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3 12:52: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饮酒》(其五)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诗文单元,所选诗文从主题上说,都与人的品格志趣、情怀抱负有关。他们或以睿智雄辩论述人生与担当,或以奇特想象寄寓不凡的追求,或以生动事迹彰显人物品格,或以诗意语言抒写人生感悟与思考。阅读这些经典作品,要用心去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这首诗歌颂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突出地表现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境。浅显的语言、精微的结构、高远的意境、深蕴的哲理,使这首诗几乎成了中国诗史上最为人们熟知的一篇,是陶诗中最著名的诗篇之一。
二、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诗歌的学习主要难度在于:首先是语言跳跃性大,需要想象补白,才能完全理解诗歌内容;其次是有时需要借助时代背景及诗人经历等辅助材料,才能理解诗歌内容或者诗人情感:所以学生会有一定的畏难情绪。但是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古代诗歌,能背诵一定数量的诗歌,也有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还能够从诗句中通过一两个关键词把握诗人情感。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2.反复吟诵,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学习陶渊明,坚持初心,坚守本心。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教学难点: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学习陶渊明,坚持初心,坚守本心。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法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是无穷的,那种诗人心灵的震颤,与自然的融合,会深深打动每一个欣赏者的心,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今天我们学习的古诗均是广为传诵的名篇,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受到美的熏陶。
2.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田园诗派之鼻祖”。陶渊明诗文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影响了很多文人的思想和创作。
3.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4.了解本诗出处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在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里选的是第五首,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陶渊明在自传里说平生三大爱好读书喝酒写文章,人家说酒后吐真言,我们今天就好好研读陶渊明的酒后真言。
5.诗歌朗读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 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 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朗读指导:
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洁身自好不受尘俗的烦扰。起句应读的平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平静的读法,但体现出得意感。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何能尔”设问,尔,代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
“心远地自偏” 此句为全篇之骨,要读出一份自豪,体现出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读这两句之前,应有个停顿。因为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这两句是颇有意境的诗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句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6.鉴赏诗句
(1)前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明确:叙事含理。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诗人身居人世,但无俗事纷扰,是因为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为荣禄所累,拥有平和的生活。远离官场,远离尘俗,这四句肯定了自己心远是正确的选择,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2)五、六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明确:写景寓理。刻画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形象。
写隐居的闲适生活为何偏偏写采菊这一动作呢?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飞风中。”“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陶渊明采菊,寄寓了自己孤芳自赏、高洁傲岸的品格;他也爱采菊悠然自得的生活,包含着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志趣。
“采菊”这不是一个一般的动作,而是包含着诗人超凡脱俗,热爱自然的高雅的情趣和高洁的情操。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见”而非“望”,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3)七、八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明确:写景寓理。描写景物: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场,追名逐利,乐不思返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怀抱。此二句虽写景,实则抒怀悟理,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返璞归真”。
(4)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明确:抒情悟理。写作者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这两句总结全篇,点明主旨。
7. 体会感情
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篱笆、菊、山、鸟、日、人景,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图,表达了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
《饮酒》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悠闲自得的心境。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八、本课总结
《饮酒》(其五)通过对隐居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高尚节操,表现了诗人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之后的恬淡心情。
九、布置作业
1.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说到因为“心远地自偏”,尽管自己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的句子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3.陶渊明《饮酒(其五)》一诗中表现诗人虽身居闹市却内心宁静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4.陶渊明《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句子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而无车马喧”的原因是:心远地自偏。
5.陶渊明在《饮酒》诗中说,即使不能隐居山林,也依然可以感受乡野之趣,如何做到呢?诗人自问自答:“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6.诗言志。陶渊明在《饮酒》中表现他超脱世俗淡然而足的诗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7.陶渊明《饮酒》中“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句蕴涵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世界,即使身居喧嚣之境亦无喧嚣之感。
8.陶渊明《饮酒》中“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两句一问一答,解释了身处闹市也可以内心宁静的原因。
9.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以设问形式表达在精神上对名利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态度的句子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10.《饮酒》(其五) 中,阐明作者远离世俗名利羁绊,虽身居“人境”而闲静无忧的原因的诗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