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重点:
掌握古诗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
多角度赏析诗歌句子。
考点:
默写及赏析。
目标:
1.掌握诗歌基本意思,体会诗歌的韵律特点。
2.找出诗中名句与重点语句,掌握多角度(画面、炼字、手法、情感等)的赏析。
3.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自学方法: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饮酒》是一首田园诗,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该是舒缓的。《春望》是即景抒怀诗,感受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感,语调多悲伤低沉。
2.筛选作者陶渊明、杜甫的重点信息时注意作者的朝代、字、号、成就、作品风格等。
3.结合诗特点和课下注释赏析文中的重点句子。注意赏析句子的角度(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从炼字、画面。“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以从修辞、写法)。
4.在理解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总结思想感情。
小组合作:
1.多角度赏析名句。
2.探讨诗歌的思想感情。
陶渊明
饮酒(其五)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陶渊明诗文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作品共传世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饮酒》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这二十首诗借酒为题,以饱含忧愤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看法,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诗人借酒为题,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痛感世道的险恶、生活的艰辛,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终于在他四十一岁时弃官归隐,长归田园,不再出仕。他借“醉人”的语言,指责黑暗社会,揭露政治危机,鄙弃虚伪世俗。
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
歌
诵
读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译文:建造房舍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
情感: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及对纷扰官场的厌倦之情。
结庐:建造房舍。结,建造。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灵远离(尘俗),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赏析】:运用设问,自问自答,表达了诗人超凡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思想情感。
尔:如此、这样。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画面: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炼字:“悠然”一词,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尘世后闲适淡泊的生活状态;“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是无意得之,体现出诗人恬淡、悠闲的心境。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自得闲适;
如果把“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改成“望”不好,“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是无意得之,体现出诗人恬淡、悠闲的心境。
画面:山中的云气在傍晚时更加美丽,飞鸟成群结伴归巢。
情感:在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返回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表达出诗人弃官归隐后的自在心境。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山气:山间的云气。
日夕:傍晚。
欲辨已忘言: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真意是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体现了诗人安贫乐道、不流于世俗的高尚品德。
主旨:
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春望
杜甫
杜甫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作者 杜甫 字 子美 号 少陵野老 朝代 唐
评价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作品风格 以古体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诗作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品 《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 《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萧条冷落,身处逆境思家情切,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烽火:借指战事。
浑:简直。
不胜簪:插不住簪子。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画面】: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不堪,可是山河依旧。春天的长安城乱草丛生,林木苍苍。
【炼字】:
“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草木深”描写了春天草木繁密的荒芜之状,可见人民离散无人整治。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修辞:运用拟人,赋予花鸟以人的情感,移情于物,表达了诗人感时伤怀、忧国思亲之情。
写法: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花鸟本是娱人之物,诗人看到反而“溅泪”“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怀、忧国思亲之情。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修辞:运用借代、夸张,“烽火”代指战事,“抵万金”运用夸张突出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强烈思念。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画面:满头白发此时也是越抓越短,稀疏的白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炼字:“搔”是“挠”之意,是诗人想排解忧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达出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之情。
主旨:通过描写长安城破败的景象,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基础题:
默写:
1.《饮酒》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抒发作者恬淡高远心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饮酒》中点明诗人居闹市而心自静的原因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饮酒》中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歌咏人生的渴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望》一诗中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的千古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春望》一诗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对国事的忧伤,对家人思念感情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题:
阅读《饮酒》,回答问题。
1.对《饮酒》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2.谈谈《春望》中“城春草木深”中“草木深”的含义。
链接题:
1.对《饮酒》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身居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B.“心远地自偏”的意思是指心远离官场和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与《归园田居》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都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答案:
基础题:1.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拓展题:
1.C
2.“草木深”描写了春天草木繁密的荒芜之状,可见人民离散无人整治。通过写景,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链接题: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