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第13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第13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5 20:11: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第13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3.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把握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点难点】
1.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把握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师:“唐代是诗的时代。”唐诗流派众多,名家辈出,佳作迭现,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走进历史,走进情怀,去感受唐诗独有的魅力。
(板书:唐诗五首)
二、出示目标
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3.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把握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生齐读
三、教读《野望》
1.了解律诗
(1)律诗的基本特征
课件出示:
律诗: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一般说来,每首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应是对偶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2)把握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
元代范德机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是艺术创作常用的结构技巧之一。
课件出示:
一首律诗一般由四联构成,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往往遵循起承转合的格局。
首联,起,开门见山,直接扣题。
颔联,承,紧承首联,延续延伸。
颈联,转,转折变化,由此及彼。
尾联,合,呼应开头,收束全诗。
3.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课件出示: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贞观初年,因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今属山西万荣),故自号“东皋子”。性情简放,“不喜拜揖”,曾三仕三隐。其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重要贡献。
4.放声吟诵,读出节奏
(课件播放录音)
(1)读准字音。
东皋(ɡāo) 徙倚(xǐ yǐ) 落晖(huī) 驱犊(dú) 采薇(wēi)
(2)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学生读
课件出示要求:
①读音准确
②停连恰当
③富有节奏
④读出情感
(自由读,点生读,师指导)
5.借助注释,疏通诗意
课件展示: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东皋: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地。薄暮:傍晚。徙倚:徘徊。依:归依。落晖:落日的余晖。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着落日的余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犊:小牛,这里指牛群。禽:泛指猎获的鸟兽。相顾:相视,互看。采薇:采食野菜,比喻隐居不仕。
译文: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园,猎人骑马带着猎获的鸟兽归来。举目四望竟没有一个相识的人,我只好放声歌唱来怀念古代的隐士。
6.字斟句酌,赏析诗句
课件出示:
(1)诗歌以《野望》为题,读首联,找找诗人“望”的时间、地点,感受诗人“望”的心境。
预设:“东皋”交代“望”的地点,“薄暮”交代“望”的时间;“徙倚”是徘徊的意思,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2)诗人“望”到了怎样的景色?由此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预设:“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是远景、静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是近景,动景。
这两联写景,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在夕阳的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牧人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鸟兽归来。
“秋色”“落晖”这些词充满了浓浓秋意,淡淡伤感。诗人举目四望,山、树都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返”“归”这些充满温情的词在诗人这里,却呈现出忧郁、孤独、清冷的色彩,这都是诗人心绪投射于外物的反映。
(3)尾联化用典故,你能找出来吗?这样写有何表达作用?
预设:“采薇”运用了伯夷、叔齐归隐的典故,诗人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抒发了诗人的隐士情怀。
7.走进情怀,理解情感
师: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学生交流后老师小结)
预设:诗歌首联“徙倚”二字,点明诗人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颔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诗人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冷清的色彩。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从先贤那里寻找慰藉。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因为仕途的不得志,诗人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
四、教读《黄鹤楼》
1.释题导入,知人论世
黄鹤楼是位于武汉蛇山上的一座名楼,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当年仕途失意的崔颢登临此楼,产生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情怀,加上被神话传说触动,胸中不禁迸发出诗情,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悠远的千古绝响。
课件出示: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他生长在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开元、天宝时代,他二十岁左右中进士,因干谒著名学者李邕,不被赏识,自此“文誉”被毁,有二十年左右时间,多在京城以外做官或当外官的幕僚,一生漫游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中唐的文学家把他与盛唐大诗人王维并称:“沈(佺期)、宋(之问)既殁,而崔司勋颢、王右丞维复崛起于开元、天宝之间”。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据说李白游黄鹤楼也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2.放声吟诵,读出节奏
(课件播放录音)
(1)读准字音。
崔颢(hào) 千载(zǎi) 萋萋(qī) 鹦鹉(yīnɡ wǔ)
(2)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学生读
课件出示要求:
①读音准确
②停连恰当
③富有节奏
④读出情感
(自由读,点生读,师指导)
3.借助注释,疏通诗意
课件展示: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昔人: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去:离开。空余:只剩下,仅留下。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译文: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黄鹤离去,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仙人驾)黄鹤离去不再返回,千百年来(只剩下)白云在此飘荡。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历历:分明的样子。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乡关:故乡。烟波:烟霭笼罩江面。
译文:晴原野上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碧绿的芳草长满鹦鹉洲。太阳将要落山,故乡在何处?眼前只见雾霭笼罩江面,令人发愁。
4.析读诗歌,整体把握
课件出示:
首联(起):巧用典故,“空余”含仙人乘鹤而去之意,使人想象传说中的仙人在此登楼驾鹤而去的情景,令人遐想不已,心生天地悠悠,岁月不在之感。
颔联(承):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仙人一去不再回返,只有白云陪伴着黄鹤楼,大有岁月易逝之感慨。
颈联(转):转入景物描写,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生机勃勃的景象。“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尾联(合):点题。日暮思归是人之常情,江水上烟雾笼罩更增添了诗人浓浓的乡愁。
5.研读共品,深入探究
(生交流讨论,师点答)
课件展示:
(1)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预设: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诗人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给黄鹤楼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令人遐想,心生天地悠悠、岁月不再、物是人非之感,为下文乡愁的抒发做铺垫。
(2)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
预设:水天相接的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伟阔大,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想象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进而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做了铺垫。
(3)“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的两个“空”意义有什么不同。
预设 第一个“空”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下的黄鹤楼似乎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强调时间上的邈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4)《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 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预设:诗歌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感慨岁月不再。颔联先写黄鹤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
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5)哪两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这两句描写的繁荣景致,有什么作用?
预设:“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烘托出诗人孤寂的思乡之情。
(6)《黄鹤楼》一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预设:“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7)传说李白登临黄鹤楼时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细读全诗,简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
预设:①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
②本诗写景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
③本诗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
④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虚实结合。
师小结:这首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游览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情,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愁思。
第二课时
五、教读《使至塞上》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课件出示:
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边塞诗、山水诗、律诗、绝句等都有脍炙人口的佳作,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有《山居秋暝》《相思》《使至塞上》等。著有《王右丞集》。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凉州,当时河西节度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出塞慰问将士、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写出塞时的沿途景色。
2.放声吟诵,读出节奏
(课件播放录音)
(1)读准字音。
蓬(pénɡ) 燕(yān)
(2)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学生读
课件出示要求:
①读音准确 ②停连恰当 ③富有节奏 ④读出情感
(自由读,点生读,师指导)
3.借助注释,疏通诗意
课件展示: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欲:要。问:慰问。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胡天:胡地的天空,指胡人居住的地方。
译文:(我)乘一辆车去慰问边关守兵,出使途中经过居延。像飘飞的蓬草飘出边塞,如归雁飞入胡人居住的地方。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孤烟:指烽烟。据说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长河:黄河。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候骑: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燕然:燕然山,这里指边防前线。
译文:浩瀚的沙漠中,一股烽烟直上云天,黄河上西沉的落日正圆。走到萧关恰好遇到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得知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4.析读诗歌,整体把握
课件出示:
首联:“单车”说明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微露出失意情绪。描写行程的遥远,也表达出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颔联: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一样飞出“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暗写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和抑郁。
颈联:颈联形象地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大”写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写出了其景物的单调;“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直” 一“圆”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大漠的景象,而且融情于景,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精神。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本句是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尾联:为实写,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战事的频繁。
5.研读共品,深入探究
(生交流讨论,师点答)
课件展示:
如何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表现的画面美?
预设:(1)这两句诗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再到地上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丰富。
(2)这两句诗像画一样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了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画家的作品。
(3)这两句诗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流,沙漠上升起一股孤烟,直上高空,雄浑壮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师小结:诗歌叙述了诗人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六、教读《渡荆门送别》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课件出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的诗歌表现出藐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又善于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豪迈奔放,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
本诗选自《李太白全集》。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二十五岁的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今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坐在船上,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野顿时开阔,别有一番景致。
2.放声吟诵,读出节奏
(课件播放录音)
(1)课件出示: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学生读
课件出示要求:
①读音准确 ②停连恰当 ③富有节奏 ④读出情感
(自由读,点生读,师指导)
3.借助注释,疏通诗意
课件展示: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乘船。从:往。楚国:楚地。这里指今湖北一带。平野:平原。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
译文:(我乘船)远行到荆门山之外,去楚地漫游。山峦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长江奔流入辽远无际的原野中。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飞天镜: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结:形成。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仍:仍然,依旧。怜:喜爱。
译文: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彩生起,变幻无穷,形成了海市蜃楼般的景象。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不远万里送我乘船远游。
4.研读共品,深入探究
(生交流讨论,师点答)
课件展示:
(1)首联交代了什么内容?表达方式是什么?
预设:首联交代出蜀的目的——到楚地远游;用了叙事的表达方式。
(2)颔联写了哪些景?写作角度是什么?
预设:写了高山、平野、江流;从远景、俯视、动景角度来写的。
(3)怎样理解“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预设:诗人用远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一个“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过程真切地再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入”字形象生动,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原野,气势磅礴,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充分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气。
(4)颈联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写了什么景?写作角度是什么?
预设: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江月、云霞;从近景、仰视的角度写的。
(5)颈联是如何体现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的?
预设:此联上句写夜晚,仰观天宇,皓月洒辉;俯察江流,明月倒映皎洁如镜。着一“飞”字,动感十足,神韵毕备,既写出了“月亮走,我也走”的如影随形之感,又唤起了诗人童话般的美妙联想。
下句写白天,仰望天空,彩云兴起,变幻无穷,形成了海市蜃楼的奇景。嵌一“结”字,引人联想,彩云犹如心灵手巧的美丽织女,一到早上,就铺撒出五彩斑斓的锦缎来,似在装点美丽的天空,又如迎接远道而来的诗人。
此联想象新奇,表现了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兴奋、喜悦之情。
(6)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预设:拟人。“送”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态,写故乡水不远万里来送自己行舟远游,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和不舍之情。
师小结: 这首五言律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
第三课时
七、教读《钱塘湖春行》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课件出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唐代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的。
2.放声吟诵,读出节奏
(课件播放录音)
(1)读准字音。
贾(jiǎ) 啄(zhuó) 没(mò) 堤(dī)
(2)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学生读
课件出示要求:
①读音准确 ②停连恰当 ③富有节奏 ④读出情感
(自由读,点生读,师指导)
3.借助注释,疏通诗意
课件展示: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贾亭:即贾公亭。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莺。暖树:向阳的树。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啄:衔取。
译文: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面,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从几个地方早早飞来的黄莺争着挤在向阳的树上,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在啄泥筑巢。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乱花:各种颜色的野花。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没:遮没,盖没。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行不足:百游不厌。阴:同“荫”,指树阴。白沙堤: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
译文:纷繁的野花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能够没过马蹄。我最爱西湖东边的景色,总觉得观赏不够,尤其是碧绿的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4.研读共品,深入探究
(生交流讨论,师点答)
课件展示:
(1)本诗题目为《钱塘湖春行》,试着在诗中找一找“春行”的“行(游)踪”。
预设: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
(2) 一路行来,作者选择了哪些景物进行描绘?这些景物如何体现季节特征?试结合具体例子作具体分析。
预设:水面、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绿杨阴。
“早莺”。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一展歌喉,体现了早春的季节特征。“新燕”。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巢,体现了早春的季节特征。
“乱”字写出了花的颜色和种类繁多,突出了早春花的特点;“浅”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草渐绿,但尚未丰茂,只能遮没马蹄的早春草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对早春景象的喜爱之情。
(3)“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预设:“处处”“家家”说明鸟很多,与初春季节景象不太符合。“几处”和“谁家”则恰当地说明了初春时节万物刚开始复苏,鸟儿也只是三三两两活动的景象。
(4)赏析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预设: 这两句诗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热情地赞美了具有无限生机的大自然,从而体现了诗人无限喜悦的心情。
“争”“啄”两个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5) 试品析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妙处。
预设:“乱”字贬词褒用,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浅”字写春草低矮柔嫩,“渐欲”“才能”写出花草向荣的趋势,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这句诗不仅描绘了景物之美,还包含了西湖游客众多之意,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6)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预设:“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7)结合本诗,说说诗人是如何通过“行”来描绘西湖的美丽景色的。
预设:这首诗以“行”为线索,截取了孤山寺北至白沙堤这一段路途中的风景来写。开头写的“水面初平”是诗人在孤山寺北所见之景,中间写旅程中所见的动植物,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诗人以“最爱”为感情线,一路上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饱览莺歌燕舞、鸟语花香。最后,诗人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荫底下驻足停留,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西湖春景的热爱之情。
师总结:这首诗通过对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幅色彩明丽、春意盎然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的愉悦之情和对西湖美景的喜爱。
5、拓展延伸
师: 同是春天,初春、仲春、暮春的景物各有不同。品读下列诗句,想一想它们描写的景物分别属于春天的哪个阶段,说说你的理由。
(1)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 (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2)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 (王维《辋川别业》)
(3)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武元衡《春兴》)
(4)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郑谷《柳》)
(指名回答,老师订正)
预设:(1)初春,乍暖还寒时候(梅尚带雪,柳叶初发)。
(2)仲春,春雨初降,绿意正浓,桃花盛开。
(3)暮春,杨柳成荫,残花落尽,群莺乱飞。
(4)仲春,山中杏花、桃花盛开。
八、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请完成本课《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