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第10课《三峡》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第10课《三峡》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5 20:06: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第10课《三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并积累文言词语。
2.领会课文运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特征的写法特点。
3.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课文情境,感受长江三峡的雄伟、奇丽。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并积累文言词语。
2.领会课文运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特征的写法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激趣,情境导入
师:我们小学学过一首诗,叫《早发白帝城》,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背一下。
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这首诗描写的是哪里?
生:三峡
(课件出示:三峡图片)
师:三峡景色奇绝,两岸高山对峙,崖壁陡峭,江中水流湍急,险滩密布,是长江最险河段之一,历代文人多有吟咏。今天,我们就跟随郦道元一起来欣赏一下1500多年前的长江“三峡”之景吧!
(板书:三峡 郦道元)
二、出示目标,学生齐读
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
1.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并积累文言词语。
2.领会课文运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特征的写法特点。
3.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课文情境,感受长江三峡的雄伟、奇丽。
——学生齐读
三、预学展示,走近作者
1.作者简介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人,南北朝时北魏著名的散文家、地理学家。他酷爱自然,注重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著有《水经注》。
2.背景介绍
《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水经注》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李善的《文选注》齐名,合称“四大名注”。
(学生交流展示后归纳)
四、美文美读,疏通文义
1.美文美读
师:我们先听一遍课文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味。
(课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学生自由读
——学生齐读
课件展示朗读要求:
①读音准确
②停连恰当
③富有节奏
④读出情感
师提示:本文多用四字句,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
师点拨:注意学习处理语速、语调、重音的方法,达到读准字音,读顺节奏,读出感情的要求。如第一段稍高昂,语速适中;第二段语速加快,读出气势;第三段语气舒缓,语速略慢,读出清幽之气;第四段语气低沉,语速稍慢,读出凄美之感。
2.疏通文义
借助注解和相关资料把课文通顺地译成现代文。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
(重点字词和句子翻译见课件)
五、研读品析,感受三峡
1.把握结构
师:两山夹水谓之峡,那么同学们看一下课文,哪些段落写山,哪些段落写水?
预设:第1段,总写山;2—4段,分写水,第2段,写夏水,第3段,写春冬之水,第4段,写秋水。
2.概括三峡之美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们进行交流讨论)
课件出示:
(1)三峡的山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语句,简单概括。
(2)三峡的水在不同季节各有怎样的特点?找出相关语句,简单概括。
(师引导,生交流讨论)
预设:
(1)《三峡》一文写山,突出其高峻险拔、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其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交代峡长;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正面写山“连”的特点,粗笔勾勒,轮廓分明。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说明山高,“隐”和“蔽”,以天和日来衬其高,乃仰视所见,这两句正面刻画出山的雄奇险峻;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突出了山峰的险峻、江面的狭窄、峡谷的幽深。
(2)写水,则重点表现夏水水流湍急,迅猛异常。接着描绘春冬之时水的清澈。
写夏水句子: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夏季江水暴涨、水流湍急的特点。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可谓日行千里,侧面衬托出江流之急。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乘奔马、御风飞行作比,更表现出江水一泻千里的气势。
写春冬之水句子: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属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
“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属仰观远景,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注入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然。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
写秋水的句子: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林寒涧肃”直接写秋水的肃杀凄清。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出猿鸣的幽凄,山谷的空旷。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用渔歌作结,结构上,总结全文,与上文“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相呼应;内容上,暗示三峡山高、岭连、峡窄的特点,间接表现了景物带给人的感伤情绪,进一步渲染萧瑟凄清的氛围。
三峡“水”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3.体会三峡之美
师:三峡很美,你觉得三峡美在何处?试用“三峡的……美,美在……”的句式来表达。
预设 三峡的山美,美在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天蔽日;
三峡的水美,美在水流湍急,迅猛异常,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探究写作顺序
师:作者是怎样描写三峡景观的?
预设 作者是从“山”“水”两个方面描写三峡景观的。先写“山”,再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师:为什么先写山,再写水?
预设 三峡的气势首先源自遮天蔽日的连绵群山。有了山的重叠,才有水的迅疾。而夏水正是承接了山的气势,既是承上,又是启下,开启对水的描写。由壮美到秀美,再到凄美结束,文章曲折有致,气脉悠长。
师小结:本文作者郦道元以仅150余字,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然而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令世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壮观的三峡大坝,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我相信,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热爱!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请完成本课《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