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
第三单元
第11课 短文两篇
苏 轼
新课导入
同学们,古代有这样一位文人,他一生坎坷曲折,虽才华横溢,但频遭贬谪,官越做越小,离朝廷是越来越远。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落寞悲凉的文人,有一样东西却自始至终伴他一生,就是月亮。他笔下的明月浸透了自己独特丰富复杂的人生感悟。他曾叹月----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他曾问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是谁?他就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1.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背诵默写课文。(重点)
2.理解作者微妙的情感,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提高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难点)
3.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领悟作者面对逆境达观的人生态度,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素养)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豪放派代表。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代表作有《赤壁赋》《石钟山记》《题西林壁》《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水调歌头》等。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知识链接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文体知识
预习检查
1.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遂( ) 寝( ) 藻( )
荇( ) 柏( ) 横( )
欣然起行( ) 相( )与步于中庭
但少( ) 闲人
suì
qǐn
xìng
bǎi
zǎo
héng
xíng
xiāng
shǎo
预习检查
2.解释加色的词语
⑴欣然( )起行
⑵念( )无与乐者
⑶相与( )步于中庭
⑷积水空明( )
⑸藻荇交横( )
⑹盖( )竹柏影也
⑺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高兴的样子
想到
澄澈透明
交错纵横
大概是
只是
一起
整体感知
点我放课文朗读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疏通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想要,打算。
窗户。
睡觉
共同,一起
考虑,想到
高兴的样子。
介词,在
院子里
于是,就
动词,享受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疏通文意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ɡ)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形容水的澄澈。
只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均为水生植物。
大概是
交错纵横
地方。
清闲的人
知识归纳
1.一词多义
代词,“……的人”
⑴念无与为乐者
⑵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者
助词,与“如”连用,“像……的”
与
⑴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念无与为乐者
动词,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连词,”和、跟”
知识归纳
2.古今异义
门
住户,人家
考虑,想到
纪念,思念
共同,一起
相处
大概是
盖子
只是
但是
清闲的人。这里指不热衷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于光景之人
与事无关的人
知识归纳
3.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步:
名词用作动词,散步
倒装句,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4.文言句式(指出句式并翻译)
⑴相与步于中庭。
知识归纳
4.文言句式(指出句式并翻译)
⑵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倒装句,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的人罢了。
判断句,用“也”字表判断。 大概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倒装句,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⑷盖竹柏影也
⑶解衣欲睡
合作探究
1、全文共分三层,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
叙事------赏月缘由------贬居寂寞,月色很美
写景------庭下月景------景色宜人,月光如水
抒情------愉悦苦闷------“闲人”意深,点睛之笔
合作探究
2、结合文章内容和创作背景,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①因为月色很美。②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
“亦”说明张怀民与作者的处境相同,情怀自然也一致。见明月而未寝,体现出被贬官之人的抑郁寡欢之情。
3、文中的“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了什么?
4、贯穿全文线索的是什么?找出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 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三句是如何描写月色的?请作简要赏析。
这短短的三句话,是描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句中没有一个“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
(1)比喻修辞。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暗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进而写清澈的水中交错着的藻和荇,把暗喻又推进了一层,使人感到水月莫辨,营造出一种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合作探究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三句是如何描写月色的?请作简要赏析。
(2)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见其静,点染出一幅幽静又不乏灵动的月下美景图。
(3)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而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的皎洁。这两句,一正写,一侧写,二者结合,共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这几句是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表现了作者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合作探究
6、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主旨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是微妙而复杂的,包括:
①赏月的欣喜;②贬谪的悲凉;
③失意的落寞;④自我排遣的达观;
⑤人生的感慨;⑥漫步的悠闲。
合作探究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期间,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宋太祖赵匡胤在执政时期已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获释出狱后,苏轼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资料助读
合作探究
苏轼赏月的心情是复杂的,其中既有贬谪的凄凉、失意的落寞,又有自我排遣的豁达、悠闲赏月的欣喜。诗人说自己是“闲人”,不仅因为他生活清闲,更因为他有着闲适的心情,是闲情逸致的体现。同时,这其中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他被一贬再贬,内心深处何尝又想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但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即在于他能够从官场的失利者变为大自然的欣赏者,他能够从这种美丽的月色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由此可以看出苏轼性情中的乐观、豁达。
拓展延伸
重读这两篇短文,说说它们在句式、节奏、用词、表达方式和情感方面有哪些不同之处。
不同 课文 句式、节奏、用词 表达方式 情感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句式整齐,多是四字一句,又用对偶,极具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文章用词精美,描写生动,呈现出了大自然的美妙画卷
长短句结合,富有节奏变化,使文章内容具有波澜。语言朴素自然,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图,极具诗情画意
以感慨发端,为总起;接下来具体描绘景物,写总体风貌,写四时、朝夕景物的不同,层次清晰;最后,以赞美和感慨结束
如一篇短小的日记,有时间、地点、人物,先叙事,再写景,最后以议论点题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表达了作者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庭院优美月色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表现了作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和自我排遣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课堂检测
1.下列加色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xīng) 遂至承天寺(suì)
B.藻、荇交横(zǎo)(xìng)
C.亦未寝(qǐn) 竹柏影也(bó)
D.念无与为乐者(yù)
B
【解析】A中“欣”读“xīn”,C中“柏”读“bǎi”,D中“与”读“yǔ”
课堂检测
2.下列各句中加色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解衣欲睡(想要) 欣然起行(高兴、快乐的样子)
B.念无与为乐者(想念) 寻张怀民(寻找)
C.怀民亦未寝(睡) 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D.何处无竹柏(哪个地方) 但少闲人(只是)
【解析】“念”是“考虑、想到”的意思。
B
课堂检测
3.下列句子翻译有错的一项是 ( )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但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月光照在院中,)庭院地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D.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解开衣服,正想睡觉,这时,月色探入窗口,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了出去。
B
课堂检测
4.下面对文章表达方式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句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句话交代下文赏月的缘起。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错,盖竹柏影也”运用了描写,展现了一个清幽宁静、清澈空明的月夜之景,令人留恋。
C.尾句是抒情作结,虽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抑郁、苦闷,对人生的无限感慨,但也有其赏月的轻松愉快。
D.本文叙事简洁,含义丰富,写景简短有特色,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A
【解析】“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还用了抒情,表达了作者看到月色后内心的欢喜。
课堂检测
5.下面各项中对文章思想感情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深夜未眠,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去承天寺寻张怀民一同赏月,从中流露了作者被贬之后的抑郁、悲苦的心境。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中的“闲人”意指清闲之人,表明自己被贬之后没有公务缠身的轻松快活,再现了作者内心的坦然。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错,盖竹柏影也”这句写景之句无一“月”字,却似处处写月,这种写法,其实也暗含着作者内心那幽言难说的情感——或被贬的悲凉,或赏月的欣喜,或人生的感慨,或漫步的悠闲。
D.作者被贬黄州,内心苦闷、孤寂,但通过本文还能体会到其轻松愉快,可见其内心的达观与积极的情怀。
【解析】“闲人”并非指没有公务缠身的轻松快活,而是含有一种微妙复杂的情感。
B
记承天寺夜游
月色空明
竹影斑驳
夜游
闲人
热爱生活
豁达、超然
板书设计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