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科学 一年级下册 1.7认识一袋空气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科学 一年级下册 1.7认识一袋空气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8-28 10:14: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教学标题:我们周围的物体
课时教学主题:认识一袋空气
教师姓名 教材 无
设计时间 2022.4.2 教学时间 35min
课型 实验探究课 课时 1课时
学生班级 小学一年级 学生人数 25人
学情分析 经过本单元前6课的学习,学生从关注周围的物体开始,逐渐学会用适当的词汇描述周围的事物,逐渐形成描述物体特征的能力,形成了对物体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已经学会了对物体轻重、形状等属性的描述,在本单元卡站了对水这一物质的探究,掌握了通过比较认识物体特征的研究方法。本课将试着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研究方法,用科学词汇从不同方面描述另一类物体“空气”的特征。
学习方法 (一)观察描述(二)实验探究(三)记录并比较结果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目标 1.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与木块、水相比,空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二、科学探究目标 1.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 2.空气的一些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描述的。 三、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学生对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2.学生意识到可以利用所学的方法研究未知事物。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五、习惯目标 1.培养学生善思考、爱思考的习惯; 2.学会讨论过程中应有序发言,认真倾听,准确表达; 3.勤动手,认真记录,大胆创作。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与其他物体相比有不同的特征,也有相同的特征 难点: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是可以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探究。
学科渗透
语文
教学材料与用具
透明塑料袋、活动手册等
评价方式
小组合作与讨论、口头表扬
教学活动设计
环节一:引入聚焦用时:5min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引入,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都有科学存在。教师1教师2学生1.你见过这些场景吗?黄沙漫天,沙尘暴席卷整个城市。 2.沙尘暴天气时的空气为什么是黄色的?1.介绍北方的沙尘暴天气,对比南北方的差异。学生通过对比感受不同地区的天气差异。 1.积极参与课堂,思考并回答,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回答。 环节二:聚焦用时:3min设计意图:教师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进行探查,引导学生回忆,总结出利用感官或借助一些简单的工具进行对比观察的方法。引出今天研究的主题-空气。教师1教师2学生1.沙尘暴天气下空气与正常空气有什么不同?正常的空气是什么样的? ——认识空气 1.引导学生发言,纠正表达。维持课堂纪律。 1.预测不同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积极思考并举手发言。环节三:探究与讨论用时:20min设计意图:教师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进行探查,引导学生回忆,总结出利用感官或借助一些简单的工具进行对比观察的方法。引出今天研究的主题-空气。教师1教师2学生一、观察空气实验: 1.预测-说一说我的看法 观察描述方法回顾 2.开展实验 ——说一说我的实验计划 ——动手开展实验 ——完成记录单 二、小组讨论及总结交流 1.实验过程 如何收集? 用什么方法观察空气? 实验记录单包含哪些内容? 得到什么结论? 2.结论 说一说空气的特点引导学生发言,纠正表达。维持课堂纪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预测的特征 板书实验方法:①收集空气②观察空气③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④分析结果 4.发布课后挑战:找一找:谁和空气一样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固定性状。它还有什么特征?预测,根据学过的物体的特征来描述空气的特征 思考如何开展实验 掌握实验方法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能够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述。环节四:课堂小结用时:7min设计意图:提醒学生进行科学学习方法的整理,持续培养科学学习习惯。教师1教师2 学生1.请学生总结分享今天学到了什么。 2.学生完善活动手册。 3.希望同学们今后能用今天所学到的方法去观察其他的物体。1.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我们还学习了科学的观察方法。 3.巡视学生,帮助指导学生完善活动手册。1.和老师及上台的同学一起总结回顾本节课的探究过程和结果,并根据板书及所学内容,认真完成活动手册的记录。
板书设计 认识空气 实验方法:①收集空气②观察空气③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④分析结果 空气特征:没有颜色 透明 没有气味 没有固定形状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谁和空气一样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固定性状。它还有什么特征?
总结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