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背影》课件(共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背影》课件(共4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3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3 21:47: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新课导入
14 背 影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48年朱自清为反对美蒋反动派的罪恶行径,在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的宣言上签字,因此,毛泽东称赞他“有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他最大的创作成就是散文,文风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的气息。散文代表作品有《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背影》等。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本文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第一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这是一篇纪实散文,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接到父亲来信,信中一些话,使他想起父亲在南京为他送行的背影。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
写作背景
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俩在浦口车站惜别。想起这些,朱自清不禁泪如泉涌,写下了这篇感情真挚的散文。
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自由灵活的文学体裁。
【特点】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语言优美
散 文
文体介绍
差使( ) 狼藉( )
簌簌( ) 踌躇( )
迂( ) 擦拭( )
举箸( )
字词学习
chāi


chóu chú

shì
zhù
【差使】旧时指官场中临时委任的职务,后来也泛指职务或官职。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典质】把财物等典当、抵押出去。
【勾留】短时间停留。
【踌躇】犹豫。
【警醒】睡觉时容易醒来。
【颓唐】衰颓败落。
【琐屑】细小而琐碎的事。
【迂】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自由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概括每部分大意。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写玛丽·居里在艰苦的条件下快乐地学习、探究。
第二部分(2-6):回忆往事,追述在车站与父亲离别情景,表现父爱子的真挚感情。
第三部分(7):别后思念,在泪光中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怀念之情。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以背影为线索。
细读感悟
2.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背影?
出现了四次背影。
自主学习1
3.本文着重写的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的那个背影?
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时候看见的那个背影。
4.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挚感情,抒发了对父亲深切怀念之情。
1.为什么父亲的背影“最不能忘记”呢?
作者设置的悬念,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
自主学习2
2.课文题目是背影,而这里第一段就提到了背影,这种写作手法叫做什么呢?
这种写作手法,我们称之为开门见山,开篇点题。点明这是难忘的背影。
第1段:开篇点题,难忘背影。
“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
3.“祸不单行”指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那作者这里指的是哪些事情,请在课文中找出来?
4.第3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主要描述了家境的惨淡。结合刚才所讲的祸不单行来看,这两段文字阐明了作者当时的家境是非常的困难。而这又在整篇课文里面起到什么作用呢?这些都是另人伤心的事情,作者这样写,实际上是为了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所以这两段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描述家境,渲染悲凉气氛。”
5.在第4自然段中,写了父亲的心理变化过程,由不送我到决定送我,作者为何刻意写这个环节?
作者这样写恰恰是为了强调父亲对儿子的那种细心关照。通过两次“再三”和两次“踌躇”都可以表现出来。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在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儿子。
①“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当父亲忙着和脚夫讨价还价的时候,“我”总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其实并不是父亲说话不得体呢,实在是家境日下,囊中羞涩,可是当时作者并没能体会到父亲的想法。而现在想起来,自己那时候太不成熟了,自以为是,心里面很内疚,这里的聪明是反语,是糊涂的意思。
6.第五段中共出现过几次“聪明”?请找出原文并做分析。
②“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儿子,“我”暗笑父亲的迂,自以为看破世情,其实以父亲的经历,他怎么会看不出这种人情事理呢!只是“我”当时完全不能领会父亲的用意,这里的聪明也是反语,是作者对父亲的关怀的一种反省!悔恨自己不理解父亲,是愚蠢的意思。
7.在第四、五这两段中,作者几次提到我的年纪?请找出来并作分析。
作者两次提到我的年龄,“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父亲的做法并不理解,觉得没必要,这也正呼应了刚才所讲的两次聪明的悔恨自责心理,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父亲对我的关照是细致入微的。
第4-5段:车站送行,细心关照。
自主学习3
2.这一段中,第一次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看到的?
父亲去买橘子爬月台的时候。
1.第六自然段主要写的又是什么呢?
主要描写了“我”在车站看到的父亲的两次背影。
3.作者是如何来描写第一次这个背影的?
先写父亲的外表和衣着,“父亲是一个胖子”“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接着再写父亲爬月台,这样就能把父亲的爬月台画面更好描绘出来。 交待父亲是个胖子,是为了后面的爬月台做铺垫。
4.父亲的衣着是 “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为什么突出了黑色?
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5.作者接着又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吗?
蹒跚。它的意思是因为腿脚不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6.写完父亲的蹒跚,作者又写了什么?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作者运用了哪几个动词来描写父亲爬月台?
①父亲爬月台;
②动作描写;
③“攀”“缩”“倾” 。
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
7.为何用“攀”不用“抓”?
8.用“缩”字有什么好处?
“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
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9.用“倾”字有什么好处?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作者被父亲深深地感动了,这是一种伟大的父爱。
10.作者看到这样的背影,他的反应如何?
在父亲慢慢远去的时候看到的。这是一个由近及远的背影,由清晰可见慢慢变成再找不着了。
11.这一段中的第二次背影是在什么时候看到的?
12.当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正慢慢消失在视线之内,他心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
作者流下了眼泪,内心非常感伤,对自己不能理解父亲而悔恨。这是一种对背影逝去的追忆,包含无尽的牵挂。
父亲在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作者不禁泪如泉涌,含着眼泪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所以这一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
13.在第七段中, 作者此次见到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这是什么原因?
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这几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1)第一次:点题的背影。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此处的“背影”,只是开门见山地引入文章。作者的意图在于为后文做铺垫,渲染悲凉的气氛。
(2)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出现在父亲买橘时的场景之中。作者先采用肖像描写的方法,勾画出父亲的大体外貌,呼应了前文所述的惨淡家境。然后运用细腻的动作描写,描绘出父亲老态龙钟、步履艰难的情形,感人至深。
(3)第三次:离别时的背影。出现在父亲与儿子告别后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此时依依惜别,加深了读者对背影的印象。
(4)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出现在读父亲来信的情景之中。父亲老境颓唐,信中寥寥几语,令人酸楚不已。同时父亲对儿子的惦记依然如故,这就使作者“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把“我”对父亲的殷切怀念和感受交织在一起。
文章除了写父亲外,还写了自己的感受,其中四次写了自己的流泪。在课文中找出来并说说表现了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不舍之泪(父子离别);
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本文有何写作特色?
朴实无华的语言;
客观写实的白描;
细致入微的细节;
事件的真实;
观察的仔细;
取材运用“截取片段”法。
写法探究
背影
交代背景
引出“背影”—做好铺垫
望父买橘
刻画“背影”—形神交融
父子分手
惜别“背影”—催人泪下
别后思念
再现“背影”—照应深化
父子情深
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
关于父爱的名人名言
1.慈父之爱子,非为报也。 ——淮南子
2.父爱,如大海般深沉而宽广。——温家宝
3.父爱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的生命。——达芬奇
4.父爱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觉到了那就不是父爱了!——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