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一、教材分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的经典之作,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文章感情强烈、文采斐然、论述严密、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
在成长的道路上,可能是阳光洒满心田,一路顺风;也可能是风雨不期而至,充满坎坷。十五六岁的孩子正是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最佳时期,所以授课时要引导学生学习古代先贤的智慧,正确对待成长中的挫折,勇于面对生活,面对挑战。九年级的学生,马上就要面临中考,所以学习要向考试靠拢,注意对学生进行知识点与解题技巧的总结归纳。
三、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孟子散文善于运用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来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
3.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积累重要文言实词。
教学难点:体味孟子气势充沛的语句,体会围绕论点,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法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好哇!结果呢?——青蛙熟了!也就是说青蛙在开水里逃生,青蛙在温水里死亡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古人的经典当中寻找答案吧
2.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正气者,谓君子之气也。今世或谓之气功,误亦。浩然正气者,以德充实,无德则虚。古以无形为气,故谓之气。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著。其文气势磅礴,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3.课文朗读
舜/发于/ 畎亩之中,傅说/ 举于/ 版筑之间,胶鬲/ 举于/ 鱼盐之中,管夷吾/ 举于/ 士,孙叔敖/ 举于/海,百里奚/ 举于/ 市。
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 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师:朱熹曾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请齐读全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基础知识
(1)古今异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古义:兴起,指被任用。今义:送出;交付)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
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军人)
征于色,发于声(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征讨)
(2)一词多义
(A)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 (兴起,指被任用)
发于声 (显露、流露)
(B)士
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入则无法家拂士 (贤士)
(3)词类活用
必先苦其心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人恒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均为动词作状语,在国内,在国外)
(4)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
困于心,衡于虑(同“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呢?
明确: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文章开始一连用了六个排比句,列举历史事实,说明无论是作为名君的舜,还是作为贤臣的管夷吾等五人,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事例论证。)
7.接着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这三个条件是:
内心——苦其心志
身体——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为——行拂乱其所为
目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培养其忍耐力,增强其能力)
8.再次用正反对比论证法指出的个人成才问题过渡到统治者对国家的治理问题上的
正面论证:指出一个人老犯错误,就能促使他改正错误,思路阻塞不通,就能促使他猛然省悟,自己的不足。
反面论证:作者由个人推广到一个国家,对于国君来说,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进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这样的国家就会灭亡,也就是说,一个国君要把国家治理好,也需要经受内外两方面的艰苦的磨练。
9.最后自然引出本文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针对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而言的,主客观因素对于国家治乱的影响如同对于个人成才的影响一样。而上文所列举的历史名臣,正是辅助国君严格执法、直言进谏的臣子,文章前呼后应,论证严密。
10.孟子认为“逆境出人才”,结合课文1.2自然段内容,说说你的观点。你还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名人或名言)
明确: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歌德是在经历了失恋后的痛苦,放弃了自杀的念头之后才写出了传世名作《少年维特之烦恼》;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伤残之后也经历了一个痛苦的阶段,才从结束生命念头中摆脱出来写出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不朽之作。
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
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
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
名句:困难越大,战胜困难就越荣耀。 ——莫里哀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孟子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11.文本特色
(1)逻辑严密,论证有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由事例到道理,由个人到国家,正反对比,层层推进,极具说服力。
(2)运用排比,气势磅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开头运用排比句列举了历史上六位著名人物的事例来论述困境造就人才这一观点。排比句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也使说理更具说服力。
八、本课总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通过列举六个出身低微而终担大任的名人的事例和阐述安乐致国灭亡的事理,说明了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死亡的道理,激励人们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要勇于进取,进而获得成功。
九、布置作业
(一)单选题
1.下面加点字词与现代汉语相近的一项是( )
A.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 所以 动心忍性
C. 人恒过 然后 能改 D. 生于忧患 , 死于安乐
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 舜/发于/畎亩之中 D.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3.有的同学喜欢引用孔子或孟子的名句写毕业赠言,下列赠言不得体的一项是( )
A. 初中三年,你始终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原则,这让我十分敬佩。
B. 希望你时时记住孔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劝诫,争取早日成为受欢迎的人。
C. 铭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地利”勿强求,“人和”不能丢。
D. 困难是暂时的,切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4.文言划线词的注音和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夙夜忧叹(sù)一狼洞其中(打洞)
B. 人不知而不愠(yùn)才美不外见(同“现”,表现)
C. 及郡下,诣太守(yì)小大之狱 , 虽不能察,必以情(案件)
D. 属引凄异(shǔ)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因为)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孩子想象的世界里,没有什么不可能的,没有什么不能实现的,但如此神奇和美丽的想象力,却如花蕊中的一点露珠一样脆弱,所以轻轻的一点外力,便可能摧残掉它。
②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根本不知道孩子天然的想象力有多重要,他们天然的想象力又是如何表现的。
③我们很多成年人,似乎不明白这个道理,在生活中,常无心扮演着这个非常可怕的角色。
④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花,但最美的大概就是孩子那种天然的想象力了,清澈,晶莹,有着无限的创造力和无限的可能性。
⑤因此,我们常以各种名义轻而易举就把孩子那珍贵的想象力毁灭掉了。
A. ①④⑤②③ B. ①③④②⑤ C. ④①③②⑤ D. ④⑤②③①
(二)填空题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文首先采用________的论证方法. 从正面论述________.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 , 从反面论述________ , 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 , 在此基础上顺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 ,________ 。
7.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字。
①之:父命之________ 往送之门________ 立天下之正位________
②行:行天下之大道________ 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
③发: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 发于声________
④为: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 以顺为正者________
8.给下面的加线字注音。
畎亩 ________ 傅说________ 胶鬲________ 法家拂士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 D
2. A
3. B
4. D
5. C
(二)填空题
6. 举例论证(摆事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能够导致灭亡 (或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
7. 代词,他;动词,到;助词,的;行走;行为;兴起,指被任用;显露、流露;做;作为
8. quǎn;yuè;gé;b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