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3-09-28 11:2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台儿庄区 枣庄十七中 满高珍
课时课题: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2013年5月16日, 星期四, 第五节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探究某种动物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了解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定义。(重点) ②说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区别。(重、难点) ③通过情景体验,说出与语言文字有关的条件反射是人类所特有的 。(难点)
2、能力目标: ①通过游戏、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自己与他人合作交往的能力。 ②学会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的实际问题相联系,并运用到生活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反射,特别是复杂反射的学习,认同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建立复杂反射的过程,并用此理论指导自己的学习,提供学习效率。 ②有了反射,生物能更好的适应环境,从而初形成机体与环境和谐统一发展的观点。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反射的历史典故和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明白的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视频的引入,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求知的欲望;通过酸梅的品尝活动让学生有了切身的体验,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运用探究、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分组分析讨论所涉及的问题,让学生“在品味中学习,在学习中品味”,活跃课堂气氛,引申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以此为基础让学生重温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进一步的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我有妙招”引导学生发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接着潜移默化至学习过程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巩固练习加强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达标检测反映学生的学生效果。
课前准备: 教师:①搜集关于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资料和视频等。 ② 精心制作课件辅助教学。③准备好干净卫生的酸梅。 学生:①复习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及简单反射。 ②搜集有关反射的历史典故和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明白的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视频导入
激发兴趣
3分钟
播放视频短片“望梅止渴”的典故:
提出问题:士兵们听到曹操说前方有梅林,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奇妙的变化?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的第二课时
板书课题: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二)
提出问题: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
充满兴致的观看视频
探讨视频中的故事情节
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主要是人的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一学生起来回答: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通过视频,借助历史典故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求知的欲望。
温故知新
导入新课
品味杨梅
体验反射
5分钟
过渡:在刚才的视频中,曹操提起了“梅子”这种水果,同学们吃过酸梅么?
今天,为了奖励大家长时间以来对生物课的认真学习,老师请大家吃酸梅。(展示并分发课前准备的酸梅)
酸梅我请大家吃过了,不过我还有个问题想问大家:吃酸梅、看到酸梅和听说酸梅,你们对这三种情况的反应一样么?
大家再思考一下:(1)吃酸梅分泌唾液,(2)看到酸梅分泌唾液,(3)听说酸梅分泌唾液,这三种情况能否被称作反射呢?
那么,这三种反射有没有区别呢?区别在呢里?
(1)这种反射是大家生来就有的么?
(2)看到酸梅分泌唾液呢?是大家生来就有的么?
学生回答之后,小结:
这也就是说,是以曾经吃过酸梅作为反射发生的前提条件的
(3)那听说酸梅分泌唾液呢?没吃过的同学会不会分泌唾液呢?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可以得出:看到酸梅和听说酸梅分泌唾液这两种反射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在吃过的前提条件下才能发生的。
有的同学说吃过,有的同学说没有吃过。
学生们非常兴奋,垂涎欲滴慢慢品尝酸梅。
学生甲:一吃酸梅我就流口水了。
学生乙:没吃的时候,我一看到酸梅就流口水了。
学生丙:我看都没看到,一听说酸梅就开始流口水了。
……
思考后回答:
这三种情况都是反射。
有区别,这三种反射的刺激信号不同。吃酸梅分泌唾液,是因为酸梅里的酸性物质直接刺激了我们的味蕾,我们对此作出反射。
是的,是天生的。
看见酸梅分泌唾液是
酸梅的形状、颜色、气味作为刺激信号形成的反射。这不是生来就有的,是曾经吃过的同学才会发生的反射,吃过的同学一看到酸梅就会想起曾经吃过的滋味,所以会分泌唾液。而没吃过的同学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就不会发生分泌唾液的反射
(3)听说酸梅分泌唾液是以语言作为刺激信号,它并没有直接刺激我们的味蕾,而是一听说“酸梅”这两个字就想起来曾经吃过的滋味,所以口水就不由自主的流出来了。没吃过的同学不会知道酸梅的滋味,所以听到这两个字也不会流口水。
通过酸梅的品尝活动让学生有了切身的体验,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品味中学习,在学习中品味”,积极探讨相关的问题。
学生经历了自身的体验之后,再来探讨相关的问题,就会感到比较容易,真正做到抽象问题具体化。
逐步深入
探索新知
8分钟
过渡:大家总结的非常好。
像吃酸梅分泌唾液这种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我们把它称作非条件反射;而看见酸梅和听说酸梅分泌唾液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它需要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我们把这种反射称为条件反射。
例如,我们上节课学习的“膝跳反射”就是一种非条件反射。(播放视频)
我们把引起非条件反射的刺激称为非条件刺激,把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称为条件刺激。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两种刺激哪种低级哪种高级呢?
大家说的非常对。条件反射既然是高级的神经活动,它就需要我们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参与才能实现;而非条件反射只需在大脑皮层以下(脑干或脊髓)的各个中枢参与即可完成。
思考:经过训练,黑猩猩学会用竹竿去取挂在高处的香蕉,这种反射活动有什么意义?
逐步深入:人类特有的反射
人类形成条件反射刺激的能力比其他所有动物都强。在这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
小结:

请同学们根据生活和学习中的经验再举出几个属于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实例。
根据自己的实际体验,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理解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概念,并进行记忆。
明确:条件反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观看视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重温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及反射弧的组成。
讨论并总结:
非条件反射低级,条件反射高级。因为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会的,而条件反射只有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才能形成。
条件反射的建立,可以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一般地,动物越高等,所建立的条件反射水平越高,适应环境的生活能力也必然越强。
人类除了能对诸如食物的气味、形象、颜色等具体的信号发生反应以外,还能对由具体信号抽象出来的语言和文字发生反应。例如,在刚才的品尝活动中,曾经吃过酸梅的同学一听到老师说酸梅两个字就流出了口水。
积极思考,踊跃回答:
谈虎色变
谈梅止渴
红灯停,绿灯行
看完一篇感人的文章流下眼泪或听完英雄事迹报告会感动的流下眼泪
根据实际体验引入抽象的概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结合视频,更形象的理解反射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温故而知新,引入新的知识。
联系生活
学以致用
由浅入深,逐步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通过举例,加强学生的迁移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重温历史
深化提高
8分钟
大家想知道科学家是怎样研究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么?
其实,早在1906年,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就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
提出问题:
(1)假如在狗已经建立“铃声——唾液分泌”之后,总是只给铃声而不喂食物,那么这种反射还能持久存在下去么?(2)给狗喂食,狗发生唾液分泌反射,这种反射能持久存在下去么?
(3)这两种反射的建立所需要的神经联系有区别么?如何才能使我们建立的条件反射长时间的保持下去呢?
(一)喂狗吃肉→分泌唾液
狗在进食时分泌唾液是一种自然的、无法控制的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食物是一种非条件刺激,
(二)
对狗摇铃→未分泌唾液
最初给狗以铃声刺激不会引起唾液分泌,这是 因为铃声与食物无关。铃声是一种条件刺激。
(三)
摇铃同时喂肉→分泌唾液
巴甫洛夫把食物和铃声结合起来,并重复多次,加以强化使狗学会把这两者联系起来。
(四)
再对狗摇铃→分泌唾液
条件反射的建立依靠的是非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的多次结合。
思考并讨论,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不能持久存在。
(2)狗在吃食时分泌唾液的反射,是持久存在的。
(3)有区别。条件反射的神经联系是暂时的,不固定的。而非条件反射的神经联系是固定的,不会消退的。需要经常用非条件刺激来强化条件刺激。否则,已建立的条件反射将逐渐减弱,甚至消退。
通过讨论科学家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领悟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深入理解非条件反射是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依靠非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的多次结合建立起来的后天性反射。
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指导。通过合作学习使每位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总结盘点
学以致用
5分钟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相关知识,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它们的区别吧。
我们学习了条件反射的建立,大家能不能把我们学习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呢?
【我有妙招】明明的爷爷在山上喂了很多只鸡,每次喂食都用“咕咕咕”声音唤它们。每天早晨,喂完鸡后就把它们从鸡舍中放出去找食吃,鸡傍晚才回来。爷爷想在中午时,也喂一次鸡,你有什么妙招让鸡回到鸡舍来吃食吗?
填表比较: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
个体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参与反射的中枢是大脑皮层以下
参与反射的中枢是大脑皮层
引起反射的刺激必须是该感受器的直接刺激
任何无关刺激都可变为条件刺激
固定的,不会消退
如果不用相应刺激强化,则会逐渐消退
梳理、背记、理解、巩固知识要点
小组之间讨论交流:
早晨喂鸡前吹哨,多次结合,中午一吹哨,鸡就会回来吃食
用表格的形式将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区别加以对比,使教学的重难点突出,也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一目了然,清晰牢固。
“我有妙招”的设计引导学生发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增加对学习的兴趣。
知识拓展
迁移应用
3分钟
引申:
(1)我们的学习过程是不是一个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呢?
(2)如何使我们学过的知识不易忘记呢?
提升:当然条件反射也可以改建或重建。所以,对于已有不良学习习惯的同学,我们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呢?
讨论后回答:
学生甲:我们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学生乙:及时的复习,强化条件刺激可以巩固记忆。
学生丙:结合口、手、眼、耳等器官,并用多方面刺激也可以加强记忆。
讨论、交流:
改掉原有的不良习惯,重建良好的学习习惯。
把所学习的知识迁移到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当堂训练
巩固应用
3分钟
分析下列几种反射分别属于哪种反射:(逐个出示课件,组织学生抢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1吮吸反射 2训练海豚
3吃梅止渴 4望梅止渴
5谈梅止渴 6小狗钻火
7海豹表演 8不寒而栗
观看图片,联系所学知识,积极抢答问题:
1、非条件反射
2、条件反射
3、非条件反射
4、条件反射
5、人类特有的反射
6、条件反射
7、条件反射
8、人类特有的反射
学生已按老师的布置,课前搜集“不寒而栗”的典故。
汉武帝时,有个人名叫义纵,汉武帝任命他做定襄太守。当时定襄的社会治安混乱。义纵到任以后,把押在狱中的二百多名重犯,以及为重犯开脱罪责进行贿赂的二百多名门客亲属,一律严加追究,拘捕治罪,一天之内处死的就有四百多名。从此以后,定襄的人一听到义纵的名字就“不寒而栗”--天气不冷却浑身发抖。
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既能使知识得到巩固,又能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过搜集历史典故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
当堂达标
完成教学
10分钟
A类:【基本知识】
学生独立完成助学P81--82的当堂达标1—7题
(学生不看课本,独立完成。 教师错题纠正,点拨讲解)
B类:【直通中考】
1、下列反射中,只有人类才具有的是 ( ) (2012年 威海)
A 排尿反射 B谈虎色变 C听见铃声吃食物 D吃樱桃分泌唾液
2、以下反射活动与“看到梅子分泌唾液”反射类型相同的是( )(2012年 潍坊)
A 吮吸反射 B 杯弓蛇影 C 眨眼反射 D谈虎色变
(反馈训练 接轨中考,加强对本节知识的掌握)
C类:【综合训练】
如果用锣声与喂食相结合,训练猴子进行爬杆表演,经过一段时间后,当猴子一听到锣声,就会做出爬杆的动作。请就这一反射活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反射活动的形成过程中,原本属于无关刺激的___________转变成了条件刺激。
(2)为防止已建立起来的该反射活动消退,就要不断地用___________进行强化。
(3)此类反射活动是在___________基础上建立的,其重要意义在于提高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就参与活动的神经中枢而言,与猴子吃到食物分泌唾液的不同在于该反射活动必须有___________参与。
当堂检测,既能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又能激发学生的潜力和动力。
链接中考和综合训练,有利于对知识的拓展,帮助学生提高解题的技能。
课下拓展
建议活动
建议活动:
训练小动物建立某种条件反射
目的要求:
体验训练小动物建立条件反射的实践过程。
进一步理解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主要区别以及条件反射的意义。
方法步骤:(请参考下面范例)
准备未经过训练的小金鱼若干条;
每天两次在固定的时间给小金鱼投喂少量食物;
在每次喂食之前,先用手指敲击鱼缸壁3—5次,随机投喂食物。
观察小金鱼的反应:最初敲击鱼缸壁会使小金鱼惊慌的游开,喂食会使小金鱼做出摄食的积极反应;后来看到小金鱼受到敲击鱼缸壁震动的刺激后不再惊慌,并且当只敲击缸壁的时候,也会随机做出“摄食”的动作。这说明,小金鱼对这种敲击已经建立了“摄食”的条件反射。
讨论:下节课要在班里交流以下内容:
实验设计(包括目的、原理、方法等);
实验实施过程;
实验结果记录和整理的资料;
实验结论。
通过学生交流探究方案,反馈学生对科学探究一般方法的了解;通过交流实验过程,反馈学生实践能力与合作情况。

板书设计:
反射类型
概念
神经中枢
反射弧的特点
举例
意义
非条件反射
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
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小脑、脊髓、脑干)
固定的
不会消退
膝跳、缩手、眨眼、排尿、排便反射(脊髓)、吸吮反射(脑干)
适应性小,只适应不变的环境
条件
反射
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先性反射
有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参与
暂时的
可以消退
望梅止渴
画饼充饥
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绳
使机体更好地适应变化的环境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情境,激发了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对比讨论中创设性地完成任务。在讲解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概念时,由于学生有了切身的体验和感受,所以理解和接受起来自然水到渠成。同时,将条件反射的建立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既明确了条件反射对人和动物适应环境能力的积极意义,也明确了学习的本质就是一个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从而坚定学习的信心。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但使许多具体问题形象化,而且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活跃了课堂气氛。回顾上课时的情景,我觉得自己已经融入了学生的学习中,从中体会到了教学的快乐,令我难以忘怀。
不足之处:在交流探究实验方案时,学生所设计的方案缺少多样化;由于时间仓促,在引导学生从其他熟悉的动物来建立不同的条件反射方面做得不够。本节课学生环节的活动多,课堂气氛活跃,但还有一部分同学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如何缩小这部分同学与其他同学的差距,也是课改过程中需要我们共同探讨、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