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人民英雄纪念碑——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人民英雄纪念碑——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9 22:2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 人民英雄纪念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2.认识本文说明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感知课文,理清课文大意。2.讲练结合,揣摩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启发学生举一反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道路,缅怀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激励学生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革命传统。
学习重点 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 把握十幅浮雕的内容和意义,感受革命先烈的精神。
学法指导 谈话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环节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张图片(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题字图片),这张图片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几个字是谁的笔迹呢?学生发言后归纳:这张图片上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题字(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图片),由毛泽东同志亲自书写。那么,这座由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字的纪念碑究竟是何来历?今天,我们就随着记者周定舫一起走近——人民英雄纪念碑(板书课题、作者)。
环节二自主学习环节二自主学习 助学资讯作者简介:周定舫,生于1931年,浙江省定海县人,1953年8月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分配到新华社北京分社担任记者,现为北京新闻学会会员。在漫长的记者生涯中,担负过首都十大建筑、毛主席纪念堂等重大报道任务。2.背景介绍: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当天下午6时,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代表,在天安门前广场上举行了建立纪念碑的奠基典礼。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政协各单位首席代表一一执锨铲土,奠定纪念碑的基石。后经全国广泛讨论,确定碑型。到1952年,全国优秀的建筑师和专家们共设计了一百多种图案,经有关方面通过各种方式征求各界人民的意见,归纳、修正成最后的图样。纪念碑于1952年8月1日正式动工修建,1958年4月22日落成,同年5月1日隆重揭幕。二、字词积累1.读准字音。瞻(zhān)仰 矗(chù)立 奠(diàn)基 镏(liú)金 上溯(sù) 重幔(chóng màn) 庑(wǔ)殿 挑衅(tiǎo xìn) 五卅(sà) 逾(yú)越 天堑(qiàn) 镶嵌(xiāng qiàn) 髻(jì)子2.理解词语。奠基礼:建筑物奠定地基时的典礼仪式。汉白玉:颜色洁白的细粒大理石。质较坚硬,洁白似玉,是上等的建筑装饰石料。挺拔:直立而高耸。镏金:把溶解在水银里的金子涂在器物表面,用来装饰器物。上溯:从当前往上推算。重幔:有皱折的帐幕。庑殿:我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式之一。由四个倾斜的屋面、一条正脊(平脊)和四条斜脊组成。屋角和屋檐向上起翘,屋面略呈弯曲。浮雕:雕塑的一种。在平面上雕出的凸起的形象。挑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逾越:跨越,超越。天堑:天然形成的隔断交通的大沟,这里指长江,形容它的险要。堑,壕沟。三、整体感知学生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并思考问题。本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说明瞻仰纪念碑的心情和纪念碑的总体特征。第二部分(2~10):具体写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并介绍10幅浮雕。第三部分(11):总结瞻仰后的感受。(1)文章标题下面有副标题,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标题点明文章主题,副标题说明文章所要介绍的建筑物(全文的主要内容)。(2)作者的写作思路。总——分——总;点题总领全文——介绍碑身浮雕——特写瞻仰感受(全文渗透着无限崇敬与深切怀念之情)。
环节三合作探究环节三合作探究 一、课文精读1.齐读开头和结尾两段文字,说说作者瞻仰前的心情和瞻仰后的感受。瞻仰前的心情——万分崇敬;瞻仰后的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开头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总特征:巍峨、雄伟、庄严;结尾概括了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再现了中国革命的艰苦道路,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2.阅读文章第2~6自然段,思考问题。(1)自读第2自然段,理清作者的活动顺序。作者的行踪顺序(瞻仰过程):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走到碑前。按行走路线由远及近把纪念碑的位置及整体形象介绍给读者。(2)第3自然段写到建碑的特殊材料,这些材料有何象征意义?花岗石的特征是坚硬,汉白玉的特征是洁白。用这两种材料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4)指名朗读第4~6自然段,理清介绍纪念碑的顺序(空间顺序)。介绍纪念碑的空间顺序:台阶——平台(碑身四周)——碑身(正面、背面)——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大碑座。(5)第6自然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浮雕的?有何作用?交代了浮雕的位置、高度、长度、质量、画面,为下文详细描绘作了准备。(6)齐读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明确: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了纪念所有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献出生命的人。碑文高度概括了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表现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是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的阐述。3.精读第7~10自然段,布置讨论题,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完成后由代表总结发言。 (1)这一部分重点介绍了哪十幅浮雕?根据浮雕内容完成表格。方位顺序时间事件意义东11839年销毁鸦片烟表现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21851年金田起义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南31911年武昌起义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4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51925年五卅运动促使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的爆发西6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斗争第一枪7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游击战打击日本侵略者北8解放战争时期热烈支援前线解放全中国9胜利渡长江10欢迎、慰劳解放军(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这10幅浮雕的?从东到南到西再到北的空间顺序;从近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与时间顺序相结合。(3)为什么作者写浮雕不像写碑身那样从正面(北面)写起,却从东面写起呢?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是根据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顺序展开的。正面(北面)中间是最大的一幅浮雕“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与左边“江北人民支援渡江”及右边“全国人民欢迎解放军”组成了一组浮雕,刻画了碑文中“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这是中国近代百年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斗争最激烈的、反帝反封建最彻底的史实,因而放在最突出位置,这正是纪念碑设计者的匠心所在。但在说明介绍时按历史发展顺序更合情理,因而作者从东面起,顺次介绍浮雕。2.集体朗读最后一段。提问:本段共几句话?分别与上文什么地方照应? 三句话。在第一句中,第三次出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照应前文第2、4自然段;“又一次瞻仰”的“又”字,深化了感情。第二句与第三句呼应第3自然段所说的建碑意义,是分别对“象征”和“标志”这两句话的说明和注释。除了内容和感情上的照应,还有行踪的照应:开头越过广场——踏上台阶——到了平台,结尾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整个活动记叙完整,从而使文章线索分明,重点突出,充分揭示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主题。二、品味语言1.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思考:下列句子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是扣住纪念碑的哪一个总特征来说明的?①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打比方 特征:巍峨)②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列数字、作比较 特征:雄伟)③纪念碑是用17000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列数字 特征:庄严)2.通过句子中加点的字词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①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自古以来”是时间限定词,强调时间的久远。从而突出纪念碑对我国的重大历史意义。②这是毛主席亲自起草、周总理亲笔书写的碑文。说明毛主席、周总理对此事态度非常慎重,显示建碑意义的重大。③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年到1000年之久。“至少”表示最小限度,说明了这些浮雕可以保持在800到1000年以上,去掉后就太绝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体会文中记叙的作用,并找出几个例子来。本文以说明为主,兼用记叙的表达方式。例如文中对行踪的记叙:“我从东长安街向……就望见纪念碑”,“我越过广场,踏着……走到纪念碑台阶前……瞻仰纪念碑”,直到离开纪念碑等,把瞻仰的经过交代得一清二楚。再如介绍10幅浮雕时,运用描述性语言,记叙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故事。总之,在说明文中运用记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环节四点拨归纳 文章主旨 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用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抓住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征。以说明为主有机插入叙述;以瞻仰者本人的活动顺序为主,时间顺序为辅,对人民英雄纪念碑进行了具体而全面的介绍。歌颂了革命先烈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表达了人民对他们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之情。
教学板书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周定舫第一部分(1) 点题总领全文 (总) 第二部分(2-10)介绍碑身浮雕 (分)第三部分(11) 特写瞻仰感受 (总)
环节五拓展延伸 1.到网上去收集更多有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资料,小组内交流,把收集的资料加以整合并出一期主题板报。2.收集为国捐躯的烈士的事迹,讲给家人或同学听。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为了帮助学生能直观形象地了解说明顺序,除了在书本上让学生找出标志性的词句,我还特地制作了一张表格,让学生结合书上标志性的词句填表,学生根据提示,很快填好表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空间顺序有了形象的了解,并且更好地掌握了纪念碑上浮雕的内容。合理利用图表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