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和实验探究的《常见酸碱的性质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隶属于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二级主题“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是学生继前面学习的氧气、二氧化碳、水、金属等身边常见的物质后又一类重要的物质—酸和碱。本节课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酸和碱性质的系统认识和深入探究,也为后面学习盐等内容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学生高中学习电解质等知识奠定基础。
本节课类型是复习课,学生需要在复习课上提升思维品质,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分组实验、自主学习等多样化的方式对酸和碱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使所学的知识结构化、系统化。虽然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常见的酸和碱,但这部分内容仍然是学生难以掌握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者设计了三个探究环节包括(1)废液成分的探究和处理;(2)产生气体的探究;(3)产物的检验探究。通过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提供丰富多彩的物质,设计有趣的探究实验,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中采用微课教学方式,先让学生自己探究总结归纳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再通过微课巩固,帮助学生建立酸和碱的知识体系,体现知识的螺旋式上升。
学情分析
在知识上,学生在之前已经初步认识了常见的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在能力上,学生也具备了探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的能力,知道认识物质从物理性质到化学性质的过程,但是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是较浅层次的,他们还没有形成知识体系,缺乏知识的整合能力及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因此在本节复习课中,教者设计了具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知识在回顾、类推、比较、归纳中得到升华,需要培养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掌握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通过分组实验,探究产物的检验方案。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体会分组合作、讨论分析、归纳总结等学习方式。
通过经历探究过程,学生培养学生科学的方法和思维,并运用于解决日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析废液的成分和处理方法,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2)通过分组实验,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享受科学探究的乐趣,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化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产物的检验;废液成分的探究。
难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废液成分的探究。
教学准备
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稀盐酸、碳酸钠溶液、紫甘蓝、试管、胶头滴管、量筒。
六、教学流程
活动1:趣味实验,激发兴趣。
【引入】播放蓝色汤面视频。
【教师】想不想尝一尝这网红的蓝色料理?
【学生】兴奋的等待。
【教师】演示蓝色面条实验。
【过渡】化学很奇妙是不是,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从这变色的面条走进奇妙的化学世界。首先齐读今天的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刚刚看到的实验现象分别是什么?
【学生】面条一开始从紫色的→绿色的→红色的→蓝色的且有气泡。
【教师】非常棒,那么请根据老师提供的资料和药品,思考老师依次加进去的无色药品分别是什么?
【呈现】资料:紫甘蓝汁在酸性溶液中变为红色;
碱性较强的溶液中变为绿色或黄色;
碱性较弱的溶液中变为蓝色;
中性溶液中为紫色。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依次是紫甘蓝、氢氧化钠、稀盐酸、碳酸钠溶液。
【教师】思考一下,这些物质分别隶属于哪一类别的物质呢?
【学生】酸碱指示剂、碱、酸、盐。
【教师】请同学写出杯子里分别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学生】认真书写。
【教师】评价方程式的正误。
活动2:废液探究,巩固酸的化学性质
【展示】变红的面条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面条的颜色判断,杯子里面的废液成分?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HCl,NaCl
【教师】如何设计实验方案证明呢?
【学生】分组讨论:
(1)取样,滴加紫色石蕊,变红。(若是学生没有提到这一点,教师引导学生,并认识这种方案现象不明显)
(1)取样,加活泼性金属,有气泡。
取样,加金属氧化物,溶液变色。
取样,加碳酸钠,有气泡。
用PH试纸测
(5)取样,加难溶性碱,沉淀消失。
。。。
【教师】非常棒,那以金属铁和氧化铁为例,写出与盐酸反应的方程式。
【学生】导学案上写出化学方程式。
【教师】评价学生的化学方程式。
【教师】可是这些都是设计的实验方案,还是要实验来验证的,老师从实验室带来了打磨后镁条,按照你们的猜想,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齐声回答:有气泡。
【教师】演示实验。
【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那么这杯子里的废液该如何处理呢?
【学生】用熟石灰中和。
【教师】据此,同学们能否总结酸的化学性质。
【学生】交流讨论,展示酸的化学性质((1)与酸碱指示剂反应;(2)与金属反应;(3)与金属氧化物反应;(4)与碳酸盐反应;(5)与碱反应)
【教师】要是对刚才酸的性质探究还有一些疑惑,请看下面的微课。
【播放】酸的化学性质微课。
【课堂检测1】
活动3:气体探究,巩固碱的化学性质
【展示】蓝色面条
【教师】蓝色杯子里有非常明显的气泡,根据方程式显示是产生的二氧化碳,如何检验这种气体呢?
【学生】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教师】为了不对环境造成影响,选择何种试剂吸收二氧化碳呢?
【学生】用氢氧化钠溶液。
【教师】那为什么不选用澄清石灰水呢?
【学生】相同情况下,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比澄清石灰水多。
【教师】如何设计实验证明这位同学的猜想呢?
【学生】分组实验(用量筒量取10ml的氢氧化钠和澄清石灰水溶液倒入两瓶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振荡。)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并写出两个化学方程式。
【教师】评价学生写的方程式正误。
【总结】检验气体,要现象明显;吸收气体,需要效果明显。
【教师】要是在烧杯或者锥形瓶中进行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会不会有如此明显的现象?没有,如何才能检验有新物质生成呢?
【学生】讨论交流,并展示试验方案(1)取样,加入足量稀盐酸,有气泡;(2)取样,加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教师】请同学们利用老师提供的药品和仪器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完成两种方案对应的实验。
【教师】展示学生的实验现象,并要求学生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师】据此能否总结碱的化学性质?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1)与酸碱指示剂反应;(2)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3)与盐反应;(4)与酸反应)
【教师】那我们用一则微课巩固一下碱的化学性质。
【播放】碱的化学性质微课。
【课堂检测2】学生上台讲解展示。
活动4:游戏促提升
【过渡】下面老师设计了游戏环节,在“变色面”三个字背后分别对应着一道题目,请同学任选一个字回答。
【展示】
【学生】参与游戏回答问题。
【教师】这节课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请同学们帮助老师完成板书设计来检验自己,理解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
【学生】帮助老师完成板书设计如下:(其他同学也有不一样的展示,教者适当点评。)
(
酸
盐
指示剂
碱
非金属氧化物
碱
碱
)
教学反思
本节课最大的特点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等学习方式落到实处。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真实的情境,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因而在课堂中,教者设计了变色的面条实验,过渡到对酸碱性质的探究,在乐中学。
发挥学生的引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浓郁的探究氛围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者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实验探究自己的猜想,无论是实验方案的设计、操作,现象还是结论,都是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自主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