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课前诵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毛泽东,字润之,湖南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他逝世的1976年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列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他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简介作者
一九四九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国民党反动派赶紧派人前往北京和谈,以争取时间部署兵力。
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 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22日夜,毛泽东又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背景材料
读准字音
阻遏( )
芜湖( )
荻港( )
溃退( )
歼灭( )
è
wú
dí
kuì
jiān
锐不可当( )
dāng
瑰宝( )
负隅顽抗( )
yú
guī
请解析下面的词语。
高屋建瓴
负隅顽抗
气势磅礴
——形容居高临下,无法阻挡的有利形势。建:倾倒。“瓴”,古代一种盛水的瓶子。今意多指对事物把握全面、了解透彻、阐述清楚到位。
——比喻依仗某种条件顽固抵抗。
垂死挣扎,顽固抵抗。
——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新闻六要素(记叙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狭义:指消息。广义: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新闻的特点
真实性
及时性
简洁性
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
报道迅速及时。
语言简明扼要。
★新闻多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兼有议论。
新闻的相关知识
1、找出本文的标题、电头、导语、主体、背景及结语。
2、读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素,你能在看了这则新闻后找出它的六要素吗?请概括出来。
3、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全文?
整体感知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 , 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锐不可当 ;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导语
主体
电头
标题
结语
背景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扼要的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主体——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新闻结尾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新闻这种体裁,主要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时间 :
地点:
人物: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与结果: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
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 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
占领长江南岸
2、读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素,你能在看了这则新闻后找出它的六要素吗?请概括出来。
3、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全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战线:长
渡江作战兵力:多
这一部分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强,及时、准确的对事件进行了报道,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文。
本文导语(重要)
思考:主体部分分为几个层次?
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即已渡过30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
(对西路军渡江情况加以评论)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
(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合作探究
议论句(分析原因)
承上启下句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数 区域 时间 战况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30万
安庆-芜湖
20日夜-21日夜
全部渡过
35万
九江(不含)
-安庆
21日17时-22日22时
渡过2/3
35万
芜湖-江阴
21日17时-22日22时
大部分
已渡过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议论
议论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文章主题
充满对汤恩伯的嘲讽之意
这两句议论都属“背景”部分。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
你能根据新闻的主体部分绘出三路军渡江的示意图吗
九江
江阴
安庆
芜湖
江阴
安庆
芜湖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35万)
(30万)
(35万)
九江
写作顺序:
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顺序能否颠倒?顺序能否颠倒?
20日夜起 中路军(先)
21日下午5时起 西路、东路(后)
时间顺序
中、西:弱;
东: 强。
逻辑顺序
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较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军写得稍详,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这两则消息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词语。去掉这个词语,句子意思基本没有变化。请你把它找出来,并谈一谈这个词的作用。
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②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③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④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⑤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⑥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⑦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⑧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我”
作用:反复出现的“我”,体现了一种作者强烈的自豪感,有喜悦,有自豪,有豪迈,有决心,拉近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有亲切感。
“我”中有一往无前的英雄情怀;
“我”中有纵横天下的豪迈气势;
“我”中有必胜的决心和胆略;
“我”中有作为领导者的自豪和骄傲。
1.题目中“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有什么作用?
是实数。既交待了渡江部队的数量,又体现出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当时尚未解放 。去掉不行,语言不准确。
品析语言
3.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②句好。
“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彩。)
②句好。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①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②我已歼灭一切抵抗之敌,控制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占领江阴要塞、切断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封锁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①句好这一系列表动态的词,写出了我军所向无敌,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揭露了敌人不堪一击的本质。
新闻的语言很准确
(1)准确;
(2)简洁而具有气势;
(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本篇新闻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这则消息通过全面、及时、客观地报道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战况等,宣告了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即将彻底崩溃。表现了我军将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宣告了渡江战役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课堂小结
标题:
(第1、2两句)
(剩余部分)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主体:
导语:
渡江概况
(从三个方
面概括)
战况: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中路军首战告捷
西路军所向无敌
(重点)
东路军战绩辉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渡江作战兵力
战线(渡江区域)
1.下面是盐城市某报的一则新闻 ,请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
本报讯3月29日,在上海世博局举行的世博会会徽设计颁奖仪式上,上海市有关领导为世博会会徽中标者、盐城市青年广告设计师邵宏庚颁发了获奖证书和20万元奖金。
邵宏庚今年34岁。去年年底,当他得知上海世博会正在征集会徽后马上行动,接下来的时间里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设计中。今年2月他将自己最满意的第1件作品送到上海,这件作品最终从9046件应征作品中脱颖而出,被正式确定为上海世博会会徽。
分析:新闻标题必须涵盖文章内容,给新闻拟标题时,应抓住导语和关键词语,注意语言简洁精炼,同时,尽可能使语言生动形象。此题只要抓住关键信息人物+事件就可以。
如:上海世博局重奖盐城小伙邵宏庚; 盐城青年邵宏庚获世博会会徽设计大奖。
01
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