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课件(共32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5《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课件(共32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31 17:15:01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野蛮入侵南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 2014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第四个国家公祭日之际,人民日报刊登了新闻评论《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一文。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篇评论,谨记这段屈辱的岁月。
新课导入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1.了解不同体裁新闻作品的特点,了解新闻评论的结构和特点。
2.认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
3.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珍爱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学习目标
新闻基本常识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http://www.LSPJY.com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http://www.LSPJY.com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新闻评论的特点:新闻评论一般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和思想性的特点,也就是:①因时而评,新闻性强;②缘事而发,寓理于事;③内容贴近,题材广泛;④大众视角,公民写作。
文体知识
“ 钟声”,“ 中国之声” 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的笔名,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继“国纪平”之后创立的又一新的署名评论。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自2008 年11 月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这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继“国纪平”之后创立的又一新的署名评论,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与“国纪平”的重大题材、深入评析形成互补。
走近作者
本文选自2017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这一天,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作者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震撼人心的评论。
同学们,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我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不仅属于南京,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世界!
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4年12月13日,国家举行了首个公祭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出席,南京全城默哀。
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也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人民日报》的记者就此事件写了这篇新闻评论,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警醒世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写作背景
南京大屠杀,是指1931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 ,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学术界认为开始于12月5日)沦陷后,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
战后,中国国民政府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其中,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经调查判定,日军集体屠杀有28案,屠杀人数19万余人;零散屠杀有858案,死亡人数15万余人,总计死亡人数达30多万,制造了惨绝人寰的特大惨案。2014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首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2015年10月9日,《南京大屠杀史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南京大屠杀
听范读课文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
2.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3.标出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dǐng




shāng
miǎn

怀
cuàn





hàn


zhōng


huán

惨绝人

dào

dùn


shǐ


字词积累
国殇:
篡改:
抵赖:
呓语:
遁形:
彰显:
惨绝人寰:
振聋发聩:
一以贯之:
丑态百出:
沧海桑田:
为国牺牲的人。文中指死难的军民。
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
用谎言和狡辩否认所犯过失或罪行。
梦话。
隐藏形体。
鲜明地显示。
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
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
各种丑恶的样子都表现出来了。
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很大。
1、概括课文内容。
这篇文章开篇用概括性的语言简述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况,阐明了国家公祭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表达了中国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
第一部分(1):引出评论话题,概述公祭日悼念情形,指出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历史、维护和平与正义。
第二部分(2--4):概述世界各地正义人士纪念活动,揭露和批判日本右翼妄图辱没真相的丑恶行径,指出历史是不容忘记的。
第三部分(5、6):总结强调我们会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开创未来,以捍卫世界和平。
2、理清课文层次。
整体感知
4、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3、这则评论是针对什么新闻事件而写的?
针对在纪念南京大屠杀80周年公祭日,即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以隆重仪式悼念死难者同胞的新闻事件而写。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或者: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5、如何理解文章标题“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①.点明了这则新闻评论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目的,即概括了“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的事实;
②.标题简明、醒目,点明国家公祭的初衷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
插叙。这句话交代了“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和死亡人数,补充说明文章的背景,使情节更加完整。
2.第一段“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一句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引用宝鼎铭文,简要揭示了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明确公祭的初衷是悼念死难同胞。
作用:一方面点明文章的内容,显示出一种庄重的气氛;另一方面丰富文章的内容,增添表现力。
1.这篇文章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于2017年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加利福尼亚州街头不久前落成的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纪念碑前摆满鲜花——东京审判时,他是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位证人;在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
3.第二段列举了哪些纪念活动?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媒体和组织的做法,具体阐明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这段综述选择了世界上多个地区、不同阶层、多种形式的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纪念活动,多国度、多阶层、多角度的材料,更有说服力,强有力地证明了历史是没有被忘却的,令人信服。
因为爱好和平是世界人民的心声,包括大部分日本人民也尊重历史,这与下文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欺瞒民众的丑陋行径形成鲜明对比。
4、文中为何提到日本一个研究会建议将 “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
5、第二段综述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①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
②大规模篡改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 ③在美国旧金山市议会2017年9月一致通过设立“慰安妇日”的议案后,日本右翼的大阪市市长却表示,要解除大阪市与旧金山市的姐妹城市关系。
在内容上,交代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表现,指出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必要性;在结构上,与上文形成对比,从反面揭示了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严峻形势。
7、第三段交代“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用意何在?
6、日本右翼分子扭曲历史的顽固表现有哪些?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用第二段正义之士四个不同的纪念活动与第三段右翼分子美化侵略战争、扭曲历史的两个反面事例做对比,揭露了日本右翼分子辱没真相和良知的滑稽、丑陋嘴脸。为本文作者对日本右翼分子的批判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8、第二三段着重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2017年11月,日内瓦裁军会议取消了日本和平演讲的资格;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用两个事实具体印证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正义的力量对之反击,进而阐明“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的论断,使文章论证更有说服力。
9、第四段交代日内瓦、联合国对待日本的态度有何用意?
80年,沧海桑田,南京由饱受二战战火摧残的“典型”,成为国际和平城市,昭示了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传统和坚定信念。弗雷德·阿门是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项目执行会长,间接引述他的话,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作为论据,有时间,有报道单位,表明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另一方面,与下文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形成对比,突出和平的珍贵。
10、第五段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有什么作用?
11、间接引用弗雷德·阿门的话有何深意与作用?
12、南京的命运发生了怎样的变迁?这种变迁有何意义?
变迁: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
变迁的意义:
(1)有利于国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从中汲取力量,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2)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
(3)证明和平的珍贵,彰显中国保卫人民和平生活、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
13、文章最后一段介绍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介绍了南京命运的变迁,以及中国具有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和磅礴力量。作用:突出国家公祭的意义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深化中心和主题,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14、试简要分析这篇新闻评论的论证思路。
这篇文章开篇用概括性的语言简述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况,同时提出观点,即“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正面以美国、加拿大等全世界正义之士对死难者的纪念为例,反面以日本右翼势力丑态百出的表演为例,说明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历史事实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最后以南京命运的变迁收束,表明中国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信念和力量。全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有“警钟”和“宣言”的双重作用。
1、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
句式整齐,节奏铿锵,具有极强的气势和力量。
作者用词简洁精准、针对性强,画出这样的语句,并分析作用。
品味语言
2、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
“那些人”指的是日本右翼分子。
各种丑恶的样子都表现出来了。这里讽刺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所作所为。
表明对日本对待历史问题态度的不满。
3、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
4、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装睡梦游”是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极大讽刺。
5、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
6、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何等”,多么。用感叹的语气表示不同寻常。
“一以贯之”强调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始终不变。
①.思想深刻,说理性强。文章围绕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展开,阐明国家公祭的意义,既有全世界正义之士的纪念,又有日本右翼势力的痴心妄想,摆事实,讲道理,站在维护世界和平的高度阐明观点,认识有高度,思想针对性强。
②.事实清楚,准确性强。这篇新闻评论中作者大量运用事实,特别是美国、加拿大以及日本等国的相关事实来阐明自己的认识,印证观点,并且引用原材料,大大增强了评论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使文章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③.对比鲜明,态度强烈。文章第2段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死难者和第3段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美化战争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日本右翼分子顽固态度的强烈批判。
写作特色
此时此刻,我们要告慰所有在南京大屠杀惨案中不幸罹难的同胞们,告慰所有在日本侵华战争中不幸死难的同胞们,告慰所有在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中英勇牺牲的同胞们,告慰所有在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斗争中英勇献身的同胞们: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正在意气风发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中华民族的发展前景无比光明。
此时此刻,中国人民也要庄严昭告国际社会: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愿同各国人民真诚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
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节选)
(2014年12月13日,上午)
拓展阅读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12月 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南京人不能忘却的历史,更是我们国人应该谨记的历史。南京大屠杀的伤痛记忆,不应该随着时空的变迁而淡出历史。铭记历史,才能继往开来。今时今日,我们祭奠緬怀,为的是时刻提醒大家,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吸取灾难教训,积淀民族记忆,团结全世界维护和平的正义之士,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课堂小结
1.选择一则时事写一篇时评,要求贴近生活,内容积极向上。
2. 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办一期以“勿忘国耻,强我中华”为主题的手抄报吧!
布置作业
概括国家公祭的主要内容,提出观点
详细介绍举行国家公祭的背景和意义。
介绍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的命运转变,传达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维护和平:中国有能力
板书设计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