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藤野先生
课题 第6课藤野先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情 分析 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过鲁迅先生的两篇回忆性散文,对鲁迅相关的文常比较熟悉,可以从《朝花夕拾》的相关内容进行导入,降低学生的畏难情绪。
学习 目标 1.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特征和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2.明确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学习融情于叙事中的写法。 3.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反语的运用效果。 4.学习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受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文章的双线索。 2.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并透过事件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 入 新 课 古人曾说过: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之学者必有师。可见,老师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作用。幼年的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中遇到了“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老先生,其实在鲁迅的求学过程中,还有一位老师给予了鲁迅以指导,使他念念不忘,这就是鲁迅留学日本所遇的异国老师藤野先生。 今天我们再次走进《朝花夕拾》,了解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
讲 授 新 课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7—1935年期间的杂文,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代表作有《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有多种版本的《鲁迅全集》行世。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留学背景 鲁迅赴日留学时期,恰值列强侵略中国之际。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被列强瓜分,许多有志青年抱着救国的目的留学海外。1902年2月鲁迅赴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上学期间发生的几件事促使鲁迅的思想发生转变,决定“弃医从文”。1904年到1905年间,日本和俄国为了争夺朝鲜半岛和满洲的控制权,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战争,这就是“日俄战争”。日俄战争以日本的胜利告终。 检查预习 挟 绯红 畸形 不逊 匿名 教诲 杳无消息 诘责 深恶痛疾 凄然 芋梗 初识藤野 请从文章中找出对藤野先生外貌、举止等进行描写的句子,说说藤野先生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初印象。 姓名藤野严九郎身份仙台医专教授外貌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穿着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 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明确:通过耳闻亲见刻画了藤野先生生活简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白描手法) 补充资料: 藤野先生,姓藤野,名严,家中排行第九。1874年生于日本福井县一位医生家里,名古屋爱知县立医学专门学校毕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04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教书。1915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改为东北医科大学,藤野先生因为没有进过大学,不合“资格”被要求离职,后到东京泉桥慈善医院工作,并学耳、鼻科,一年后回到家乡福井县木村自设诊所。1945年8月11日逝世,享年72岁。 再识藤野 文中具体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个典型事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思想品质?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概括事件的能力,引导学生细品语言细节,感受语言之美,进而从语言细节出发品系人物形象。在具体赏读中感受“纪实写人”“回忆性散文”的特点。) 明确: (1)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 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添改讲义——正直热忱、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语言细节:“每一星期”(频率高);“从头到末”“都”“不但……也……”“一一订正”(范围广);“许多”(数量多);“添改”“增加”“订正”(方法多);“一直继续”(时间长)。 (2)“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尊重科学。 语言细节:陈述现状——肯定安慰——指出事实——提出要求。“要全照着”表明藤野先生在学术上严格要求学生,特别讲原则。 (3)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明确:关心解剖实习——真诚关怀、正直无私、热情。 语言细节:“又”(频率高);“很高兴”“极有抑扬的声调”(热情);“很担心”“怕你”(程度深);“现在总算”(时间长)。 (4)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 明确:了解裹脚——认真求实的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 语言细节:“听说”“问我”“看一看”(求实精神);“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专业志趣) 作者决定离开仙台,告知藤野先生后,藤野先生的态度如何?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预设:可以从“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凄然”“叹息”等词句中看出来。藤野先生感到悲伤、惋惜,但是尊重作者的决定。 文章题目是《藤野先生》,那么,在“我”的眼中藤野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对他又怀这怎样的情感呢?“我”的这些情感表现在哪些事件上?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 “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明确: 伟大的老师,给我鼓励的老师 感激、敬重、怀念、学习 收藏讲义、悬挂照相、继续写作 “而且增加勇气了”一句,坚定地表现出作者在严酷的国内政治环境中,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和继续战斗的决心。“于是点上一枝烟”,增添了形象感,表现出作者对“正人君子”们的蔑视。 小结:本文记述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经历,表现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摒弃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对他的真挚怀念。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梳理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发现文章所讲的事件,是以什么为线索来串联这些事件的? 明确:“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离别-怀念) 这篇文章除了写“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外,还写了“我”的哪些经历和哪些事件?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在这些事件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进行梳理概括。(学生可参照下面的表格进行梳理概括) 段落经历或事件与藤野先生的联系作者的情感态度
明确: (1-2)“我”在东京见到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作者离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 (3-4)“我”记下了去仙台途中的两个地名。——表现作者的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 (5)“我”在仙台颇受优待。——为下文写藤野先生做正面陪衬。 (24-28)遭遇“匿名信”事件——为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 (29-31)经历“看电影”事件——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并决心不学医的直接原因。 结合语句,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1)上野的樱花烂慢的时节,望去确也像徘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花下”使“清国留学生”的形象增添了一份轻薄、浮华的意味。“成群结队”,表明这不是偶然、个别的行为,而是他们的普遍行为,表现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讽刺。 用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揭示了留学生庸俗麻木的本质,表达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2)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在“地板”前加上“有一间的”,表达更准确。“咚咚”改为“咚咚咚”,则更加形象地烘托出当时那种喧闹、浮华的气氛。“精通”比“熟识”程度更深,凸现了“清国留学生”的不务正业、腐朽堕落。 情感态度:失望、痛苦、愤懑,强烈的报国热望,使作者百感交集,远大的报复和恶劣的环境形成尖锐的矛盾,因而他不得不离开东京,寻求一个有利于实现理想的环境。 去往仙台途中作者记得“日暮里”和“水户”,“日暮里”中有日暮相关何处是的家国愁死,“水户”使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之地。 作者来到仙台,颇受优待,不仅学校不收学费,还有人操心食宿问题。在作者看来,受优待的原因是什么? (重点体会: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明确:“大概”表示推测、估计。在仙台,作者虽然得到一些优待和关照,但面对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作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感到受到的不是尊重,而是一种辛酸,一种弱国国民难于承受的内心的辛酸,这里反映出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 作者从东京来到仙台,受到教职员们的优待,尤其还遇到了给他无私关爱和热情鼓励的藤野先生,按理说,作者可以从这里卒业回国,去“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有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但是他为什么又毅然决然的告别恩师、弃医从文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24-31段(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结合重点语句,体会鲁迅情感态度。 (1)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弱国”和“低能儿”之间并不能构成因果关系,这句话是在模拟“爱国青年”的语气,说的是反话,表达了强烈的愤慨和讽刺。 (2)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我”的心始终与多难的祖国和同胞在一起,影片的内容牵动着“我”的心,因此,当“我”听到“万岁”的欢呼声时,内心会受到极大刺激,感受到极大的阵痛,所以听得特别刺耳。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精神麻木的人们极其沉痛的情感。 这两件事深深地刺激了作者,使他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于是,“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又回到东京从事文艺活动去了。 小结:无论是离开东京的缘由,仙台求学受优待,还是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都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由此,我们可以找出文章的另一条叙述线索: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通过以上分析,你发现作者“写藤野先生”与“写其他人物和事件”,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写藤野先生:充满崇敬和热情,描写时注意细节刻画,语言质朴。 写其他人物和事件:冷峻、犀利、辛辣,常用反语,充满讽刺。 文章标题是《藤野先生》,作者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笔墨写“我”的其他经历和见闻? 明确:(1)从情节发展看,“我”在东京见到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离东京到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我”遭遇“匿名信”事件从反面表现了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伟大,经历“看电影”事件是“我”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2)从情感关系看,“我”对其他事件的厌恶、愤慨、深恶痛疾,都有效衬托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鼓励和帮助,以及“我”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正因为有了这种种遭遇、不平和愤慨,藤野先生给予“我”的关心才显得更为可贵。 (3)从文章体裁看,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而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就是将“回忆对象与叙事者的经历”交织着写,通常是两条线索并进,即既写回忆对象,也写回忆者自身。 一名学生介绍鲁迅相关文常,其他学生补充纠正。 识记字词 筛选语句,分析藤野的形象 学生默读第11-23段,概括典型事件,从语言细节中分析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从而体会本文写人的特点。 一名学生朗读32-35段,体会藤野当时的情感。 齐读最后两段,回答问题 明确叙事线索 再读课文,概括事件 结合语段中的重点词语,品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明确情感线索
课堂 小结 本文记述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经历,以及作者在日本先学医而后弃医从文的过程,表现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摒弃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对他的真挚怀念,并反映出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所特有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
板书 设计
作业 设计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