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答谢中书书
新课导入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来学习南朝齐梁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学习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
作者简介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自号华阳隐居。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等。
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文体知识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书信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也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谈论文学,谈论政治等。
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注意语气、节奏。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解题
答:回答,回复。
谢中书:谢征,曾任中书舍人,中书是官职。
书:即信函,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文章译读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
林翠竹,四时俱备。
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四季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
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
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太阳快要落山了。
参与。这里指欣赏。
消散
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人间天堂。
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
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天堂。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异景色的人了。
整体感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首句总领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
整体感知
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物?
山峰、溪流、石壁、青竹、猿鸟、鱼儿等景物。
整体感知
课文可分为几部分 ?每一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而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整体感知
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是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遗。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整体感知
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整体感知
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思考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
(1)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了作者对谢灵运的钦佩;
(2)自谢灵运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
(3)“我”是继谢灵运后又一个“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待与谢灵运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古今异义
1.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2.夕日欲颓
古义:坠落
今义:衰败,萎靡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夕日欲颓
形容词用作动词,坠落
写作特色
1.言简义丰,雀小脏全。
2.善抓特征,虚实相生。
3.语言清丽含蓄,耐人寻味。
拓展延伸
后人为什么评价本文说“很像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
提示:从描绘的景色奇丽、语言凝练丰富、句式较为整齐且运用对偶等方法几方面有所感知即可。
课堂小练
本文和《三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课堂小结
《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文人归隐田居,写诗作乐,这类文人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结构梳理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一、总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二、分写
四季之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晨昏之景
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写景的巧妙之处,用心观察身边的景色,写一篇三百字小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