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如: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多的水溶解的物质(如: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实验探究水能溶解的物质的质量是有限的,同体积的水溶解的物质(如: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是不同的。
2.搅拌可加速物质(如: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充分溶解。科学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科学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溶解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教学目标即为重点。
难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计划。
三、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启发、讲授。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四、教学准备:
食盐 20克,平均分成 8份;小苏打 20克,平均分成 8份;透明玻璃杯 2个;搅拌棒 2根;清水、水槽、量筒、天平。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谈话激趣,问题导入(聚焦——问题)
师:同学们好!上课!
生:老师好!
师:请坐!师
问题 1.红糖放入水中会怎样?
生:溶解在水里。(根据生活经验预测)
师:把红糖放入水中,搅拌使之溶解。
(师演示,验证学生预测)
师问题 2.还有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里?
生:食盐、冰糖、白砂糖、味精、小苏打、食用碱。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可见同学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评价)
师:关于物质的溶解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引导学生提问题)
生问题 3.这些物质加多少都能完全溶解吗?
生问题 4.不同的物质在同样多的水中溶解的一样多吗?
师:同学们很会提问题,提出的这两个问题都非常有研究价值。今天,我们就以食盐、小苏打为例,研究研究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研究研究食盐、小苏打在相同体积的水中溶解的一样多吗。
(板书课题: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注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题,养成提问题的好习惯)
环节二、制定计划,合作探究(探索——方法)
1.制定计划——研究、讨论实验计划,汇报。
师:怎么研究呢?
生:做实验。
师:做什么样的实验呢?
生:做对比实验。
师:对比实验是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做对比实验一定要控制好不变量,只改变变量。
师:做任何实验,实验前都要制定好实验计划。
第一,要明确研究的问题,本节课以食盐、小苏打为例,那么,研究的问题是:1.食盐、小苏打在水中能否无限溶解。
2.食盐、小苏打在相同体积的水中溶解的是否一样多。第二,做好研究的准备:食盐 20克,平均分成 8份;小苏打 20克,平均分成 8份;透明玻璃杯 2个;搅拌棒 2根;清水、水槽、量筒、天平。还要准备好实验的记录表,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好了实验记录表。食盐、小苏打溶解记录表
第三,制定研究的方法。给同学们 5分钟的时间讨论实验的方法步骤。
师:一组汇报一下你们设计的实验方法步骤。
生:步骤一,在两个透明玻璃杯中各倒入 50毫升的清水。
师:透明玻璃杯,便于观察。相同体积 50毫升的水,是对比实验中控制的不变量,利于比较溶解质量的多少。清水,去除干扰因素。
生:步骤二,将 20克食盐和 20克小苏打各平均分成 8份,每份 2.5克。
师:课前班长协助老师已分好。
生:步骤三,将一份食盐倒入杯中,用搅拌棒沿顺时针方向轻轻搅拌,待食盐完全溶解,再加第二份食盐,这样一份一份地加盐、搅拌、溶解,直至不能溶解。
师:搅拌可以加快食盐溶解,待食盐完全溶解,再加食盐,食盐要一份一份地加入。
生:步骤四,记录食盐溶解的份数。
师:有不同意见的吗?都同意。
师:一组设计的实验方法科学、合理,非常好。
研究的方法:取水→测盐→实验、观察→记录→分析。
师:按照同样的方法做小苏打溶解实验,记录小苏打溶解的份数。
师:实验中需要注意什么呢?实验注意事项:
师生:
1.玻璃杯、量筒要轻拿轻放,谨防破裂!
2.实验时不要把水、食盐、小苏打洒到桌面上。
3.实验完毕,整理好实验器材。
师:按照你们设计的实验方法开始实验吧。
2.学生合作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让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会科学地制定实验方案:明确研究的问题,选择实验器材,确定实验的方法步骤,动手做实验,全员参与,认真观察、记录,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环节三、处理信息,归纳结论(研讨——结论)
师:两个实验同学们都做完了,从一组开始,每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份数。说说你们的发现。
一组:食盐、小苏打在水中都没有完全溶解。食盐溶解的份数多,溶解了 7份,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溶解了 2份。
二组:食盐、小苏打在水中都不能完全溶解。食盐溶解了 7份多一点点,小苏打溶解了2份多一点点。
三组、四组、五组、六组:基本同上。食盐、小苏打溶解记录表
师:每个小组食盐溶解了大致 7份,小苏打溶解了大致 2份。实验结果尽管不同,但是,非常接近,原因是——对,测量时不可避免的存在误差。
师:一个小组实验结果不能说明问题,但是,综合六个小组测量的结果,我们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研究结论:物质在水中不能无限溶解;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样的。(引导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环节四、畅谈收获,总结拓展(拓展——兴趣)
1.学生畅谈收获。
2.教师评价升华。
师:马上就要下课了,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吧。
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食盐、红糖、冰糖、白砂糖、味精、小苏打、食用碱都可以溶解在水里。
生:我知道物质在水中并不能无限溶解。
生:通过对比实验的研究,我知道了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生:我知道了相同体积的水溶解食盐的份数多,溶解小苏打的份数少。
生:我学会了如何制定科学研究计划。
师:一起说说研究计划。
师生:
1.首先明确研究的问题,
2.做好充分的研究准备,准备充分的、有结构的实验材料,
3.制定科学的研究方法,
4.实验、观察、获取信息。
5.分析处理信息,得出科学的结论。
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多,希望同学们喜欢科学、热爱科学、做科学有心人!
师:课下,请同学们继续探究“白砂糖、红糖、味精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大小”。好,下课!(从四维目标上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拓展的目的是保持学生持久的科学学习兴趣)
五、板书设计:
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研究的问题:
1.物质在水中能否无限溶解。
2.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研究的准备:
食盐、小苏打、水、玻璃杯、量筒、搅拌棒......
食盐、小苏打溶解记录表
研究的方法:
取水→测盐、小苏打→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研究的结论:物质在水中不能无限溶解。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课后反思】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为第一单元第 5课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水的三态以及相关的性质,对水有了基本的了解,本节课进一步探究水能溶解物质这一性质。溶解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溶解的概念以及怎样用实验来探究溶解的性质对学生特别是三年级学生来说相对较难。因此本节课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展开教学。
1.首先,关于溶解的概念如何来阐述,课堂上以红糖在水中的溶解为例,像这样物质在水中消失了,不见了,我们称之为溶解。
2.抛出问题:一直向水中加入食盐,它会无限的溶解下去吗?小苏打呢?在同体积的水中是食盐溶解的多还是小苏打溶解的多?引出:可以做对比实验比较解决问题,同时注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3让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会科学地制定实验方案:明确研究的问题,选择实验器材,确定实验的方法步骤,动手做实验,全员参与,认真观察、记录,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比较才公平?培养学生初步设计实验的能力,设计一个实验能够说明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能不一样。
不足之处:
分析实验结果的时候发现各小组结果不同,原因就在测量小苏打和食盐时出现了误差所导致。还有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其实也很容易心急,即使一再提醒,也不能做到等前一份完全溶解之后再倒入下一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在实验操作细节上进一步强化,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