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5 19:59: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第8课《列夫 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传主独特的外貌特征,进而探索其精神世界,理解作者的评价。
2.整体把握作者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3.揣摩精彩的语句,品味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感受课文典雅优美、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
【重点难点】
1.整体把握作者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2.把握传主独特的外貌特征,进而探索其精神世界,理解作者的评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伟人——他活着的时候,拥有至高无上的荣誉、地位、财富,可是最后却孤单寂寞地死在一个不知名的小火车站;他被人们尊称为俄罗斯文学大师,最后的坟墓却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土丘;他是世袭贵族,却抛弃贵族的身份甘心做一个普通农民。他的一生可以用“矛盾”一词来总结。他就是——?(生回答)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来看看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吧!
(板书:列夫·托尔斯泰)
二、出示目标,学生齐读
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
1.把握传主独特的外貌特征,进而探索其精神世界,理解作者的评价。
2.整体把握作者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3.揣摩精彩的语句,品味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感受课文典雅优美、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
——学生齐读
三、预学展示,字词积累
课件展示:
1.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全名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2.作者名片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评论家,世界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他的传记作品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性格。代表作有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传记《三作家》《三大师》等。他与罗曼·罗兰、欧文·斯通并称为西方20世纪最杰出的三位传记作家。
3.创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托尔斯泰》(《三作家》,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王雪飞译。有改动。题目是编者加的。1928年茨威格访问俄国,正值列夫·托尔斯泰100周年诞辰。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领会到托尔斯泰的伟大。回国后,他写成了传记《三作家》,其一即为《列夫·托尔斯泰》。
4.识别文体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的节选。
传 记
定义 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文学体裁。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特点 记言记行并重,大节细节并重,优点缺点并重,主观客观并重。
分类 从叙述人称 自传、他传。
从创作方法 历史性传记、文学性传记。
从表达方式 一般的传记以叙事为主。有一种传记,一面记叙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价,被称为“评传”
5.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胡髭( zī ) 长髯( rán ) 两颊( jiá ) 黝黑( yǒu )
脸膛( tánɡ ) 一绺( liǔ ) 鬈发(quán ) 粗劣( liè )
酒肆( sì ) 穹顶( qiónɡ ) 禁锢(ɡù ) 蒙昧( mèi )
貂皮( diāo ) 尴尬(ɡān ɡà) 锃亮(zènɡ ) 粲然( càn )
藏污纳垢(ɡòu) 广袤( mào ) 甲胄( zhòu ) 崎岖(qí qū )
滞留(zhì )
(2)理解词义
器宇:气概,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
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郁郁寡欢:闷闷不乐,难得有高兴的时候。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诚惶诚恐:形容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无可置疑:指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黯然失色:指事物失去了原有的色泽、光彩。
(点生读,师指导)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听读课文,看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预设 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二部分(第6—9段):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揭示其不凡的精神世界。
五、再读课文,评托尔斯泰外貌的“丑”
1.聚焦“肖像画”
师:自由地默读课文第1—5段,说说茨威格笔下的托尔斯泰长什么样,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以学生发言为主,不必拘泥于文段的先后顺序)
学生发言中,要关注以下几处难理解的语句:
(1)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预设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植被多于空地”来比喻“多毛的脸庞”,形象生动地突出了他脸部的总体特征——多毛、胡髭浓密。
(2)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预设 用“树皮”比喻脸上的皱纹多,用“树根”比喻又长又粗的眉毛,形象地写出了托尔斯泰的这张脸除了邋遢之外,实在没有什么可爱之处。
(3)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
预设 用“低矮的陋屋”比喻托尔斯泰的外貌,形象地写出了托尔斯泰身材的矮小与普通,与“天才的灵魂”形成鲜明对比。
(4)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木柴。
预设 “小屋”不是指托尔斯泰工作的地方,而是指他的外貌,比喻奇特而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托尔斯泰长相的粗陋。
综上,可得出托尔斯泰的外貌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粗鄙”。
六、再读课文,品托尔斯泰眼睛的深邃
1.概括“眼睛”描写
师:文章是从哪几方面来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预设 写目光犀利;写目光蕴情丰富;写眼睛的威力;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同时提示他人生的不幸。
2.分析“眼睛”特点
师:跳读第6—8段,寻找并画出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比喻句。
(生交流作答)
师:以下是从文中挑选的关于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比喻句组合成的一首小诗,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说说这对眼睛有什么特点。
课件出示:
眼睛
这道目光像黑豹那样这道目光像锃亮的钢刀那样
这道目光像枪弹穿透伪装的甲胄那样
这道目光像金刚刀切开玻璃那样
这对眼睛是手术刀
这对眼睛是X射线
这对眼睛像一只猎鹰
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
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
把浅薄的信条撕烂
这对眼睛是寒光四射的匕首
锋刃无情,直戳要害
正好刺中了它主人的心窝
预设 这对眼睛目光犀利、敏锐、深刻,蕴含丰富感情,威力大。
3.分析引用句
师:文中引用的高尔基的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课件出示: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高尔基
预设 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它很好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以及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充沛。课文中对这双眼睛的具体描绘可以视为这句话的注脚。这双眼睛因优美的音乐而热泪涟涟,因精神上的满足自在而闪闪发光,因忧郁而黯淡,显得麻木,神秘莫测;或者冷酷锐利,或者意趣盎然。
4.分析比喻句
师:齐读下面这两个比喻句,交流其含义。
课件出示:
(1)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
(2)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预设 (1)将托尔斯泰的目光比作锃亮的钢刀,极言其目光的犀利、敏锐,直戳要害。表现了托尔斯泰拥有一双能够洞察世间一切的充满智慧的眼睛。
(2)把托尔斯泰犀利的眼神比作“寒光四射的匕首”,表明托尔斯泰对自我的审视和解剖也是冷酷而锐利的。他是自我灵魂的不断探寻者、解剖者。他执着地追求生命的真谛,审视社会的上层和下层、地主与农奴,还有宗教、革命……他在这种探寻中发现自己灵魂中的丑恶,为之痛苦并深深地忏悔。
5.分析写作手法
师:从前面几个部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最主要的目的是赞美托尔斯泰还是贬低他呢?作者的这种写法叫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交流讨论,举手作答)
预设 主要是赞美托尔斯泰。这种手法叫作欲扬先抑。文章以“突然”为标志,来了个逆转,先抑后扬,写托尔斯泰外貌的丑陋是为了突出其眼睛的美,这样写让重点更突出,让作者的情感倾向更加鲜明,也让读者更能窥见托尔斯泰的内心世界。
七、深层探究,感悟托尔斯泰的“幸福”
师:阅读第9段,解决课文批注的最后一个问题:“‘看透事物本质’,却会失去幸福。这似乎不合常理,其中有何深意?”
提示:1.“看透事物本质”,托尔斯泰看透了什么?2.“看透事物本质”与“失去幸福”之间有何联系?
资料助读1:
课件出示:
托尔斯泰曾两次离家出走,一次半路返回,另一次却让他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生命中的最后一个黎明,他躺在异乡一个小火车站站长家的小床上,他的遗言不是说给妻子儿女,而是说给这个世界,他说:“我爱真理。”他的一生,就是在焦虑与不安、对真理不断地求索和勤奋创作中度过的。82岁,他走完了他的一生,留给我们的是17卷文集,是驰骋俄国文坛60余年的记忆,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他不以暴力抗恶的思想。
预设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他的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世间种种罪恶的根源,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使得他不但没有找到幸福感,反而倍感痛苦,而这痛苦使他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
资料助读2:
课件出示:
他生前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他死后更是安静而朴素,在他家乡的森林中无声地长眠,坟前没有墓碑。奥地利传记作家茨威格说:“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
师小结:难怪有人评价托尔斯泰是一个“痛苦的清醒者”。但老师认为托尔斯泰肯定是“宁做痛苦的清醒者,也不做无忧的梦中人”。——这就是托尔斯泰的魅力所在。
八、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请完成本课《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