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第23课《孟子》三章之《富贵不能淫》
同步练习(原卷)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公孙衍( ) 丈夫之冠( ) 女家( ) 富贵不能淫(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公孙衍、 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 ) (2)安居而天下熄 ( )
(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4)丈夫之冠也 ( )
(5)父命之( ) (6)往之女家( )
(7)必敬必戒 ( ) (8)此之谓大丈夫( )
(9)与民由之( ) (10)威武不能屈( )
3.名句默写。
(1)作者认为大丈夫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应有的为人处世的原则是: , , 。
(2) (2) 《富贵不能淫》中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 。
(3)在文中,作者阐明大丈夫精神的实质的句子是: , , 。
(4)《富贵不能淫》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居天下之广居 B.富贵不能淫 C.贫贱不能移 D.威武不能屈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女子之嫁也
A. 丈夫之冠也(《富贵不能淫》) B.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答谢中书书》)
C. 往之女家 (《富贵不能淫》) D. 与民由之(《富贵不能淫》)
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真正,确实)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怎么,哪里)
C.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准则,标准) D.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委屈)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戒之曰 必敬必戒 B.独行其道 行天下之大道
C.以顺为正者 静以修身 D.一怒而诸侯俱 环而攻之而不胜
8.下列对《富贵不能淫》一文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篇驳论文,开篇摆出景春的观点,然后针对其“论点”和“论据”展开批驳。
B.作者运用排比句,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感染力,揭示了大丈夫的内涵。
C.古代读书人的理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与文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相近。
D.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丈夫之冠”为举例论证;“广居”“正位”“大道”为道理论证;“得志”与“不得志”为对比论证。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孟子《富贵不能淫》,完成下列小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丈夫之冠 冠:行冠礼 B. 父命之 命:教导,训诲
C. 与民由之 由:遵循 D. 往之女家 女:女子
2. 下面句子中加点字属于通假字的一项( )
A. 一怒而诸侯惧 B.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C.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D. 不得志,独行其道
3.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一怒而诸侯惧 结友而别
B.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始一反焉
C. 以顺为正者 无从致书以观
D. 行天下之大道 吾妻之美我者
4. 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分析直接严肃,充满讽刺意味。
B. 本文义正词严地驳斥了景春的谬论后,紧接着便对真正的大丈夫的标准做了明确的说明和界定。
C. 本文运用了排比,不仅增强文章语言的气势,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 孟子认为大丈夫应有以天下为家的博大胸怀,要有为天下而立大志的思想和觉悟,做一个“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公道主义者。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 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行天下之大道 策之不以其道
B.俄有使使止之 于是上使使持节诏将军
C.独行其道 故人不独亲其亲
D.行天下之大道 系之衣带间
6.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居天下/之广居 B.富贵/不能淫
C.读/圣贤书 D.见闻者/无不流涕
7.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孟子针对景春的观点,先直接批驳,然后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再通过比喻、举例子两种方法来论证。
B.乙文“见闻者无不流涕”,写出了文天祥的忠贞爱国之举感动了每一位子民,同时体现了子民对他深深的爱戴和惋惜之情。
C.甲文中“焉得”一语不仅是对景春所持观点的否定,也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乙文中“意气扬扬自若”体现了文天祥誓死不屈的精神。
D.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所不同,甲文偏重议论,主要运用对话的形式阐述文章的道理,乙文主要通过记叙、描写两种表达形式来写文天祥英勇就义的过程。
8.把选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善用修辞增强雄辩力量是孟子散文的突出特点,请结合甲文第二段的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根据学习的文言课文内容,完成小题
【甲】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一项是( )
A. 往之女家 女:女儿 B. 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C. 贤者能勿丧耳 丧:丧失 D. 行拂乱其所为 拂:违背
12.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丈夫之冠也 闻之于宋君
B. 以顺为正者 以君为长者
C.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
D. 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13. 对画线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A. 生命也是我所追求,但我所追求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取得的事。
B. 生命也是我所追求的,但我所追求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会苟且偷生地活着。
C. 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D. 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会苟且地活着。
14.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三段短文都体现了孟子“性善论”的观点,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要求人们反躬自求,“养浩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B. 三段短文都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流畅,气充词沛,颇具说服力。
C. 甲文中所说的“大丈夫”、乙文中所说的“贤者”和丙文中所说的“是人”是同类人,他们不畏强暴、舍生取义,即使身处困境依然勇往直前。
D. 三段短文都是通过类比引出中心论点,使文章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三、语言运用
15.为弘扬孔孟文化,八年级(1)班开展了“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认识孔孟思想】请根据下面《论语》和《孟子》选段的译文,探究孔子和孟子对于财富的主张的共同之处。
①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应该享有。(《论语·里仁》)
②如果不合乎义,如果不合乎道,即使是一点点的小东西也不把它给别人,即使是一点点的小东西也不从别人那里取得。 (《孟子·万章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习孔孟精神】下面是班上同学为学习孔孟精神而搜集、改写的一副对联,请从下面备选短语中选取一个恰当的短语,将对联补充完整。
备选短语:和为贵 守礼法 择朋友 常自省
上联:居家当思别尊卑有益于己
下联:处世尤宜 无愧于心
(3)【阐述观点看法】当今有不少家长效仿古代“孟母三迁”的做法,争先恐后地购买名校周边的“学区房”,请用简明的语言阐述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第23课《孟子》三章之《富贵不能淫》
同步练习(解析卷)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公孙衍( ) 丈夫之冠( ) 女家( ) 富贵不能淫( )
【答案】yǎn ɡuàn rǔ yín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多注意字音的实际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这种体型。注意“女”在这里是通假词通这个“汝”,所以读作“rǔ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公孙衍、 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 ) (2)安居而天下熄 ( )
(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4)丈夫之冠也 ( )
(5)父命之( ) (6)往之女家( )
(7)必敬必戒 ( ) (8)此之谓大丈夫( )
(9)与民由之( ) (10)威武不能屈( )
【答案】
(1)真正,确实 (2)停息 (3)怎么,哪里 (4)行冠礼 (5)教导,训诲
(6)同“汝”,你 (7)谨慎 (8)称为 (9)遵循 (10)使屈服
【解析】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3.名句默写。
(1)作者认为大丈夫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应有的为人处世的原则是: , , 。
(2) (2) 《富贵不能淫》中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 。
(3)在文中,作者阐明大丈夫精神的实质的句子是: , , 。
(4)《富贵不能淫》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
【答案】(1)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2)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识记与理解以及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学习中,注意多积累,多背诵,这样才能轻松应对此种题型。本题中要注意“淫”等重点字词的书写。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居天下之广居 B.富贵不能淫 C.贫贱不能移 D.威武不能屈
【答案】A
【解析】A项为动词,其他三项都属于使动用法。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女子之嫁也
A. 丈夫之冠也(《富贵不能淫》) B.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答谢中书书》)
C. 往之女家 (《富贵不能淫》) D. 与民由之(《富贵不能淫》)
【答案】 A
【解析】例句中的“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A.与例句同;B.助词,的;C.音节助词,不译;D.代词,文中指正道。)
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真正,确实)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怎么,哪里)
C.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准则,标准) D.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委屈)
【答案】D
【解析】“屈”是“使……屈服”的意思。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戒之曰 必敬必戒 B.独行其道 行天下之大道
C.以顺为正者 静以修身 D.一怒而诸侯俱 环而攻之而不胜
【答案】B
【解析】A项,告诫;谨慎。B项,道路。C项,介词,把;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D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8.下列对《富贵不能淫》一文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篇驳论文,开篇摆出景春的观点,然后针对其“论点”和“论据”展开批驳。
B.作者运用排比句,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感染力,揭示了大丈夫的内涵。
C.古代读书人的理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与文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相近。
D.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丈夫之冠”为举例论证;“广居”“正位”“大道”为道理论证;“得志”与“不得志”为对比论证。
【答案】D
【解析】D项,“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孟子《富贵不能淫》,完成下列小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丈夫之冠 冠:行冠礼 B. 父命之 命:教导,训诲
C. 与民由之 由:遵循 D. 往之女家 女:女子
2. 下面句子中加点字属于通假字的一项( )
A. 一怒而诸侯惧 B.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C.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D. 不得志,独行其道
3.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一怒而诸侯惧 结友而别
B.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始一反焉
C. 以顺为正者 无从致书以观
D. 行天下之大道 吾妻之美我者
4. 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分析直接严肃,充满讽刺意味。
B. 本文义正词严地驳斥了景春的谬论后,紧接着便对真正的大丈夫的标准做了明确的说明和界定。
C. 本文运用了排比,不仅增强文章语言的气势,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 孟子认为大丈夫应有以天下为家的博大胸怀,要有为天下而立大志的思想和觉悟,做一个“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公道主义者。
【答案】1. D 2. C 3. A 4. A
【解析】
1.D加点词解释有误。“往之女家”的“女”:通“汝”,你。整句翻译:到了你丈夫家里。
2.C项,“女”通“汝”。故选C。
3.A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连词表顺承。B前者“怎么”;后者句尾语气助词,不译。C前者介词“把”;后者目的连词“来”。D前者结构助词“的”;后者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取独,不译。
4.A项,“分析直接严肃”错误,孟子善于用类比来说理,此处就是用“妾妇之道”来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孟子善于用类比来说理,此处就是用“妾妇之道”来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故选A。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 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行天下之大道 策之不以其道
B.俄有使使止之 于是上使使持节诏将军
C.独行其道 故人不独亲其亲
D.行天下之大道 系之衣带间
6.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居天下/之广居 B.富贵/不能淫
C.读/圣贤书 D.见闻者/无不流涕
7.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孟子针对景春的观点,先直接批驳,然后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再通过比喻、举例子两种方法来论证。
B.乙文“见闻者无不流涕”,写出了文天祥的忠贞爱国之举感动了每一位子民,同时体现了子民对他深深的爱戴和惋惜之情。
C.甲文中“焉得”一语不仅是对景春所持观点的否定,也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乙文中“意气扬扬自若”体现了文天祥誓死不屈的精神。
D.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所不同,甲文偏重议论,主要运用对话的形式阐述文章的道理,乙文主要通过记叙、描写两种表达形式来写文天祥英勇就义的过程。
8.把选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善用修辞增强雄辩力量是孟子散文的突出特点,请结合甲文第二段的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5.C
6.A
7.A
8.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
⑵问市场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文天祥)面向南方拜别(故土),然后受刑而死。
9.①使用反问,以不可辩驳的语气否定景春的观点。②使用排比(反复),阐明大丈夫的精神实质及特点,义正词严,气势磅礴。
10.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解析】
5.A.道路/方法;B.名词,使者/动词,派;C.代词,自己的/代词,自己的;D.结构助词,的/代词,指绝笔自赞;故选C。
6.A.按语法结构划分,谓语和宾语之间应停顿,正确的节奏划分为:居/天下之广居。故选A。
7.A.考查论证思路。甲文中孟子针对景春的观点,先直接批驳,然后通过比喻、列举事例来论证,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故选A。
8.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古今异义。
⑴往之:到;女:通假字,同“汝”,你,你的;必:一定;敬:恭敬;戒:谨慎。
⑵市人:市场上的人;孰:哪个;孰为南北:何处是南,何处是北;南面:名词作状语,面向南方;再:又一次;就死:受刑而死。
9.甲文第二段中“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这哪里能算是大丈夫呢?以反问句否定了景春的观点,增强了诘问语气,起到了不可辩驳的效果;“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连续运用排比句,阐明大丈夫的精神实质及特点,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气势更为强烈。
10.孟子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文段中,在文天祥的身上,则突出体现了“威武不能屈”。从“过市,意气扬扬自若”“临刑,从容谓吏曰”可知,文天祥面对死亡,毫无惧色,神色自如,态度从容。向南面拜后,从容就义。他的言行真正体现了孟子所说的“威武不能屈”。
【译文】
【乙】文参考译文:文天祥即将被押出监狱时,写下自白的遗书,绑在衣带上。文词说:“孔子说要成全仁德,孟子说要为正义而牺牲;只有该负的责任都尽了,才达成了仁德。读圣贤经典,所要学习的(不是成仁取义)又是什么事呢!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已经没有愧疚了。”他被押过市集时,气概神色自如,态度从容,围观的人多得像墙壁一样。即将受刑的时候,不慌不忙地向行刑的官吏说:“我该做的事都做完了。”又向围观的人询问南北方向,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停止行刑,但到达时文天祥已经死了。当时凡是看见、听见的人,没有不伤心流泪的。
(三)根据学习的文言课文内容,完成小题
【甲】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一项是( )
A. 往之女家 女:女儿 B. 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C. 贤者能勿丧耳 丧:丧失 D. 行拂乱其所为 拂:违背
12.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丈夫之冠也 闻之于宋君
B. 以顺为正者 以君为长者
C.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
D. 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13. 对画线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A. 生命也是我所追求,但我所追求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取得的事。
B. 生命也是我所追求的,但我所追求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会苟且偷生地活着。
C. 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D. 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会苟且地活着。
14.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三段短文都体现了孟子“性善论”的观点,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要求人们反躬自求,“养浩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B. 三段短文都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流畅,气充词沛,颇具说服力。
C. 甲文中所说的“大丈夫”、乙文中所说的“贤者”和丙文中所说的“是人”是同类人,他们不畏强暴、舍生取义,即使身处困境依然勇往直前。
D. 三段短文都是通过类比引出中心论点,使文章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答案】11. A 12. B 13. C 14. D
【解析】
【11题详解】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A. 往之女家(通“汝”,你)。
【12题详解】A项的“之”解释为:助词的/代词;B项的“以”都解释为:把;C项的“则”解释为:就/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那么”;D项的“于”解释为:比/表示“给”的意思。
【13题详解】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欲”喜欢;“为”,做;“苟得”,苟且偷生。翻译为: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故选C。
【14题详解】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选项。ABC三项正确。D项错误。三篇短文只有乙文是通过类比引出中心论点。
【译文】
甲: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乙: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丙: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三、语言运用
15.为弘扬孔孟文化,八年级(1)班开展了“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认识孔孟思想】请根据下面《论语》和《孟子》选段的译文,探究孔子和孟子对于财富的主张的共同之处。
①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应该享有。(《论语·里仁》)
②如果不合乎义,如果不合乎道,即使是一点点的小东西也不把它给别人,即使是一点点的小东西也不从别人那里取得。 (《孟子·万章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或:取得财富不能违背道义(原则)](意对即可)
(2)【学习孔孟精神】下面是班上同学为学习孔孟精神而搜集、改写的一副对联,请从下面备选短语中选取一个恰当的短语,将对联补充完整。
备选短语:和为贵 守礼法 择朋友 常自省
上联:居家当思别尊卑有益于己
下联:处世尤宜 无愧于心
【答案】守礼法
(3)【阐述观点看法】当今有不少家长效仿古代“孟母三迁”的做法,争先恐后地购买名校周边的“学区房”,请用简明的语言阐述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不可取。因为自己的孩子适不适合上名校还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判断,况且很多家长只是出于一种跟风心理。
示例二:我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可取。家长买“学区房”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因为名校集中了优质教育资源,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求学更容易成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