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教案
一、教材分析
《藤野先生》选自部编版高中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这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本文通过写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亲身经历,穿插展现了藤野先生的性格特征与作者爱国思想的转变,体现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谢和怀念,以及对祖国和人民深切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热爱之情。本文属于记事比较零散的散文,因此在散文线索的把握尤为重要,因此我将此作为授课重难点。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基本词汇的积累已经到达了熟练的程度,对于散文这种文体也不陌生了,但对散文的理解仍存在难度,对于散文线索的把握也要有方法上的归纳,对于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还需要进一步训练。因此我将散文线索的把握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分别设计为授课的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
1.梳理课文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学习本文双线并行的结构方法。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
3.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贵品质,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贵品质,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法
六、课时安排
3课时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998年11月29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日本仙台市参观了鲁迅纪念碑(出示图片)。鲁迅的纪念碑为什么建在仙台呢 藤野先生和鲁迅是什么关系 鲁迅在离开仙台二十年后写了一篇回忆老师的文章《藤野先生》,(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沿着鲁迅先生的足迹,去重温那一段往事。
2.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
绯红(fēi) 烂熳(màn) 芦荟(huì) 解剖(pōu) 不逊(xùn) 匿名(nì) 诘责(jié) 瞥见(piē)
(2)解释词语
匿名: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不逊: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顿挫转折。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
3.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7—1935年期间的杂文,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代表作有《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有多种版本的《鲁迅全集》行世。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
藤野先生,姓藤野,名严,家中排行第九。1874年生于日本福井县一位医生家里,名古屋爱知县立医学专门学校毕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04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教书。1915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改为东北医科大学,藤野先生因为没有进过大学,不合“资格”被要求离职,后到东京泉桥慈善医院工作,并学耳、鼻科,一年后回到家乡福井县木村自设诊所。1945年8月11日逝世,享年72岁。
4.背景介绍
鲁迅赴日留学时期,恰值列强侵略中国之际。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被列强瓜分,许多有志青年抱着救国的目的留学海外。1902年2月鲁迅赴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上学期间发生的几件事促使鲁迅的思想发生转变,决定“弃医从文”。1904年到1905年间,日本和俄国为了争夺朝鲜半岛和满洲的控制权,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战争,这就是“日俄战争”。日俄战争以日本的胜利告终。
鲁迅与藤野先生于1926年分别,当时正值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的时期,也是鲁迅的世界观发生巨大飞跃的前夕。 这年秋天,在反动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下,鲁迅离开北京来到厦门。他在一封信中曾说:“我来厦门,虽是为了暂避军阀官僚‘正人君子’们的迫害,然而小半也在休息几时,使有些准备。”所谓“休息”和“准备”,乃是回顾自己走过的革命路程,清理和解剖自己的思想,总结斗争经验,以迎接新的更大的战斗。《藤野先生》就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写成的。后选入《朝花夕拾》。
5.整体感知
①文章是按照地点转换顺序行文的。请依次试着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并简述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5段):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分别,并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了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师补充:本文是按“东京→仙台→北京”的地点转换顺序行文的,着重记述了“我”青年时代留学日本时的见闻和感受。
②文章围绕藤野先生写了哪几件事?
文章围绕藤野先生写了六件事:初识藤野先生,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女人裹脚,告别藤野先生。
师小结:写人物不要仅局限于一个时间点、一件事,可以围绕这个人物写一段时间内的几件事。这样写出的文章内容更丰富、人物形象更饱满。
6.在相处过程中,作者记叙了能表现藤野先生高贵品质的哪几个典型事件?这些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事 例 思想品质
(1)添改讲义 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2) 纠正解剖图 热情关心,严格要求
(3) 关心解剖实习 正直无私,真挚诚恳
(4) 了解女人裹脚 探索研究,实事求是
7.藤野先生有这么多优秀品质,对“我”如此关心厚爱,按理“我”应该留在仙台继续学医,可后来为什么改变了学医的志向呢?
①匿名信事件
②看电影事件 当看到日本学生的狂妄傲慢,尤其看到中国国民的愚昧麻木的时候,“我”的思想受到了严重挫伤。于是决定弃医从文,改变志向。
8.作者写老师为什么要写弃医从文这些内容?
①从侧面表现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②表现了鲁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③为下文的惜别埋下伏笔。
9.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
藤野先生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 “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辞“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
10.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清国留学生的,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谈你喜欢的原因。
①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②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③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
11.写作特色
(1)双线并行,脉络分明。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方面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再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相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另一方面,以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为暗线,很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专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弃医从文,都围绕这条内在的线索展开。因此,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但井然有序。
(2)选材典型,特征突出。
文章主要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从不同侧面选取了四个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特征。同时,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甚为传神。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很好地反映出他们的思想本质。
八、本课总结
本文通过回忆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同藤野先生交往的生活片段,以及作者在日本先学医而后弃医从文的过程,表现了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民族偏见,治学严谨、负责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他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并反映出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
九、布置作业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托辞(cí) 教诲(huì) 不逊(xùn) 深恶痛疾(wù)
B.诘责(jié) 发髻(jì) 陌生(muò) 抑扬顿挫(cuò)
C.绯红(fēi) 解剖(pāo) 芦荟(huì) 杳无消息(yǎo)
D.订正(dìng) 匿名(nì) 瞥见(piě) 油光可鉴(jià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教诲 油光可见 宽恕 高高耸起
B.绯红 夜阑人静 大辨子 杳无消息
C.驿站 抑扬顿挫 匿名 正襟危坐
D.解剖 美其名曰 灿漫 深恶痛疾
3.下列选项中对“深恶痛疾”的“疾”解释正确的一项( )
A.疾病 B.痛恨 C.疾驰
4.下列语段空缺处填写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__________.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__________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__________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__________。
A.感激 涂改 脱漏 纠正
B.激动 涂改 遗漏 纠正
C.感激 添改 遗漏 订正
D.感激 添改 脱漏 订正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月明风清的夜晚,静悄悄的,一只小船从芦苇丛中撑出来,在湖里,像一片苇叶,向着东南方向驶去。
B.每遇烦恼,我就会情不自禁地躺在草地上,任清风拂面,希望自己也能化作一阵风,在天空中自由地俯仰生姿。
C.平凡生活中,常有一些情感不能自已,令我们微笑着俯下身去,细细清点飞珠溅玉般的回忆,诉说对生命的感激。
D.如果我们失去了至尊至贵的诚信,人与人之间就会保持距离,保持谨慎的交往,小心翼翼地躲避伤害。
6.下面各句中划线的词与“实在标致极了”中的“标致”一词感彩相同的是( )
A.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
B.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C.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
D.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道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地说道……
7.找错别字。
(1)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2)头顶上盘着大辨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3)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急的文字。
(4)除下帽来,油光可见,宛如小姑娘的发际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8.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恰切解释。
(1)除下帽来,油光可鉴 。
(2)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 。
(3)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
(4)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
(5)一段落已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部时事的片子。
(6)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9.根据课文《藤野先生》内容填空,并揣摩所填词语的意味。
①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 ,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 极了。
②大概是 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
③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 似的喝彩……
10.在下面语句的横线上补写上两句话,修辞、句式必须与所给例句相同。
例句:思想家的鲁迅,是大海上的灯塔,灯光划破中国社会的黑暗。
文学家的鲁迅,是
革命家的鲁迅,是
11.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再写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世间的事情往往是一分为二的。失败虽然是人人不愿得到的结果,但有时却能激发人们坚韧的毅力; , ; , 。
参考答案
1.【解答】A.正确;
B.有误,“陌生”的“陌”应读作“mò”;
C.有误,“解剖”的“剖”应读作“pōu”;
D.有误,“瞥见”的“瞥”应读作“piē”。
故选:A。
2.【解答】A.有误,“油光可见”的“见”应为“鉴”。
B.有误,“大辨子”的“辨”应为“辫”。
C.正确。
D.有误,“灿漫”的“漫”应为“熳”。
故选:C。
3.【解答】首先了解“深恶痛疾”的含义: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因此,对于“疾”的含义就是“痛恨”的意思。答案:B
4.【解答】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相近词义的辨析,做此类题目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即上下文意)来判断选择。
感激:因为别人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有好感;激动:由于受到刺激而感情冲动。这里写的是藤野先生对我的帮助,所以“我”应是“感激”地。
涂改侧重于改,而添改侧重于添,联系上下文,用“添改”比较合适。
脱漏:漏掉,遗漏。遗漏:因疏忽而漏掉。和“增加”搭配,用“脱漏”。
纠正:改正错误、不公正或对标准的偏离;订正:校正错误文字。联系上文,用“订正”比较合适。
故选:D。
5.【解答】A.“月明风清”形容夜景美好;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B.“俯仰生姿”指无论俯视还是仰视都会形成美好的姿态;前面是说“在天空中怎么样”,“俯仰生姿”与语意不符,使用不恰当。
C.“不能自已”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D.“小心翼翼”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故选:B。
6.【解答】题干中的“标致”本是褒义词,在这里是贬义词。
A.“狡猾”本是贬义词,在这里是褒义词,
B.“聪明”本是褒义词,在这里是贬义词,
C.“教诲”是褒义词,
D.“和蔼”是褒义词。
故选:B。
7.【解答】[找错别字]1、熳; 2、辫; 3、疾; 4、鉴、髻;
8.【解答】(1)照 (2)即“模糊”,这里指马虎、不讲究。 (3)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这里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4)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这里指考试不及格。(5)这里是动词,放映。 (6)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9.【解答】①油光可鉴 标致 刻画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实在标致极了”,用反语表明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和嘲讽。
②物以希为贵 作者到仙台后,受到了免交学费的优待,和职员们在生活上的关心。对于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的关照,反映出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而作者感到的不是真正的尊重和友好,而是“物以希为贵”,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自尊心。
③酒醉“酒醉”是形容人处于高度兴奋、迷狂以致难以自己的状态。这里说的是国人“闲看”枪毙犯人时的表现。看客们不但对自己受剥削受压迫麻木不仁,而且对他人受残害而抱围观、鉴赏、兴奋不已甚至幸灾乐祸的态度。作者对黑暗政治的压迫下和落后封闭的文化熏染下的国民的劣根性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10.【解答】阅读题干可知需要围绕鲁迅的身份,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补写。文学家的鲁迅除运用恰当的比喻外,最好在补写的语句中体现他的文学作品。革命家的鲁迅则要写出他勇敢与封建势力相抗衡。
示例:长空雁群中的一只头雁,叫声成为现代文学的第一声呐喊。
寒光闪闪的一柄宝剑,剑锋直指封建时代的魁魅魍魉。
11.【解答】注意句式特点为:…虽然是…,但是却…。
答案;示例:贫困虽然是人人不愿遭遇的境地,但有时却能成为人们奋斗的动力;痛苦虽然是人人不愿经受的情感,但有时却能造就人们刚强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