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雁门太守行
李贺
1、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诗意。
2、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
3、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4、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重点:
5、赏析本诗艺术特色,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
教学目标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有所揭露、讽刺。善于熔铸辞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但也有刻意雕琢之病。有《昌谷集》。
作者简介
背景介绍:
中唐时期,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不服从朝廷。于是朝廷派兵讨伐,亦不能制止。河北诸镇为祸尤烈。河北易水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39年之长。此诗写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镇之间的战争状况。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表现爱国之情。
解题: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读诗味,感知音韵美
“紧张 壮烈”
“凝重 悲壮”
“凝重 悲壮”
“坚定 豪迈”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军似乌云压进城墙,城墙仿佛将要坍塌。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城欲摧:城墙仿佛将要坍塌。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
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角:军中号角。
燕脂:胭脂,色深红。此句中“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
请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赏析诗句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鼓皮,鼓声低沉,高扬不起来。
易水:河名,发源于河北易县。战国时荆轲《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临:抵达。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手操宝剑誓死保卫边疆!
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玉龙:指宝剑。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后四句写支援部队的活动。“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支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最后两句: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问题引导下的深入探究
1、全诗作者构思唐军的活动哪三幅画面?
白天,严阵以待;
黄昏,刻苦练兵;
中夜,奇袭敌营。
2、 描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
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
3、“黑云压城城欲摧”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渲染出怎样的氛围?现在常形容什么?
比喻把敌军压向边城比喻成黑云压城和夸张的手法。,
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局势的危急。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4、“压”字有什么作用?
5、三、四句分别从 和 两方面渲染了怎样的战地气氛?
苍凉悲壮的战地气氛
听觉
视觉
7、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8、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颜色鲜明、浓艳,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
“临易水”引用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的典故。
9、诗中引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作用?
表现将士们意气风发,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豪情。
“黄金台”引用燕昭王黄金台求天下奇才的典故。
表现将士们报效祖国视死如归的精神。
10、《雁门太守行》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这首诗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雁门太守行
首联:
敌军围攻,守卫森严
颔联:
号角满天,战斗残酷
颈联:
夜半偷袭,战斗又起
报效君王,甘愿身死
以色示物
以声感人
尾联:
《雁门太守行》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表现了战争的惨烈和守城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主题思想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