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8 22:30: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白杨礼赞
课题 白杨礼赞 课时安排 2 课时 授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厘清文章脉络, 学会给文章分层 把握文章字词读音,增加学生朗读流畅度 学会从炼字的赏析中把握文章作者的感情变化。 2. 理解烘托、 对比、 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并学会在具体做题时自行赏析。 在理解文章情感变化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 学习象征手法, 把握本篇散文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课前布置视频观看任务,理解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 2、引导学生把握白杨树的形象特点,拉近学生与白杨树的距离,减少陌生感 3.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并根据朗读情况分析字词读音 3.通过分析关键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层次,概括要点 4.带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总结白杨树的“不平凡” 5.分析文章炼字,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赏析中把握文章的情感变化 6.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烘托、 对比、 欲扬先抑的写作技巧及表达效果。 7. 引导学生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感受托物言志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 发扬中华民族朴质、 坚强、不折不挠、力求上进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把握文章的感情变化 分析炼字以及文章中所运用的手法 掌握托物言志散文的特点
难点 理解白杨树内在品格及其象征意义 2.理解文章的情感变化 3.赏析烘托、 对比、 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背景视频资料、白杨树科普视频、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启发式教学法、 自主探究法。
第1 课时
教学步骤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展示白杨树的图片)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两张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树吗?你们说对了!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白杨树!好,我们再来看一个短视频,初步了解一下白杨树,一会儿老师请同学来简单概括一下视频中所提到的白杨树的特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你总结得很好!记忆力不错!那么茅盾先生笔下的白杨树又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课文《白杨礼赞》,请同学们翻到课本78页。 通过图片与视频,使学生直观了解白杨树的形象,减少陌生感。
基础梳理 作者介绍 1. 教师用 PPT 展示茅盾的人物简介 茅盾(1896-1981) , 原名沈德鸿, 字雁冰, 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他是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 其代表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 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散文名篇《白杨礼赞》《 风景谈》, 等等。 简要了解茅 盾及其作品。
字词归纳 1. 教师与学生共同朗读课文,再PPT展示生字词,以接龙的形式让学生先行试读,再在后续展示答案,并针对词语“婆娑”、“虬枝”展示对应的图片,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同时,将易读错的字进行重点讲解。 例: “晕”是多音字, 意为“昏迷”时读“yūn” , 如晕倒、 晕厥; 意为“头脑发昏, 周围物体好像在旋转, 有要跌倒的感觉”“日光或月光通过云层中的冰晶时经折射而形成的光圈”“光影、 色彩四周模糊的部分”时读“yùn” , 如日晕、 红晕。 针对重难字词的释义,教师带领学生齐读文章注释,并针对个别字词进行拓展延伸。 例:“潜滋暗长”中的“滋”指生长,“滋”还可以组成词语“滋味”这里的“滋”就不是生长的意思,它与“味”搭配,表达的是“味道”的意思。 引导学生认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从而扫清学生在阅读、朗读中障碍。
请学生默读一遍,在默读过程中圈点勾画,思考并寻找作者反复描述白杨树的词语,并指出具体是哪几句。 (板书:不平凡) 第1 段: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我赞美白杨树! 第4 段: 那就是白杨树, 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 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 段: 这就是白杨树, 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 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 段: 我赞美白杨树, 就因为… … 第9 段: … …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点出文章第1段的不平凡是指外部环境,文章第4段的不平凡是指外在形象,文章第6段及第8段的不平凡指内在品格,文章末尾的第9段则是充当再次点题,直抒胸臆,强化感情的作用。并指出这几句话共同构成全篇的抒情线索,突出白杨树“不平凡” 请学生在作了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给文章分段,指出一共分为几段,每段具体讲什么内容? 3. 我们回到刚刚的分析上来,从这些句子里可以看出,作者是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品质三个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作者不仅仅是赞美白杨树, 可以从文章第7 段的语句中看出: 4.这篇文章中作者对白杨树充满怎样的感情 你是从哪一段看出来的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 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 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 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 严肃, 坚强不屈, 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 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 到处有坚强不屈, 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 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 力求上进的白杨树, 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 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4. 那么问题来了,白杨树有哪些象征意义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这是《白杨礼赞》创作前作者的行动轨迹。 简要概括来说就是新疆——延安——重庆,也就是说作者是从国统区到解放区再到国统区的,同学们在课前观看了老师分享的视频,请学生来分别概括国统区与解放区的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板书国统区、解放区) 当时, 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 他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 团结抗战的情形, 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 深受鼓舞, 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好,同学们,分析到这里,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是就呼之欲出了?老师根据我们之前的分析顺序,总结了一下,大家一起来读一遍(PPT展示问题:“白杨只不过是一种常见的树,作者为什么要选择白杨树去赞美呢?”) 因为白杨树不平凡。作者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品格三个方面赞颂了白杨树的不平凡之处。 白杨树是十分常见的树,但在茅盾的眼里,白杨树的气质,白杨树的精神以及白杨树所处的环境,都与茅盾印象里北部解放区抗日军民们十分相似。朴质,团结,坚韧不拔,力争上游、有志气。这是作者所赞美的解放区军民的精神特质,也是身在国民党统治区的茅盾想要极力唤醒的民族精神与意志。 1.通过阅读 文章、圈点勾画主要信息,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板书设计 标题:白杨礼赞 学生根据视频内容所简单总结出的白杨树特点 学生所回答的国统区与解放区的特征
课后作业 本文作者运用了多种写作方法与技巧来表达自己对白杨树以及解放区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同学们回家再通读全文,找一找,并结合具体的语句举例来分析。
第2 课时
教学步骤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温故知新 上完上节课未上完的部分(上节课我们从“生长环境、自身形象、内在品格”三个方面分析了白杨树的“不平凡”,我们还回顾了茅盾在创作这篇文章前的活动轨迹,那个年代的国统区与解放区是存在很大差别的……) 引导学生朗读并赏析文章(好,结合上节课的内容,我们已经了解了这篇文章的结构与象征意义,接下来我们来进一步品读这篇散文名篇。茅盾的这篇《白杨礼赞》可以说是托物言志散文中的经典,那么它好在哪里呢,我们来品一品它) 概括上节课的 内容,引出本 节课的内容。
研读赏析 通过关键字句的赏析与探究,揭示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变化(我们学的这篇文章是非常适合朗读的,朗读的要素是什么?是语音的抑扬顿挫,是把握好文章情感的流动与表达,那么情感要怎么把握呢?那就首先要弄清文章中作者的情感变化,我们可以从关键的句子中入手……) 播放名家朗读音频,请学生跟着音频进行断句勾画,把重读的部分圈出来。(播放完毕后请学生读,老师读一段,学生读一段) 3、引导学生赏析第5段与第7段。 第5段——描写事物的方法 1.从结构上看:总分总结构,总是……,分是……,总是……。这个分也是有逻辑顺序的,是从主干主体到细节。 2.画面感很强的表现:①抓取的是最突出的特征<笔直、像加过人工、宽大、片片向上、光滑有银色的晕圈>不说它是落叶乔木,不说它生长力顽强)②多用修辞手法。夸张指“像加过人工似的”“参天耸立”③同一种意思,多样化表达④精炼动词“泛”字用得妙。 第⑦段——欲扬先抑,四个反问句 欲扬先抑 前三句先说白杨树可能不美, 不得“好女子”,紧跟着说它“伟岸,正直,朴质”等,夸他是“伟丈夫”, 先抑后扬, 突出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 2.四个反问句 作者以亲切的语气、 谈心的形式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 连用四个反问句, 由树及人, 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①第一句是由树及人的过渡, 引人深思: 不应该觉得它只是树。那么, 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 哎,对,应该是北方努力生活对抗敌人的军民。 ②第二句从白杨树的精神出发, 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 严肃, 坚强不屈” 的北方农民。 ③第三句点出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 指出它象征着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 ④第四句白杨树从“靠紧团结, 力求上进”的品质中,升华引申,说它象征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这四个反问句的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并深化, 使作者的感情得到升华, 文章达到高潮。 4. 请同学们背诵第5段到第8段。 根据结构层次来背诵 5. 品读炼字 6.分析文章中所运用的对比手法 7.分析文本特色 1、运用象征,托物言志 文中白杨树具有象征意义,作者紧紧抓住黄土在原上的白杨树与北方抗日军民在本质上的某些共同点进行描写和抒情来高声赞美白杨树,讴歌了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战斗的北方抗日军民,赞颂了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顽强意志和坚强精神。 风格雄壮,富有气势 本文风格雄壮:以辽阔无边、色彩浓郁的黄土高原突出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描绘杨树外形笔直向上,力争上游,积极向上,强调白杨树的精神美长短句结合,富有节奏感,感叹、反问、排比等的使用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线索分明,形散神聚 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从生长环竟、外形特征、内在气质三个方面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接着揭示其象征意义,结尾再次与楠木对比,赞美白杨树,突出文章主题 8.归纳总结 由情感把握引入朗读技巧,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品味文章。
课后作业 ①以象征手法,模仿文章《白杨礼赞》写一段话来描写自己喜欢的事物<此处穿插象征手法的释义以及它与比喻手法区别的知识> ②背诵第五到第八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