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孟子》三章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孟子: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
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
“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
孟子:
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
“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
这些都反映着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前代政治家提出的民本思想,对于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一定的价值。
孟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议论文常识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
议论文是以理服人的文章,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议论文通常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构成。
语言特点:①准确、严密;②概括性和简洁性;③使用修辞,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和感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节令、时机等。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地理上的有利条件。
人心归向,同心同德,齐心协力。
内城。
外城。
围。
表转折,却。
句首发语词。
这。
这样却。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限制。
凭,靠。
使……巩固。
兵革之利,比喻武力的强大。
震摄。
城墙。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胄。
坚韧,锋利。
粮食。
充足。
放弃。
离开。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动词,到。
通“叛”,背叛。
归顺,服从。
所以。
不战则已。
极点。
孟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分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进攻
地利不如人和——防御
类推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战争中需要“人和”
治国需要“人和”
结论
得道者多助——顺之
失道者寡助——畔之
论证
施行“仁政”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类比论证)
(道理论证)
孟子其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
孟子其人:自傲自信,好辩善辩
孟子其思:以民为本,仁者无敌
孟子的雄辩之术 课题 论点 论据 论证 修辞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富贵不能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难道。
真正,确实。
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
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这。
怎么,哪里。
你。
教导、训诲。
告诫。
同“汝”,你。
指丈夫。
准则,标准。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
之谓大丈夫。”
遵从。
居住。
住所。
使动用法。使……惑乱,迷惑。
使动用法,使……改变,动摇。
使动用法,使……屈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 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
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兴起,指被任用。
田地
选拔、任用。
古人筑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再用杵夯实。【筑】:捣土用的杵
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
【士】狱官。
集市
读译第一段:
故天将 降 大任于 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
将要
下达
重大使命
这样
一定
使他的内心痛苦
【痛苦】,使……痛苦
使他筋骨劳累
【劳】:使……劳累
饥饿,这里是使动用法
财资缺乏
违背
扰乱
使……受到震撼
使……受到坚忍
增加。【曾】:同“增”
读译第二段:
人恒 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 征于 色, 发于 声,
而后喻。 入 则无 法家 拂士,
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常常
犯错误
忧困
思虑堵塞
【横】同“横”,
梗塞、不顺
奋起,
这里指有所作为
征验、表现
脸色
显露、流露
言谈
了解、明白。
指在国内
守法度的大臣
辅佐君王的贤士。
【拂】,同“弼”,辅佐
指在国外
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敌】,匹敌、相当
明白
使……生存
使……死亡
如果
孟子的雄辩之术 课题 论点 论据 论证 修辞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富贵不能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你想推荐文章中的哪一句作为名言警句刊登在文化墙上?写好推荐理由。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大丈夫也。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孟子曰:“是非大丈夫也
孟子曰:“是为大丈夫乎?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纵横家:
纵横即合纵连横。联合弱国对抗强国为合纵,弱国联合强国制衡第三国为连横,纵横家特点: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多以国家政治需要出发。
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画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
——《经典常谈·<战国策>第八》
春秋笔法:孔子首创,在简单的叙述中委婉表达作者的思想倾向,在“微言”中流露出“大义”,亦称“一字置褒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