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溶解现象
《整理与归纳》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及溶液的组成,并会判定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2.从定量的角度认识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质量分数,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知识的回忆、实验方案的设计与探究,培养学生学会对比、分析、判断等方法,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在体验学习过程中通过讨论、研究、习题和实验探究等活动,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的意识。
2.通过自主复习提高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解题时的迁移能力和应变能力。
学情分析:
(
悬浊液
--------
沉淀
)根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溶液已有的生活认识,,教师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复习;充分利用对已学知识的认知,搭建和完成知识结构的梳理,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整合知识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章许多教学内容要求由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完成,并在讨论、研究、实验探究、练习等活动中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所以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活动与探究分组进行,使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将所学习有关溶液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并将探究中整理与归纳出的知识要点做以分享和展示。要求各小组成员既要分工负责分内的工作,又要协作完成组内的任务;在小组内交流前,每个小组成员要独立得出探究结论并对结论做出解释,小组间交流时小组代表应随机确定,这样可以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保证小组内的分工合作落到实处;保证学生间的互助作用充分发挥而尽量减少学生间的学习效果的差距,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的体验。
教学手段:
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平台,老师提前将课件PPT、电子版实验探究学案和电子版随堂检测题发送至平台供学生预习,并预设学习目标,课堂中,真正实现教学同步。每组将探究过程及现象通过图片形式上传,全班可视,分享展示。并及时将本节课所涉及知识点整理与归纳形成思维导图,课堂中上传并分享展示。根据知识梳理与理解及时完成随堂检测反馈,老师及时了解掌握学情,与学生互动交流,及时解决学生随堂检测中的错误。更好的呼应了高效课堂要求之一即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思维潜质。
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通过观察桌面教师准备的不同的实验仪器和实验药品,思考并明确本组所能完成的实验探究内容,并将实验探究内容呈现到黑板上,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要探究的五组实验,在实验探究中要掌握的知识学习目标。学生根据实验仪器和药品设计本组的实验方案,交流讨论并明确分工后开始进行实验。完成实验探究。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由小组成员负责记录现象,整理与归纳知识要点,并将实验的设计过程及现象以图片形式上传大屏幕,在班内分组进行展示和分享知识要点,学生根据各组的分享和展示将知识点做以整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最终根据知识的梳理和整合解决教师预设的随堂检测练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本节教学重点:
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及会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转化关系
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提高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及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
本节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的设计。
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并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对知识点的整理与归纳。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明确实验探究的内容
根据教师给五个小组学生准备的实验仪器和实验药品,思考讨论并交流,确定本组能探究的实验,明确探究实验内容。
【教学环节二】展示学习目标
根据实验探究内容,明确本节课要掌握的知识目标。
【教学环节三】设计实验方案
各小组根据不同的实验仪器和药品,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各小组组长进行明确的分工,学生负责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归纳知识要点,对实验过程拍照上传,指派小组成员分享展示实验过程及现象,对实验归纳总结的知识要点内容做以分享和展示。
【教学环节四】进行实验方案
各小组根据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小组成员按照分工完成实验探究。
【小组合作实验探究一】取少量高锰酸钾、粉笔灰、食用油、食盐,分别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搅拌,静置,观察实验现象。
【小组展示实验探究】
【第一小组归纳分享知识要点:】
(
物质在水
中的分散
) (
不稳定
、
不均一
) (
悬浊
液
--------
沉
淀
)归纳知识要点一:
(
稳定
、
均一
) (
乳浊液
--------
分
层
) (
溶
液
--------
无变化
) 1.
2.溶液、溶质和溶剂
(
溶
液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溶液: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稳定均一的混合物。
【小组合作实验探究二】 将两个烧杯中的溶液分别放入一个闭合电路实验装置中,当闭合开关,观察实验现象。
【小组展示实验探究】
【第二小组归纳分享知识要点:】
归纳知识要点二:
1.加快物质在水中溶解的方法:研碎、加热、搅拌
水溶液的某些性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着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可以导电,
而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水溶液不能导电。
【小组合作实验探究三】配制50克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
【小组展示实验探究】
【第三小组归纳分享知识要点:】
(
溶质质量分数
=
溶质质量
/
溶液质量
×
100%
溶液质量
=
溶质质量
+
溶剂质量
溶液浓度表示方法
溶液浓度的应用
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实验步骤
实验分析
)归纳知识要点三:
溶液浓度的表
示方法及应用
(
溶质质量分数公式应用
)
(
溶液稀释问题计算
)
【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四】
20℃时20mL的水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观察溶解现象,并将底部留有硝酸钾晶体的硝酸钾溶液各取10mL加入A和B两个试管内,再向两个试管中分别加入约为2克的硝酸钾晶体,振荡,观察。将A试管中再加入约为10mL水,观察。将B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
【小组展示实验探究】
【第四小组归纳分享知识要点:】
(
定
义
判断方法
相互转化方法
饱和溶液和
不饱和溶液
物质的
溶解性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温
度
影响因素
溶剂的性质
溶质的性质
)归纳知识要点四:
【小组合作实验探究五】
20℃时,在A和B两支试管中分别取约为10mL的水,其中向A试管中加入2克硝酸钾固体,B试管中加入1克氢氧化钙粉末,振荡,观察。
【小组展示实验探究】
【第五小组归纳分享知识要点:】
归纳知识要点五:
(
同种溶质: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 (
溶液浓、稀与
饱和、不饱和
的关系
)
(
不同种溶质:浓
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
【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知识
-------呈现思维导图
(
交点的含义
线的变化趋势
乳浊液
--------
分层
溶
液
--------
无变化
稳定
、
均一
蒸发
结晶
降温
结晶
结晶的方法
物质的溶解度
溶质
溶液的组成
物质的
溶解性
有关溶质质量
分数的计算
溶液组成的表示
溶液浓度
表示方法
溶解现象及性质
加速溶解的方法:搅拌、加热、研碎
;
有些物质溶于水时温度基本不变
有些物质溶于水时吸收热量
有些物
质溶于水时放出热量
分散体系
悬浊液
--------
沉淀
溶解
现象
能量变化
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
导电性:自由移动的离子
溶质质量分数公式应用
溶液质量
=
溶质质量
+
溶剂质量
溶液浓度
的应用
配制溶质质量分数
一定的溶液
实验步骤
实验分析
溶液稀释问题计算
不同种溶质:
同种溶质:
溶液浓、稀与
饱和、不饱和
的关系
相互转化方法
判断方法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和
不饱和溶液
定
义
温
度
影响因素
溶质的性质
溶剂的性质
溶剂
判定
方法
条件
定义
标准
状态
单位
溶解度曲线
不稳定
、
不均一
)
(
溶质质量分数
=
溶质质量
/
溶液质量
×
100%
)
【布置作业】
本章作业P28-292、4、5、6题
【课后反思】本节课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回顾溶液的相关知识内容,并通过分享展示环节,学生加强了整合知识的能力和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整合知识能力、分析能力等多方面综合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真正体现素质教育背景下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的教学。课堂以信息技术应用平台为手段,实现了真正意义上教学同步,学生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平台提前预习,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在课堂上可以分享展示实验探究、随堂检测练习等。课堂上师生互动及时了解学情,通过实验图片的上传分享,思维导图的上传展示,能在课堂上第一时间分享和感知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本节课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思维潜质,更好的构建了和谐高效的课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