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课件】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人教版课件】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3-09-23 18:21:43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系统中枢神
经系统 周围神
经系统 脑脊髓神经系统
大脑
间脑(下丘脑)
小脑
中脑
脑桥
延髓脑干脑神经脊神经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基本结构:
细胞体和突起
功能: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导 神经元细胞体 树突 突起髓鞘 神经末梢 神经纤维 轴突注意:反射与应激性的区别应激性:是生物体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
内外界环境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区别:是否有神经系统的参与判断:含羞草叶子的收缩三、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1、神经元——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元 突起 轴突:长而分枝少  树突:短而分枝多细胞体
(胞体)神经元 神经元细胞体 树突 轴突 突起髓鞘 神经末梢 神经纤维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长的突起外表套有一层鞘组成.    神经: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 神经元、神经纤维与神经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对内外界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弧 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的状态的过程。
反射过程:?也是兴奋传导的过程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 兴奋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实验现象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做神经冲动。1、神经冲动? 结论:①静息电位:内负外正 (2)动作电位:内正外负
局部电流:兴奋部位与末兴奋部位之间 (3)传导与恢复 2、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 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
即外正内负。 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
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静息时,由于膜主要
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
于膜内。 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
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
外侧,表现为内正外负,形成电位差。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静息电位的生的原因:兴奋传导的具体过程:总结:神经纤维膜电位为内负外正(未受刺激)受刺激部位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电位差电荷的定向移动1.双向传导兴奋不断向前传导产 生形 成刺 激局部电流 特点:2.不衰减性3.绝缘性传导形式:电信号形式①突触小体: 轴突末梢经多次分支,每个小枝末端
都膨大成杯状或球状小体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小体 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突起相接触,此接触部位被称为突触。 突触②突触? ③主要突触组成: 轴突与树突相接触 轴突与细胞体相接触 突触后膜有两种:①树突膜②细胞体膜简称胞体膜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总的过程兴奋轴突突触前膜(突触小泡)突触后膜突


隙释放神经递质作

于引起另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抑制)方向:单向传递递质供体递质移动方向递质受体递质作用递质的化学本质轴突末端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乙酰胆碱、单胺类物质等 ④兴奋传递过程----递质传递: 注意: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因此,一次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神经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使另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⑤传递特点: 传递形式:神经递质
特点:单向传递??????? 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就是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逆向传递。由于突触的单向传递,使得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够有规律地进行。①人体神经系统结构图:  脑 脊髓 中枢神经系统 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脑 脊髓 躯体感觉 神 经 躯体运动神 经 内脏感觉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大脑小脑间脑脑干中脑脑桥延髓神经系统的组成躯体
神经 内脏
神经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1、不同的神经中枢调节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2、不同的神经中枢相互联系,相互调节。3、低级神经中枢受高级中枢的调控。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五、人脑的高级功能1、语言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运动性言语区听觉性言语区视觉性言语区书写性言语区失写症运动失语症失读症听觉性失语症2、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①、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受到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②、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
???????? ?1、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若规定细胞膜外表面为零 ?????????????????电位,则细胞膜内表面的电位是_________(正、负或
零)电位。
??????? 2、?下图表示3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现于箭头处施加 ????????????????? 一强刺激,能测到动作电位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
?????????????????? A、a和b处 ??????????   B、a、b和c处 ?????????????????? C、b、c、d和e处 ???? D、a、b、c、d和e处 负C练 习3、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物质可以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抑制B4、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 B.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
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D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比较课件11张PPT。第2章 第2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一、体液调节与激素调节体液调节: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CO2)通过体液的传送对人和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激素的概念: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对动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微量的化学物质。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二、激素的作用方式 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细胞就是该激素的靶器官、靶细胞。 内分泌腺分泌
通过体液运输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微量而高效
调节生命活动
不提供能量,不起催化作用
……三、激素调节的特点四、内分泌腺与外分泌腺的区别是否有导管:
外分泌腺有导管,内分泌腺没有导管五、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胸腺肾上腺胰腺卵巢睾丸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等分泌肾上腺素等分泌雌性激素等分泌雄性激素等分泌甲状腺激素等分泌胸腺激素等其中的胰岛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激素分泌异常引起的病症六、血糖平衡的调节血糖的来源和去向下丘脑
(某一区域)胰岛B细胞血糖升高胰岛素血糖下降胰高血糖素胰岛A细胞肾上腺素肾上腺下丘脑
(另一区域)血糖平衡的调节++抑制促进+七、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八、其他化学物质的调节作用 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除了激素以外,还有CO2和H+等。其中CO2是调节呼吸运动最重要的体液因素,动脉血中CO2浓度增高时,呼吸中枢活动加强,呼吸运动加强,呼吸加快加深,通气量增大;CO2浓度降低时,呼吸中枢活动下降,呼吸运动减弱或暂停,直到CO2浓度回升后,才恢复正常的呼吸运动。可见,CO2不仅调节着呼吸运动,而且血液中一定浓度的CO2也是维持呼吸中枢正常兴奋性必需的。 课件10张PPT。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第2章 第3节神经调节结构和功能单位:______神经元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____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______,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共同组成。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______,也叫________。电信号神经冲动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电信号? _______? ______电信号化学信号激素调节由______器官(或细胞)分泌的________通过____作用于特定的__器官或__细胞的一种调节方式。
基本调节机制是_____。内分泌化学物质靶靶反馈体液起调节的物质:激素、CO2、H+、组织胺等化学物质(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传递方式:体液,主要指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和淋巴)
作用对象:相应的靶细胞或靶器官
单细胞和一些多细胞的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体液调节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反射弧迅速体液运输较缓慢较广泛比较长准确、比较局限短暂缩手反射甲状腺激素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
实例一:体温调节的平衡实例二: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低温正常体温高温血管_____,皮肤血流量_____,皮肤温度_____,散热量____。血管____,皮肤血流量_____,皮肤温度_____,散热量____。收缩减少下降减少舒张增加上升增加实例一:体温调节的平衡散热增加:汗腺分泌增
加,毛细血管舒张;
产热减少:肌肉、肝脏
等的产热减少。正常体温
(动态平衡)体温低于
正常体温下丘脑
感受到变化通过神经-体液调节
发出信息散热减少
产热增加散热增加
产热减少体温降低体温升高体温高于
正常体温散热减少:汗腺分泌减
少,毛细血管收缩;
产热增加:肌肉、肝脏
等的产热增加。
(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实例二: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饮水不足、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大脑皮层垂体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补充水分抗利尿激素肾小管、集合
管重吸收水分尿量细胞外液渗透压
下降细胞外液渗透压
下降减少(-)(+)(+)(-)四、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1、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课件17张PPT。第4节 免疫调节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医生们认为唯一的治疗方法就是进行骨髓移植手术。但是医学测试发现,“泡泡男孩”父亲、母亲和姐姐的骨髓都与他的骨髓不匹配,而医生们向全球徵求合适的骨髓干细胞供体的努力也毫无结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泡泡男孩”在泡泡里等待着,但希望慢慢变成了失望,为他治疗的医生也一个个离他而去。与世隔绝的压抑和孤寂随着他年龄的增长与日俱增。那些曾经把“泡泡男孩”案例称为医学史上的奇迹的人们开始反思并决定,不能再把一个活生生的孩子像实验用的小白鼠一样囚禁在牢笼里了! 1983年底,新任主治医生为“泡泡男孩”移植了姐姐凯瑟琳的骨髓干细胞,虽然两人的骨髓并不完全匹配。手术后,凯瑟琳骨髓内潜伏的致命病毒就侵入了他脆弱的身体,并肆意地大量繁殖,医生竭尽全力为他抢救也无济于事。最终,医生放弃了治疗,把“泡泡男孩”从禁锢了他12年的泡泡里抱了出来。他快死了,医生让他第一次暴露在空气中时,他说他看见雪花在舞蹈,而他口中的雪花只是尘埃······
最后的时刻——弥留的时刻——他母亲终于摸到了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1971年9月21日,大卫出生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顿市的圣鲁克医院。从出生那一刻起,他就生活在一个无菌透明的塑料隔离罩中,因为他患有一种极其罕见的疾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简称SCID)”。他的体内没有任何免疫系统,没有任何抵御细菌、病毒的能力。对他来说,泡泡外面的世界充满着致命的威胁,甚至连母亲一个充满疼爱的吻或者拥抱,都可能会给他带来可怕的后果。大部分患有“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的新生儿都在出生后不久夭折了。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胸腺、骨髓、脾、淋巴结、扁桃体淋巴细胞
(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 T细胞
(迁移到胸
腺中成熟)B细胞
(在骨髓
中成熟)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吞噬细胞等 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第一道防线人体的
三道防线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叫做抗原。 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质。三、第三道防线是怎样起作用的呢?1、认识抗原和抗体(1)抗原抗原的概念:举例:病原体、寄生虫、花粉、异型红细胞、异体组织、异种动物的血清等异物。(2)抗体抗体的概念:抗体的化学本质:蛋白质抗体的性质:特异性三、第三道防线是怎样起作用的呢?2、作用机制抗原进入人体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淋巴因子抗原、抗体结合产生
抗体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暴露抗原。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三、第三道防线是怎样起作用的呢?3、关于记忆细胞(1)伴随着效应T和浆细胞产生。(2)可在体内长期保留。(3)再次接触该抗原时,可直接分化为相应的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4)免疫能力更强。四、免疫失调1、过敏反应2、自身免疫性疾病3、免疫缺陷病艾滋病 效应 T 淋巴细胞(左)
与肿瘤细胞(右)密切接触五、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监控并清除体内部分衰老、损坏、癌变细胞。六、免疫学的应用免疫预防免疫治疗器官移植皮肤的保护作用 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 人体的皮肤和黏膜等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返回人体的防卫机制(第一道防线)溶菌酶的作用 吞噬细胞的作用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返回人体的防卫机制(第二道防线)返回 人体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人体的防卫机制(第三道防线)返回体液免疫浆细胞淋巴因子返回细胞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