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赤壁》《雁门太守行》《渔家傲》课件(共33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6课《赤壁》《雁门太守行》《渔家傲》课件(共33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31 15:3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雁门太守行》
《赤壁》
《渔家傲》
重点:
诗文理解及默写。
难点:
多种角度赏析诗歌名句。
考点:
默写及赏析。
目标:
1.熟读成诵,领略诗歌之美。
2.赏析诗歌中的名句。
3.理解诗歌的主旨,培养爱国情怀。
自学指导: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雁门太守行》和《赤壁》,读《雁门太守行》时基调是首联高亢,二三联要用悲痛的语调,读出战场的悲壮。最后要读得激昂有力,读出报效国家的决心。,读《赤壁》时前两句语调宜平缓,后两句是议论,语调应低沉。读《渔家傲》时语调要高昂,语速要缓慢,节奏要灵活多变,以突显词的抑扬顿挫之美。
2.筛选作者李贺、杜牧的重点信息时注意作者的朝代、字、号、成就、作品风格等。
3.结合诗特点和课下注释赏析文中的重点句子。注意赏析句子要有角度(例:“黑云压城城欲摧”可以从炼字、修辞、画面等角度;“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桥”可以从以小见大的写法角度)。
4.在理解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总结思想感情。
小组合作:
1.多角度赏析名句。
2.探讨诗歌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创造出一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在中唐诗坛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人称 “奇才”“鬼才”,被人称为“诗鬼” ,著有《李长吉歌行》。
唐代中期,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不服从朝廷。于是朝廷派兵讨伐,亦不能制止。河北诸镇为祸尤烈。河北易水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39年之长。此诗写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镇之间的战争状况。
背景介绍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乐府曲名。
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城欲摧:城墙仿佛将要坍塌。
甲光向日金鳞开:铠甲迎着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角:军中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黄金台:相传战国史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玉龙:指宝剑。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军似乌云压进,城墙仿佛将要坍塌。铠甲迎着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将敌军比作黑云压城,把将士铠甲比作发光的鱼鳞,渲染出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炼字:“压”字,形象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的悬殊。衬托出将士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号角声在肃杀的秋色里响彻天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写景角度:选景典型生动,号角鸣咽,秋色凝重,边塞激战的热血已凝成胭脂色,从视听角度展现边塞特异的战斗场景。渲染了战场的悲壮苍凉,为下面写友军的救援做铺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带着半卷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修辞:用典, 引用荆轲刺秦,易水诀别的典故,既表明交战地点,又表现将士们壮怀激烈的豪情,渲染了悲壮的气氛。
写法:“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侧面突出战事的紧急。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了报答君王的赏赐和重用,手持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手法:用典,用“黄金台”的典故,表达作者忠君爱国,报效朝廷的感情。
主旨:
表现了守边将士誓死报国的决心和爱国情怀。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公元803-公元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赤壁: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与刘备联合在此击败曹操大军。诗中所写的赤壁实为赤鼻矶,作者借相同的地名抒发感慨。
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取。
周郎:即周瑜,字公瑾。东汉末孙权、孙策手下的重要将领。曾利用东风之势火烧赤壁,大败曹军。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在沙中还没有销蚀掉,拿起来磨光洗净,认出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手法:借物起兴。以古战场上的遗物兴起对前朝英雄人物和战事结果的慨叹,为后两句的议论抒怀作铺垫。
炼字:“将、磨、洗、认”一系列的动词,生动地表现出作者的兴奋和对历史事件的高度关切,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手法:以小见大,以二乔的命运来代表东吴命运,把胜利归为偶然的东风,表明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反映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东风”该如何理解?
“东风”指火烧赤壁,也指机遇。
诗人认为若不是东风给了周瑜方便,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这种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的认识,反映出诗人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史实。
主旨:
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抒发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叹。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云涛:如波涛翻滚的云。
星河欲转:银河流转,指天快亮了。星河,银河。
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殷勤:情意恳切。
报:回答。
嗟:叹息、慨叹。
谩:同“漫”,空、徒然。
九万里风鹏正举: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举,高飞。
蓬舟:如飞鹏般轻快的舟。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梦境)
画面:水天相接,如波涛翻滚的云,连接着清晨的雾。银河转动,像有无数的船只在舞动风帆。
炼字:“接”“连”把天幕、云涛、晨雾自然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转”“舞”化静为动,既描绘星河的闪烁流动,又写出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炼字:“归”字好像在写原来是从天上宫阙来到人间,经历了千辛万苦后回到天帝身边,这大概是词人经历了人生道路的流徙奔波之苦后,希望得到一个美好归宿的潜意识促成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炼字:“嗟”字传达出作者对日暮途远的叹息。
“谩”字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一是空有才华,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表达了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写法:用典,引用《逍遥游》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对美好境界的追求,也展示了她的理想抱负。
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上阙:写拂晓时分海天迷蒙的壮阔景象,及梦回天上、天帝相问的情景;
下阙:写作者自答,倾诉隐衷,希望能摆脱困境。
主旨:全词表达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对美好境界的追求,也展示了她的理想抱负。
基础题
1.《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奇异的边塞风光的诗句是:
2.《赤壁》中发挥想象,从反面落笔议论历史、抒发感慨的诗句:
3.《渔家傲》中表明词人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国难当头而文章无用的句子是: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拓展题
1.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 。
2.“东风”所指的历史事件是__________,东风的象征意义是________。
3.《渔家傲》这首词以_______的特殊方式展现出气魄雄壮的_______词风。
局势的危急
赤壁之战
机遇
记梦
豪放
链接题
李贺作诗,工于设色。请从前两联诗句中任选一联简要分析。
①用“黑”色表现敌军人数众多,黑压压一片
浓重的色彩刻画出敌军气焰的嚣张。②用“金”色表现阳光照耀甲胄时的耀眼夺目,鲜明的色彩写出我军将士的英姿勃发,不可侵犯。③用浓重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