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2.2.1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教案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2.2.1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教案 (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9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8-23 14:35: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学习目标:
1.概述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尝试列表比较各类脊椎动物的异同,初步感知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3.关注无脊椎动物的生活环境,列举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学习重点:
1.腔肠动物、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鱼的形态特征与水中生活相适应;
3.家鸽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
4.哺乳类的形态结构特征以及其对环境的高度适应性。
学习难点:
各类群动物的呼吸;鱼类、鸟类、哺乳类的血液循环。
教学过程:
(结合课程标准或者单元目标进行简要分析) 本节课属于“多彩的生物世界”这个一级主题下的二级主题“生物圈中的动物”单位下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阐述了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生活环境和主要特征。通过观察实验,为学生自主探究动物的形态结构、讨论归纳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奠定基础。这节是最能展现生物世界丰富多彩、体现生物多样性的内容之一。为学生学习动物行为、动物的运动相关知识奠定了基础。 备 注
一、导入新课 利用视频《动物世界》,了解在生物界中有很多无脊椎动物,在动物王国里,他们的种数约占动物总种数的95%。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无脊椎动物的相关内容。 利用视频为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很自然提出的问题,引入本节课的课题,同时利用视频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感受美好生活。
二、探究新知 学习活动一: 腔肠动物 【问题导学】 主问题1:通过分组实验“观察水螅”,观察并尝试回答下列问题: (1)了解水螅的结构,尝试描述水螅的外部形态有何特点? (2)尝试归纳腔肠动物的结构特点,生活环境并列举几种常见的腔肠动物; 【学生自学】 要求: 请自学课本第72页-73页“腔肠动物”,对照课本图片,完成导学单上第一学程的内容。 【组内互学】 要求: (1)组长主持,组内分工,仔细观察水螅并记录,要求每位学生都要指认水螅的各部分结构。 (2)组内总结,归纳腔肠动物的结构特点。 (3)组长做好任务分工,为展学做准备。 【班内展学】 要求: (1)小组小循环的方式。 (2)声音洪亮,语言流畅,逻辑思维清晰。 (3)各小组认真倾听,积极补充,质疑提问对小组进行评价。 【反馈评价】 点评学生展学情况。 主问题1预设答案 通过观察水螅,归纳腔肠动物的结构特点: 首先引导学生了解无脊椎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排列顺序,从而过渡到第一学程。 组内引导学生,尝试说出水螅的结构特点,不全的,教师给予补充。
学习活动二: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问题导学】 主问题2: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结构特点和生活环境是什么?并列举几种常见的类型生物。 【学生自学】 要求: 请自学课本第74-76页“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完成导学单上第二学程的学习任务。 【组内互学】 要求: 有序交流,自由表达。按号讲述,依次补充; 组长总结归纳,达成共识,为展学做准备。 【班内展学】 要求: (1)小组小循环方式。 (2)根据组长分工,有序汇报。声音洪亮,表达清晰、流畅。 (3)根据汇报内容,其他小组进行补充、质疑和评价。 【反馈评价】 点评学生展学情况。 主问题2预设答案 一、扁形动物 二、线形动物 通过观察实物标本,认识蚯蚓的外形和结构特征,来归纳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环节动物 结构特点: 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身体分节使他们的运动更加灵活。 生活环境: 生活在水中和潮湿的陆地环境中 学习活动三: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问题导学】 主问题3: 软体动物结构特点有哪些?并列举几种常见的生物。 通过观察蝗虫,了解蝗虫的结构及其作用,尝试回答课本第78页讨论中的问题; 归纳节肢动物的结构特点,猜想为什么节肢动物适合在陆地上生活? 【学生自学】 要求: 请自学课本第77-79页“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完成导学单上第三学程的学习任务。 【组内互学】 要求: 有序交流,可根据常识来进行猜想。按号讲述,依次补充; 组长总结归纳出最终答案,并分配好任务,为展学做准备。 【班内展学】 要求: (1)小组小循环方式。 (2)根据组长分工,有序汇报。声音洪亮,表达清晰、流畅。 (3)根据汇报内容,其他小组进行补充、质疑和评价。 【反馈评价】 点评学生展学情况。 主问题3预设答案 软体动物 2.节肢动物 讨论问题: 蝗虫的躯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 蝗虫的足有前足、中足、后足各1对,均分节,前足和中足适于爬行,后足发达,适于跳跃。 蝗虫气门的作用是气体进入身体的“门户”。 蝗虫的体表具有坚硬的外骨骼,既保护和支持了内部结构,又能有效地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节肢动物的结构特点: 节肢动物的身体分部,足和触角分节,体表有外骨骼。 三、总结建构 四、课堂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没有“外骨骼”的动物是( ) A 蜜蜂 B 虾 C 河蚌 D 蜻蜓 2、为了适应陆地相对干燥的环境,昆虫体表具有防止体内水分散失的结构是( ) A 外骨骼 B 翅 C 气管 D 足 3、蝗虫的触角具有的作用是( ) A 触觉和嗅觉 B 嗅觉和听觉 C 视觉和味觉 D 听觉和味觉 通过观察实验,学生讨论。一步步揭示蝗虫的形态特征、各结构的功能。通过质疑、讨论不断提高学生的认识。 通过课件展示扩展学生的视野;讨论总结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形成知识体系。
4、海蜇、乌贼和虾这三种水生动物,虽然它们形态各异,但是有共同之处( ) A 都有脊柱 B 都没有脊柱 C 都能用鳃呼吸 D 都用鳍游泳 5、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动物类群是( ) A 哺乳动物 B 环节动物 C 软体动物 D 节肢动物 6、蝗虫能适应陆地生活,其形态结构特点是( ) ①用气关呼吸 ②胸部有足和翅 ③具有外骨骼,能防止水分蒸发 ④视觉发达,有一对复眼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7.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蝗虫的体表比较坚硬,这是________。坚硬的体表有何作用呢 (2)小明同学为了进一步探究蝗虫的结构,决定到野外去捉蝗虫,但未能成功,原因在于蝗虫的运动能力较强,它的这种较强运动能力和[ ]____________与[ ]_________有关。 (3)蝗虫全身分为[ ]_________,[ ]_________和[ ]_________ 三部分。 板书设计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腔肠动物 结构特征: 生活环境: 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结构特征: 生活环境: 三、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结构特征: 生活环境:
教学反思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