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31 11:4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 ,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
新课导入
南京大屠杀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新闻基本常识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就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其新闻中的事实或者新闻中表现出的乃至隐藏的问题,作者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归纳、整理出新的结论、观点。简单地说,就是评说一件事情、一个问题,或者几件事情、几个问题。主要表达方式为议论。
新闻评论的特点
新闻评论一般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和思想性的特点.新闻报道传播事实信息,新闻评论发表意见信息;新闻报道以叙述为主,新闻评论以议论为主;新闻报道的主要作用是告知信息、传播信息,新闻评论则旨在针砭时弊、引导舆论。新闻评论具有引导、监督、表态、深化的作用。
在评论中会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面论证,反面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作者观点。
为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被唤醒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确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4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首次举行。
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也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人民日报》发表此文,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警醒世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写作背景
作者介绍
“钟声”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自2008年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参与“钟声”文章写作的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的编辑和记者,每篇文章都经过多人讨论修改,因此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关于“钟声”
惨遭绝人寰( ) 振聋发聩( )
遁形( ) 矢志( ) 捍卫( ) 誓言( ) 彰显( )
磅礴( ) 抵赖( )
huán
kuì
dùn
shǐ
hàn
shì
zhānɡ
pánɡ bó
lài
字词学习
( )
nán
( )
nàn

艰难
遇难
( )
méi
( )


没有
辱没
字词学习
多音字
国殇:为国牺牲的人。这里泛指死难的军民。
缅怀:怀念;追想(以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
初衷:最初的心愿。
杀戮:杀害(多指大量地)。
悼念:怀念死者,表示哀痛。
篡改: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
抵赖:用谎言和狡辩否认所犯的过失或罪行。
字词学习
呓语:梦话。
妄图:狂妄地谋划。
辱没:玷污;使不光彩。
遁形:隐藏形体。
捍卫:保卫(多用于抽象事物)。
铭记:深深地记在心里。
彰显:鲜明地显示。
磅礴:(气势)盛大。
字词学习
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人寰,人间。
丑态百出:各种丑恶的样子都表现出来了。
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聩,聋。
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很大。
一以贯之: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贯,贯穿。
字词学习
默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想想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章的主旨。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梳理文章思路
明确:本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及意义。
第二部分(第2段):列举在南京大屠杀发生80周年之际,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的事例,论证了“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的论点。
第三部分(第3-4段):讲述日本右翼分子妄图否认历史、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径以及正义之士的正确做法。
第四部分(第5-6段):指出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强调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是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
2.标题简明、有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关注。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1.点明了这则新闻评论的主要内容——国家公祭,交代了写作目的——为佑世界和平。
精读细研
1、理解课文标题,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2、这篇文章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设立公祭日,通过立法表意志。铸就这一楚宝鼎,祭奠死难雪国耻。
引用宝鼎铭文,一方面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增强现场感;另一方面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感染力和表现力。从结构上,这句话起到开启下文的作用。
精读细研
体会开篇之妙
知识链接
国家公祭鼎高165厘米,口径132厘米。铜质的鼎身和铜质的底座重2014公斤,石质的底座重1213公斤,象征2014年12月13日举行首次国家公祭。鼎上饰以植物纹和卷云纹。以鼎足为界,所有文字被刻在鼎身上的三个部分:左后方和右后方的两面,篆刻国家公祭日的记事文,共两百多字,用小楷书写;而正面篆刻最重要的铭文,一百六十字,用魏碑书写。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
3、第一段“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一句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插叙。这句话交代了“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和死亡人数,补充说明文章的背景,使情节更加完整。
精读细研
方法指导
知识积累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什么是插叙?
插 叙
方法指导
2.考查形式
①选文××段采用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②××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3.答题技巧
①根据插叙的特征判断记叙顺序;
②明确补充说明的对象;
③答题格式:补充说明……内容,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
4、第二段“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于2017年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通过列举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媒体和组织的做法,具体阐明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属于举例论证。
论证方法探讨
精读细研
举例论证
论证方法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的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论证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论证”的问题,而论证解决“怎样进行论证”的问题。
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论证方法
方法探究
方法探究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选择有代表性的
事例,来证明论
点正确性的一种
方法。用事实来
证明论点,论点
更具说服力
运用名言警句、
科学公理以及人
们皆知的常理来
证明论点的方法
可使论证更具有
权威性。
用具体生动的事物
来比喻,从而证明
一个比较抽象的道
理的论证方法。能
使论述深入浅出,
把抽象的道理说
得生动形象。
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相对
或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进
行比较,或把一个事物的
两面进行对照分析来证明
论点的方法。能更突出证
明论点的正确性,使论证
严密,更具说服力。
比喻论证
5、第三段论述“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用意何在?
在内容上,交代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表现,指出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必要性。
在结构上,与上文形成对比,从反面揭示了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严峻形势。
精读细研
论证角度
对比论证
6、第四段交代日内瓦、联合国对待日本的态度有何用意?
用两个事实具体印证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正义的力量对之反击,进而阐明“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的论断,使文章论证更有说服力。
分析论据的作用
精读细研
7、第五段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和国际和平城市协会的宣布有什么作用?
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作为论据,有时间,有报道单位,表明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
另一方面,突出南京的历史变迁,由“恐怖城市”和“成为国际和平城市”两种境遇形成对比,突出和平的必然趋势。
精读细研
8、文章最后一段介绍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介绍了南京命运的变迁,以及中国具有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和磅礴力量。
作用:突出国家公祭的意义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深化中心和主题,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精读细研
分析结尾的作用
方法指导
1.考查形式
文章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
2.答题技巧 一般用以下格式答题:
①总结全文,得出……的中心论点。
②总结全文,深化文章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发出……号召/提出……希望/突出……情感等。
分析结尾的作用
本文通过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及意义,列举在南京大屠杀发生80周年之际,全世界的正义之士对死难者的纪念,驳斥了日本右翼分子妄图否认历史、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强调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是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
归纳主旨
明确文章主旨
文章开篇简述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况,同时提出观点:“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正面以美国、加拿大等全世界正义之士对死难者的纪念为例,反面以日本右翼势力丑态百出的表演为例,说明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历史事实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最后以南京命运的变迁收束,表明中国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信念和力量。全文思想深刻,有“警钟”和“宣言”双重作用。
梳理论证思路
归纳思路
1.考查形式
理清论证过程
作者是怎样证明中心论点的?/请简要分析本文(某部分)论证的过程。
2.答题技巧
归纳思路
①文章首先提出……这一论点/引出……论题;接着,使用了……论证方法/从……进行了论证;最后提出……的结论/强调……的中心论点/发出……的号召。
②首先列举……事例,然后从……角度/运用……论证方法,对……进行了论证,最后得出了……结论,证明了……论点。
概述国家公祭的基本情况
全世界正义之士对死难者的纪念
南京的命运转变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维护和平:中国有能力
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
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历史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归纳思路
历史不会改变,事实不会消失
提出论点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得出结论
对比论证
引述事实
1.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
如“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运用四个四字短语准确地揭露了日本右翼分子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事实,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批判,语言铿锵有力。
归纳总结
写作特色
2.新闻事实翔实,议论精当。
列举了在南京大屠杀发生80 年后,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的相关的新闻事实,如: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于2017 年10 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迭戈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加利福尼亚州街头不久前落成的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纪念碑前摆满鲜花——东京审判时,他是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位证人;在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新闻事实翔实,事实胜于雄辩,不容日本右翼分子抵赖,简洁有力地表明了“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的观点。
归纳总结
写作特色
3.情感真挚,爱憎分明。
文中指出“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 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不足”表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寥寥无几,“还在不断”“百般”表明日本右翼分子的无耻可笑、不知悔改,表达了作者对日本右翼分子的痛斥,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悼念,语气强烈,感情真挚。
归纳总结
写作特色
学后感悟
课堂小结
铭记历史,才能继往开来。没有记忆的民族不可能有凝聚力,也不可能真正吸取灾难的教训,开启崭新的时代故事。我们经历了黑暗的南京大屠杀,我们有30万同胞死难,只有铭记这样血的历史和教训,实现民族记忆的世代传承,警钟长鸣,才能不让历史重演。今天,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吸取灾难教训,积淀民族记忆,团结全世界维护和平的正义之士,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课堂练习
1.下面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祭祀(sì) 篡改(chuàn) 惨绝人寰(huán)
B.悼念(dào) 杀戮(lù) 振聋发聩(kuī)
C.辱没(mò) 矢志(shǐ) 颠倒黑白(diān)
D.大肆(shì) 呓语(yǐ) 无处遁形(dùn)
C
2.下面词语书写无误的一组( )
A.初忠 野蛮 书藉 国殇
B.抢劫 妄图 抵籁 记念碑
C.警惕 捍卫 铭记 幸存者
D.彰显 磅礴 腼怀 鼎铭文
C
3.下面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惨绝人寰的暴行。他投袂而起,愤怒揭露了法西斯的豺狼本性。
B.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根本精神。
C.涨潮时,无数浪花飞溅,发出振聋发聩的响声,犹如万马奔腾般势不可挡。
D.有的野心家随意篡改历史,颠倒黑白,弄得史学领域乌烟瘴气。
C
4.下面有关新闻评论的说法错误的一项( )
A.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
B.新闻评论是议论文体裁中重要的一类,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
C.新闻评论代表一定的机构、组织对当前重要问题和事件的态度、观点、看法,可以指导受众的意见走向、行为走向。
D.新闻评论在舆论监督中处于一种显要的地位,在弘扬先进思想和精神的同时,还要不断揭露和抨击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对不良之风和现象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B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