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苏轼
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
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人或动物在水里行动;
2.不固定;
3.河流的一段;
4.交往,来往;
5.从容地行走;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宋)
时间
原因
对象
地点
内容
心情
“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点击输入您的标题文本
“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点击输入您的标题文本
“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意象——
藻、荇
金鱼藻:“茎长40~150厘米,平滑,具分枝……植株无根”、
狸藻:“长15~80厘米……几乎无根,茎细弱”。
《百度百科》
荇:“一名接余,白茎,叶紫赤色,正圆。茎寸余,浮在水上。根在水底,与水深浅等,大如钗股。上青下白”。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苏轼随物赋形地化明月竹柏为积水藻、荇,以潜藏自己黄州谪居的人生境遇和是夜难以言说的精神困顿。
意象——
竹柏
由于竹柏的特征,它被赋予了坚贞、不屈、孤傲等文化品格。
孙绰《司空庾冰碑》“夫良玉以经焚不渝,故其贞可贵;竹柏以蒙霜保荣,故见殊列树。”
颜延之《阳给事诔》“如彼竹柏,负雪怀霜。”
彭绍升《秋士先生墓志铭》“先生竹柏之性,有节有文。”
“藻”“荇”——“盖”——“竹柏”
观察视角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白话译文: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
苏轼《前赤壁赋》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 的 超脱
意象
藻荇——竹柏
精神困顿——生命突围
苏轼 的 超脱
意象
藻荇——竹柏
精神困顿——生命突围
苏轼 的 超脱
意象
藻荇——竹柏
精神困顿——生命突围
苏轼 的 超脱
意象
藻荇——竹柏
精神困顿——生命突围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临皋闲题》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食荔枝》
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别海南黎民表》
苏轼
1.人或动物在水里行动;
2.不固定;
3.河流的一段;
4.交往,来往;
5.从容地行走;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