
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
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明线)
爱国情怀(暗线)
相识
相处
离别
怀念
在东京
仙台求学受优待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板书设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 《藤野先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
2.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反语的运用。
3.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4.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民族自尊。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学法指导:
用七年级老师教的速读法快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用“一二三四五”的方法学习本文,即“一位恩师” “二个人物” “三处地点” “四件往事”“五次对话”。
鲁迅作品的语言简洁、幽默,富于感彩,耐人寻味。阅读时宜放慢速度,细细体会,多读几遍,就能有所感受。
【课中导读】
第二课时
一、内容解析
(一)学习第一部分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 “无非”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明确:
2.“清国留学生” 辫子盘在头顶,说明什么?
明确:
 
3.“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
4.“标致”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什么感情?
明确:
5.“精通时事”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明确:
6.鲁迅为什么厌恶“清国留学生”?
明确:
7.东京有许多“清国留学生”,鲁迅先生为什么要离开东京,独自一人去仙台学医呢?
明确:
8.这一部分并没有写藤野先生,是否离题?
明确:
(二)学习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第一层:去仙台
1.在去仙台的途中,作者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点记得很清楚,这是为什么?
明确:“日暮里”,触发了作者___________思想感情,印象深刻;“水户”则是反清志士客死的地方。作者牢记不忘这两处,表现了_________思想感情。
2.作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
明确:
3.那么作者对这一优待有什么感受呢?请细心体会以下几个句子:
(1)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明确:“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2)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
明确: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艰辛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
明确:“居然睡安稳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对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在生活上的乐观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4.作者对这种优待有什么感受?
明确:
●第二部分第二层: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几件事
1.课文如何描写初见藤野先生的形象?(本文描写藤野先生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分别举例谈谈其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明确:外貌、神态、语言、动作
外貌描写:示例(第6段):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外貌描写,刻画出一个特点鲜明的医学教授形象。
语言描写:示例:“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语言描写,体现了他的认真负责,关爱学生。
神态+语言描写: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神态、语言描写,体现了藤野先生的热情诚恳,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
2.文中着重写了鲁迅先生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
明确:
下面以品读的方式学习第6~23段中的典型事件或细节,从中体会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任意选取一件事,深情朗读,并用“鲁迅致藤野先生”的方式感受藤野先生的品质。
句式:先生,您__________________的行为,让我感受到您____________ 的品质。
示例:“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先生,您添改讲义的行为,让我感受到您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关爱弱国学生的品质。
3.概括人物形象,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
●第二部分第三层:弃医从文的原因
1.相关资料链接。(PPT)
2.在仙台期间的哪两件事让作者决定离开仙台,弃医从文?
明确:
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 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上,便不是自己的成绩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明确:
4.“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呢?
明确:
5.“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的“何尝”有什么作用
明确:
6.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明确:(1)匿名信事件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祖国富强的志向。
(2)看电影事件侧重写中国民众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7.结合全文,你能感受到什么思想线索贯穿全文?
明确:
●第二部分第四层:与藤野先生告别
先生:神情、叹息、赠照相 题字、叮嘱---感情;“我”:说谎---内心不安
(三)学习第三部分
1.到第35自然段,已经完成了对藤野先生的回忆,为什么作者还要说自己回国以后的一些感想呢?
明确:此部分一方面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影响之大,另一方面表现我在实践自己弃医从文的誓言。
2.与藤野先生分别后,作者说:“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作者对中国在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使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怕”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
3.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
明确:
怎样理解“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明确:“良心发现”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增加勇气”指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人君子”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了作者对藤野恩师的深深怀念,表明了藤野先生的精神鼓舞着作者,作者把怀念化为斗争的力量,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二、合作探究
1.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明确: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往仙台见到_______________的缘由。
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的忧国之情,是作者_______的主要动机。
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__________作正面陪衬。
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藤野先生作______衬托。
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___________。
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关系。
2.小组讨论交流:对于课文主旨的理解,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
【导航】从标题、选材、感情表达综合考虑,尤其注意作者叙写的重点是什么。
【建议】本题旨在帮助大家深入理解课文,建议大家自己解读并展开辩论。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3.本课在写法、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1)脉络分明,记叙有序。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的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接着写初到仙台受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
文中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就甚为传神。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很能反映他们的思想本质。
(3)语言朴素含蓄,精练深刻,富有浓厚的感彩。
这篇回忆文章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伟大的”人,记的是震动作者灵魂的典型的事。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如怀念藤野先生,作者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直接抒发感激敬仰之情。再如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写弃医从文的举动,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深切感情。
小结:我从中学到鲁迅文章语言特点:
(1)辛辣讽刺和含蓄深沉并用的语言。
(2)夸张、反语等修辞手法幽默感十足。
(3)鲜明的感彩。
(4)蕴意深刻的语句耐人寻味。
4.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什么启示?
三、随堂练习
比较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②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③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④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⑤“万岁!”他们(A)都拍掌欢呼起来。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⑦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B)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⑧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乙)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摘自《呐喊·自序》)
1.文段(甲)中第①句话“所以”连接的两个分句之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2.文段(甲)中(A)(B)前面的两个“他们”各指的是什么人
A.他们:           B.他们: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甲)中第⑧句“那时那地”指的是____________,“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文段(乙)中用波浪线画出(甲)段中“我的意见却变化了”的具体心理变化。
四、作业布置
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课后导练】
课内语段阅读
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 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②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③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 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④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 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⑤“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⑦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 无法可想!⑧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本段文字出自__________,本文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
2第①句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 ,表达了“我”_______ 的思想感情。
3.第⑤句中的“他们”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句中的“这一声”指的是_______ 。“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⑦句中划线句子运用了______ 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闲看者_______ 的精神状态。
6.结尾一句“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具体指的__________ ,表现了作者强烈的____________
精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 《藤野先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
2.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反语的运用。
3.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4.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民族自尊。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学法指导:
用七年级老师教的速读法快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用“一二三四五”的方法学习本文,即“一位恩师” “二个人物” “三处地点” “四件往事”“五次对话”。
鲁迅作品的语言简洁、幽默,富于感彩,耐人寻味。阅读时宜放慢速度,细细体会,多读几遍,就能有所感受。
【课中导读】
第二课时
一、内容解析
(一)学习第一部分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 “无非”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明确: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无非”流露出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之情。
2.“清国留学生” 辫子盘在头顶,说明什么?
明确:留着辫子,不肯剪掉,说明他们效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党。
  辫子盘在头顶,又说明他们追求时髦,显示自己是“维新派”。一旦维新失败,还可把辫子放下来,表示是“保皇派”。
  总之,不伦不类,不土不洋,是首鼠两端的两面派。  
3.“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比喻。有嘲讽意味。
4.“标致”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什么感情?
明确:句中“标致”是反语, “丑陋”之意,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实在”,“的确”之意,增强反语的讽刺力量。表现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强烈的厌恶和嘲讽之情。
5.“精通时事”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明确:精通时事——他们“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讽刺了一些“清国留学生”浑浑噩噩、醉生梦死的生活丑态。
6.鲁迅为什么厌恶“清国留学生”?
明确:鲁迅是抱着“科学救国”的目的去日本留学的,但是,这些“清国留学生”置国家危亡于不顾,白天逛公园,晚上学跳舞,打着“维新”的旗号,却又不学无术,思想腐朽,忠君保皇,所以鲁迅厌恶他们。
7.东京有许多“清国留学生”,鲁迅先生为什么要离开东京,独自一人去仙台学医呢?
明确:因为鲁迅先生去日本是为了探索救国道路,而东京那些“清国留学生”的表现令人失望,所以他要独自去仙台学医,想通过医学改变中国。
8.这一部分并没有写藤野先生,是否离题?
明确:不离题。有两个作用:
(1)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2)表现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习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第一层:去仙台
1.在去仙台的途中,作者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点记得很清楚,这是为什么?
明确:“日暮里”,触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印象深刻;“水户”则是反清志士客死的地方。作者牢记不忘这两处,表现了爱国的思想感情。
2.作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
明确: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3.那么作者对这一优待有什么感受呢?请细心体会以下几个句子:
(1)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明确:“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2)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
明确: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艰辛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
明确:“居然睡安稳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对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在生活上的乐观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4.作者对这种优待有什么感受?
明确: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第二部分第二层: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几件事
1.课文如何描写初见藤野先生的形象?(本文描写藤野先生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分别举例谈谈其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明确:外貌、神态、语言、动作
外貌描写:示例(第6段):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外貌描写,刻画出一个特点鲜明的医学教授形象。
语言描写:示例:“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语言描写,体现了他的认真负责,关爱学生。
神态+语言描写: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神态、语言描写,体现了藤野先生的热情诚恳,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
2.文中着重写了鲁迅先生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
明确:添改讲义、了解裹脚、关心实习、改解剖图
下面以品读的方式学习第6~23段中的典型事件或细节,从中体会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任意选取一件事,深情朗读,并用“鲁迅致藤野先生”的方式感受藤野先生的品质。
句式:先生,您__________________的行为,让我感受到您____________ 的品质。
示例:“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先生,您添改讲义的行为,让我感受到您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关爱弱国学生的品质。
3.概括人物形象,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藤野先生是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待人诚恳热情、对学生严格要求、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学者。
●第二部分第三层:弃医从文的原因
1.相关资料链接。(PPT)
2.在仙台期间的哪两件事让作者决定离开仙台,弃医从文?
明确: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或: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这两件事深深刺激了鲁迅,令他深切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深刻认识到国人的麻木。
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 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上,便不是自己的成绩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明确:帝国主义者把弱国的人看作低能儿。而日本“爱国青年”用这个反动观点看待中国留学生,便认为考试及格的鲁迅一定不是靠自己的能力。中国当时确实是弱国,但这并不能说明创造了灿烂文化的中国人都是低能儿。“弱国”与“低能”并无必然联系,其逻辑是十分荒谬的。作者这样写,体现了极端愤慨的情感。
4.“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呢?
明确:文中看电影事件中所叙述的中国人的情形,是按照一个要被枪毙的中国人、一群围着看枪毙的中国人和一个“我”的次序来说的。特意写明“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把自己看作局外人,旁观者。
5.“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的“何尝”有什么作用
明确:“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6.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明确:(1)匿名信事件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祖国富强的志向。
(2)看电影事件侧重写中国民众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7.结合全文,你能感受到什么思想线索贯穿全文?
明确:作者的爱国情感。(暗线)
●第二部分第四层:与藤野先生告别
先生:神情、叹息、赠照相 题字、叮嘱---感情;“我”:说谎---内心不安
(三)学习第三部分
1.到第35自然段,已经完成了对藤野先生的回忆,为什么作者还要说自己回国以后的一些感想呢?
明确:此部分一方面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影响之大,另一方面表现我在实践自己弃医从文的誓言。
2.与藤野先生分别后,作者说:“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作者对中国在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使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怕”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
3.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
明确: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怎样理解“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明确:“良心发现”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
“增加勇气”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便增加了勇气。
“正人君子”指反语,讽刺那些军阀政客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文人。
表现了作者对藤野恩师的深深怀念,表明了藤野先生的精神鼓舞着作者,作者把怀念化为斗争的力量,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二、合作探究
1.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明确: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
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的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
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
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
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关系。
2.小组讨论交流:对于课文主旨的理解,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
【导航】从标题、选材、感情表达综合考虑,尤其注意作者叙写的重点是什么。
【建议】本题旨在帮助大家深入理解课文,建议大家自己解读并展开辩论。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3.本课在写法、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1)脉络分明,记叙有序。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的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接着写初到仙台受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
文中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就甚为传神。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很能反映他们的思想本质。
(3)语言朴素含蓄,精练深刻,富有浓厚的感彩。
这篇回忆文章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伟大的”人,记的是震动作者灵魂的典型的事。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如怀念藤野先生,作者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直接抒发感激敬仰之情。再如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写弃医从文的举动,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深切感情。
小结:我从中学到鲁迅文章语言特点:
(1)辛辣讽刺和含蓄深沉并用的语言。
(2)夸张、反语等修辞手法幽默感十足。
(3)鲜明的感彩。
(4)蕴意深刻的语句耐人寻味。
4.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什么启示?
明确:要根据国家、民族的需要来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三、随堂练习
比较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②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③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④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⑤“万岁!”他们(A)都拍掌欢呼起来。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⑦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B)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⑧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乙)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摘自《呐喊·自序》)
1.文段(甲)中第①句话“所以”连接的两个分句之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这是借荒谬推理表现日本人对中国人的歧视,表达作者内心的愤激。
2.文段(甲)中(A)(B)前面的两个“他们”各指的是什么人
A.他们:           B.他们:_________________          
A.受毒害的日本青年学生 B.麻木的闲看枪毙犯人的中国人
3.文段(甲)中第⑧句“那时那地”指的是____________,“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本仙台讲堂里看影片时 鲁迅决定弃医从文 
4.在文段(乙)中用波浪线画出(甲)段中“我的意见却变化了”的具体心理变化。
“那一回”指在医学课上看幻灯片的经历。在那次的事件里,中国人表现出的麻木与漠然深深地刺痛了作者,使作者认识到对于愚弱的中国国民来说,思想的医治远比身体的医治更为重要和紧迫。
四、作业布置
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课后导练】
课内语段阅读
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 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②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③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 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④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 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⑤“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⑦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 无法可想!⑧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本段文字出自__________,本文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
2第①句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 ,表达了“我”_______ 的思想感情。
3.第⑤句中的“他们”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句中的“这一声”指的是_______ 。“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⑦句中划线句子运用了______ 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闲看者_______ 的精神状态。
6.结尾一句“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具体指的__________ ,表现了作者强烈的____________
精神。
答案:
1.《藤野先生》《朝花夕拾》 鲁迅
2.议论 愤慨
3.具有狭隘民族偏见和军国主义思想的日本青年学生。
4.万岁 作者思想受到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
5.反问 麻木
6.弃医学文 爱国主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