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案
一、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故事,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本文有如下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十几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要学习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又要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章大意。
2.多角度分析愚公移山遇到的困难;理解文中愚公、智叟名字的对比作用,体会用神话结尾的衬托作用。
3.理解愚公形象的意义,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章大意。
教学难点:多角度分析愚公移山遇到的困难;理解文中愚公、智叟名字的对比作用,体会用神话结尾的衬托作用。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法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耳听江涛的《愚公移山》,这是怎样的一段传奇佳话?我们的心中有怎样的感叹?请随我走进古代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作者及作品介绍
列子,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寇,又名御寇,华夏族,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列子》又名《冲虚真经》。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出现以后,便尊之为《冲虚真经》,且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其学说被古人誉为常胜之道。是中国古代先秦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子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3.文体知识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被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
4.字音字形
万仞(rèn) 汝(rǔ) 魁父(kuí) 荷担(hè) 箕畚(jī?běn)
孀妻(shuāng) 始龀(chèn) 叟(sǒu)
曾不若(zēng) 亡以应(wú)
厝(cuò) 陇断(lǒng)穷匮(kuì) 冀州(jì)
5.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 “陇”通“垄”,高地
6.词类活用
(1)面山而居 面:名词作动词,面向,面对着
(2)吾与汝毕力平险 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7.一词多义
(1)亡: 今亡亦死 (逃走)
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无”,没有)
(2)且: 年且九十 (将近)
且焉置土石 (况且)
(3)苦: 何苦而不平 (担忧;忧愁)
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8.古今异义
(1)惩山北之塞 古义:苦于;今义:处罚。
(2)河阳之北 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
(3)达于汉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古义:连……都……;今义:曾经。
(5)投诸渤海之尾 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古义:扛;今义:荷花。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9)虽我之死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10)惧其不已也 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9.整体感知
(1)复述故事
复述提示:
故事背景——介绍两座山(面积、高度、地理位置)
故事开端——愚公率众移山
故事发展——愚公驳斥智叟
故事结局——移山愿望实现
(2)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
【明确】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3)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目标是什么?方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交流点拨】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方法:“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在移山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用原文回答)
【交流点拨】(1)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2)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3)移山的人有老有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4)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10.深层领悟
(1)文中的“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是否矛盾?为什么?
【交流点拨】不矛盾。“杂然相许”表示愚公的提议得到了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并提出移山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不是反对移山。
(2)写孀妻遗男参与移山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这是一个细节描写,有两个作用:一是表明愚公此举得人心,开山劳累艰辛,突出愚公一行之坚毅。二是将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
(3)用天神搬走两座大山做结局的作用是什么?
以神话作结,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幻想方式,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4) 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它所强调的是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毅力”。这座山只是象征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某一种困难,我们完全可以凭借我们的智力、毅力或者体力去征服它、解决它。
(5)联系全文,分析愚公形象。
【交流展示】人物形象: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6)故事的结局是天神移走了两座大山,你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为什么?
【交流展示】(1)这样不仅没有损害愚公的形象,反而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满高大。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命大力神的两个儿子把山背走,这个神话结尾烘托了愚公的形象。
(2)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美好愿望。
(7)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本文对愚公移山这一行为本身就着墨很少,大部分内容都是各种人对愚公移山表现出的态度以及愚公的回应。这样更有助于突出愚公移山这一事件的寓意以及愚公的人物形象。
(8)法国寓言家拉·封丹认为,寓言有“身体”和“灵魂”两部分,“身体”就是寓言故事,“灵魂”则是它的寓意。那么,这则寓言的“灵魂”是什么?
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做事要有恒心,要不畏艰难险阻; 做事要发挥集体力量;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对不同态度要以理服人; 有志者,事竟成。
(9)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对愚公移山都提出了异议,他们的“同”中有什么不同?
(A)态度不同。其妻只是“献疑”,并不反对;智叟不但反对,而且嘲笑、制止。
(B)出发点不同。其妻是关爱丈夫、儿子;智叟是显示自己的“智”,嘲笑愚公的“愚”。
(C)称呼不同。其妻称“君”,是敬称;智叟称“汝”,是一种不客气的称呼,用于上对下,长对幼。
(D)语气不同。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是疑问句,表示询问语气。
“甚矣,汝之不惠!” 是感叹句,语气本已强烈,又是“汝之不惠甚矣”倒装,倒装之后,语气更加强烈。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是反问句,语气更加强烈,况且又用“其”字加强语气。
(E)对愚公能力的评价不同。
其妻是“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智叟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毛:草木——智叟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极力贬低愚公。
11.写作特色
(1)对比: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就具有强烈的对比作用。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
作者在命名上还特意将这两个人物加以颠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衬托: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八、本课总结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是一篇寓言,主要叙述写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在这篇寓言中,愚公能不能把山移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理:在人生的道路上,困难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我们勇于下定决心,不怕困难,矢志不渝,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
九、布置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B. 本在冀州之南 告之于帝
C. 聚室而谋曰 而山不加增
D. 以残年余力 以君之力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甚矣,汝之不惠 B.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D. 子子孙补无穷匮也
3.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箕畚(běn)运于渤海之尾
B. 遂率子孙荷(hè)担者三夫
C. 河曲智叟亡(wú)以应
D. 一厝(xī)朔东,一厝雍南
4.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D.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5.对下面文段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 , 无陇断焉。
已:停止 B. 感:被……感动 C. 厝:座 D. 阴:水之南
(二)填空题
6.给下面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始龀 穷匮 魁父 厝置
shuāng běn shuó rèn
________妻 箕________ 东________ 万________
7.写出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聚室而谋曰________
②曾不能毁山之一毛________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________
④子子孙孙无穷匮也________
⑤惧其不已也________
8.《愚公移山》一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人物描写方法。
答案部分
一、单选题
1. D
2. D
3. D
4. A
5. D
二、填空题
6. chèn;kuì;kuí;cuó;孀;畚;朔;仞
7. 家;指草木;即使;穷尽;停止
8. 语言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