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1
Klorint Studio
新课导入
鲁迅:他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
列宁:他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2
Klorint Studio
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他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 自幼接受严格的贵族教育。
从50年代开始创作。60年代创作进入颠峰,创作了史诗性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70年代创作了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1899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复活》,可以说是作家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
他不仅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列夫 · 托尔斯泰(1828~1910)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他的写作成就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著。
他为著名文学和历史人物所作的评论和传记,使他享有很高的声誉。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传记《三位大师》、《罗曼·罗兰》等。
1、速读课文,勾画每一段的中心句或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2、思考文章主要运用什么写法来塑造人物?
3、划分文章结构并概括主要内容。
课文明显地分为前后两部分,划分并概括内容。
二、(6-9自然段)描写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精神。
一、(1-5自然段)托尔斯泰平庸丑陋的外貌——外表。
由表及里
速读课文,梳理结构
阅读“外表”部分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出托尔斯泰外貌的什么特征?
2、找出关于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句子并赏析
研读赏析:
2、找出关于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句子并赏析
须发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
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
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
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面部轮廓各个部位
比喻夸张
作者运用了 手法描写托尔斯泰外貌特征的?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大量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巧妙比喻。不仅使形象生动,特征突出,而且使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好的比喻至少应该是这样的:
1.贴切——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点(包括形似和神似)
2.新奇——喻体与众不同,给人印象深刻。
分组品读,比较下列几组句子,每组句子中哪个是最好的比喻句?为什么
(一) 大雪纷纷何所似?
1.撒盐空中差可拟
2.未若柳絮因风起
(二)
1.寂寞像杂草,在我的心里疯狂滋长。
2.寂寞像一条长蛇。
找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没遇见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
对比
突出托尔斯泰面容丑陋,给读者留下深刻影响。
语言品味
语言品味
阅读第五段,找到对来访者的描写。
什么?就这么个侏儒?……打量着主人的脸。
此处生动描写了来访者亲眼见到托尔斯泰时的心理和神态,突出来访者失望。侧面烘托托容貌平常。
(1)须发:多毛、胡须浓密
(2)面部轮廓结构: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3)面部特征:忧郁、愚钝、压抑
(4)长相:长相平平、普通
(5)拜访者失望之情
平庸普通
不好看
好看?
研读赏析(6-9)段:
找出关于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
并仔细揣摩描写托尔斯泰眼睛语句的含义
犀利,能穿透心灵/审视心灵
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成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
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细看托尔斯泰
情感丰富/柔和
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
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
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
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 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
这是出现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
细看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作者引用高尔基的这句话,从修辞手法上看是夸张,但它恰恰很好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事实上,托尔斯泰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文中有句话可以为此做注释:“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睿智/看清一切,有威力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细看托尔斯泰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这句话写出了作为思想家、艺术家、文学家的托尔斯泰的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得力于他的艺术巨笔准确表现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3) “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联系作者生平经历理解
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作为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顶峰的代表,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贫困的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揭示,这在他晚年的长篇巨著《复活》里表现得尤为充分。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
小组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福?
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
合作探究
19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托尔斯泰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70年代末,俄国社会的阶级斗争日趋剧烈。1861年改革以后的农民,本来就遭到了一连串的掠夺,濒于破产,现在又遇上了连年歉收,许多人死于饥饿和瘟疫。这迫使农民不得不奋起抗争,再一次形成革命形势,引起了托翁的关注。于是他加紧社会活动,遍访教堂、修道院;调查贫民区等。这一切加深了他对专制制度和剥削阶级罪恶的认识,促进他的世界观剧变,并给予他的创作以深刻的影响。
托尔斯泰到晚年一直致力于“贫民化”:持斋吃素,从事体力劳动,耕地,挑水浇菜;并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因而和他的夫人意见冲突,家庭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后来他秘密离家出走,途中感冒,病逝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他逝世以后,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一个小森林中,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茨威格称之为“世间最美丽的坟墓”。
作者说:“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就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的根源,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
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但联系全文看,读者仍能感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文章运用欲扬先抑,前半部分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辅相成的艺术效果,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欲扬先抑是在作文时作者想褒扬某个人或物(扬点)
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抑点)。然后通过一件触动人心弦的事件让情感发生突变(情感突变点),达到褒扬某个人或物的目的。
作文
你的 ,让我记住了你。
反映人物性格特点的形容词
写法借鉴
一、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比喻效果:形象鲜明,特征突出。
夸张效果:特征突出,印象深刻。
二、先抑后扬的手法:用伟人平庸丑陋的外表来反衬其眼睛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