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唐诗五首课件(共70张PPT+音频)

文档属性

名称 13 唐诗五首课件(共70张PPT+音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2 21:12:24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李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渡荆门送别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人称“诗仙”。
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创作背景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字词。
2.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赏析艺术,品味语言。
4.想象意境,感情背诵。
1. 读诗先看题,从诗题上可以看出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题目交代了地点——荆门,事件——送别。
精读文本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读诗歌,注意字音句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
(我乘舟)远渡到荆门山以外,去楚地漫游。
山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奔入广阔无际的原野后,依旧滔滔东流。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形成了海市蜃楼般的景象。
我还是喜欢故乡的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
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
3.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不同。颔联是以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写景,而颈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的。   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云朵高高地堆垒起来,犹如海市蜃楼。
4.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有何不同?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
5.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研读赏析诗句,深入探究: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1)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合作探究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共18张PPT)
使至塞上
王 维
导入新课
唐代自建朝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土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
词的音韵美。
2.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
生平、思想。
3.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4.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5.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
所描绘的意境美。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 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按划定的节奏齐读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走到萧关恰逢侦察的骑兵,(言说)都护正在燕然前线。
轻车简从要出使到边塞,途中经过居延。
像飘风的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胡天。
大沙漠上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按划定的节奏再齐读
按要求
默写原句
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地点的句子是: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表现行程的艰苦遥远的句子: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诗中的千古名句是: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这千古佳句美在哪里?
大 漠 孤 烟 直
长 河 落 日 圆
构图美:
线条美:
色彩美: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
——空间阔大
——层次丰富
——鲜明优美
这两句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此诗表达的情感有哪些?
1.赞美之情
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之情;
还表现了诗人对祖国边塞壮丽山河的赞美之情。
2.抑郁之情。
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抑郁之情。(共14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钱 塘 湖 春 行
白居易
导入新课
同学们,苏东坡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是描写哪里的美景呢?对,西湖。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不仅流传着动人的爱情故事,更有一首首动人的、优美的诗篇。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美丽景色的《钱塘湖春行》,它的作者是——白居易。易。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政治倾向非常鲜明,重视讽喻,崇尚简单易懂。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创作背景
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抒发了自己对春天西湖的赞美和热爱的感情。
学习目标
1.掌握朗读技巧,有感情地反复朗读直
至背诵。
2.品味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运用想象、联想感悟诗歌内容。
3.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的热情,培养审美
和品鉴能力。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品读明意
2.诗文全解。
登上孤山寺北面贾公亭西侧的山(西湖美景尽收眼底),水面开始与湖堤一样平了,低垂的云似与湖水相连。
从几个地方早出来的黄莺,争着挤在向阳的树上,哪家新来的燕子飞来湖边衔春泥?
色彩斑斓的春花慢慢地要使人感到眼花缭乱,浅浅的绿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而我最喜欢西湖东面的美景,总觉得观赏不够,尤其是那绿树杨柳荫蔽下的白沙堤。
1.解释词语。
早莺:早来的黄莺。 暖树:向阳的树。
新燕:刚飞来的燕子。 乱花:杂花,各色各样的花。
浅草:不高的青草。 行不足:玩赏不够。
云脚:下雨前后出现的接近地面的云气。 渐欲:渐渐的要。
3.品诵感悟—完成下列填空。
这首诗以( )为线索,紧扣( )的特点,抒发了诗人( )的心情。
诗人选取了最能代表春天的哪两种鸟?抓住了初春的景物特点,选取了极富典型性的景物是什么?
诗人写了三处地方,分别是( ),最吸引作者的是( )
诗人采用( )的表现手法,随着作者的脚步,景物也发生了变化。
(春行 早春 喜悦)
(莺、燕)
(乱花、浅草)
(孤山寺、贾亭西、白沙堤)(白沙堤)
(移步换景 )
1.诗中为突出早春的特点,描写了哪些典型的景色?突出了春行的什么特点?
本诗通过“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迷人眼”和“浅草没马蹄”等典型景物描绘出钱塘湖早春的季节特点。
古诗鉴赏
2.“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只因是早春,所以不是处处,也不是家家。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大自然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了,使人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运用“几处”“谁家”“渐欲”“才能”和“行不足”等词语突出了“春行”之“早”的特点。
3.“几处早莺争暖树”和“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和“浅草才能没马蹄”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4.直抒胸臆的诗句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抒发了作者被景色陶醉、流连忘返的心情。
3.举例说明本诗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4.诗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哪句?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诗人从孤山、贾亭开始,写到湖东、白堤为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的景色中,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于鸟语花香。最后,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学习小结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背诵全诗(共18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野 望
王 绩
导入新课
秋天傍晚时分,诗人遥望山野,看到一派秋色颇浓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幅山中秋景画——《野望》吧!
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举孝廉。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 ,撰 《酒经》 、《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
2.了解五言律诗这一体裁。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
4.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春望 王绩
首 颔 颈 尾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字词了解:
东皋:
徙倚:
犊 :
薄暮:
落晖:
采薇 :
(gāo )诗人隐居的地方。
(xǐ yǐ)徘徊。
(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傍晚。薄,接近。
落日。
薇,是一种植物。
翻译:
傍晚在东皋向远处眺望,(独自)徘徊而心里 无所依托。
   树木都已染上了枯黄的颜色,起伏的山峦在余晖中显得更加萧瑟。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归来。
   举目相望竟没有一个认识的人,我只好吟着那首《采薇》,怀念古代隐士伯夷和叔齐。
精读文本
诗句赏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作者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这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像伯夷、叔齐那样的古代隐士。交朋友了。
合作探究
深入感悟
1.描述一下诗中的场景,想象一下诗人创作的意境。
把我们想象成作者:“你”在自己忧愁无依的时候,一个人在水边的高地上,耳边隐隐约约传来水声。这时举目四望,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可自己却都不认识,这时会有什么感受呢?
2.品读诗歌,说说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此 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孤寂的情怀。
课堂小结
《野望》是王绩的代表作,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透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1.典故的含义:
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典故是诗文中经常引用的、有来历出处又为人们所公认的故事或词语。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文字产生前,它源于社会生活实践,早于文字就在民间口头流传了。
拓展延伸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2.对仗的意思:
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 词语对仗的要求是: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以山川对山川,以草木对草木等;词性必须基本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平仄必须相对,即以平对仄或以仄对平;结构必须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对。
一 、将此诗改为下面所展示的词,
是好还是不好?
东皋望,徙倚欲何依。
树皆秋色,山唯落晖。
牧人返,猎马归。
相顾无识,长怀采薇。
二、与杜甫的《春望》相比有什么异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做一做(共16张PPT)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 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 ”之说。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 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美丽的传说
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作者简介
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字词。
2.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赏析艺术,品味语言。
4.想象意境,感情背诵。
分组读译,概括意思
黄 鹤 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分析
所见
所思
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黄鹤离去,这里只剩下(一座巍峨的)黄鹤楼。
黄鹤离去不会再回来了,千百年来(只剩下)白云在此飘荡。
晴天从黄鹤楼遥望对岸的原野,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茂盛。
太阳将要落山,故乡在何处?眼前只见雾霭笼罩江面,令人发愁。
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哪一句?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一句。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实际上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精读文本
2.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3.“此地空余黄鹤楼 ”和 “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 ”,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第二个 “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4.“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触发了他的什么思想感情?
思乡之情。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烘托孤寂的思乡之情。  
芳草,古诗中常常用来比喻愁思。“芳草萋萋”,则形容愁思浓郁。 
这首七言律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游览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抒写了游子的乡愁。
课堂小结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比一比,赏一赏,背一背
拓展延伸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