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第11课《短文二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积累文言词语;把握课文内容。
2.欣赏文中不同景物的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3.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欣赏文中不同景物的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2.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答谢中书书
一、导入新课
师:“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水,深入其中,总是让人流连忘返,引起无限的情思。上一节课,我们随郦道元一起欣赏了三峡美景,今天,我们再随古人,学习两篇不同风格的歌咏山水美景的优美篇章——《短文两篇》,欣赏不同的景,感受别样的情。
(板书: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二、出示目标
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
1.了解作家作品;积累文言词语;把握课文内容。
2.欣赏文中不同景物的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3.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学生齐读
三、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1.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早年游历访道时足迹遍及江浙的名山胜水,后退隐茅山。梁武帝礼聘不出,常以书信形式询问他朝廷大事,时人称其为“山中宰相”。
2.文体介绍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来记事陈情。它的文学功能多样,可抒情,可写景;可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谈论政事;还可以勉励后学等。
3.背景介绍
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所以称之为谢中书。南北朝时,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隐居山林,从自然中寻求精神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同时也是对友人的安慰。《答谢中书书》就是陶弘景隐居时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信。
四、美文美读,疏通文义
1.美文美读
师:我们先听一遍课文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味。
(课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师:下面让我们自由诵读课文三遍。
第一遍,能够扫除字词障碍,读通读顺(女生齐读)
第二遍,能够读出停顿,初步领悟文体特征(男生齐读)
课件出示: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lín)/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第三遍,能够声情并茂地读,感受个中情意(推荐代表读)
课件展示朗读要求:
①读音准确
②停连恰当
③富有节奏
④读出情感
2.疏通文义
借助注解和相关资料把课文通顺地译成现代文。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边交流边订正。
(重点字词和句子翻译见课件)
五、品词析句,研读课文
1.梳理层次
师:文章虽然只有短短的一段,但层次分明,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试说明课文的层次结构。
预设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高峰入云……沉鳞竞跃”,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具体描写山川的秀美景色。
第三部分:“实是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以赞美和感叹总括前文。
2.品词析句
师:文章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作者笔下的景色美在哪里?
预设: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美在山水相映。高山峻峭,水流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美在色彩配合。“五色交辉”“青林翠竹”,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美在晨昏变化。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美在动静相衬。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3.理解情感
师:“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预设: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含有与谢公比肩之意,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作用:(1)内容上,是作者针对眼前的“山川之美”发出的感慨和展开的议论,突出了山水之景的奇绝,表达了作者期望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2)结构上,总结全文并呼应开头,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4.课堂小结
《答谢中书书》全文68字,却是一幅清丽的画,一首流动的诗,美不胜收。这样美的景色,这样美的语言,这样美的课文,让我们齐声背诵吧。
(学生高声朗读背诵,争取当堂完成背诵)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请完成本课《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
一、导入新课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宋代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雄健,和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豪壮雄浑,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代表作有《赤壁赋》《石钟山记》《题西林壁》《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水调歌头》等。
2.背景介绍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三、美文美读,疏通文义
1.美文美读
师:我们先听一遍课文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味。
(课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师:下面让我们自由诵读课文三遍。
第一遍,能够扫除字词障碍,读通读顺(女生齐读)
第二遍,能够读出停顿,初步领悟文体特征(男生齐读)
课件出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第三遍,能够声情并茂地读,感受个中情意(推荐代表读)
课件展示朗读要求:
①读音准确
②停连恰当
③富有节奏
④读出情感
师指导:
(1)文言文句子读起来要有美感,断句要声断、气不断。
(2)注意停顿,语速稍微慢一些,语调要有抑扬,陈述句用平调,疑问句用升调,有的音节要拉长一点(念、盖、但)。
(3)“念——无与为乐者”,读出寂寞之感;“盖——竹柏影也”,读出兴奋之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读出感慨之情。把这三个字的音节拖长一点,文言的味道就出来了。我们读时,要将文中宁静、欣赏、感慨的意味表达出来。
2.疏通文义
借助注解和相关资料把课文通顺地译成现代文。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边交流边订正。
(重点字词和句子翻译见课件)
四、品词析句,研读课文
1.品词析句
师: 结合文章内容和创作背景,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预设:①因为月色很美。②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
师:“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了什么?
预设:“亦”说明张怀民与作者的处境相同,情怀自然也一致。见明月而未寝,体现出被贬官之人的郁郁寡欢之情。
师:试赏析“月色入户”中的“入”字的精妙。
预设:“入”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给人以动感,仿佛是月光登门拜访,意境活泼。一个“入”字给一个寂寞、失意的人温暖的感觉。
师: 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预设:“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三句是如何描写月色的?请作简要赏析。
预设:这短短的三句话,是描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句中没有一个“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
(1)比喻修辞。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暗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进而写清澈的水中交错着的藻和荇,把暗喻又推进了一层,使人感到水月莫辨,营造出一种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见其静,点染出一幅幽静又不乏灵动的月下美景图。
(3)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而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的皎洁。这两句,一正写,一侧写,二者结合,共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这几句是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表现了作者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2.理解情感
师: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给我们什么启示
资料助读(课件出示):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期间,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宋太祖赵匡胤在执政时期已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获释出狱后,苏轼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预设: 主旨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是微妙而复杂的,包括:①赏月的欣喜;②贬谪的悲凉;③失意的落寞;④自我排遣的达观;⑤人生的感慨;⑥漫步的悠闲。
师小结:苏轼赏月的心情是复杂的,其中既有贬谪的凄凉、失意的落寞,又有自我排遣的豁达、悠闲赏月的欣喜。诗人说自己是“闲人”,不仅因为他生活清闲,更因为他有着闲适的心情,是闲情逸致的体现。同时,这其中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他被一贬再贬,内心深处何尝又想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但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即在于他能够从官场的失利者变为大自然的欣赏者,他能够从这种美丽的月色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由此可以看出苏轼性情中的乐观、豁达。
五、拓展延伸
师:请同学们重读这两篇短文,说说它们在句式、节奏、用词、表达方式和情感方面有哪些不同之处。
(生交流讨论,师小结)
预设
不同课文 不同 句式、节奏、用词 表达方式 情感
答谢中书书 句式整齐,多是四字一句,又用对偶,极具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文章用词精美,描写生动,呈现出了大自然的美妙画卷 以感慨发端,为总起;接下来具体描绘景物,写总体风貌,写四时、朝夕景物的不同,层次清晰;最后,以赞美和感慨结束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 长短句结合,富有节奏变化,使文章内容具有波澜。语言朴素自然,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图,极具诗情画意 如一篇短小的日记,有时间、地点、人物,先叙事,再写景,最后以议论点题 表达了作者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请完成本课《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