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第23课《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步练习(原卷+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第23课《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步练习(原卷+解析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8 20:35: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第23课《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同步练习(原卷)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畎亩(   )   胶鬲(   )   曾益(   )   百里奚(   )
傅说(   ) 拂士(   ) 行拂乱(   ) 空乏其身(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而后作             (2)人恒过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4)而后喻 
(5)所以动心忍性          (6)征于色 
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C.曾益其所不能 D.入则无法家拂士
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舜/发于/畎亩之中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5.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先苦其心志 行拂乱其所为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出淤泥而不染
C.舜发于畎亩之中 宋何罪之有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贤于材人远矣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入则无法家拂士  行拂乱其所为 B.管夷吾举于士 入则无法家拂士
C.死于安乐 安居而天下熄 D.而后喻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空乏其身    人不堪其忧 B.舜发于畎亩之中 与民由之
C.舜发于畎亩之中 于我如浮云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择其善者而从之
8.下列对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的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B.文章先列举实例,再依据实例讲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C.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论点是一致的。
9.填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文中主要阐述了孟子        的人才观。
(2)本文中,从内外两方面阐明国家走向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        。
(3)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认为,一个人经过磨难砥砺的益处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入则无法家拂士      行拂乱其所为
B.管夷吾举于士 入则无法家拂士
C.死于安乐 安居而天下熄
D.而后喻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1.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空乏其身         人不堪其忧
B.舜发于畎亩之中 与民由之
C.舜发于畎亩之中 于我如浮云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择其善者而从之
12.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孟子的许多思想一直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请你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题目。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吏,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云。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苦其心志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至于鄙 (4)卒得反国云
1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喟然叹曰
B.被服以立      以我酌油知之
C.故宋昭公亡而能悟  温故而知新
D.孙叔敖举于海    至于鄙
16.翻译下面的句子。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结合甲、乙两文,概括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甲文运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    ,接着提出了“承担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推论,最后概括出“         ”的中心论点。乙文宋昭公悟出了                 的道理。
(三)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问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限制 B.寡助之至 至:极点
C.管夷吾举于士 士:狱官 D.必先苦其心志 苦:痛苦
2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B.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其如土石何
C.多助之至 已而之细柳营
D.以天下之所顺 自康乐以来
21.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B.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感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C.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译文】凭借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
D.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能与之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常常容易灭亡。
2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段举攻城不胜和守城弃逃的例子,目的在于启发君主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
B.孟子在这里说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个人,而是指一国之君,一国之君既是战争的总指挥,也是政治上的领袖。
C.乙文在论述人才的造就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句在第一段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语言运用
23.学完本文以后,你班开展了一次主题为“逆境与顺境”的辩论会。甲方认为:逆境出人才。乙方认为:顺境出人才。请分别就甲、乙双方的观点,分别写一段辩论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第23课《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同步练习(解析卷)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畎亩(   )   胶鬲(   )   曾益(   )   百里奚(   )
傅说(   ) 拂士(   ) 行拂乱(   ) 空乏其身(   )
【答案】quǎn ɡé zēng xī yuè bì fú kòng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而后作             (2)人恒过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4)而后喻 
(5)所以动心忍性          (6)征于色 
【答案】(1)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2)犯错误。 (3)选拔、任用。(4)了解、明白。(5)使……坚忍起来。(6)征验、表现。
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C.曾益其所不能 D.入则无法家拂士
【答案】A 
【解析】B项,“衡”同“横”;C项,“曾”同“增”;D项,“拂”同“弼”。
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舜/发于/畎亩之中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答案】A
【解析】 A项正确划分应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5.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先苦其心志 行拂乱其所为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出淤泥而不染
C.舜发于畎亩之中 宋何罪之有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贤于材人远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项,“其”:都是代词,都指代“将接受大任的人”;B项“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C项,“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不译,宾语前置标志;D项,“于”:介词,“给”;介词,表比较,“比”。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入则无法家拂士  行拂乱其所为 B.管夷吾举于士 入则无法家拂士
C.死于安乐 安居而天下熄 D.而后喻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答案】D 
【解析】A项,同“弼”,辅佐;违背。B项,狱官;贤士。C项,安逸;安静。D项,都是“之后”的意思。
7.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空乏其身    人不堪其忧 B.舜发于畎亩之中 与民由之
C.舜发于畎亩之中 于我如浮云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择其善者而从之
【答案】 D 
【解析】A项,人称代词,他的;指示代词,那,那些。B项,助词,的;代词,代正道。C项,介词,在;介词,对于。D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顺承。
8.下列对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的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B.文章先列举实例,再依据实例讲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C.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论点是一致的。
【答案】C 
【解析】C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说明了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也就是“生于忧患”的道理。
9.填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文中主要阐述了孟子        的人才观。
(2)本文中,从内外两方面阐明国家走向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        。
(3)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认为,一个人经过磨难砥砺的益处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才要在困境中磨炼造就
(2)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解析】默写古诗文首先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是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第三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默写时,要注意易错的字形。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入则无法家拂士      行拂乱其所为
B.管夷吾举于士 入则无法家拂士
C.死于安乐 安居而天下熄
D.而后喻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答案】D 
【解析】A项,同“弼”,辅佐;违背。B项,狱官;贤士。C项,安逸;安静。D项,都是“之后”的意思。
11.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空乏其身         人不堪其忧
B.舜发于畎亩之中 与民由之
C.舜发于畎亩之中 于我如浮云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择其善者而从之
【答案】 D 
【解析】A项,人称代词,他的;指示代词,那,那些。B项,助词,的;代词,代正道。C项,介词,在;介词,对于。D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顺承。
12.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客观因素:艰苦环境的磨炼。主观因素:知错能改,有困惑、思虑阻塞时能想出解决办法,并付诸实践。
13.孟子的许多思想一直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请你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①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②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③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居安思危。
(二)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题目。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吏,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云。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苦其心志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至于鄙 (4)卒得反国云
【答案】(1)使……痛苦。 (2)同“横”,梗塞、不顺。 (3)边境,边远的地方。 (4)最终。
1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喟然叹曰
B.被服以立      以我酌油知之
C.故宋昭公亡而能悟  温故而知新
D.孙叔敖举于海    至于鄙
【答案】C 
【解析】A项,这样;……的样子。B项,连词,表修饰;介词,凭借。C项,连词,表顺承。D项,介词,从;与“至”连用,表示“到”。
16.翻译下面的句子。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2)朝内朝外我都听不到我的过失,因此到了这个地步!
17.结合甲、乙两文,概括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谄谀者众”;②无“法家拂士”。
18.甲文运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    ,接着提出了“承担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推论,最后概括出“         ”的中心论点。乙文宋昭公悟出了                 的道理。
【答案】列举事例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要听信忠言,不能被身边人的阿谀奉承蒙蔽双眼
(三)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问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限制
B.寡助之至 至:极点
C.管夷吾举于士 士:狱官
D.必先苦其心志 苦:痛苦
2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B.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其如土石何
C.多助之至 已而之细柳营
D.以天下之所顺 自康乐以来
21.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B.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感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C.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译文】凭借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
D.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能与之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常常容易灭亡。
2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段举攻城不胜和守城弃逃的例子,目的在于启发君主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
B.孟子在这里说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个人,而是指一国之君,一国之君既是战争的总指挥,也是政治上的领袖。
C.乙文在论述人才的造就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句在第一段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答案】
19.D 20.C 21.B 22.A
【解析】
1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D.有误,“必先苦其心志”的意思是“一定先要使他内心痛苦”,“苦”在这里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痛苦”;故选D。
20.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A.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连词,表示顺承关系,不同;B.代词,他的/加强反问语气,不同;C.动词,到/动词,到,相同;D.介词,用/连词,表示从过去某个时候起到现在,不同;故选C。
21.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B.有误,“使他的内心受到感动”翻译不准确,应译作: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故选B。
22.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
A.有误,“启发君主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理解错误,甲段举攻城不胜和守城弃逃的例子,目的在于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故选A。
【译文】
【甲】: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重要),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人心所向、上下团结(重要)。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敌人)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敌人既然)围起来攻打它,必定有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的条件;但是还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守城的)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不是不锐利,装备盔甲不是不坚固,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抛弃城池离开了它,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限制百姓的流动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界线,巩固国防不能依靠山川河流的险要,在天下建立威信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坚固锐利。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达到极点,(连)骨肉至亲(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达到极点,天下的人都会服从他。凭借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被骨肉至亲背叛的人。所以得道的君子不去打仗就罢了,若进行战争,则必定胜利。
【乙】: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三、语言运用
23.学完本文以后,你班开展了一次主题为“逆境与顺境”的辩论会。甲方认为:逆境出人才。乙方认为:顺境出人才。请分别就甲、乙双方的观点,分别写一段辩论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甲方辩论词:被贬黄州的苏轼面对人生的挫折,平和地吟出“一蓑烟雨任平生”,平和的心境造就了东坡的豪放词风。身受腐刑的司马迁,遭尽世人的白眼,但平和的心境与坚强的意志使其著《史记》而名垂青史。可见遭遇挫折,然后以一颗平和的心正视挫折,能够减轻痛苦,不但不会使人生阴晦,反而能使人进步,从而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乙方辩论词:杜牧,出生于豪门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年轻的时候便有了很高的成就。他与李商隐被后人称作“小李杜”。梁思成能成长为一代建筑大师,离不开其父梁启超的谆谆告诫。傅聪能成长为伟大的音乐家,离不开其父傅雷的悉心教导。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当然是顺境,这难道不是他们成才的重要因素吗 无数的例子都能证明,顺境使人成才。(辩论词有理有据,语言简洁、犀利,有针对性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