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藤野先生
鲁 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找出文中主要事件。
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件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体会鲁迅先生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
学习目标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作品集:《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等。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作者简介
1904年,鲁迅想用医学救国救民,进入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在此期间,与老师藤野先生建立了真挚的情谊。1926年,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时期,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藤野先生》就是这个时期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写成的。
写作背景
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通过写人叙事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这类散文善于通过对某些生活片段、场景和细节以及人物最突出的性格特征的描写,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事件的意义。
叙事散文
知识库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宛如( ) 烂熳( ) 芦荟( )
杳无消息( ) 油光可鉴( )
深恶痛疾( ) 抑扬顿挫( )
·
·
·
·
·
·
·
wǎn
màn
huì
yǎo
jiàn
wù
cuò
自学指导一
剖
驿
瞥
畸
诲
逊
诘
2.根据拼音写汉字。
解pōu( ) yì( )站 piē( )见
jī( )形 教huì( ) 不xùn( )
jié( )责
自学指导一
①不正常的形状。 ( )
②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
③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
④很快地看一下。( )
⑤(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
⑥厌恶、痛恨到极点。( )
畸形
不逊
匿名
瞥见
抑扬顿挫
深恶痛疾
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自学指导一
速读课文,感知课文,理清思路。
第二部分(4~35):
相识
相处
离别
第三部分(36~38):
第一部分(1~3):
东京见闻
仙台学医
离开仙台
自学指导二
自读课文第1~3段,思考以下问题: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自学指导二
“无非”是“只不过,不外乎”的意思,表露出对东京的失望之情。“这样”指下文中国留学生的种种堕落行径,表达了作者对在东京的中国留学生浑浑噩噩的生活的愤懑和厌恶之情,为后面写自己离开东京埋下伏笔。
“实在标致极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自学指导二
自读课文第1~3段,思考以下问题:
“标致极了”是反语,意为丑陋极了。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懑和不愿与他们为伍的情感。
第1段中运用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自学指导二
自读课文第1~3段,思考以下问题:
“盘”“油光可鉴”“扭几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清国留学生精心摆弄辫子,不以为丑、反以为美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对缺乏民族自尊、不思进取的清国留学生辛辣的讽刺。
这段文字写“我”认识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见闻和心境,交代了去仙台的原因。写对东京的不满,是因为清国留学生的不学无术。作者运用了细节描写,语言生动形象,爱憎情感丰富;运用了比喻、夸张、反语的修辞,增加了语言的表达效果。这些描写,都为下文去仙台学医做好了铺垫,也表现了作者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感。
小 结
自读课文第4~35段, 思考以下问题:
“匿名信事件”与“看电影事件”中对学生会干事的“小动作”和日本学生欢呼“万岁”的描写,是不是偏离了“藤野先生”这个题目?这两个事件的先后顺序能否调换?
自学指导二
没有偏离。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同时也反衬出藤野先生的博大胸襟。这两个事件的顺序不能调换,一是时间上有先后;二是两件事情对鲁迅的刺激程度由浅到深,且“看电影事件”是鲁迅弃医从文的直接触发点。
自读课文第4~35段, 思考以下问题:
“我”离开藤野先生,是撒了谎,怎么理解这个“谎话”?
自学指导二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爱,使鲁迅对自己的“弃医”感到难以启齿,因为不愿意伤害藤野先生,所以只好说谎,也可看出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尊敬。
自读课文第4~35段, 思考以下问题:
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
自学指导二
作为独在异国的学子,鲁迅从藤野先生那里得到学识,得到关怀、爱护,得到尊重理解,尤其是他的毫无民族偏见——他对鲁迅的热心期望,让鲁迅感受到一个真正教师的风范,因而鲁迅对藤野先生怀念和感激。
自读课文第36~38段,思考以下问题:
鲁迅是如何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化为力量的?
①装订藤野先生改正的讲义来作为“永久的纪念”。
②把藤野先生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③用自己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作者用这种“韧”的战斗精神和行动,来表达自己对藤野先生的崇敬、怀念之情。
自学指导二
添改讲义
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
求实精神
正直热忱
治学严谨
没有民族偏见
人物评价
本文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藤野先生》一文主要表现藤野先生的伟大精神与品格,为什么文章开头要描写东京的清国留学生?
合作探究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是对弱国的帮助,一个外国人还那样关心中国的进步,可作为“清国留学生”,对国家的命运前途却漠不关心。二者对比之下,更衬托出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所以,描写“清国留学生”,也是为了表现文章的中心。
当初“我”到日本学医是为了救国,为什么又“弃医从文”了呢?
合作探究
第一件事,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写弱国人民受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要使祖国富强起来;第二件事,写中国老百姓的不觉悟(民族衰落原因之一),说明改变民众精神的迫切性。这两件事是作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
同样是对老师的描写,本文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蕴含的对老师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作者对三味书屋中施行封建教育的先生只是“很恭敬”;而作者对毫无民族偏见,热心诚恳地关心、帮助“我”的藤野先生是真诚的感激和深切的怀念。
合作探究
《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性散文,记叙了作者留学日本时的生活片段。文章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情、认真负责,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并记述了作者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和要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全篇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内容小结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与句末语气词“罢”合用,以诙谐的口气猜测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带有弱国国民的心酸。
“大概”,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
语言分析
分析下列句子中标红词语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
语言分析
分析下列句子中标红词语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虽然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但是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强烈地表现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似乎”表明事实并未出现。
语言分析
分析下列句子中标红词语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
(一)采用明暗两条线索
明线是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作者先写在东京的见闻感受,这为下文去仙台见到藤野先生做了铺垫;接着写在仙台和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相别;最后抒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暗线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在东京对清国留学生的否定,在仙台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对日本学生诬陷自己的抗争,回国后在藤野先生的激励下写文章等,都清晰地展现出作者爱国主义情感发展的脉络。
写作特色
(二)选材典型,特征鲜明
在与藤野先生的相处交往过程中,文章具体写了四件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三)语言质朴,感情浓郁
这篇文章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恩师,记的是震撼作者灵魂的典型事例。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十分质朴且饱含感情。
写作特色
1. 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2.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3.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4.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鲁迅名言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