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30 18:01: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孟子
第六单元
第23课 《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新课导入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国威;然而在此之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最终还是重蹈了吴王的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一起去探究其中的原因吧。
学习目标
1.准确而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能正确翻译课文。(重点)
2.通过反复诵读,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体会孟子说理善用类比手法和排比句式的特点。(重难点)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素养)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主张实行“仁政”,推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其言论汇编在《孟子》一书中。
写作背景
孟子生活在战乱频繁、动荡不堪的战国时期,天下从春秋时期几百个小国家整合为七个大国,各国间的战争规模,战争烈度也急剧上升。孟子看到了许多国家的兴衰败亡,他认为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这个道理用在人身上也适用,注重安逸享乐的人必定会被社会所淘汰,而那些经历艰难困苦的人,才能生存下来。
知识链接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有关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其特点包括:①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②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预习检查
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舜( ) 畎( )亩 傅说( )
胶鬲( ) 孙叔敖( ) 百里奚( )
行拂( ) 曾( )益 拂( )士
动心忍( )性
quǎn
yuè

áo

zēng


shùn
rèn
整体感知
点我放课文朗读
听读课文,把握字音、重音、停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疏通文意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ɡ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兴起,指被任用
选拔,任用。
田地。
捣土用的杵。
集市。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
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集市中被赎出而用为大夫。
贩卖鱼盐
狱官。
海滨。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疏通文意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kònɡ)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违背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饥饿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痛苦。
材资缺乏。
增加。曾,同“曾”。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扰乱
所以
降临
责任


一定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
形使动用法,使……坚韧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
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疏通文意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经常
同“横”,梗塞,不顺
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动作状,在国内
征验、
表现。
匹敌、相当
显露、流露。
了解、明白。
同“弼”,辅佐
在国外
名作动,犯过错

灭亡
由于
表并列
文言知识归类
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同“弼”,辅佐
通假字
文言知识归类
古今异义
①舜发于畎亩之
(古义:兴起,指被任用。 今义:送出,发表,揭露。)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
③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狱官。今义:军人。)
④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义:这。今义:判断词。)
⑤而后喻
(古义:了解、明白。今义:比方。)
⑥征于色
(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征讨、征用。)
文言知识归类
一词多义
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
  发
征于色,发于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
拂:违背
拂:通“弼”,辅佐
发:被选拔,被任用
发:表现
安:安逸
安:怎么
文言知识归类
一词多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困于心,衡于虑
曾益其所不能
香远益清
人恒过然后能改
以其境过清

于:从
于:给
于:由于,因为
于:在


益:增加
益:更加
过:犯错误
过:过于
管夷吾举于士
入则无法家拂士

狱官
贤士
文言知识归类
词类活用
①苦其心志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②劳其筋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③饿其体肤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④空乏其身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财资缺乏)
⑤所以动心忍性
(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
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忍)
⑥人恒过,然后能改
(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⑦入则无法家拂士
(动词作状语,在国内)
文言知识归类
1、判断句
此之谓大丈夫( )
2、倒装句
1)舜发于畎亩之中( )
2)管夷吾举于士( )
3)困于心,衡于虑( )
4)生于忧患( )
3、被动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
特殊句式
语意被动
状语后置,应为“于忧患生”
状语后置,应为“于心困,于虑衡”
状语后置,应为“管夷吾于士举”
状语后置,应为“舜于畎亩之中发”
“谓”表判断
合作探究
1、文章第1段列举的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这些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作用:内容上:运用举例论证,具体阐述了“磨难出人才”的道理,论证了的观点;表达效果上: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和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同类并举,增强了文章气势,使论证更充分。
人物 出身 成就 共同点

傅说
胶鬲
管夷吾
孙叔敖
百里奚
畎亩(农)
版筑(泥水匠)
鱼盐(小贩)
士(监狱)
海(隐居)
市(集市)
天子

辅佐武王


大夫
出身贫贱
历经磨练
终成大器
合作探究
2、第2段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第二段主要论述了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须在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磨炼的道理。
3、第3、4两段分别从什么角度论述了什么道理
第3段
国家
个人
生于忧患
第4段
死于安乐
反面
正面
合作探究
4、作者认为人要成才必须经历一些磨难,这些磨难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这样的磨炼又有怎样的好处呢?
思想
生活
行为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好处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培养其忍耐力,增强其能力)
合作探究
5、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思想斗争的折磨
造就人才
艰苦环境的磨练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
衡于虑,而后作
困于心
合作探究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话?文章是如何层层推理展开论证的?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开头先谈人,先列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提出担当重责的人才都必须先经过磨炼的观点,主要着眼于“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后由个人推论到治国,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文章主旨
文章通过列举六位名人历经磨炼最终有所成就的事例,证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阐明人才和困境的关系,明确指出国家和人才一样,要在艰苦环境中生存发展、强大的道理。
拓展延伸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分别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理解: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韩非囚秦,著《说难》《孤愤》
司马迁受腐刑而作《史记》。
拓展延伸
本文与《富贵不能淫》一文在证明观点方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点 不同点
这两篇文章都运用了对比,《富贵不能淫》以“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对比,本文则从个人成才、国家兴亡的角度,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从而得出生与死的结论,构成对比
《富贵不能淫》采用问答的形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路清晰;本文先以六个“历经磨炼最终成就大业”的人物为例,然后分析,层层深入,由个人到国家,最后得出结论
课堂检测
1.名句默写
(1)必先苦其心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空乏其身。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主要阐述了孟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才观。
(3本文中,从内外两方面阐明国家走向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认为,一个人经过磨难砥砺的益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论证了国家会灭亡的原因。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才要在困境中磨炼造就
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出则无敌国外患
课堂检测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C.曾益其所不能
D.入则无法家拂士
A
课堂检测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先苦其心志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贤于材人远矣
C.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人恒过,然后能改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D
课堂检测
4.下列对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的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B.文章先列举实例,再依据实例讲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C.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论点是一致的。
【解析】C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说明了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也就是“生于忧患”的道理。
C
列 举 六 位 名 人 事 例
然后
(第三段)
说明人才必先经过一番磨练
从正面论证个人身处逆境须努力奋发
从反面论证国家无忧患易灭亡
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首先
(第一段)
接着
(第二段)
最后
(第四段)
(中心论点)
(客观)
板书设计
(主观)
出身低微
艰苦磨练
终担重任
论据→
居安思危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