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含答案)
第一阶段 课前自主质疑
学习目标 重难点
1.理解、积累文中“轩昂、器宇、犀利、郁郁寡欢、正襟危坐、诚惶诚恐”等词语。2.品味语言,多角度感知托尔斯泰的人物形象。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领悟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2.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要点填空 知识要点
1.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 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 》、《 》、《 》等。2.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 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 》《 》等,《复活》使托尔斯泰达到了艺术高峰,是他实践了“ ”。(答案详见“知识要点”) 1.作者简介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伟大的悲剧》、《看不见的珍藏》、《象棋的故事》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2.托尔斯泰简介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复活》使托尔斯泰达到了艺术高峰,是他实践了“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标志”。
托尔斯泰出身名门贵族,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在当时新的革命形势和全国性大饥荒的强烈影响下,厌弃自己及周围的贵族生活,不时从事体力劳动,自己耕地、缝鞋,为农民盖房子,摒绝奢侈,持斋吃素。后来,他于1910年11月 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秘密出走,在途中患肺炎,20日在阿斯塔波沃车站逝世。遵照他的遗言,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坟上没有立墓碑和十字架。茨威格称之为“世间最美丽的坟墓”。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胡髭( ) 黝黑( )一绺( ) 藏污纳垢( )粗糙( ) 禁锢( )酒肆( ) 颔首低眉( )尴尬( ) 犀利( )锃亮( ) 满含粲然(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器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禁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滞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藏污纳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鹤立鸡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襟危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颔首低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诚惶诚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袤无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主要可分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描写过程中,为什么重点描写他的眼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文中概括托尔斯泰的形貌给人的总体印象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找五名学生每人读1-5段中的一段,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文中第8自然段“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粗鄙的外表反衬出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文意的重心落在通过写眼睛揭示他敏察、深刻的内心世界,那么文中对托尔斯泰的眼睛作了怎样的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教师指名诵读课文第6~9自然段,请学生仔细揣摩下列描写托尔斯泰眼睛语句的含义。(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从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皮肤、鼻子、眼睛的语句,并品评其表达效果。描写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描写须发: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描写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描写鼻子:一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的样子。描写目光: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文章为什么把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得如此平庸、丑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段话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阶段 课堂探究拓展
《列夫托尔斯泰》主要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文章前半部分着力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突出了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写他长相平庸既是对他外貌作真实的刻画,也是为了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一)本文多处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1.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这一对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本文语言厚重,意蕴深刻,请品味下面句子的深刻含义。
3.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认为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阶段 课后达标测试
(时间:40分钟 分值:45分)
一、基础知识(15分)
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4分)
他生就一幅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 )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rán( )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 )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quán( )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蜜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1)给加点字注音,给拼音写出汉字。(2分)
胡髭(_____) 黝黑(_____) 长rán(______) quán(______)发
(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1分)
(3)文中划线句是____修辞手法。(1分)
2.在你认为最合适的词语下面画上“____”(3分)
(1)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保留 滞留 残留)着愚钝和压抑。
(2)而恢复乡间生活以后,他(托尔斯泰)的样子和往常出现在舞台上的乡神角色再(符合 吻合 合适)不过了。
(3)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锐利 锋利 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它们(目光)可以变得冷酷(锐利 锋利 犀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
3.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2分)
A.我们见到的是一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的样子。
B.他不久就任凭须发长得满脸都是,把自己的嘴唇隐藏在黑貂皮面具般的胡须里。
C.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
D.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4.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B.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成为国内首支登上世界最高峰。
C.神舟九号飞船将于6月至8月间择机发射,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载人交会对接。
D.为了提升城市品位,武汉市近日开展了“市容环境美好示范路”的评选活动。
5.下列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茨威格是奥地利作家,他的主要成就是传记和小说,如《三作家》《象棋的故事》等。
B.列夫 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白痴》《复活》等。
C.米开朗琪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
D.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白夜》《罪与罚》等。
6.仿写句子。(2分)
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找到真理;他们 ;他们 。
二、课内精读(15分)
列夫·托尔斯泰(节选)
茨威格
①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做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②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①段的内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②段中画线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①段画横线句子“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的含义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为什么高尔基会说“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15分)
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
人只能单独地接近上帝
——《托尔斯泰日记》
①1910年10月28日,可能是早上6点,列夫·托尔斯泰像一个小偷一样,只由他的医生陪同,从他的生活的监狱中冲出来,呼唤向他发出了一个不可辩驳的坚定信号。当妻子夜里暗地里和歇斯底里地乱翻他的文件时,他再一次当场抓住了她,这时决定突然钢铁般坚决和果断地在他心中响起,离开“离开了他的心灵”的她,逃走,到任何地方去,到上帝那里去,到自身中去,进入自己的,分给他的死亡。他将大衣套在工作衬衫上,戴上一顶粗笨的帽子,穿上胶鞋,他的财产中没有带走别的,除为了向人类表达自己精神所需要的东西:日记,铅笔和羽毛笔。然后他们上了车,坐在一个三等车厢油腻腻的长椅上,裹在大衣中。
②列夫·托尔斯泰不再这样称呼自己了,像对待他的钱、房子和荣誉一样,他也把他的名字扔在身后;他现在称自己为T·尼古拉耶夫——一个想为自己构想一种新生活和纯洁而正确的死亡的人的虚构的名字。现在他终于摆脱了一切羁绊,他可以在陌生的街道上做朝圣者,做学说和正直的话语的仆人。
③但他的生活、他的学说的可怕的对手——荣誉,他的折磨人的魔鬼和诱惑者,仍不放弃它的牺牲品。世俗不允许“它的”托尔斯泰属于自己。这个被追捕的人几乎还没有在火车车厢里坐下,旅行者中有人已经认出了这位大师,于是火车上所有的人都知道了,男人和女人们已经挤到车门口看他。他们随身带着的报纸带来一栏长长的、对这逃离监狱的珍贵动物的报道。他已经被出卖和包围了,荣誉再一次,最后一次拦住了托尔斯泰通向完满的去路。所有的站都被警察告知,所有的公职人员都被动员起来,家里他们已经订好特快车,记者们从莫斯科,从彼得堡,从尼什尼叶——诺高奥特,从四面八方追踪他这只逃跑了的野兽。列夫·托尔斯泰不应该也不可以单独同自己一起,人们不容许他属于自己和实现他的神圣化。
④他已经被包围了,没有他能投身进去的灌木丛。无论他想在哪里脱身,荣誉都将置身于他的对面,它无所不在。但这时突然一阵冰冷的恐怖寒颤抖动着老人苍老的身体。他精疲力尽地靠在坚硬的木长椅上。汗从这个颤抖的人全身的毛孔中渗出来并从额头上滴下来,发烧从他的血液中出现。为了救他,疾病袭击了他,死神已经举起了他的大衣——黑暗的大衣,在追踪者面前盖住了他。
⑤在阿斯塔波瓦,一个小车站,他们不得不停下来。没有一家旅店、一座旅馆、一个豪华的地方让他藏身。站长羞愧地提供给他火车站大楼两层的木屋中的办公室。人们领这个打着寒战的人进去,突然他梦想过的一切都是真的了:这里就是那小房间,低矮而沉闷,充满了污浊气味和贫穷,铁床,煤油灯暗淡的光线——一下子离他所要逃离的豪华和舒适很远很远。在死的时候,在最后的时刻,一切都变清楚了,像他所期望的:死神作为一个庄严的象征,纯洁地、无瑕地完全顺从他的艺术家之手。
⑥高尔基曾将列夫·托尔斯泰称为一个人类的人——这是一句精辟的话。因为他是同我们所有人一样的人,由同样龟裂的黏土塑成,带有同样世俗的不足,但是他更深刻地了解这些不足,更痛苦地忍受他们。列夫·托尔斯泰从不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一个比他同时代的其他人更高的人,只是比大多数人更具人性,更有德行,更敏锐地思考,更清醒和更热情——仿佛是世界艺术家(指上帝,译者注)的工作室中那个看不见的原始形式的第一个因而是最清晰的模型。
(选自茨威格《自画像》,有删改)
11.概括本文的主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分析下面两个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2分)
(1)小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野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章结尾说高尔基称托尔斯泰是“一个人类的人”评价非常“精辟”。请简要分析这句评语“精辟”在何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章第①自然段画线句连用三个“到”字,第③自然段画线句连用四个“从”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本文写托尔斯泰为什么不写他的文学创作,而选取他死亡前的离家出走这一事件?(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一阶段
1.胡髭(zī) 黝黑(yǒu) 一绺(liǔ) 藏污纳垢(gòu)
粗糙(cāo) 禁锢(gù) 酒肆(sì) 颔首低眉(hàn)
尴尬(gān gà) 犀利(xī) 锃亮(zèng) 满含粲然(càn)
2.禁锢:束缚,限制。
滞留:停留不动。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文中用的是它的本义。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诚惶诚恐:形容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
3.可分两部分:
一、(1~5)段主要刻画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二、(6~9)段描写列夫· 托尔斯泰的那双非同寻常的眼睛。
4.因为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精神世界,通过眼睛充分的表现出来。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地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5.如:“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6.(1)须发:多毛、胡须浓密;(2)面部轮廓结构: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3)面部特征:忧郁、愚钝、压抑;(4)长相:长相平平、普通;(5)拜访者失望之情。
7.课文描写了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如“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表现他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写他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如“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
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揭示他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
文章的结尾语段赞美了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8.(1)作者引用高尔基的这句话,从修辞手法上看是夸张,但它恰恰很好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事实上,托尔斯泰是和巴尔扎克、莎士比亚比肩的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文中有句话可以为此做注释:“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2)这句话写出了作为思想家、艺术家、文学家的托尔斯泰的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得力于他的艺术巨笔准确表现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3)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作为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顶峰的代表,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贫困的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揭示,这在他晚年的长篇巨著《复活》里表现得尤为充分。
9.文中对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大量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不仅使形象鲜明、特征突出,而且使人产生无尽的联想。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肖;夸张是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更加突显托翁的形貌特征。“形”“神”的独到刻画,使文意深刻,韵味无穷。
10.写托尔斯泰的平庸甚至丑陋,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眼睛的精美绝伦,给人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
11.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地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对富裕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予以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然而,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关于晚年的托尔斯泰肖像,他的同时代作家列·尼·安德烈耶夫在《逝世前的半年》一文有过描述,“他以接近数学般的正确性在走完生命的历程时,性格变得非常柔和,感情变得十分纯洁,剩下像孩子一般的善良。”“这种柔和的性格是不同寻常的,不仅可望,而且‘可即’。他那似乎并非由物质构成的,富有光华的白发是柔和的,老人的嗓子是柔和的,笑容和目光是柔和的。”
第二阶段
1.比喻与夸张手法的综合运用,有力地突出了托尔斯泰须发的茂密。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美的遐想。
2.这个比喻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贫困的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揭示,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可见其作品的影响力之大,而这都得益于他那双能看透社会丑恶与阴暗的眼睛。
3.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然而,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
4.这句话写出了作为思想家、艺术家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5.不矛盾。“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他自己最大的痛苦与不幸。但他把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后人,他又是伟大而幸福的。
第三阶段
一、1.(1)zī yǒu 髯 鬈 (2)幅改为副;蜜改为密(3)比喻
【解析】
(1)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对于字音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如“髭”不要读成“cī”。“黝”不能读成四声。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如“髯”与“鬈”都是上下结构的字,造字法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
(2)字形题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如“幅”与“副”,“蜜”与“密”造字法都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
(3)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是典型的比喻修辞手法中的明喻。
2.(1)滞留(2)吻合(3)犀利;锐利
【解析】
(1)保留:保存不变。滞留:停留不动。残留:剩余下来;留下。这里形容“愚钝和压抑”在面孔上停留不动。所以选“滞留”。(2)符合:与存在的式样、形式或标准一致。吻合:完全符合。合适:适合实际情况或客观要求。这里是形容“样子和往常出现在舞台上的乡神角色”完全符合,所以选用“吻合”。(3)锐利:锋利的,尖而快的;也可形容眼光、言辞等。锋利:指锋刃尖而快;指言论、文笔尖刻有力。犀利:形容语言、文辞、感觉、目光等的尖锐锋利。此题前者强调目光的独到,自然选择“犀利”;后者强调目光的切中要害,一针见血,所以选择“锐利”。
3.A
【解析】本题考查比喻修辞手法。首先比喻句必须是不同性质的事物才能构成比喻,其次,比喻句一定要有喻体。而“A.我们见到的是一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的样子。”写的是同一事物,所以没有“喻体”,故不能构成比喻句。
4.B
【解析】B有语病。此项缺宾语,句子后面加“的队伍”。
5.B
【解析】《白痴》是俄国作家妥斯妥洛夫司基的长篇小说。
6.(1)示例:用自己的双手在别人不以为然的工作中获取经验 他们用自己的双脚在别人尚未涉及的道路上践行成功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开放性语言运用,没有统一答案。仿写要求句式相同或相似,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正确即可。力求做到形神兼备,语意流畅。注意例句“用……”的句式。
二、(一)7.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8.承上启下。
【解析】本题考查语段的作用。解答此类问题要从结构和作用两个方面来回答。而本题只要求解答结构上的作用。语段在结构上一般有总领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下文做铺垫等。本题画线句子的前半句是对上文的总结,后半句又引出了下方对托尔斯泰的“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因而,这句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9.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托尔斯泰目光犀利、看问题深刻透彻。
【解析】本题考查从修辞手法方面赏析句子。答题格式:修辞手法+表达效果。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本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托尔斯泰目光犀利、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的特点。(注意:在写其作用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实质意义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10.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信息筛选和分析能力。为了真正达到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筛选要点、归纳概括这一目的,有三个原则:①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大意。②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③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本题中原文中符合题意的句子是“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
三、11.本文由托尔斯泰的出走写起,叙述了他在行程中被人们发现并被追踪和包围的情形,表现了托尔斯泰决心逃离世俗的决绝和急切以及无奈,反映了托尔斯泰对真实朴素和自然的追求以及更具人性和德行的特点。
12.本文共分6个自然段,第①②自然段写他决心从家中逃走,摆脱一切羁绊。第③~⑤自然段写他出走被发现后,人们对他的追踪和包围。第⑥自然段进行总结,表明远离世俗和荣誉,过真实、朴素、自然的生活是托尔斯泰一生的追求。①~⑤自然段是对第⑥自然段的有力烘托。
13.(1)小偷:说明托尔斯泰小心谨慎,因为一旦被发现,他将无法成行。(2)野兽:①说明他已经放弃正统思想,跟他们在思想上不一样了,他的出走在观念上对他们构成了威胁;②说明他出走时态度坚决,不顾一切,像一头野兽。
14.“一个人类的人”意思是一个人类的榜样(典范、模型)。这句话深刻、透彻地点出了托尔斯泰是一个真实普通的人但又比大多数人更具人性和德行等特点,所以说这句评语“精辟”。
15.运用铺陈排比。连用三个“到”字,体现出托尔斯泰逃离世俗的决绝和急切;连用四个“从”字,突出世俗和荣誉对托尔斯泰的包围之快、之强,影响和侵害之大。
16.远离荣誉与世俗,过真实、朴素、自然的普通人的生活是托尔斯泰一生的追求。选取出走这一行动方面的事件比写他的文学创作更能直接体现他的个性和理想。
【解析】
11.考查概括本文的主旨的能力。首先要通读全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相关情节。此文没有关键句可用,就用简洁的语言把所描写的内容概括出来。如本文叙述了托尔斯泰在行程中被人们发现并被追踪和包围的情形,表现了他决心逃离世俗的决绝及对真实朴素和自然的追求。答此题要考虑如下几点:写的是什么人?写了他的什么事情?从几个方面写了他?怎样写的?反映他的什么思想性格?然后进行分析概括。
12.考查本文的写作思路。通篇阅读,梳理情节,全盘把握,然后分出层次。如第①②自然段写他决心从家中逃走。③~⑤自然段写人们对他的追踪和包围。第⑥自然段写托尔斯泰一生的追求的内容。前几个自然段都是对最后一个段落的铺垫,卒章显志。
13.分析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本题为结合词句理解字义。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小偷”在这里是说明托尔斯泰小心谨慎。“野兽”在这里的意思有两点:他的出走在观念上对他们构成了威胁;他出走时态度坚决。答此题一定要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
14.分析文章对托尔斯泰的评价。具体考查对托尔斯泰的评价“精辟”在何处。“一个人类的人”,这里是用这个词语来赞美托尔斯泰,说他是人类的榜样,是一个真实普通的人但又比大多数人更具人性和德行等特点。既平凡又崇高,既普通又伟大。
15.考查排比手法的作用。“到任何地方去,到上帝那里去,到自身中去”运用了排比的修辞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托尔斯泰逃离世俗的决绝和急切的心情。“从莫斯科,从彼得堡,从尼什尼叶——诺高奥特,从四面八方追踪他这只逃跑了的野兽”也是运用了排比的手法,突出世俗和荣誉对托尔斯泰的包围、影响与侵害的程度。
16.考查重要情节的作用。死亡前的离家出走,说明托尔斯泰远离荣誉与世俗,要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这个情节自然突出了中心,即他一生追求真实、朴素、自然的生活。这是他的个性和理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