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9.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3 10:33: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钟 声
第 一 课 时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观点,把握其思路,感受文章体现出来的严正立场和充沛气势。
2.思考作者是怎样选择新闻事实来支撑观点的,体会其开阔的视野和运用事实的技巧。
3.掌握新闻评论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一、资料链接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的这一天国家举行公祭活动。
铭记历史,警钟长鸣
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也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人民日报》发表《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警醒世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名家名作】
“钟声”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自2008年11月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这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继“国纪平”(“有关国际的重要评论”)之后创立的又一新的署名评论,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与“国纪平”的重大题材、深入评析形成互补。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钟 声
新闻评论
体裁:
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
(就是评说一件事情、一个问题,或者几件事情、几个问题。)
二、预习检测
(一)读读写写
初zhōng( ) 杀lù( ) ( )篡改 dǐlài( )
wàng( )图 辱没( ) yì( )语 dùn( )形
míng( )记 zhāng( )显 公jì( ) 国殇( )
警tì( ) zhù( )造 祭sì( ) shǐ( )志
悼( )念 qǐ( )图 diān( )倒 cuī( )残
miǎn( )怀 恐bù( ) hàn( )卫 抢jié( )
pángbó( ) 惨绝人寰( )
一以( ) ( )聋发( )


cuàn

抵赖






shāng
huán











磅礴
贯之
dào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表明了什么态度?
课文通过第四个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告诫人们勿忘民族灾难,呼吁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批判了日本右翼份子否认、扭曲历史事实的行径,表明了中国人民铭记历史,捍卫世界和平的态度。
① :为国牺牲的人。课文中泛指死难的军民。
② :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③ :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
④ :发出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够听见。比喻唤
醒糊涂麻木的人。
⑤ :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⑥遁形: 。 ⑦ :发誓立志。
⑧ :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
国殇
惨绝人寰
振聋发聩
一以贯之
隐藏形体
矢志
缅怀
2.学习检测,理解词义
篡改
小结:
本文是一篇在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刊发的 (体裁),围绕“ ”这一新闻事件,紧扣“ , ”的观点,引述大量新闻事实加以阐述,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在南京大屠杀80周年这一重要历史时点上,起到了引导社会舆论、彰显中国立场的作用。
国家公祭日
牢记历史
维护和平
新闻评论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新闻评论
新闻报道
内容
表达方式
主要作用
3.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区别:
传播事实信息
发表意见信息
以叙述为主
以议论为主
告知信息、传播信息
旨在针砭时弊、引导舆论
4.新闻评论的特征:
导向正确、就事论理、新闻性强、有的放矢、科学合理、便于传播等。
五、巩固练习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国殇(shāng) 警惕(tì) 初衷 杀勠
B.篡(cuān)改 辱没(mò) 铸造 枉图
C.遁(dùn)形 呓(yì)语 摧残 铸造
D.彰(zhāng)显 矢(shī)志 湎怀 磅礴
C
2.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要记住南京大屠杀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
B.这场编钟古乐和西洋乐的混搭合奏,振聋发聩,令不少观众大呼过瘾。
C.只有终生恪守青年时代的信念,矢志不移,孜孜以求,才是真正的青春的光彩。
D.潮涨了会退,月满了会亏,沧海桑田,白云苍狗,不能期望任何一个特定的事物能永恒地存在。
B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年来我国研制、运行和发射了多颗返回式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和科学探测卫星。
B.我们希望每个家庭都能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在孩子心中种下劳动光荣的种子。
C.马头琴的起源传说是把酸奶勺子蒙上牛皮,拉上马尾演奏,被称之为“勺形胡琴”。
D.在体育测试前,老师再三提醒我们要注意各项动作要领,切忌不要违规和失误。
B
六、课后达标
1.作为当代中学生,请你在祈愿环节为抗战英烈献上对联,
以告慰英灵,请根据上联填写下联。
上联:忆往昔,齐心抗日山河壮
下联:
看今朝,同力报国天地新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当然,国家公祭鼎并不是对文物楚大鼎的简单仿制,更多的是“借其神韵”。 , , , , 。
①国家公祭鼎正面则俦有160字的铭文,用的是魏碑简体字
②国家公祭鼎高165厘米,鼎上外口径126.6厘米,铜质的鼎身和铜质的底座重2014千克,石质的底座重1213千克,象征2014年12月13日
③描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表达了对遇难同胞痛悼、祭奠之意
④楚大鼎是同时期出土的圆鼎中最大的,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重达400千克
⑤此外,楚大鼎上共有16字铭文
A.②①④⑤③ B.④②⑤①③ C.④②③①⑤ D.②①③⑤④
B
第 二 课 时
一、浏览课文,探讨交流
1.第2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将美国、加拿大等地展开的南京大屠杀八十周年的纪念活动,与日本右翼分子妄图篡改历史、掩盖历史真相并企图复活军国主义的行为进行对比,突出了日本右翼分子的丑态百出,对他们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表示抗议。呼唤人们更加珍惜和平,热爱和平。
2.课文第二、三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了南京大屠杀80年
后,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的事例,有力证
明了“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的观点,从侧面强调了中国设立
国家公祭日、开展公祭活动的深远意义。
3.“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中的“罪恶灵魂”是指什么?
“罪恶灵魂”指的是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的日本右翼分子。
4.阅读课文,分析是什么使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
是因为中国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的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也是因为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共同努力,使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
二、重难剖析
1.一个刚刚发生的新闻事实,在新闻评论中作为论据和作为新闻评论的对象,这两者的区别在哪?
二者区别在于:作为论据的事实本身已不具有多少认识价值,它可能是以前频繁出现过的,人们已经熟悉了并且在评判上没有什么争议的事实;
而在一篇新闻评论中作为“对象”的新闻事实,可能是较新出现的,人们对它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共识。
【课文主旨】
本文开篇用概括性的语言简述第四个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况,阐明了国家公祭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表达了中国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
【写作特色】
运用对比,列举事实
本文以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死难者和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美化战争作对比,表达了对日本右翼分子顽固态度的强烈批判。同时本文列举了大量事实,如全世界的正义之士纪念死难者的事例、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事例。这些事例的罗列凸显了本文内容的真实性,强化了文章主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课后达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外阅读《南京大屠杀》等相关文章,了解史实,写一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