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短文两篇课件(共54张PPT+音频)

文档属性

名称 11 短文两篇课件(共54张PPT+音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2 21:15:54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李白:
张九龄:
李白:
苏轼: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导入新课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在远离家乡、亲人者的眼里,月亮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写月的文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简介
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很杰出的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在宋词中有特殊贡献,开创豪放一派,他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是宋词中的不朽作品。他的散文代表作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等。他出身世族地主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七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创作背景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
同年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本文写于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进行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学习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 )衣 藻荇( )( )
遂( )至 未寝( )
柏( ) 交横( )
jiě
xìng
suì
qǐn
bǎi
zǎo
héng
字词疏通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户:
欣然:
愉快地、高兴地
念:
遂:
于是、就
寝:
卧、睡
相与:
散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看见)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两人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考虑,想到
共同,一起
解:

欲:
想,想要
与:
者:
和,同
……的人
至:

寻:
寻找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空明:
形容水的清澈
盖:
大概是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
如:
像……一样
交横:
交错纵横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哪一夜没有月色?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惋惜无人赏月
耳:
闲人:
无事可做的人,此指清闲的人。
何:
哪儿
但:
少:
缺少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其写景有什么过人之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此句描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错其中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虚实相生,相映成趣。全句无一个“月”字,而无处不在写“月”,月光照临,庭下如积水,可见月光之清 ,“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一是因为月色很美;
二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2)删一删,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
精读文本
3.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遂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其间有什么样的情感变化起伏?
明确:欣然——无与为乐(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动)——寻(急切访友的心意)——亦(“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与步(平和从容)
5.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
①“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叙述
②“……盖竹柏影也” ——描写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议论
1.文中“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合作探究
2.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3.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闲人”的含义有哪几层?
一是指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二是指政治生活清闲的人,具有远大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
课堂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月下至寺
月下游寺
赏月抒怀
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静谧之美
动态之美
文章结构
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自主思考
在赏月的欣喜、悠闲之中,包含着无限的感慨、无奈,甚至是悲凉。——政治上不得志,遭到贬压
为能够体味出山水之美,能和古代名人为知音而感到无限的愉快。——不想为官
1.为何苏轼在被贬后却依旧有此闲情呢?
儒、道、禅的融合,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拓展延伸
苏轼(1037-1101),21岁出蜀进京时,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奋厉有用世之志。苏轼不仅对儒、道、释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44岁时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晚年贬海南,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以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的超越态度、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消解痛苦。所以苏轼,既执着人生又超然物外——坚定沉着、乐观旷达。
2.请同学们也来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共29张PPT)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丽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了世界。我们无不为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发引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创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文体常识
书,即书信,古时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也具有审美的文学属性。
本文是作者给谢中书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是写景的名篇。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味文章的意境。
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 然的思想感情。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精读文本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自古以来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耸入
看见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交相
辉映
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都具备
青葱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季节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消散
清晨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夕日欲颓,
坠落

夕阳快要落山了,
沉鳞竞跃
争着
水中潜游的鱼
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 。
人间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不再
参与,此处指“欣赏”
它,代“自然之景”
自从
奇丽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康乐: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18岁时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谢灵运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大批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第一个以山水作为诗歌主要描写对象的诗人。他的诗歌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山水诗歌的形成。因此赢得了中国山水诗派开山鼻祖的称号。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4.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合作探究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静景)
(动景)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仰视)
(俯视)
(平看)
(平看)
5.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6.本文美在哪里?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之美,你看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山水相映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色彩交辉之美
山水相映之美。
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色彩配合之美。
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晨昏变化之美。
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动静相衬之美。
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今天学习的《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信,虽只有六十八字,但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学习它就是要学习作者高超的艺术笔力,学会鉴赏它的美学价值。同时培养自己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美好感情。
课堂小结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1.描写山川中的静景之美。
2.描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动景)。
三、感慨自然之美景。
结束全文,呼应前文。
二、分写山水景物的美。
文章结构
美到处都在,只不过我们没有发现罢了。请用“心”观察体会,然后用你自己的优美语言描绘一幅美景。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