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第23课《孟子》三章 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件(共33张PPT)+素材+导学案+同步练习(原卷+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第23课《孟子》三章 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件(共33张PPT)+素材+导学案+同步练习(原卷+解析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6.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7 19:03:2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第10课《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同步练习(原卷)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郭( ) 兵革( )亩 米粟( ) 域( ) 畔( )
二、词语汇总
(一)解释下列的重点词语。
1.天时: ( ) 2.地利: ( )
3.人和: ( ) 4.三里之城: ( )
5.郭: ( ) 6.环(huán): ( )
7.池: ( ) 8.兵革: ( )
9.委: ( ) 10.去: ( )
11.故: ( ) 12.域: ( )
13.以: ( ) 14.固: ( )
15.国: ( ) 16.险: ( )
17.威: ( ) 18.得道者: ( )
19.失道者: ( ) 20.寡: ( )
21.之至: ( ) 22.畔: ( )
23.顺: ( ) 24.亲戚: ( )
(二)解释下列的通假字
“畔”通" ", 。
(三)解释下列的词类活用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四)解释下列的古今异义
1、城 古义:( ) 今义:( )
2、池 古义:( ) 今义:( )
3、委 古义:( ) 今义:( )
4、国 古义:( ) 今义:( )
5、亲戚 古义:( )
   今义:( )
6、去 古义:( ) 今义:( )
7、域 古义:( ) 今义:( )
8、是 古义:( ) 今义:( )
9、兵 古义:( ) 今义:( )
10、然而 古义:( ) 今义:( )
(五)解释下列的一词多义。
(1)利
天时不如地利:( ) 兵革非不坚利:( )
(2)之
三里之城:( ) 多助之至:( )
天下顺之:( ) 环而攻之而不胜:( )
(3)时
天时不如地利 :( ) 长风破浪会有时: ( )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 四时之景不同 :( )
(4)和
地利不如人和:( ) 春和景明:( )
(5)胜
环而攻之而不胜:( ) 予观夫巴陵胜状:( )
日出江花胜红火:( )
(6)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固以怪之矣:( )
(7)亡
亡羊补牢:( ) 国恒亡:( )
(8)城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 城非不高也:( )
(9)而
环而攻之而不胜:( ) 委而去之:( )
环而攻之而不胜:( )
三、知识积累与运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夫环而攻之( ) (2)池非不深也( )
(3)兵革非不坚利也( ) (4)委而去之( )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限制。
B.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C.多助之至 至:到达。
D.至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 B.然而不胜者/得道者多助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之所顺 D.寡助之至/天下顺之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B.环而攻之而不胜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以天下之所顺
5.下列句中“而”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委而去之 博学而笃志 B.学而不思则罔 康肃笑而遣之
C.环而攻之而不胜 出淤泥而不染 D.夫环而攻之 人不知而不愠
6.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天时/不如/地利 B.环而攻之/而不胜
C.故/君子/有不战 D.战必胜/矣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短小的议论文,采用的是总起分承、最后总结的结构方式。作者抓住论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语言做扼要的论证,观点鲜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
B.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C.本文的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把战争比作治国的道理。
D.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很强的说服力。
8.名句默写。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        ,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文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的句子是:        ,        。
(4)日本右翼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材,结果招致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话“       ,        ”。
(5)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
(6)文中表明“战必胜”的条件的句子是:        。
9.填空。
(1)孟子,名     ,字     ,     时期     家,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有“    ”之称。他继承并发扬了     (人名)的思想,与之并称为“     ”。
(2)本文选自《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全文主要阐述了孟子                  的政治主张。
四、阅读理解
(一)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大道之行也》)
(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丙)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②然问曰:‘天下恶乎定?③’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④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⑤矣。天油然⑥作云,沛然⑦下雨,则苗浡然⑧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⑨,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⑩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 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
(注释)①梁襄王:即魏襄王,魏惠王的儿子,前318-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②卒:通“猝”,突然。③天下恶乎定: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④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归附。⑤槁:枯槁。⑥油然:云浓厚地聚拢起来的样子。⑦沛然:盛大的样子。⑧浡(bó)然:兴起或旺盛的样子。⑨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⑩领:即脖子。 由:通“犹”。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及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诚如是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寡助之至 大道之行
C.货恶其弃于地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D.然而不胜者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古今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B.诚宜开张圣听
C.沛然谁能御之 D.池非不深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其如是,孰能御之?
4.选文(乙)(丙)都表现了孟子重要的政治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你选择初中学过的与此主张相关的一个文言篇目,简要分析这一主张是如何体现的。
5.实现大同社会需要一代代人不断地为之奋斗。请你结合下面材料的内容,谈谈作为新时代中学生,怎样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材料)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正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每一项事业,不论大小,都是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这是永恒的道理。
(选自《习近平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二)(2021年山东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乙)政①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②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③,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④之。……故从其四欲⑤,则远者自亲⑥;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⑦者,政之宝也。
(节选自《管子·牧民·四顺》)
【注释】①政:政令。②佚乐:使……安乐。③危坠:危亡。④生育:使……生养繁息。⑤欲:欲望,⑥亲:亲近。⑦予之为取:给予就是索取,即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腰白玉之环
B.池非不深也 南冥者,天池也
C.委而去之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D.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环而攻之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钱覆其口
C.民恶贫贱,我富贵之 前人之述备矣
D.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 不效,则治臣之罪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9.两文都围绕“民心”展开议论,甲文强调(1)“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比“天时””地利”更重要、乙文认为(2)“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就可以赢得民心。“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启示我们:一切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亲民要有真感情,爱民要有真措施,利民要有真成效。(3)甲文中的________主张与“执政为民”思想是相通的?
(三)阅读下列短文 ,回答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上(汉文帝)下诏赐民十二租税之半。明,遂除民田之租税。即位二十三,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①!”慎夫人②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其后七十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③廪庾④尽满,而府库余财。
——《汉书·食货志上》
(注释)①何以台为:还要露台干什么呢!②慎夫人:汉文帝的宠妃,在宫中与皇后平起平坐。③都鄙:京城和边邑,借指全国。④廪庾:粮仓。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池非不深也 ( ) (2)寡助之至( )
(3)服御无所增益( ) (4)国家亡事( )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而府库余财 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以示敦朴
C.天下顺之 中人十家之产也 D.故君子有不战 故渔者歌曰
12.翻译下列句子。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
13.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尝 欲 作 露 台 召 匠 计 之 直 百 金
14.用自己的话说说汉文帝治国的做法是什么?这做法体现了(甲)文中孟子所提倡的什么主张?
(1)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第10课《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同步练习(解析卷)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郭(guō) 兵革(gé)亩 米粟(sù) 域(yù) 畔(pàn)
二、词语汇总
(一)解释下列的重点词语。
1.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3.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
5.郭:外城。
6.环(huán):包围。
7.池:护城河。
8.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9.委:抛弃。
10.去:离开。
11.故: 所以。
12.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13.以: 凭借。
14.固:使......巩固。
15.国:国防。
16.险:险要的地理环境。
17.威:威服,威慑。
18.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
19.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20.寡:少。
21.之至:到达极点。
22.畔:通"叛",背叛。
23.顺: 归顺,服从。
24.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二)解释下列的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
(三)解释下列的词类活用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四)解释下列的古今异义
1、城 古义:城墙 今义:城市
2、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水池
3、委 古义:放弃 今义:委屈、不甘心
4、国 古义:国防 今义:国家
5、亲戚 古义: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
6、去 古义:离开 今义:往、到
7、域 古义:界限,限制 今义:地域
8、是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9、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10、然而 古义:这样却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五)解释下列的一词多义。
(1)利
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利:锐利
(2)之
三里之城:的,助词 多助之至:到
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代指这座城
(3)时
天时不如地利 :气候,时令 长风破浪会有时: 时机,机会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代,朝 四时之景不同 :季度,季节
(4)和
地利不如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春和景明:和煦
(5)胜
环而攻之而不胜:取胜 予观夫巴陵胜状: 美好,美妙
日出江花胜红火:胜过,超过
(6)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顽固
固以怪之矣:原来,本来
(7)亡
亡羊补牢:丢失 国恒亡:灭亡
(8)城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
(9)而
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转折 委而去之:连词,表顺承
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修饰
三、知识积累与运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夫环而攻之( ) (2)池非不深也( )
(3)兵革非不坚利也( ) (4)委而去之( )
【答案】
(1)围 (2)护城河 (3)泛指武器装备 (4)离开
【解析】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限制。
B.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C.多助之至 至:到达。
D.至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实词理解,C选项中“至”是极点的意思,所以答案选C。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 B.然而不胜者/得道者多助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之所顺 D.寡助之至/天下顺之
【答案】C
【解析】C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凭借”之意。A前者表转折,后者承接。B前者“……的原因”,后者“……的人”。D前者助词,后者代词。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B.环而攻之而不胜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以天下之所顺
【答案】B
【解析】 B B项中的“之”是代词,其他三项中的“之”均为助词。
5.下列句中“而”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委而去之 博学而笃志 B.学而不思则罔 康肃笑而遣之
C.环而攻之而不胜 出淤泥而不染 D.夫环而攻之 人不知而不愠
【答案】C
【解析】 C A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B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C项,连词,表转折。D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6.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天时/不如/地利 B.环而攻之/而不胜
C.故/君子/有不战 D.战必胜/矣
【答案】D 
【解析】正确的朗读节奏应为“战/必胜矣”。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短小的议论文,采用的是总起分承、最后总结的结构方式。作者抓住论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语言做扼要的论证,观点鲜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
B.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C.本文的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把战争比作治国的道理。
D.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很强的说服力。
【答案】C
【解析】C.阐述错误,文章运用的是类比论证的方法。
8.名句默写。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        ,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文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的句子是:        ,        。
(4)日本右翼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材,结果招致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话“       ,        ”。
(5)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
(6)文中表明“战必胜”的条件的句子是:        。
【答案】(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寡助之至 (3)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4)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5)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6)得道者多助
9.填空。
(1)孟子,名    ,字    ,    时期    家,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有“    ”之称。他继承并发扬了    (人名)的思想,与之并称为“    ”。
(2)本文选自《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全文主要阐述了孟子                的政治主张。
【答案】(1)轲 子舆 战国 思想 儒家 亚圣  孔子 孔孟
(2)孟子·公孙丑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
四、阅读理解
(一)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大道之行也》)
(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丙)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②然问曰:‘天下恶乎定?③’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④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⑤矣。天油然⑥作云,沛然⑦下雨,则苗浡然⑧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⑨,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⑩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 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
(注释)①梁襄王:即魏襄王,魏惠王的儿子,前318-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②卒:通“猝”,突然。③天下恶乎定: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④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归附。⑤槁:枯槁。⑥油然:云浓厚地聚拢起来的样子。⑦沛然:盛大的样子。⑧浡(bó)然:兴起或旺盛的样子。⑨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⑩领:即脖子。 由:通“犹”。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及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诚如是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寡助之至 大道之行
C.货恶其弃于地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D.然而不胜者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古今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B.诚宜开张圣听
C.沛然谁能御之 D.池非不深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其如是,孰能御之?
4.选文(乙)(丙)都表现了孟子重要的政治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你选择初中学过的与此主张相关的一个文言篇目,简要分析这一主张是如何体现的。
5.实现大同社会需要一代代人不断地为之奋斗。请你结合下面材料的内容,谈谈作为新时代中学生,怎样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材料)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正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每一项事业,不论大小,都是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这是永恒的道理。
(选自《习近平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答案】
1.B
2.C
3.(1)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2)如果像这样,谁又能阻挡得了呢?
4.以民为本,推行仁政或施行仁政。
示例:《曹刿论战》中,鲁庄公能取信于民,最终以少胜多,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示例:《陈涉世家》中,秦二世实行暴政,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
5.①脚踏实地(实干)②知行合一(严格按照答案给分)
【解析】
1.A. 都译为:确实;B.到/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都译为:在;D.都译为:然而。故选B。
2.A.独:古义,老而无子的人;今义:单一。B.开张:古义,扩大;今义:新建的商店开始营业。C.御:古义,抵挡;今义,抵挡。D.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故选C。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①句中重点词:与,同“举”,选拔。修,培养。句意为:(人们)把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选举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②句中重点词:其,助词,相当于如果。孰,谁。句意:像这样的话,谁能够阻止它呢?
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结合“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和“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可知,【乙】【丙】都表现了孟子“以民为本,推行仁政”的政治主张。例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通过议论,论述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中心论点,强调了民贵、人和的重要。“民贵”即“以民为本”,“人和”实际上就是“仁政”。“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其中“得道”的意思是指得“治国之道”,即指行仁政。孟子认为,在赢得战争的所有条件中,“民心向背”是至关重要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谓“人和”,主要是指内部团结,人心所向。行仁政便是得道,得道即可人和,拥护的人便多,以至于天下归顺。
5.本题考查阅读感悟。结合“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一句概括作答即可。
【译文】
甲: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不是为了占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叫做理想社会。
乙:
孟子说:“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重要),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人心所向、上下团结(重要)。 周围三里的城,七里高的,(敌人)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敌人既然)围起来攻打它,必定有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的条件;但是还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守城的)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不是不锐利,装备盔甲不是不坚固,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抛弃城池离开了它,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限制百姓的流动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界线,巩固国防不能依靠山川河流的险要,在天下建立威信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坚固锐利。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达到极点,(连)骨肉至亲(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达到极点,天下的人都会服从他。凭借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被骨肉至亲背叛的人。所以得道的君子有不去打仗就罢了,若进行战争,则必定胜利。
丙:
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谁会归附他呢?’“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
(二)(2021年山东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乙)政①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②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③,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④之。……故从其四欲⑤,则远者自亲⑥;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⑦者,政之宝也。
(节选自《管子·牧民·四顺》)
【注释】①政:政令。②佚乐:使……安乐。③危坠:危亡。④生育:使……生养繁息。⑤欲:欲望,⑥亲:亲近。⑦予之为取:给予就是索取,即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腰白玉之环
B.池非不深也 南冥者,天池也
C.委而去之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D.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环而攻之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钱覆其口
C.民恶贫贱,我富贵之 前人之述备矣
D.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 不效,则治臣之罪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9.两文都围绕“民心”展开议论,甲文强调(1)“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比“天时””地利”更重要、乙文认为(2)“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就可以赢得民心。“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启示我们:一切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亲民要有真感情,爱民要有真措施,利民要有真成效。(3)甲文中的________主张与“执政为民”思想是相通的?
【答案】
6.C
7.D
8.(1)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2)由此可知,“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是治国的法宝。
9. 人和 从其四欲 施行仁政(“得道")。
【解析】
6.A.环:包围,围绕/环形的玉;B.池:护城河/池塘;C.委:都是“舍弃”的意思;D.从:顺从,听从/跟从,跟随;故选C。
7.A.而:表顺承,且/表转折,却;B.以:介词,凭借/介词,用; C.之:代词,他们/助词,的;D.则:都是“连词,那么”;故选D。
8.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寡(少)、畔(同‘叛’)、顺(顺从)”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故(所以)、予之为取者(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宝(法宝)”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9.(1)从甲文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知,其所强调的“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
(2)从乙文中的“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故从其四欲”可知,“从其四欲”就可以赢得民心。
(3)甲文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而要做到“人和”,就要实施“仁政”,这也正是孟子的思想。
参考译文:
【甲】孟子说:“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团结。”(比如有一座城)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敌人)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敌人)包围并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但是不能取胜的原因,这是因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又比如另外一座城)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士兵们的)武器不是不锐利, 盔甲并不是不坚固,粮食不是不充足;守城的士兵们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势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团结。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界线,巩固国防不能只靠山川地势的险要,在天下建立威信不能只靠锐利的兵器。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越多,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越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连天下的人都会服从他。凭着天下人都顺从的条件去攻打连亲属都会背叛的君主。所以得道的君子有不战之时,若进行战争,就必定胜利。
【乙】政令所以能推行,在于顺应民心;政令所以废弛,在于违背民心。人民怕忧劳,我便使他安乐;人民怕贫贱,我便使他富贵;人民怕危难,我便使他安定;人民怕灭绝,我便使他生育繁息。因此,满足上述四种人民的愿望,疏远的自会亲近;强行上述四种人民厌恶的事情,亲近的也会叛离。由此可知,“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这个原则,是治国的法宝。
(三)阅读下列短文 ,回答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上(汉文帝)下诏赐民十二租税之半。明,遂除民田之租税。即位二十三,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①!”慎夫人②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其后七十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③廪庾④尽满,而府库余财。
——《汉书·食货志上》
(注释)①何以台为:还要露台干什么呢!②慎夫人:汉文帝的宠妃,在宫中与皇后平起平坐。③都鄙:京城和边邑,借指全国。④廪庾:粮仓。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池非不深也 ( ) (2)寡助之至( )
(3)服御无所增益( ) (4)国家亡事( )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而府库余财 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以示敦朴
C.天下顺之 中人十家之产也 D.故君子有不战 故渔者歌曰
12.翻译下列句子。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
13.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尝 欲 作 露 台 召 匠 计 之 直 百 金
14.用自己的话说说汉文帝治国的做法是什么?这做法体现了(甲)文中孟子所提倡的什么主张?
(1)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1)护城河 (2)极点 (3)增加 (4)同“无”没有
11.D
12.(1)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我继承了先帝留下来的宫室,时常担心有辱于先帝。
13.尝 欲 作 露 台/ 召 匠 计 之/ 直 百 金。
14.做法:汉文帝减轻百姓赋税,节省宫廷开支。 主张:施行仁政
【解析】
10.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应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其中,“池”指的是“护城河”,“亡”是通假字,同“无”,没有的意思。
11.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A.而:表示修饰/表示递进;B.以:凭借/来;C.之:代词/结构助词,的;D.故:所以/所以;故选D。
12.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字意思:域,限制;以,凭借;封,划定;国,国防;威,威服;恐,担心、害怕。
点睛: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具体的方法是: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做到词达句顺。
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句子意思是:曾经想造一座露台,召集工匠计算,造价要白银百两。根据句子意思划分节奏即可。
1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文章主旨的能力。甲文的观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其实也就是“施行仁政”。乙文中汉文帝治国的一些做法,如“遂除民田之租税”“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以示敦朴,为天下先”,都是在施行仁政。据此分析可概括作答。
(甲)选自《孟子》 作者:孟子 年代:战国
(乙)选自《汉书》 作者:班固 年代:东汉
【译文】
(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乙)汉文帝下诏赏赐百姓十二年租税的一半。第二年,免除百姓农田的租税。在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没有任何增加。文帝曾经想造一座露台,召集工匠计算,造价要白银百两。汉文帝说:“白银百两,相当于十户一般人家的家产了。我继承了先帝的宫室,常常担心使他蒙羞,我还要露台做什么呢?”慎夫人衣服不拖地,蚊帐没有刺绣,用来表示俭朴,为天下人的表率……这以后七十年,国家没有大事发生,除非遇到水灾旱灾,老百姓自给自足,全国粮仓都是满的,府库里面都是多余的钱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第23课《孟子》三章之《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的文学常识。
2.通过朗读、默读、品味、批注等方法来理解作品的内涵,并背诵课文。
3.通过反复诵读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结合实际体会“人和”和“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
1.朗读背诵课文,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主要观点。
2.积累文言知识,学习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学习难点】
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学习时间】 1课时
【知识链接】
1.有关作者: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主张实行“仁政”,推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孟子》现存“内书”七篇。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人民生活十分痛苦。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呼吁各国重视人民的作用;强烈反对不义战争,宣扬“仁政”“王道”,并将这一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发“仁心”上。
【知识结构】
【自主学习】
读课文,读准字音,扫清字词障碍。尝试用现代文翻译全文。
【自主突破】
文学常识填空。
《富贵不能淫》选自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他是______时期著名的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_________家,是__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被称为“ ”。
2.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丈夫之冠也( ) 往之女家( ) 妾妇之道( ) 富贵不能淫(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富贵不能淫 __________ (2)贫贱不能移 __________
(3)威武不能屈 __________ (4)往之女家 __________
(5)以顺为正者____________ (6)与民由之____________
(7)独行其道_________ (8)是焉得为大丈夫乎_______ ________
翻译下列句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 春秋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 亚圣
guàn rǔ qiè yín
(1)惑乱,迷惑 (2)动摇 (3)使屈服 (4)通“汝”你 (5)准则、标准 (6)遵循 (7)道路,方法 (8)这 怎么,哪里
(1)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 才叫做大丈夫。
(2)(君主)一生气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3)(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道上。
(4)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合作探究】
5.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6.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可列举文天祥、鲁迅、项羽等典型例子。
7.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8.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谈不上是大丈夫。
9.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10.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看法?谈谈你对这篇课文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富贵不能淫》这篇短文语言幽默含蓄,讽刺深刻尖锐。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由此来讽刺公孙衍、张仪之流不以正义为标准,而是以顺从为原则臣服于君权,是在行“妾妇之道”。文中还运用了排比句式,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如文中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些句子读来气势磅礴,铿锵有力,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后者更是成为千古名句。
11.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怎样做才能成为真正的大丈夫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孟子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样做了以后,再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这样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
【拓展延伸】
12.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0.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13.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具有“大丈夫”精神的代表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课堂检测】
1.注音或写汉字
夫( )环而攻之 域( )民 畔( )之 gu ( )助
亲qī( ) 米sù( ) 封jiāng( )
2.填空
⑴孟子,名 , 时期思想家,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是 的著作。
⑵夫环而攻之, ,然而不胜者, 。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⑷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 。
3.下列句中朗读停顿标示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
B.必有|得天时|者矣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解释加点词语
⑴七里之郭( ) ⑵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
⑶委( )而去之 ⑷固( )国不以山溪之险
⑸亲戚畔( )之。
5.翻译下列句子
⑴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⑴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4分)
夫环而攻之 环:( ) ②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 )
委而去之 去:( ) ④寡助之至 至:( )
⑵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 ②委而去之
B.者 ①然而不胜者 ②得道者多助
C.以 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②以天下之所顺
D.之 ①寡助之至 ②天下顺之
⑶请将文中画线句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fú yù pàn 寡 戚 粟 疆
2.⑴轲 战国 儒 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⑵必有得天时者矣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⑷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
3.C(A.天时|不如|地利B.必|有得|天时者矣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⑴外城⑵这⑶放弃⑷巩固⑸同“叛”,背叛
5.⑴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⑵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6.⑴①包围②武器③离开④极点
⑵C(A.①表转折②表承接B.①…的原因②…的人C.①凭借②凭借D.①到②他)
⑶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⑷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背诵课文。
2.把全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3张PPT)
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孟子
第六单元
第23课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新课导入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他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仁政主张,但在称霸的战国时代他的仁政思想并没有得以推行,可是他的“民贵君轻"思想工作和行王道、施仁政的主张依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经典美文。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的文学常识。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2.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肋”的含义,结合实际体会“人和”和“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主张实行“仁政”,推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其言论汇编在《孟子》一书中。
写作背景
本章及后面的两章均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分别出自《公孙丑下》《滕文公下》和《告子下》。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时,各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庖(páo)有肥肉,厩(jiù)有肥马而人民却“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xù)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的作用,主张施行 “仁政”“王道”。
知识链接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有关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其特点包括:①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②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预习检查
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七里之郭( ) 米粟( )
域( )民 亲戚畔( )之
guō


pàn
整体感知
点我放课文朗读
听读课文,把握字音、重音、停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这样却不能取胜,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
疏通文意
有利于作战
的气候条件
及,比得上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指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内城
外城
包围
句首语气词
得到,获得
这样却。
表修饰
表转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
(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
疏通文意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墙。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
坚硬锋利
泛指粮食
放弃
离开
表顺承
不是
充足
疏通文意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所以,因此
凭借,依靠
巩固
险要
震慑,威慑。
锋利,锐利
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名动用,限制
划定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要么不作战,(如果)作战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疏通文意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极点。
同“叛”, 背叛
指能行仁政的君主
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归顺,服从
所以
凭借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取得胜利
文言知识归纳
畔(pàn),通“叛”,背叛。
通假字
古今异义
委而去之( )
( )
七里之郭( )
池非不深也( )
古义:放弃;今义:委托。
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文言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三里之城( )
多助之至( )
天下顺之( )
环而攻之而不胜( )
亲戚之所畔( )
夫环而攻之( )

的,助词

代词,指得道者。
代词,代指这座城。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代词,它,指“三里之城”
文言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天时不如地利( )
兵革非不坚利也( )
形容词,有利
形容词,锋利,锐利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
城非不高也( )

内城
城墙
文言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环而攻之而不胜( )
委而去之( )
环而攻之而不胜( )
然而不胜者( )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转折,“却”
文言知识归纳
词类活用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合作探究
1、本文就战争问题展开论述,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最重要的是什么?孟子关于战争胜负的观点是什么?
天时
地利
人和
最重要的是
孟子的观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合作探究
2、为了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提出的?
②城高兵利粮足不守
①环而攻城不胜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从攻的角度
从守的角度
合作探究
3、作者写“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这组句子构成排比句,从防御一方虽“地利”却“委而去之”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气势强烈,强调“人和”的重要性,有利表现中心。
合作探究
4、在文章第四段中三个“不以”句形成排比,进一步说明了什么道理?这三个句子的顺序能否改变?为什么?
三个排比,气势强烈。从“域民”到“固国”再到“威天下”是治国的三个阶段,必须将前一个阶段的事情做好,才有可能实现后一个目标,是逐层深入地说理,它们之间是递进关系,因此不能改变顺序。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有利表现中心,从而得出文章结论。
合作探究
5、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对比论证
运用战例,分别从攻和守的角度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
将“得道者多助”与“失道者寡助”进行对比,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与“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进行对比,强调了“得道”的重要性。
举例论证
合作探究
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都是作者的观点,哪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为什么?
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原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由这个中心论点一步一步推出的,它反过来又可以论证中心论点 “人和”的重要。因此,“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
合作探究
7、孟子写作此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论述战争的胜败要素吗?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什么呢?
不是!作者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劝诫当时的统治者在治国的过程当中认识到“人和”的重要,认识到“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论述范围由战争而扩大到治国。
文章主旨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论证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根本条件为是否施行“仁政”,从而阐明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拓展延伸
你认为 孟子的观点在现代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 请举例说明。
孟子的这一主张,说明不管是打仗、治国还是做任何事情,都要顺应民心,合乎正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失去民心,注定是要失败的。
课堂检测
1.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天时/不如/地利 B.环而攻之/而不胜
C.故/君子/有不战 D.战必胜/矣
【解析】正确的朗读节奏应为“战/必胜矣”。
D
课堂检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
B.然而不胜者 得道者多助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以天下之所顺
D.寡助之至 天下顺之
【解析】C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凭借”之意。A前者表转折,后者承接。B前者“……的原因”,后者“……的人”。D前者助词,后者代词。
C
课堂检测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短小的议论文,采用的是总起分承、最后总结的结构方式。作者抓住论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语言做扼要的论证,观点鲜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
B.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C.本文的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把战争比作治国的道理。
D.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很强的说服力。
C
【解析】C阐述错误,文章运用的是类比论证的方法。
论证
得道者多助,天下顺之
失道者寡助,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结论
战争
攻方得天时而不胜
守方得地利而不胜
治国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施行“仁政”
(反面论证)
排比
(对比论证)
板书设计
战争需要“人和”
治国需要“人和”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讲道理、类比论证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